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维修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2402发布日期:2019-03-13 23:35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车辆维修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维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维修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两轮机车维修支架一般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脚轮以及第一凸台,相应地,在机车的车身或者摇臂上也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凸台。当机车需要维修或运输时,可以通过维修支架的第一凸台顶住机车上的第二凸台,从而能够把机车的前轮或者后轮顶起。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两轮机车维修支架主要应用于非封闭式的两轮摩托车,且由于在两轮机车上设置有与第一凸台相配合的第二凸台,该第二凸台将占用较大的空间,这样将会不利于车辆的结构紧凑性。为了提高车辆的结构紧凑性,在两轮车上不设置第二凸台,如此使得现有技术中的维修支架无法满足车辆的维修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维修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维修支架不利于提高车辆结构的紧凑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维修支架,该车辆维修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与第一支撑梁连接,且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呈夹角设置;脚轮,设置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连接处;支撑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梁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梁的远离第二支撑梁的一端,支撑轴用于与车辆的维修孔配合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具有配合转动的待支撑车辆的初始位置和支撑车辆的工作位置,第一支撑梁在初始位置时,支撑轴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第一支撑梁在工作位置时,支撑轴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2,且h1小于h2。

进一步地,支撑轴上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支撑轴与车辆发生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凸台,第一限位凸台设置在支撑轴的远离第一支撑梁的一端,第一限位凸台朝支撑轴的径向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凸台,第二限位凸台设置在支撑轴上,且与第一限位凸台间隔设置,第二限位凸台为环形凸台,或第二限位凸台与第一限位凸台沿支撑轴的轴向投影相重合。

进一步地,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辅助支撑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梁上,辅助支撑件的底面与第二支撑梁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辅助支撑件为辅助支撑梁,辅助支撑梁设置在第二支撑梁上,且位于第二支撑梁的靠近第一支撑梁的一端。

进一步地,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把手,设置在第一支撑梁和/或第二支撑梁上。

进一步地,脚轮设置有两个,两个脚轮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梁的两侧。

进一步地,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梁,第一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连接。

进一步地,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第二加强梁,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一加强梁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车辆维修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脚轮和支撑轴。其中,第二支撑梁与第一支撑梁连接,且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呈夹角设置。脚轮设置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连接处。支撑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梁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梁的远离第二支撑梁的一端,支撑轴用于与车辆的维修孔配合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具有配合转动的待支撑车辆的初始位置和支撑车辆的工作位置,第一支撑梁在初始位置时,支撑轴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第一支撑梁在工作位置时,支撑轴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2,且h1小于h2。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可以将支撑轴与车辆维修孔进行配合以使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处于初始位置,随后将第二支撑梁朝贴近地面方向施加压力,以使第二支撑梁朝向地面方向转动,当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处于工作位置时便能将车辆的前轮或者后轮抬起,以方便维修和运输。通过支撑轴与车辆维修孔的配合,能够避免在车辆外部设置凸台结构,进而能够提高封闭式车辆的紧凑性。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维修支架不利于提高封闭式车辆的结构紧凑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与车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第一限位凸台与车辆维修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将车辆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第一限位凸台与车辆维修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分别处于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支撑梁;20、第二支撑梁;30、脚轮;40、支撑轴;51、第一限位凸台;52、第二限位凸台;60、辅助支撑梁;70、把手;80、第一加强梁;90、第二加强梁;100、车辆维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维修支架,该车辆维修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梁10、第二支撑梁20、脚轮30和支撑轴40。其中,第二支撑梁20与第一支撑梁10连接,且第一支撑梁10与第二支撑梁20呈夹角设置。脚轮30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的连接处。支撑轴40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梁10的远离第二支撑梁20的一端,支撑轴40用于与车辆的维修孔配合连接。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具有配合转动的待支撑车辆的初始位置和支撑车辆的工作位置,第一支撑梁10在初始位置时,支撑轴40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第一支撑梁10在工作位置时,支撑轴40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2,且h1小于h2,这样能够顺利地使车辆的前轮或后轮升起。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可以使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进行配合以使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初始位置,随后将第二支撑梁20朝贴近地面方向施加压力,以使第二支撑梁20朝向地面方向转动,当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工作位置时便能将车辆的前轮或者后轮抬起,起到方便维修和运输的作用。当维修过程完成时,可以提起第二支撑梁20,并将支撑轴40从车辆维修孔100中退出即可。通过支撑轴与车辆维修孔的配合,能够避免在车辆外部设置凸台结构,改善了车辆外观,简化了车辆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进而能够提高封闭式车辆的结构紧凑性。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维修支架不利于提高封闭式车辆的结构紧凑性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为了更稳定地将车辆前轮或后轮升起,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维修支架包括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的结构相同,且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相对设置。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时,可以将左侧支架与前轮或后轮的左侧维修孔相配合,同时将右侧支架对应地与前轮或后轮的右侧维修孔相配合,随后同时向左侧支架的第二支撑梁20和右侧支架的第二支撑梁20施加朝地面方向的力,以使车辆的前轮或后轮平稳地升起来。采用这样的设置,提高了维修支架的使用安全性,同时避免了单侧支架使用时受力不均衡的问题。

同时,为了保证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在支撑车辆时不发生翻转,应使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之间的角度小于或等于90°。

为了更稳定地抬起车辆,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轴40上设置有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支撑轴40与车辆发生相对移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完成配合后,向第二支撑梁20施加靠近地面方向的力时或在支撑车辆时,限位结构能够防止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进而能够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维修支架与车辆脱离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限位结构可以卡扣结构、插接结构或者可以通过紧固件进行限位配合。

为了防止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凸台51,第一限位凸台51设置在支撑轴40的远离第一支撑梁10的一端,第一限位凸台51朝支撑轴40的径向方向延伸。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凸台51为间隔设置在支撑轴40上的两个弧形凸台,且这两个弧形凸台相对设置在支撑轴40的同一径向截面上。同时,具有第一限位凸台51的支撑轴40端的形状与车辆维修孔100的形状相配合,这样,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使第一限位凸台51穿入车辆维修孔100内,随后向第二支撑梁20施加朝地面方向的力,同时支撑轴40将会相对车辆维修孔100发生转动,以使第一限位凸台51与车辆维修孔100相错开,从而使第一限位凸台51转至限位位置,从而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维修支架与车辆脱离的情况,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更好地防止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凸台52,第二限位凸台52设置在支撑轴40上,且与第一限位凸台51间隔设置,可以将第二限位凸台52设置为环形凸台,或者使第二限位凸台52与第一限位凸台51沿支撑轴40的轴向投影相重合。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凸台52与第一限位凸台51沿支撑轴40的轴向投影相重合,采用这样的设置,使用该车辆维修支架时,使第一限位凸台51穿设进车辆维修孔100,并使第二限位凸台52留在车身外侧,这样,当操作人员向第二支撑梁20施加朝地面方向的力时,支撑轴40将会相对车辆维修孔100发生转动,以使第一限位凸台51和第二限位凸台52均转动至限位位置,此时由于第一限位凸台51与车辆维修孔100相错开,从而能够避免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进而也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维修支架与车辆脱离的情况,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当完成维修后,操作人员需要先提起第二支撑梁20,并使支撑轴40上的第一限位凸台51转动至与车辆维修孔100相对应的位置,再将支撑轴40从车辆维修孔100中退出接口。

为了更稳定地支撑车辆,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辅助支撑件,该辅助支撑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梁20上,辅助支撑件的底面与第二支撑梁20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采用这样的设置,该辅助支撑件能够提高车辆维修支架支撑时的平衡性,以使车辆稳定地处于被抬起状态,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的,辅助支撑件为辅助支撑梁60,辅助支撑梁60设置在第二支撑梁20上,且位于第二支撑梁20的靠近第一支撑梁10的一端。具体的,可以将辅助支撑梁60穿设在第二支撑梁20上,或者将辅助支撑梁60焊接在第二支撑梁20上,或者将辅助支撑梁60与第二支撑梁20通过螺母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在第二支撑梁20的靠近第一支撑梁10的一端设置辅助支撑梁60,能够提高支撑时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以使车辆稳定地处于被抬起状态,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车辆维修支架的使用方便性,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把手70。具体的,可以将把手70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上;或者将把手70设置在第二支撑梁20上;或者将把手7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上。在本实施例中,将把手7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上。通过将把手70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上,能够方便支撑轴40与车辆维修孔100的配合,提高操作效率。通过将把手70设置在第二支撑梁20上,一方面能够方便操作人员拖拽,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绑带将把手70与拖车固定,便于拖车拖动车辆,提高了运输的方便性。

为了更方便地抬起车辆,本实施例中脚轮30设置有两个,两个脚轮30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0的两侧。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在第一支撑梁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脚轮30,这样,在第二支撑梁20上施加向地面方向的力时,两个脚轮30开始转动,同时两个脚轮30在地面发生移动,以便于维修支架快速地抬起车辆,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车辆维修支架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梁80,该第一加强梁8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在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之间增设第一加强梁80,能够使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避免了支撑过程中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因受力过大而发生断裂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维修支架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维修支架还包括第二加强梁90,该第二加强梁9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0和第一加强梁80连接。通过在第一支撑梁10和第一加强梁80之间增设有第二加强梁90,能够进一步加强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的稳定连接。

如图3至图7所示,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维修支架,先将支撑梁与车辆维修孔100进行配合,并使第一限位凸台51位于车辆维修孔100内,第二限位凸台52位于车辆维修孔100外,此时,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初始位置。随后,向第二支撑梁20施加朝向地面方向的力,使第二支撑梁20朝向地面方向转动,当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工作位置时便能够稳定地将车辆的前轮或后轮抬起。图7为当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时分别相对于车辆维修孔100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初始位置时脚轮30相对于车辆维修孔100的竖直高度小于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20处于工作位置时脚轮30相对于车辆维修孔100的竖直高度,如此以顺利地将车辆的前轮或后轮升起。

同时,通过辅助支撑梁60能够加强维修支架的平衡性能,以便于稳定支撑车辆。通过第一加强梁80和第二加强梁90,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维修支架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车辆维修支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安全,通过该维修支架能够快速且稳定地将车轮抬起,同时还能够快速将其把手70与拖车绑定以便于运输车辆,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