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组件及防雷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2954发布日期:2018-09-25 22:1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种车辆防雷座椅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组件及防雷座椅。



背景技术:

装甲车或防地雷反伏击车是一种为士兵提供抵御地雷、简易爆破器材和其他威胁的改进防护的战斗用车。当车辆遇雷时候所受到的爆炸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为了防止车内的人员受到伤害,在车内需要安装专门的防雷座椅。而防雷座椅的防冲击能力主要依靠其上的吸能总成来实现。

现有的防雷座椅大多是通过弹簧减或液压震器加塑料发泡完成减震功能。

但是现有的防雷座椅减震效果很有限,当爆炸冲击力较大时,防雷座椅无法起到保护人员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组件及防雷座椅,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组件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得防雷座椅能够对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能组件,包括拉杆、连接件、吸能块和压块,所述吸能块包括内块和外块,所述外块套设在所述内块的轴向外侧,所述内块的下端与所述外块的下端相连,所述外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架上,所述内块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连接件的容纳腔,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压块设置在所述内块的上方,所述压块、所述内块的上端和所述连接件的上端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拉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所述座椅支架固定连接。

当座椅支架受到冲击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拉杆将带动连接件和压块移动,从而拉动吸能块的内块移动,使得吸能块发生形变,卷收吸能,达到吸收冲击的能量的目的。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所述内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吸能板,两个所述第一吸能板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片相连,两个所述第一吸能板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容纳腔;

所述外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吸能板,两个所述第二吸能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吸能板的外侧,所述第一吸能板的下端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吸能板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片连接。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所述压块包括压块本体,所述压块本体的下端的两侧竖直设有压片,所述压块本体与所述压片共同围成一个开口部,所述内块的上端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中,所述压片位于相邻的第一吸能板和第二吸能板之间。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底座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凸台,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吸能块的下方。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还设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套设在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拉杆上,所述滑块与座椅相连,带动所述座椅上下移动,所述拉杆上设有多个固定孔,多个所述固定孔等间距设置,所述滑块内设有锁销,所述锁销插入所述固定孔中以将所述滑块固定锁止。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还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滑块。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的下端与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外壁上设有吊簧件,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吊簧件相连;

所述下端盖上设有过孔,所述拉杆设置在所述过孔内,所述下端盖的上端设有预紧拉杆,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与所述预紧拉杆相连;所述下端盖的下端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所述外块的上端通过所述上端盖与所述座椅支架相连,所述上端盖的上端设有连接轴承,销轴穿过所述连接轴承以将所述上端盖与所述座椅支架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吸能组件,可选的,还设有保护套筒,所述保护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件、吸能块和压块的外侧;

所述保护套筒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设置在所述内套筒的外侧,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上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筒的下端与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雷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能组件及防雷座椅,其中吸能组件包括拉杆、连接件、吸能块和压块,吸能块包括内块和外块,内块的下端与外块的下端相连,外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架上,内块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连接件的容纳腔,连接件设置在容纳腔中,压块设置在内块的上方,压块、内块的上端和连接件的上端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连接件的下端与拉杆固定连接,拉杆与座椅支架固定连接。当座椅支架受到冲击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拉杆将带动连接件和压块移动,从而拉动吸能块的内块移动,使得吸能块发生形变,卷收吸能,达到吸收冲击的能量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组件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得防雷座椅能够对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块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块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的结构简图;

图6为图5的爆炸视图;

图7为图5的内部结构简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雷座椅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

1-拉杆;

11-固定孔;

2-连接件;

21-底座;

22-凸台;

3-吸能块;

31-第一吸能板;

32-第一连接片;

33-第二吸能板;

34-第二连接片;

4-压块;

41-压块本体;

42-压片;

5-紧固件;

6-复位弹簧;

7-上端盖;

71-连接轴承;

8-下端盖;

81-预紧拉杆;

811-凸焊螺母;

82-固定片;

9-固定管;

91-吊簧件;

10-保护套筒;

101-外套筒;

102-内套筒;

1000-吸能组件;

2001-竖杆;

2002-横杆;

2003-滑块;

3000-座椅;

4000-保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装甲车或防地雷反伏击车是一种为士兵提供抵御地雷、简易爆破器材和其他威胁的改进防护的战斗用车。当车辆遭遇地雷时候所受到的爆炸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为了防止车内的人员受到伤害,在车内需要安装专门的防雷座椅。而防雷座椅的防冲击能力主要依靠其上的吸能组件来实现。

现有技术中的防雷座椅包括与车身连接的座椅支架和设置在座椅支架上的座椅,座椅包括椅垫和椅背,为了起到防冲击的作用,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椅垫与座椅支架之间设置弹簧或者其他弹性减震器来达到防震冲击的目的。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防雷座椅能够吸收的冲击力较小,当爆炸冲击力超过弹簧的避震频率时候,防雷座椅就无法起到保护人员的作用。此外,传统的弹簧或者其他弹性减震器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冲击的能量转换为弹性势能暂时存储在弹簧中,最终的弹性势能依然会得到释放,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吸能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组件及防雷座椅,以使防雷座椅能够对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组件,包括拉杆1、连接件2、吸能块3和压块4,吸能块3包括内块和外块,外块套设在内块的轴向外侧,内块的下端与外块的下端相连,外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架上,内块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连接件2的容纳腔,连接件2设置在容纳腔中,压块4设置在内块的上方,压块4、内块的上端和连接件2的上端通过紧固件5固定连接,连接件2的下端与拉杆1的上端固定连接,拉杆1的下端与座椅支架固定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应用于特种汽车(如装甲车、防地雷反伏击车等)上,主要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吸能组件也可应用于其他需要缓冲吸能的领域中。

在本实施例中拉杆1为金属杆,其截面可以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拉杆1的上端与连接件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选用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等形式,本实施例中,在拉杆1的上端设有带有外螺纹的螺杆,在连接件2的下端设有带有内螺纹的螺纹孔,拉杆1上的螺杆设置在连接件2的螺纹孔内从使二者实现螺纹连接。

吸能块3由具有较大的吸能强度的材料制成,包括内块和外块,内块和外块的横截面结构相似,可以为圆形、方形等任意适宜的形状。内块的下端与外块固定连接,内块内围成一个用于容纳连接件2的容纳腔,连接件2插入该容纳腔中。压块4设置在内块的上端,压块4、内块的上端和连接件2的上端通过紧固件5固定连接。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紧固件5可以为紧固螺钉,可以在压块4、内块和连接件2的对应位置上开设螺栓孔,利用该紧固螺钉5以此穿过压块4、内块和连接件2使三者固定连接。

外块的上端为自由端,其连接在需要进行吸能缓冲的零部件上,本实施例中外块的上端与座椅支架固定连接;拉杆1的下端也与该座椅支架固定连接。当座椅支架受到冲击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拉杆1将带动连接件2和压块4移动,从而拉动吸能块3的内块移动,使得吸能块3发生形变,卷收吸能,从而达到吸收冲击的能量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包括拉杆1、连接件2、吸能块3和压块4,吸能块3包括内块和外块,内块的下端与外块的下端相连,外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架上,内块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连接件2的容纳腔,连接件2设置在容纳腔中,压块4设置在内块的上方,压块4、内块的上端和连接件2的上端通过紧固件5固定连接,连接件2的下端与拉杆1固定连接,拉杆1与座椅支架固定连接。当座椅支架受到冲击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拉杆1将带动连接件2和压块4移动,从而拉动吸能块3的内块移动,使得吸能块3发生形变,卷收吸能,达到吸收冲击的能量的目的。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得防雷座椅能够对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块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1-2。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内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吸能板31,两个第一吸能板31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片32相连,两个第一吸能板31之间的间隙构成容纳腔,两个第一吸能板31和第一连接片32共同构成一个“n”形;在第一连接片32的中部开设有供紧固件5穿过的过孔。

外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吸能板33,两个第二吸能板33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吸能板31的外侧,第一吸能板31的下端与相邻的第二吸能板33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片34连接。第一吸能板31和其相邻的第二吸能板33、第二连接片34共同构成一个“u”形。本实施例的吸能块3通过这种结构使得吸能块3能够产生较大的形变,从而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

进一步的,为保证吸能块3的整体强度,内块与外块采用同一块板材一体成型构成。即,采用同一板材经多次折弯后形成本实施例中的吸能块3。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块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1和图3。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压块4包括压块本体41,压块本体41的下端的两侧竖直设有压片42,压块本体41与压片42共同围成一个开口部,内块的上端设置在该开口部中,压片42位于相邻的第一吸能板31和第二吸能板33之间。在压块本体41上设有供紧固件5穿过的通孔,该通孔的位置与第一连接片32上的过孔的位置上下对应。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1和图4。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包括底座21及设置在底座21上的凸台22,凸台22设置在容纳腔中,底座21设置在吸能块3的下方。在该凸台22上端面上设有用于连接紧固件5的螺栓孔,在底座21上设有用于与拉杆1相连接的内螺纹孔。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的结构简图;图6为图5的爆炸视图;图7为图5的内部结构简图;请参照图5-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组件,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还设有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包括滑块,滑块上设有相邻的两个滑槽,使得该滑块可以同时套设在座椅支架和拉杆1上。该滑块还与座椅相连,以带动座椅的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在拉杆1上设有多个固定孔11,多个固定孔11等间距设置;在滑块内设有锁销,该锁销可插入固定孔11中以将滑块固定锁止。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调节滑块的高度实现座椅高度的调节,方便不同身高的人员的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通过拉杆1带动连接件2和压块4移动,从而拉动吸能块3的内块移动,使得吸能块3发生形变,卷收吸能,达到吸收冲击的能量的目的,使得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能够吸收较大的冲击力,使得防雷座椅能够对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此外,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还能够调节防雷座椅的高度,方便人员使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还设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6,复位弹簧6的两端分别连接座椅支架和滑块。

具体的,复位机构包括上端盖7和下端盖8,上端盖7的下端与固定管9固定连接,固定管9的外壁上设有吊簧件91,吊簧件91上设有固定孔,复位弹簧6的上端设置在吊簧件91的固定孔中。

下端盖8上设有过孔,拉杆1设置在过孔内,下端盖8的上端设有预紧拉杆81,预紧拉杆81的上端设有固定孔,复位弹簧6的下端设置在预紧拉杆81的固定孔中;预紧拉杆81与下端盖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具体的,可以在下端盖8上开设一供预紧拉杆81穿过的过孔,在该过孔的上下两段焊接固定凸焊螺母811,在预紧拉杆81的外侧设置外螺纹,使得该预紧拉杆81可以设置在凸焊螺母811内。

下端盖8的下端还设有固定片82,固定片82与滑块的上端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施例在对座椅高度进行调节时,滑块沿拉杆1上下滑动,滑块的滑动同时带动下端盖8移动,从而拉动复位弹簧6,使得复位弹簧6处于伸长状态;当接触滑块与拉杆1之间的锁定后,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下端盖8拉动滑块回复到调节前的位置,从而实现座椅的自动复位。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外块的上端通过上端盖7与座椅支架相连,具体的,外块中第二连接片34的上端可以与上端盖7的下表面焊接固定,在上端盖7的上端设有连接轴承71,销轴穿过连接轴承71以将上端盖7与座椅支架固定连接。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还设有保护套筒10,保护套筒10套设在复位弹簧6的外侧,以保护吸能组件的内部结构。保护套筒10包括外套筒101和内套筒102,外套筒101设置在内套筒102的外侧,外套筒101的上端与上端盖7固定连接,内套筒102的下端与下端盖8固定连接,内套筒102可随下端盖8上下移动。

实施例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雷座椅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雷座椅,包括如上实施例二所述的吸能组件。

具体的,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防雷座椅包括座椅支架和设置在座椅支架上的座椅3000,座椅支架由两个竖杆2001和两个横杆2002所围成,整体呈方形,在座椅3000的外侧还设有保护装置4000,保护装置4000的上端铰接在上方的横杆2002上,起到对人员的防护作用。

在两个竖杆2001和座椅3000之间均设有如上述实施例二所述的吸能组件1000,吸能组件1000的上端盖与竖杆2001通过销轴连接,吸能组件1000的下端的固定片82与滑块2003安装点连接,滑块2003设与竖杆1上固定孔11实现座椅高低调节的锁止销在正常状态下通过滑块2003内的锁止机构将滑块2003和拉杆1相对锁止,实现座椅3000的定位。此时,当车辆遇地雷袭击时,冲击力会通过车内地板传递至座椅支架至座椅和人员,座椅和人员通过设置在座椅上的滑块沿滑杠向下运动,滑块上的座椅高低调节锁止销会拉动拉杆1向下运动打开吸能组件1000吸收大部分的冲击力,从而实现对人员的保护。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雷座椅在受到冲击时可以通过吸能组件1000的拉杆1带动连接件2和压块4移动,从而拉动吸能块3的内块移动,使得吸能块3发生形变,卷收吸能,达到吸收冲击的能量的目的,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雷座椅能够对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