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0066发布日期:2018-10-13 00:32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电气线束系统,属于汽车电气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具体适用于增强线束系统的通用性。



背景技术:

ABS线束用于ABS系统相关传感器、电磁阀的连接,市场上常见车型的ABS线束采用一体式线束连接底盘上所有的传感器、电磁阀,通用性较弱。随着平台车型的不断增多,不同车型的ABS系统传感器、电磁阀在车架的布置位置繁多,需相应设计专用ABS线束,而现有线束产品的通用性较弱,导致设计效率低、设计成本高。

授权公共号为CN204845802U,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12月9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8×4轻载型货车线束布置结构,包括车架线束,由多个ABS部件电线分支构成的ABS底盘线束,起点连接于发动机启动电机的起动线束,所述车架线束包括保险杠插件线束以及由多个其他车架部件电线分支构成的其他车架线束,所述ABS底盘线束的起点连接于右前围接线盒上。虽然该设计对线束的走向进行了细化,以提高装配效率,但其仍不具备通用性,该设计只适用于8×4轻载型货车,而不能适用于其余的同类型的新车型,若将其用在其余车型上,依然需要对线束进行重新设计,增加应用成本。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用性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通用性较强的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包括线束主体及其上连接的接ABS传感器接插件、接ABS电磁阀接插件,且接ABS传感器接插件、接ABS电磁阀接插件的数量均为多个;

所述线束主体包括车架ABS线束、前桥ABS线束与后桥ABS线束,所述接ABS传感器接插件包括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与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所述接ABS电磁阀接插件包括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与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

所述车架ABS线束包括车架线束线体及其上连接的接车身线束接插件、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所述前桥ABS线束包括前桥线束线体及其上连接的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所述后桥ABS线束包括后桥线束线体及其上连接的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所述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与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对应连接,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与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对应连接。

所述车架线束线体包括车架前线束、车架侧线束、车架主线束,所述车架前线束的一端与接车身线束接插件相连接,车架前线束的另一端与车架侧线束、车架主线束的一端相连接,车架侧线束的另一端与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相连接,车架主线束的另一端与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相连接;

所述车架前线束近车架前端设置,车架前线束、车架主线束的交接处位于车架前端、发动机兜梁之间,车架主线束沿车架纵梁设置,车架主线束、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的交接处位于第三横梁、第四横梁之间,车架侧线束位于车架前端、发动机兜梁之间,且车架主线束的长度大于车架前线束、车架侧线束的长度之和。

所述接车身线束接插件包括一号接车身子插件与二号接车身子插件。

所述前桥线束线体包括上纵线束、中横线束、下纵线束,所述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包括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所述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包括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

所述上纵线束的一端与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相连接,上纵线束的另一端与中横线束的一端相连接,中横线束的另一端与下纵线束的一端相连接,下纵线束的另一端与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相连接。

所述上纵线束、下纵线束沿车架纵梁设置,中横线束沿第二横梁设置;上纵线束、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的交接处,以及下纵线束、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的交接处均位于车架前端、发动机兜梁之间;所述上纵线束、下纵线束的长度均大于中横线束的长度。

所述后桥线束线体包括斜主线束、斜叉一线束、斜叉二线束,所述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包括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所述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包括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

所述斜主线束的一端与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相连接,斜主线束的另一端与斜叉一线束、斜叉二线束的一端相连接,斜叉一线束的另一端与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相连接,斜叉二线束的一端与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相连接。

所述斜主线束、斜叉一线束与斜叉二线束的交接处位于第三横梁、第四横梁之间,所述斜叉一线束与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的交接处近第四横梁设置,所述斜叉二线束与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的交接处位于第四横梁、车架后端之间;所述斜主线束、斜叉二线束的长度均大于斜叉一线束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中,将整车的ABS线束系统分为车架ABS线束、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三类,并对这三种线束都进行标准化或模块化的设计,待需要应用到某新车型时,只需选择合用的车架ABS线束、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再进行组装,即可得到适合于某新车型的ABS线束系统,大大提高了ABS线束的通用性,无需重新设计ABS线束图纸,大大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通用性较强,而且能节省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中,在对车架ABS线束进行标准化设计时,先撰写车架ABS线束的编号,再对编号进行存档,后续需要使用时,只需根据编号进行查询即可,其中,编号的撰写以车架线束线体长度为核心,使得后续选用时,只需根据新车型轴距的不同,就能得到新车型的车架线束线体长度,再依此选择编号,从而选定合适的车架ABS线束,再次降低了后续选用的难度,节省了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对车架ABS线束进行标准化设计,提高线束应用的通用性。

3、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中,在对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进行模块化设计时,以要连接的ABS传感器、电磁阀的布置位置,固化桥上线束的走向与长度,从而构成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模块,后续需要选择新车型的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时,只需根据新车型的ABS传感器、电磁阀的布置位置即可选定合用的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车架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结构框图。

图4是图1中车架ABS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在车架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图4的线束功能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前桥ABS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在车架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图7的线束功能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后桥ABS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在车架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图10的线束功能示意图。

图中:线束主体1、车架ABS线束2、车架线束线体21、接车身线束接插件22、一号接车身子插件221、二号接车身子插件222、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车架前线束25、车架侧线束26、车架主线束27、前桥ABS线束3、前桥线束线体31、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上纵线束33、中横线束34、下纵线束35、后桥ABS线束4、后桥线束线体41、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斜主线束43、斜叉一线束44、斜叉二线束45、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2、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1、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2、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2、车架9、发动机兜梁91、第二横梁92、第三横梁93、第四横梁94、车架前端95、车架纵梁96、车架后端9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包括线束主体1及其上连接的接ABS传感器接插件、接ABS电磁阀接插件,且接ABS传感器接插件、接ABS电磁阀接插件的数量均为多个;

所述线束主体1包括车架ABS线束2、前桥ABS线束3与后桥ABS线束4,所述接ABS传感器接插件包括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与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所述接ABS电磁阀接插件包括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与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

所述车架ABS线束2包括车架线束线体21及其上连接的接车身线束接插件22、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所述前桥ABS线束3包括前桥线束线体31及其上连接的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所述后桥ABS线束4包括后桥线束线体41及其上连接的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所述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与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对应连接,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与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对应连接。

所述车架线束线体21包括车架前线束25、车架侧线束26、车架主线束27,所述车架前线束25的一端与接车身线束接插件22相连接,车架前线束25的另一端与车架侧线束26、车架主线束27的一端相连接,车架侧线束26的另一端与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相连接,车架主线束27的另一端与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相连接;

所述车架前线束25近车架前端95设置,车架前线束25、车架主线束27的交接处位于车架前端95、发动机兜梁91之间,车架主线束27沿车架纵梁96设置,车架主线束27、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的交接处位于第三横梁93、第四横梁94之间,车架侧线束26位于车架前端95、发动机兜梁91之间,且车架主线束27的长度大于车架前线束25、车架侧线束26的长度之和。

所述接车身线束接插件22包括一号接车身子插件221与二号接车身子插件222。

所述前桥线束线体31包括上纵线束33、中横线束34、下纵线束35,所述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包括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所述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包括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1、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2;

所述上纵线束33的一端与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1、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相连接,上纵线束33的另一端与中横线束34的一端相连接,中横线束34的另一端与下纵线束35的一端相连接,下纵线束35的另一端与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2相连接。

所述上纵线束33、下纵线束35沿车架纵梁96设置,中横线束34沿第二横梁92设置;上纵线束33、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的交接处,以及下纵线束35、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的交接处均位于车架前端95、发动机兜梁91之间;所述上纵线束33、下纵线束35的长度均大于中横线束34的长度。

所述后桥线束线体41包括斜主线束43、斜叉一线束44、斜叉二线束45,所述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包括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2,所述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包括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2;

所述斜主线束43的一端与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相连接,斜主线束43的另一端与斜叉一线束44、斜叉二线束45的一端相连接,斜叉一线束44的另一端与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2相连接,斜叉二线束45的一端与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2相连接。

所述斜主线束43、斜叉一线束44与斜叉二线束45的交接处位于第三横梁93、第四横梁94之间,所述斜叉一线束44与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的交接处近第四横梁94设置,所述斜叉二线束45与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的交接处位于第四横梁94、车架后端97之间;所述斜主线束43、斜叉二线束45的长度均大于斜叉一线束44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将原底盘ABS线束分为车架ABS线束、前桥ABS线束、后桥ABS线束三种。通过固化前后桥ABS传感器、电磁阀的布置位置实现前、后桥ABS线束的模块化方案。通过撰写编号实现车架ABS线束的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在适应性车型开发时,仅需要根据车型轴距的不同,新出不同长度的车架ABS线束标准件号,无需新设计线束图纸。同时,本方案采用模块化、标准化方案,大大节省了设计整改的人力物力资源,并减少了专用件种类,有效降低了设计、生产成本。

编号为线束类型、车架线束线体长度、线束配置的组合是指:通过撰写编号命名标准,对车架ABS线束命名。比如CJ****XX,其中,CJ代表车架ABS线束,****通过数字代表线束长度,XX通过数字或字母的组合代表不同配置(如01代表ABS,02代表ABS+AEBS)。例:一根4000mm长的车架ABS线束,配置为ABS+AEBS,产品编号即为CJ400002。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包括线束主体1及其上连接的接ABS传感器接插件、接ABS电磁阀接插件,且接ABS传感器接插件、接ABS电磁阀接插件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线束主体1包括车架ABS线束2、前桥ABS线束3与后桥ABS线束4,所述接ABS传感器接插件包括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与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所述接ABS电磁阀接插件包括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与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所述车架ABS线束2包括车架线束线体21及其上连接的接车身线束接插件22、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所述前桥ABS线束3包括前桥线束线体31及其上连接的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所述后桥ABS线束4包括后桥线束线体41及其上连接的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所述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与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对应连接,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与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对应连接。

一种上述模块化标准化ABS线束系统的应用方法,所述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开发同类型的新车型的ABS线束系统时,先选定车架ABS线束2、前桥ABS线束3与后桥ABS线束4,再将选定的车架ABS线束2、前桥ABS线束3、后桥ABS线束4与车身线束进行线束连接,该线束连接依据各线束上的接插件进行,连接完毕后即可得到新车型的ABS线束系统。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车架ABS线束2的选定依据车架ABS线束标准化工艺进行,该车架ABS线束标准化工艺是指:先撰写车架ABS线束2的编号,存档,后续需要采用车架ABS线束2时,再依据编号选定新车型所需要的车架ABS线束2;所述编号为线束类型、车架线束线体长度、线束配置的组合,其中,线束类型用英文字母表示,车架线束线体长度为用数字表示的车架线束的实际长度,线束配置用两位数字或字母的组合表示。

所述前桥ABS线束3、后桥ABS线束4的选定均依据桥上ABS线束模块化工艺进行,该桥上ABS线束模块化工艺是指:先明确桥上要连接的ABS传感器、电磁阀的安装点,以固化桥上要连接的ABS传感器、电磁阀的布置位置,再依据该布置位置固化该桥上线束的走向与长度,以得到桥上ABS线束模块;随后,在开发同类型的新车型的ABS线束系统时,只需依据ABS传感器、电磁阀的布置位置即可找到对应的桥上ABS线束模块,从而选定合用的前桥ABS线束3、后桥ABS线束4。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车架线束线体21包括车架前线束25、车架侧线束26、车架主线束27,所述车架前线束25的一端与接车身线束接插件22相连接,车架前线束25的另一端与车架侧线束26、车架主线束27的一端相连接,车架侧线束26的另一端与接前桥ABS线束接插件23相连接,车架主线束27的另一端与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相连接;所述车架前线束25近车架前端95设置,车架前线束25、车架主线束27的交接处位于车架前端95、发动机兜梁91之间,车架主线束27沿车架纵梁96设置,车架主线束27、接后桥ABS线束接插件24的交接处位于第三横梁93、第四横梁94之间,车架侧线束26位于车架前端95、发动机兜梁91之间,且车架主线束27的长度大于车架前线束25、车架侧线束26的长度之和。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前桥线束线体31包括上纵线束33、中横线束34、下纵线束35,所述接ABS传感器前接插件5包括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所述接ABS电磁阀前接插件7包括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1、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2;所述上纵线束33的一端与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一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1、接车架ABS线束前接插件32相连接,上纵线束33的另一端与中横线束34的一端相连接,中横线束34的另一端与下纵线束35的一端相连接,下纵线束35的另一端与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二号电磁阀前接插件72相连接。所述上纵线束33、下纵线束35沿车架纵梁96设置,中横线束34沿第二横梁92设置;上纵线束33、一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1的交接处,以及下纵线束35、二号传感器前接插件52的交接处均位于车架前端95、发动机兜梁91之间;所述上纵线束33、下纵线束35的长度均大于中横线束34的长度。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后桥线束线体41包括斜主线束43、斜叉一线束44、斜叉二线束45,所述接ABS传感器后接插件6包括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2,所述接ABS电磁阀后接插件8包括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2;所述斜主线束43的一端与接车架ABS线束后接插件42相连接,斜主线束43的另一端与斜叉一线束44、斜叉二线束45的一端相连接,斜叉一线束44的另一端与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二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2相连接,斜叉二线束45的一端与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二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2相连接。所述斜主线束43、斜叉一线束44与斜叉二线束45的交接处位于第三横梁93、第四横梁94之间,所述斜叉一线束44与一号电磁阀后接插件81的交接处近第四横梁94设置,所述斜叉二线束45与一号传感器后接插件61的交接处位于第四横梁94、车架后端97之间;所述斜主线束43、斜叉二线束45的长度均大于斜叉一线束44的长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