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后视镜除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0196发布日期:2019-03-05 19:02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后视镜除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后视镜除雨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国内已普及,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汽车观后镜是一个确保安全行驶的重要部件,扩大了驾驶员的视野范围,驾驶员可以通过它看清楚汽车两侧以及后方的交通以及道路情况。但在下雨天,车外后视镜和侧窗挂满了水珠或水雾,给驾驶员观察汽车两侧以及后方的交通情况带来不了不便,对身后的情况驾驶员只能看到一个大致轮廓,无法清晰判断后方情况,安全隐患较大,由此也使得雨天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现在很多汽车的后视镜都添加了加热功能去除后视镜水珠或水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珠和水雾对行车的影响。但是,当雨势较大时加热除水珠的效果就比较差,就算雨势较小时能除掉观后镜上面的水珠,车门侧镜上面的水珠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另外,汽车熄火后,车内的空调也相应的关闭,车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无法进行空气的流通。此时,若有无法独立运动的人被遗忘在紧闭的车内,经过长时间的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导致氧气含量降低,使人无法正常呼吸,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后视镜除雨器,以期达到减少水珠和水雾对行车的影响的技术效果,并且能防止人被遗忘在紧闭的车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后视镜除雨器,包括车窗玻璃和后视镜,所述后视镜的顶部横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后视镜通气孔,所述后视镜与镜柄的一侧相连接,所述镜柄面向车窗玻璃的一面上纵向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车窗玻璃通气孔,所述后视镜通气孔和车窗玻璃通气孔均用小管与车内换气扇连接;

还包括电源、单片机、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蜂鸣器和闪灯,所述换气扇、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蜂鸣器和闪灯均与单片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传感器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每个座位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利用排气扇产生高速气流将附着在后视镜上和车窗玻璃的水珠或水雾吹散,使驾驶员视线更清晰。当人被锁车内,本装置自动识别并启动排气扇把车内的空气排出车外,使车内空气形成对流,车内的空气流动,降低车内温度,保证了被锁车内人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除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通风功能的流程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车窗玻璃,2、车窗玻璃通气孔,3、换气扇,4、后视镜通气孔,5、后视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汽车后视镜除雨器,包括车窗玻璃1和后视镜5,所述后视镜5的顶部横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后视镜通气孔4,所述后视镜5与镜柄的一侧相连接,所述镜柄面向车窗玻璃1的一面上纵向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车窗玻璃通气孔2,所述后视镜通气孔4和车窗玻璃通气孔2均用小管与车内换气扇3连接;

还包括电源、单片机、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蜂鸣器和闪灯,所述换气扇3、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蜂鸣器和闪灯均与单片机电连接。

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每个座位的上方。

功能1:

本实用新型通过车窗玻璃通气孔2和后视镜通气孔4进行雨天后视镜5高效除雨雾,两组通气孔分别对着车窗玻璃1和后视镜5,车窗玻璃通气孔2和后视镜通气孔4均用小管与车内换气扇3连接,汽车在雨天行驶时,在加热除雨雾的同时启动排气扇3工作,通气孔中喷出高速气流,将附着在后视镜5上和车窗玻璃的水珠或水雾吹散,使驾驶员视线更清晰。

功能2:

汽车通风系统在车熄火锁上车门5分钟后启动并开始检测车内的情况。安装在车内四个座位上的人体红外传感器探测车厢内是否有人存在,同时车内的温度传感器探测车内的温度是否超过25度,红外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并通过单片机分析探测数据,确认车厢内有人存在以及温度超过25度,此时通过电子继电器接通排气扇3工作,把车内的空气排出车外进行强制性降温调节,使车内与车外的空气形成对流,车内的空气流动,从而降低车内温度,保证了被锁车内人的安全。当检测到车内有人并且温度高于28度时,通过单片机启动蜂鸣器报警,并开启高频闪灯。当检测到车内有人并且温度低于25度超过30分钟,同样采用通过单片机启动蜂鸣器报警,并开启高频闪灯。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