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传感器安装组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267发布日期:2019-03-22 19:3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的传感器安装组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传感器安装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身轻量化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能源汽车上采用铝合金骨架和碳纤维覆盖件结合的方式满足车身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基于上述新能源汽车铝合金骨架与碳纤维覆盖件结合的结构,如何将传感器装配到碳纤维覆盖件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传感器安装组件,该传感器安装组件将传感器装配到碳纤维覆盖件上,确保了传感器的安装强度和碳纤维覆盖件的刚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传感器安装组件,所述传感器安装组件包括: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一端预埋在所述汽车的覆盖件内,另一端由所述覆盖件的内表面伸出;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紧固件的伸出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汽车的传感器连接。

可选地,所述覆盖件具有在其内表面突出的凸台,所述紧固件预埋在所述凸台内。

可选地,所述传感器安装组件包括两组所述紧固件和两个所述连接支架,每组所述紧固件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传感器的一端,以使所述传感器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固定在两组所述紧固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与对应侧的一组所述紧固件之间形成两个第一连接点,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传感器的对应端之间形成三个第二连接点。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紧固件连接位置处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套于所述紧固件的伸出段上,并所述伸出段具有螺纹以匹配螺母固连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紧固件。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覆盖件的内表面之间设有密封胶。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传感器连接位置处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传感器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并通过螺母紧固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连接所述传感器的第一段相对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紧固件的第二段在远离所述覆盖件的方向上具有偏移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通过折弯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传感器安装组件。

基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安装组件具有预埋在汽车的覆盖件内的紧固件,从而使得紧固件与汽车的碳纤维的覆盖件形成一体,为传感器安装在覆盖件提供安装点,还具有连接在紧固件与传感器之间的连接支架,从而通过连接支架的一端连接在紧固件的伸出段上,另一端连接在传感器上,进而将传感器转配到覆盖件上,并且,使得传感器与覆盖件的内侧面之间具有空间,避免传感器与覆盖件之间的直接刚性连接。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传感器装配到覆盖件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传感器与连接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传感器装配到覆盖件上的断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11紧固件;

111伸出段;

112预埋段;

12连接支架;

121第一段;

122第二段;

123折弯段;

13密封胶;

14螺栓;

15螺母;

30覆盖件;

31凸台;

40传感器;

41突缘;

D偏移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将传感器装配到碳纤维覆盖件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感器安装组件,该传感器安装组件具有与碳纤维覆盖件一体的紧固件、连接该紧固件与传感器的连接支架,从而将传感器装配到碳纤维覆盖件上,避免传感器与碳纤维覆盖件的刚性连接,确保传感器的安装强度和碳纤维覆盖件的刚度。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传感器装配到覆盖件上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传感器与连接支架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传感器装配到覆盖件上的截面示意图。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安装组件包括紧固件11和连接支架12,其中,紧固件11的一端预埋在汽车的覆盖件30内,另一端由覆盖件30的内表面伸出,而连接支架12的一端与紧固件11的伸出段111连接,另一端与汽车的传感器40连接。

在碳纤维的覆盖件30成型时将紧固件11的预埋段112预埋在碳纤维覆盖件30中固定,使得紧固件11与覆盖件30形成一体,从而避免破坏碳纤维的覆盖件30的结构来固定传感器40,有效确保了碳纤维的覆盖件30的刚度,同时,通过与碳纤维的覆盖件30形成一体的紧固件11能够为传感器40的装配提供可靠的支撑。

进一步地,覆盖件30具有在其内表面突出的凸台31,该紧固件11预埋在凸台31内,从而能够增强覆盖件30的局部强度,为传感器40的安装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为了稳定可靠地将传感器40装配到覆盖件30上,传感器安装组件包括两组紧固件11 和两个连接支架12。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该传感器安装组件包括在竖直方向排布设置的两组紧固件11,一组紧固件11通过一个连接支架12固连在传感器40的上端,另一组紧固件11通过另一个连接支架12固连在传感器40的下端,从而使得传感器 40挂在两组紧固件11之间固定。

上述连接支架12与对应侧的一组紧固件11之间形成两个第一连接点,连接支架12 与传感器40的对应端之间形成三个第二连接点。

连接支架12与紧固件11连接位置处具有第一连接孔,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 2所示,在水平方向排列的两个第一连接孔,相应地,设置一组紧固件11中包括与两个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两个紧固件11,第一连接孔套于紧固件11的伸出段111上,并且,伸出段111上具有螺纹以匹配螺母15固连连接支架12与紧固件11。

在连接支架12与覆盖件30的内表面之间设有密封胶13,具体地,密封胶13设置在凸台31的表面与连接支架12的第一连接孔的周边。

具体实施例中,紧固件11可以为螺栓,其螺栓的帽部预埋在覆盖件30内形成预埋段 112,而螺栓的杆部由覆盖件30的内表面向车身内部伸出形成伸出段111,从而用于与连接支架12固定连接。

结合图3所示,通过上述设置,通过螺接的连接方式紧固连接支架12与覆盖件30,而连接支架12与传感器40连接位置处具有供螺栓14穿过的第二连接孔,并且,在传感器40的连接端部开设对应的连接孔,螺栓14的杆部依次穿过传感器40的连接端部、第二连接孔,再通过螺栓14将连接支架12与传感器40的连接端部固定连接。

其中,优选地,连接支架12和传感器40连接位置处的螺栓14与预埋在覆盖件30的螺栓采用同一规格,如此设置,连接支架12上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可设置为相同规格的孔,以简化加工,降低加工成本。

具体地,在水平方向设置三个第二连接孔,三个第二连接孔与上述的三个第二连接点的位置一一对应。相应地,在传感器40的连接端设有与三个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的连接孔,以供螺栓14贯穿并配合螺母15稳定可靠的固连连接支架12与传感器40。

进一步地,上述连接支架12包括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其中,第一段121连接传感器40,而第二段122连接紧固件11。如图3所示,第一段121相对于第二段122在远离覆盖件30的方向上具有偏移量D。如此设置,能够使得传感器40向远离覆盖件30的方向上偏移,进一步使得传感器40与覆盖件30之间的内侧面之间具有空间,避免传感器40 与覆盖件30之间的刚性接触干扰,同时又便于拆卸安装传感器40。

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之间具有折弯段123,该折弯段123连接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该连接支架12通过折弯工艺一体成型。

传感器40相对的两端具有突缘41,突缘41与连接支架12的第二段122重叠,并使得突缘41上的连接孔与第二段122上的第二连接孔位置对应,以将螺栓14穿过突缘41、第二段122,从而固定连接传感器40与连接支架1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采用“第一、第二”对连接支架12的不同段进行区分、对连接支架12的不同位置的连接孔进行区分,其仅是为了清楚表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并不限定主次、重要关系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上述限定并不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制。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40安装组件具有预埋在汽车的覆盖件 30内的紧固件11,从而使得紧固件11与汽车的碳纤维的覆盖件30形成一体,为传感器 40安装在覆盖件30提供安装点,还具有连接在紧固件11与传感器40之间的连接支架12,从而通过连接支架12的一端连接在紧固件11的伸出段111上,另一端连接在传感器40 上,进而将传感器40装配到覆盖件30上,并且,使得传感器40与覆盖件30的内侧面之间具有空间,避免传感器40与覆盖件30之间的刚性连接。

除上述传感器安装组件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碳纤维的覆盖件 30、传感器40以及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安装组件。由于传感器安装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传感器安装组件的汽车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