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1803发布日期:2019-08-16 22:03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



背景技术:

客车无人驾驶系统是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能够有效的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在客车中有着很大的前景。

无人驾驶系统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当控制系统或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客车无法快速进行脚刹制动,便于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需要较好的机械式切换措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切换便捷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包括:液压机构;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包括推杆、齿槽杆、连杆以及滑座,且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齿槽杆,且所述齿槽杆背离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有所述连杆;所述推杆、所述齿槽杆以及所述连杆均位于同一条中心线处;所述齿槽杆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座;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推进机构相互垂直分布,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盒体、转动机构、手持机构以及移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电机、齿轮以及滑块,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槽杆啮合连接;所述齿轮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电机,且所述转动电机的底部设有所述滑块;所述转动机构置于所述盒体的内部;所述盒体端面为开口结构,且所述盒体的顶面开有第二滑槽;所述盒体的底部内壁开有第一滑槽,且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转动电机的顶部设有所述移动机构,且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块和螺纹管;所述固定块设于所述转动电机的表面,且所述固定块的顶面垂直设有所述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顶端伸入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且所述螺纹管的顶面不高于所述第二滑槽的顶面;所述螺纹管连接所述移动机构,且所述手持机构包括螺杆、压板以及手柄;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管的内部,且所述螺杆的顶端设有所述手柄;所述螺杆的外壁垂直设有所述压板;所述压板、所述固定块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脚刹机构,所述脚刹机构与所述连杆的端部固定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纹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相互贴合,且所述螺纹管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滑槽的顶面相平齐。

优选的,所述压板与所述盒体顶面之间的间距与所述螺杆的位移长度相同,且所述压板与所述盒体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液压机构包括缸体、输油管以及挤压块,且所述挤压块与所述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块的外壁与所述缸体的内壁紧密贴合,且所述缸体连通有所述输油管。

优选的,所述液压机构还包括导流罩,且所述导流罩设于所述挤压块的外壁;所述导流罩呈锥形。

优选的,所述脚刹机构包括转轴、曲柄以及踏板,且所述曲柄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所述曲柄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且所述曲柄的另一端设有所述踏板。

优选的,所述缸体的外壁设有箱体,且所述推进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均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推杆、所述齿槽杆以及所述连杆的长度均相同,且所述推杆的长度与所述挤压块的最大位移长度相同。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可通过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所述齿槽杆运动,进而推动所述挤压块运动实现自动刹车,而当无人控制系统或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可通过所述手持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整体位移至所述盒体的内部,使得所述齿槽杆与所述转动机构分离,驾驶员便可通过所述脚刹机构进行制动,使得无人客车安全性能更高,切换操控更为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机构整体示意图。

图中标号:1、液压机构,11、缸体,12、输油管,13、挤压块,14、导流罩,2、箱体,3、推进机构,31、推杆,32、齿槽杆,33、连杆,34、滑座,4、驱动机构,41、盒体,411、第一滑槽,412、第二滑槽,42、转动机构,421、转动电机,422、齿轮,423、滑块,43、手持机构,431、螺杆,432、压板,433、手柄,44、移动机构,441、固定块,442、螺纹管,5、脚刹机构,51、转轴,52、曲柄,53、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机构整体示意图。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包括:液压机构1;推进机构3,所述推进机构3包括推杆31、齿槽杆32、连杆33以及滑座34,且所述推杆31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机构1固定连接;所述推杆3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齿槽杆32,且所述齿槽杆32背离所述推杆31的一端连接有所述连杆33;所述推杆31、所述齿槽杆32以及所述连杆33均位于同一条中心线处;所述齿槽杆32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座34;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与所述推进机构3相互垂直分布,且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盒体41、转动机构42、手持机构43以及移动机构44;所述转动机构42包括转动电机421、齿轮422以及滑块423,且所述齿轮422与所述齿槽杆32啮合连接;所述齿轮422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电机421,且所述转动电机421的底部设有所述滑块423;所述转动机构42置于所述盒体41的内部;所述盒体41端面为开口结构,且所述盒体41的顶面开有第二滑槽412;所述盒体41的底部内壁开有第一滑槽411,且所述滑块423与所述第一滑槽411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转动电机421的顶部设有所述移动机构44,且所述移动机构44包括固定块441和螺纹管442;所述固定块441设于所述转动电机421的表面,且所述固定块441的顶面垂直设有所述螺纹管442;所述螺纹管442的顶端伸入于所述第二滑槽412的内部,且所述螺纹管442的顶面不高于所述第二滑槽412的顶面;所述螺纹管442连接所述移动机构44,且所述手持机构42包括螺杆431、压板432以及手柄433;所述螺杆431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管442的内部,且所述螺杆431的顶端设有所述手柄433;所述螺杆431的外壁垂直设有所述压板432;所述压板432、所述固定块44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滑槽412的宽度;脚刹机构5,所述脚刹机构5与所述连杆33的端部固定转动连接。

为了便于夹紧限位,所述螺纹管44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滑槽412的内壁相互贴合,且所述螺纹管44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滑槽412的顶面相平齐。

为了使得压紧效果更好,所述压板432与所述盒体41顶面之间的间距与所述螺杆431的位移长度相同,且所述压板432与所述盒体4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为了实现液压油的输送,所述液压机构1包括缸体11、输油管12以及挤压块13,且所述挤压块13与所述推杆31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块13的外壁与所述缸体11的内壁紧密贴合,且所述缸体11连通有所述输油管12。

为了减少阻力,所述液压机构1还包括导流罩14,且所述导流罩14设于所述挤压块13的外壁;所述导流罩14呈锥形。

为了实现脚刹,所述脚刹机构5包括转轴51、曲柄52以及踏板53,且所述曲柄52转动连接所述连杆33;所述曲柄5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51,且所述曲柄52的另一端设有所述踏板53。

为了对设备进行保护,所述缸体11的外壁设有箱体2,且所述推进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4均设于所述箱体2的内部。

为了实现逐级推进,所述推杆31、所述齿槽杆32以及所述连杆33的长度均相同,且所述推杆31的长度与所述挤压块13的最大位移长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的使用原理为:无人客车在行驶时,无人控制系统判断需要刹车时,会启动所述转动电机421,进而带动所述齿轮422转动,在所述齿轮422与所述齿槽杆32啮合力作用下,所述齿槽杆32推进所述推杆31、所述挤压块13向前运动,从而将所述液压油从同两个所述输油管12输送至前后轮的刹车系统内实现自动刹车;当无人系统或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所述转动机构42为锁紧状态,操作人员无法踩下所述踏板53;可反转所述手柄433,使得所述螺杆431旋出所述螺纹管442、所述压板432与所述盒体41的顶面分离,然后沿着所述第二滑槽412向一侧移动所述螺杆431,进而带动所述螺纹管442、固定块441沿着所述第二滑槽412运动,所述转动机构42整体向所述盒体41内移动,所述齿轮422与所述齿槽杆32分离,从而驾驶员便可踩下所述踏板53,通过所述连杆33推动所述推杆31、所述挤压块13运动,从而实现脚踩刹车;当系统修复好后,可再将所述转动机构42移动至与所述齿槽杆32啮合状态,正转所述螺杆431,使其旋入到所述螺纹管442内,所述压板432与所述盒体41的顶面紧密贴合,实现对于所述转动电机421的限位。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客车制动机构,可通过所述转动机构42驱动所述齿槽杆32运动,进而推动所述挤压块13运动实现自动刹车,而当无人控制系统或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可通过所述手持机构43、所述移动机构44带动整体位移至所述盒体41的内部,使得所述齿槽杆32与所述转动机构42分离,驾驶员便可通过所述脚刹机构5进行制动,使得无人客车安全性能更高,切换操控更为简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