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7173发布日期:2018-12-28 18:50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具体为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节能降耗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动汽车具有节油、环保、高效率的优点,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工业界普遍认为电动汽车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清洁交通工具。电动汽车充电站与充电网络是电动汽车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充电技术和充电站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电动汽车充电桩需要与电动汽车通过电线相连才能充电,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非常复杂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该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具有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简化了充电步骤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该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

主控中心;

电力传输模块,受控于主控中心,用于无线传输电能,所述电力传输模块包括设置在停车场上且用于传递能源的发射线圈以及设置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线圈;

对位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是否对准;

电源模块,受控于主控中心,用于向电动汽车提供电能;

太阳能充电模块,与电源模块相连接,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其中,电力传输模块中的发射线圈可将电能传输通过接收线圈传输至电源模块中储存起来,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而不用像传统技术一样,采用充电线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用户的充电过程更加简单、方便。并且,太阳能充电模块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更加节能环保。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蓄电电容,蓄电电容与接收线圈并联。

作为优选,还包括定位模块。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适于发送包含电动汽车的身份信息的无线信号,以及在接收到充电询问请求后提供反馈信息;所述第二通信单元适于在检测到包含电动汽车的身份信息的无线信号后发出充电询问请求,以及接受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提供的反馈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设置于待充电汽车上,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设置在充电场上。

作为优选,对位检测模块是霍尔位置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力传输模块中的发射线圈可将电能传输通过接收线圈传输至电源模块中储存起来,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而不用像传统技术一样,采用充电线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用户的充电过程更加简单、方便。并且,太阳能充电模块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1、主控中心,2、电力传输模块,21、发射线圈,22、接收线圈,3、对位检测模块,4、蓄电电容,5、电源模块,6、太阳能充电模块,7、定位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该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

主控中心1;

电力传输模块2,受控于主控中心1,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电力传输模块2包括设置在停车场上且用于传递能源的发射线圈21以及设置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线圈22;

对位检测模块3,用于检测的发射线圈21与接收线圈22是否对准;

电源模块5,受控于主控中心1,用于提供电能;

太阳能充电模块6,与电源模块5相连接,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力传输模块中的发射线圈21可将电能传输通过接收线圈22传输至电源模块5中储存起来,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而不用像传统技术一样,采用充电线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用户的充电过程更加简单、方便。并且,太阳能充电模块6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更加节能环保。

如图1所示,电源模块5包括蓄电电容4,蓄电电容4与接收线圈22并联。

本实施例还包括定位模块7。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第一通信单元适于发送包含电动汽车的身份信息的无线信号,以及在接收到充电询问请求后提供反馈信息;第二通信单元适于在检测到包含电动汽车的身份信息的无线信号后发出充电询问请求,以及接受第一通信单元提供的反馈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信单元设置于待充电汽车上,第二通信单元设置在充电场上。

在本实施例中,对位检测模块3是霍尔位置传感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