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机构、汽车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3282发布日期:2019-03-30 09:1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调光机构、汽车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光机构、汽车灯具。



背景技术: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传统的马达驱动上下调光机构主要将马达上置,相对来说具有系统简单稳定,结构紧凑的优势,但需要占用一部分调光系统的上方空间。如果当调光系统的上方空间较为紧张或者根本无法布置马达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其它的调光体系来实现马达驱动上下调光。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将马达下置来实现空间布置优化的调光系统方案会带来额外的系统稳定性问题,如图2所示,作为整体系统支撑点之一的马达球头,将承受系统重量,此重力方向与马达球头的轴向一致,马达承受轴向力将导致马达的损伤,进而影响调光精确度,甚至失效。此外,如图2所示,如果将调光系统用于远近光功能的上下调光时,很可能最终会导致近光截止线超出合理范围,进而带来安全事故。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调光机构、汽车灯具,不仅能够满足马达下置的空间要求,并且能够避免马达失效的现象,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光机构、汽车灯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马达上置时调光系统空间不足,马达下置时容易导致马达损伤而影响调光精确度、甚至失效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光机构,包括:辅助调光支架,调光马达通过所述辅助调光支架与调光主支架连接;所述辅助调光支架用于使所述调光马达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与所述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呈角度设置。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调光主支架包括:主架,以及与所述主架连接的副臂;所述主架上设置有调光主体,所述副臂与所述调光主体的轴向平行。

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辅助调光支架使所述调光马达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与所述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呈垂直设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辅助调光支架包括:第一过渡臂和第二过渡臂;所述第一过渡臂的一端与所述调光主支架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调光马达的所述马达球头连接,且所述第一过渡臂与所述第二过渡臂呈型设置;同时,所述第一过渡臂位于所述调光主支架的所述副臂远离所述主架的延伸方向上。

可替换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辅助调光支架包括:第一过渡臂和第二过渡臂;所述第一过渡臂的一端与所述调光主支架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调光马达的所述马达球头连接,且所述第一过渡臂与所述第二过渡臂呈型设置;同时,所述第一过渡臂位于所述调光主支架的所述副臂靠近所述主架的延伸方向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第一过渡臂与所述第二过渡臂一体成型设置。

再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第一过渡臂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过渡臂的长度一致。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调光机构的调光角度满足以下公式:tan θ=cc′/oa;其中,θ为调光角度,cc′为所述第一过渡臂与所述调光主支架的所述自由端连接处的摆点移动距离,oa为所述调光主体上下调光时的旋转半径。

更优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中,所述调光机构的调光角度与所述调光马达的行程满足以下公式:θ=tan-1(dd′×N)/(oa×M);其中,θ为调光角度,dd′为所述第二过渡臂与所述调光马达连接处的摆点移动距离,oa为所述调光主体上下调光时的旋转半径,N为所述第二过渡臂的长度,M为所述第一过渡臂的长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光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包括:辅助调光支架,调光马达通过辅助调光支架与调光主支架连接;该辅助调光支架用于使调光马达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与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呈角度设置。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由于设置有辅助调光支架,因此能够避免马达球头直接受到调光机构重量的轴向力,从而不仅能够满足马达下置的空间要求,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因马达失效而影响调光精确度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灯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调光机构。

所述汽车灯具与上述调光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辅助调光支架;2-调光马达;3-调光主支架;31-主架;32-副臂;4-调光主体;11-第一过渡臂;12-第二过渡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调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调光机构,包括:辅助调光支架1,调光马达2通过辅助调光支架1与调光主支架3连接;辅助调光支架1用于使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如图3和图4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与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如图3和图4中虚线箭头所示方向)呈角度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调光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辅助调光支架1,调光马达2通过辅助调光支架1与调光主支架3连接;该辅助调光支架1用于使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如图3和图4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与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如图3和图4中虚线箭头所示方向)呈角度设置。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由于设置有辅助调光支架1,因此能够避免马达球头直接受到调光机构重量的轴向力,从而不仅能够满足马达下置的空间要求,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因马达失效而影响调光精确度的现象。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调光主支架3可以包括:主架31,以及与该主架31连接的副臂32;并且,主架31上可以设置有调光主体4,副臂32可以与调光主体4的轴向平行。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辅助调光支架1能够使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与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呈垂直设置,从而有效保证调光机构的稳定性和调光精度。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上述辅助调光支架1可以包括:第一过渡臂11和第二过渡臂12;实际装配时,第一过渡臂11的一端可以与调光主支架3的自由端连接,第一过渡臂1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过渡臂12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臂12的另一端可以与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连接,且第一过渡臂11与第二过渡臂12呈型设置,以保证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与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呈垂直设置;同时,上述第一过渡臂11可以位于调光主支架3的副臂32远离主架31的延伸方向上,如图3所示。

可替换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上述辅助调光支架1可以包括:第一过渡臂11和第二过渡臂12;实际装配时,第一过渡臂11的一端与调光主支架3的自由端连接,第一过渡臂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渡臂12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臂12的另一端与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连接,且第一过渡臂11与第二过渡臂12呈型设置,以保证调光马达2的马达球头的移动方向与调光机构的重力方向呈垂直设置;同时,上述第一过渡臂11位于调光主支架3的副臂32靠近主架31的延伸方向上,如图4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第一过渡臂11与第二过渡臂12一体成型设置。一体成型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辅助调光支架1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调光稳定性和调光精度。

再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第一过渡臂11的长度与第二过渡臂12的长度一致。第一过渡臂11的长度与第二过渡臂12的长度一致,既能够保证调光精度,又能够满足调光需求。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调光机构的调光角度满足以下公式:tan θ=cc′/oa;其中,θ为调光角度,cc′为第一过渡臂11与调光主支架3的自由端连接处的摆点移动距离,oa为调光主体上下调光时的旋转半径。

更优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调光机构的调光角度与所述调光马达的行程满足以下公式:θ=tan-1(dd′×N)/(oa×M);其中,θ为调光角度,dd′为第二过渡臂12与调光马达2连接处的摆点移动距离,oa为调光主体4上下调光时的旋转半径,N为第二过渡臂12的长度,M为第一过渡臂11的长度。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上下调光的需求发生后,马达球头开始工作,其球头移动方向为图3和图4中实线箭头标注方向(装车中为前后向),也就是第一个联接点摆点d发生前后移动(因调光马达行程数值非常小,其数值与摆臂半径不再同一数量级,可近似看作为绕点b的圆周运动),进而带动整个辅助调光支架1发生绕着辅助调光支架1固定支点b的转动,此时第二个联接点的摆点c开始发生绕着点b的圆周运动,因其行程数值较小,与摆臂半径不再同一数量级,亦可近似看作为上下方向的移动。最终带动整个调光机构发生绕着支点a的上下调光动作,执行完成整车的马达上下调光需求。

其中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摆点d的运动轨迹方向与bd应当尽量垂直,摆点c运动轨迹方向应当与bc尽量垂直。以上两者可以保证摆点c与摆点d同时绕着旋转中心b做近似的圆周运动,进而避免额外方向的运动分力产生,影响系统稳定性和调光精度。此外,在分配马达行程(dd’)与调光行程(cc’)的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计算公式原则,即:dd'×N=cc’×M;

根据以上公式,在分配M(第一过渡臂的长度)和N(第二过渡臂的长度)的摆臂长度时,既要考虑M远大于N时导致的系统调光精度太低,从而容易导致过调光的问题,又需要考虑M远小于N时导致的调光马达最大行程无法满足调光需求的情况。故,优选为M=N。

此外整个调光机构的实际调光角度满足以下公式:tan θ=cc′/oa;其中,θ为调光角度,cc′为第一过渡臂11与调光主支架3的自由端连接处的摆点移动距离,oa为调光主体上下调光时的旋转半径。

由以上可推导,调光机构的调光角度与调光马达行程关系:θ=tan-1(dd′×N)/(oa×M);其中,θ为调光角度,dd′为第二过渡臂12与调光马达2连接处的摆点移动距离,oa为调光主体4上下调光时的旋转半径,N为第二过渡臂12的长度,M为第一过渡臂11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灯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调光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机构和汽车灯具,通过调光马达的下置,能够有效保证调光机构的上方空间占用小;通过辅助调光支架的设置,能够保证调光马达的正常工作,不受轴向重力影响,并有效保证调光稳定性和调光精度,同时满足调光需求。

随着整车市场的整车外形线条多样化,传统的调光系统有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多元化的造型需求,当调光系统上半部分的空间受限无法布置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光布置方案来实现可靠的马达下置驱动的上下调光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