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侧围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0438发布日期:2019-08-31 01:1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及其侧围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及其侧围板。



背景技术:

侧围板是车辆的重要部件,侧围板包括翻门、行李舱门、发动机盖板等结构。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翻门对车辆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检测。现有的翻门一般向上翻起,翻门的顶端为与车辆的骨架铰接的铰接端,翻门的底端为自由端,翻门的底端通过锁具等与车辆的骨架连接,在需要打开或关闭翻门时,操作人员通过手动作业推拉翻门的底端,使翻门绕其顶端的铰接点转动。

现有的翻门的结构如图1所示,翻门包括层叠布置的内板1和外板2,内板1和外板2于翻门的底端分别对应设有内板翻边11和外板翻边21,内板翻边11与外板翻边21层叠布置且朝向翻门的内侧,内板翻边11以及外板翻边21通过焊接固定。

现有的翻门在使用时,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均朝向翻门的内侧,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在翻门的底端形成朝向翻门的内侧的棱边,操作人员在打开翻门时,手掌通常会握住翻门的底端以将翻门抬起,此时手掌与棱边接触,当手掌用力较大或者出现滑动时,棱边会对手掌造成割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围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侧围板的棱边会对操作人员的手掌造成割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侧围板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侧围板的棱边会对操作人员的手掌造成割伤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技术方案为:

车辆,包括车架和设置在车架上的侧围板,侧围板包括层叠布置的内板和外板,内板和外板于侧围板的至少一侧边缘分别对应设有内板翻边和外板翻边,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层叠布置,外板翻边朝向侧围板的内侧,所述内板翻边朝向侧围板的外侧,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在其层叠方向上形成内层翻边与外层翻边,外层翻边的远离其主体的边沿与内层翻边接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内板翻边朝向侧围板的外侧,外层翻边的远离主体的边沿与内层翻边接触,可以防止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在侧围板的边缘形成朝向侧围板的内侧的棱边,操作人员在打开侧围板时,手掌直接与内板的板面接触,从而避免手掌产生割伤。

所述外层翻边由外板翻边形成,外板翻边的长度小于内板翻边的长度。外板翻边形成外层翻边,使侧围板的外观美观,外板翻边的长度小于内板翻边的长度,可以避免外板翻边超出内板翻边的板面。

所述内板具有背向外板的隆起,所述内板翻边设于所述隆起的末端,所述隆起、内板翻边、外板翻边以及外板围成中空的腔室。隆起便于操作人员对侧围板施加作用力。

所述内板翻边为波纹板结构,波纹板所形成的凸凹结构与外板翻边之间形成用于排液的排液通道。波纹板的结构强度高,排液通道可以在对侧围板进行电泳作业时排出电泳液,侧围板使用时也可以用于排出积水。

所述侧围板为铰接在车架上的前围翻门。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技术方案为:

侧围板,包括层叠布置的内板和外板,内板和外板于侧围板的至少一侧边缘分别对应设有内板翻边和外板翻边,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层叠布置,外板翻边朝向侧围板的内侧,所述内板翻边朝向侧围板的外侧,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在其层叠方向上形成内层翻边与外层翻边,外层翻边的远离其主体的边沿与内层翻边接触。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内板翻边朝向侧围板的外侧,外层翻边的远离主体的边沿与内层翻边接触,可以防止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在侧围板的边缘形成朝向侧围板的内侧的棱边,操作人员在打开侧围板时,手掌直接与内板的板面接触,从而避免手掌产生割伤。

所述外层翻边由外板翻边形成,外板翻边的长度小于内板翻边的长度。外板翻边形成外层翻边,使侧围板的外观美观,外板翻边的长度小于内板翻边的长度,可以避免外板翻边超出内板翻边的板面。

所述内板具有背向外板的隆起,所述内板翻边设于所述隆起的末端,所述隆起、内板翻边、外板翻边以及外板围成中空的腔室。隆起便于操作人员对侧围板施加作用力。

所述内板翻边为波纹板结构,波纹板所形成的凸凹结构与外板翻边之间形成用于排液的排液通道。波纹板的结构强度高,排液通道可以在对侧围板进行电泳作业时排出电泳液,侧围板使用时也可以用于排出积水。

所述侧围板为用于铰接在车架上的前围翻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翻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围翻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前围翻门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各标记:1.内板;2.外板;11.内板翻边;12.隆起;13.凸凹结构;21.外板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实施例1,如图2与图3所示,该侧围板为用于铰接在车架上的向上翻起的前围翻门,前围翻门的顶端为用于与车架铰接的铰接端,前围翻门的底端为自由端,底端通过锁具等可以与车架连接。

如图3所示,前围翻门包括层叠布置的内板1和外板2,外板2的底端设有朝向前围翻门的内侧的外板翻边21,内板1的底端具有背向外板2的隆起12,隆起12的末端设有朝向前围翻门的外侧的内板翻边11,内板翻边11和外板翻边21层叠布置,隆起12、内板翻边11、外板翻边21以及外板2围成中空的腔室,隆起12可以在内板1的内侧形成凸台,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前围翻门施加作用力。

在外板翻边21与内板翻边11的层叠方向上,外板翻边21形成外层翻边,内板翻边11形成内层翻边,外板翻边21的长度小于内板翻边11的长度,长度为外板翻边21以及内板翻边11在其翻折方向上的尺寸。外板翻边21远离其主体的边沿与内板翻边11接触且外板翻边21不超过隆起12所在的竖直平面,防止在前围翻门的边缘形成朝向其内侧的棱边,操作人员在打开前围翻门时,手掌直接与内板1的板面接触以避免接触外板翻边21,从而对手掌进行保护。

如图3所示,内板翻边11为波纹板结构,波纹板在内板翻边11上形成多个凸凹结构13,凸凹结构13可以对内板1进行结构加强,从而增强前围翻门的结构强度。凸凹结构13与外板翻边21之间形成用于排液的排液通道,前围翻门进行电泳作业时,排液通道用于排出电泳液,而前围翻门在正常使用时,积水可以从排液通道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前围翻门在使用时,内板翻边11与外板翻边21之间焊接连接,前围翻门的顶端与车架铰接,前围翻门的底端与车架通过锁具连接。操作人员需要打开前围翻门时,手掌握住前围翻门的底端以将前围翻门抬起,手掌通过内板1的隆起12对内板1施加作用力,避免手掌产生割伤。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外层翻边由外板翻边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外层翻边由内板翻边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内板的底端设有朝向侧围板内侧的隆起,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隆起,内板的底端向侧围板的内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内板翻边为波纹板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内板翻边也可以为平板结构,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上设置排液孔以进行排液。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外板翻边与内板翻边设置在前围翻门的底端,在本实施例中,外板翻边与内板翻边也可以设置在前围翻门的顶端或侧边,也可以在前围翻门的边沿均对应设置内板翻边与外板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板的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侧围板为前围翻门,前围翻门的顶端与车架铰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围板也可以为行李舱门、发动机盖板等结构;侧围板也可以为底端与骨架铰接,也可以为竖直的侧边与骨架铰接;侧围板也可以与骨架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实施例,车辆包括车架和设置在车架上的侧围板,侧围板的具体结构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侧围板的具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