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2370发布日期:2018-09-14 22:57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毂,特指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属于抗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轮毂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轿车的轮毂轴承过去最多的是成对使用单列圆锥滚子或球轴承,随着技术的发展,轿车已经广泛的使用轿车轮毂单元,轮毂轴承单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日益增长,轮毂在新能源汽车行驶中具有承重、转向以及制动等重要作用,因此轮毂的质量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的轮毂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抗压性差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轮毂的抗压性不足会使新能源汽车在行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对车身有一定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轮辐上安装有承重柱,可以增强轮辐的承重力,保护轮辐不受损坏,承重圈具有抗冲击和抗压力的作用,上支撑板、缓冲钢柱和下支撑板组成抗压部分,缓冲钢柱分散车毂承受的压力,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起到固定和支撑车毂的功能,弓形架和支撑架进一步提高车毂抗压能力,使其保持稳固,增加安全性,水冷管内的冷水进入到水冷块内,水冷块具有降温功能,使车毂保持较低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对车毂造成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包括轮辐、轮辋、中心孔、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支撑架。

轮辐上方设置有承重圈,承重圈一侧固定有轮辋,轮辋下方设置有上固定板,上固定板通过缓冲钢柱与下固定板连接,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一侧安装有弓形架;承重圈内侧固定有水冷管,水冷管上安装有水冷块,承重圈另一侧焊接有支撑架。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所述的轮辐上安装有承重柱。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所述的轮辐下方设置有螺栓孔和中心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所述的承重圈内固定有支撑钢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所述的支撑架上固定有压力传感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轮辐上安装有承重柱,可以增强轮辐的承重力,保护轮辐不受损坏,承重圈具有抗冲击和抗压力的作用,上支撑板、缓冲钢柱和下支撑板组成抗压部分,缓冲钢柱分散车毂承受的压力,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起到固定和支撑车毂的功能,弓形架和支撑架进一步提高车毂抗压能力,使其保持稳固,增加安全性,水冷管内的冷水进入到水冷块内,水冷块具有降温功能,使车毂保持较低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对车毂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轮辐1、承重圈2、轮辋3、承重柱4、螺栓孔5、中心孔6、弓形架7、上固定板8、缓冲钢柱9、下固定板10、水冷管11、水冷块12、支撑钢板13、支撑架14、压力传感器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抗压轮毂,包括:轮辐1、轮辋3、中心孔6、上固定板8、下固定板10和支撑架14。

轮辐1上方设置有承重圈2,承重圈2一侧固定有轮辋3,轮辋3下方设置有上固定板8,上固定板8通过缓冲钢柱9与下固定板10连接,上固定板8和下固定板10一侧安装有弓形架7;承重圈2内侧固定有水冷管11,水冷管11上安装有水冷块12,承重圈2另一侧焊接有支撑架14。

轮辐1上安装有承重柱4,可以增强轮辐1的承重力,保护轮辐1不受损坏,承重圈2具有抗冲击和抗压力的作用,承重圈2内焊接有支撑钢板13,使车毂稳定性提高,轮辋3上安装有轮胎,轮辋3下方设置有上固定板8、缓冲钢柱9和下支撑板10组成抗压部分,缓冲钢柱9分散轮毂承受的压力,上支撑板8和下支撑板10起到固定和支撑轮毂的功能,弓形架7固定在轮辐1和上固定板8之间,进一步提高了轮毂的抗压性,水冷管11内充满冷水,冷水通过水冷管11进入到水冷块12内,水冷块12具有降温功能,使轮毂保持较低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对轮毂造成影响,压力传感器15安装在支撑架14上,压力传感器15可以时刻监测轮毂承受的压力,当轮毂压力过高时,使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发出警报声,提醒驾驶员,螺栓孔5内插入螺栓后,可以固定轮毂和其他配件,中心孔6连接有轮轴,从而带动轮毂转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