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0801发布日期:2019-08-16 21:5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空气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拥有了汽车,但是车内的空气质量往往不被关注,其主要包括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甲醛、苯以及可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常此以往必将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鉴于此,市场上推出了很多车内空气检测装置,当人们察觉时,车内的空气已经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人体健康已受到损害。

在外界气体进入车内时,往往也会对车内空气进行污染,如持续的循环换风,将外界污染气体带进车内,且增加车辆的能耗,不能有效的改善车内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内的多个立柱,以及连接所述多个立柱的横杆式的扶手;其中,所述扶手为具有腔体的扶手,且所述扶手上设置有通过管道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多个进气孔;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管道连通的气体检测装置,所述气体检测装置连接有抽风风扇;

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换风装置,所述换风装置连接有过滤装置;每个立柱上均设置有多个送风孔,所述多个送风孔连接所述换风装置。

优选的,所述多个立柱均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立柱,且所述中空腔体与所述腔体连通。

优选的,所述多个进气孔沿所述扶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为活性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车内气体进行检测,再经过换风装置进行过滤换风,使车内气体进行循环过滤,有效改善车内环境,并且设有的气体检测装置检测到车内气体处于较佳状态时,可将换风装置进行关闭,有效节省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1内的多个立柱3,以及连接所述多个立柱3的横杆式的扶手2;其中,所述扶手2为具有腔体的扶手2,且所述扶手2上设置有通过管道4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多个进气孔;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管道4连通的气体检测装置5,所述气体检测装置5连接有抽风风扇9;

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换风装置7,所述换风装置7连接有过滤装置8;每个立柱3上均设置有多个送风孔6,所述多个送风孔6连接所述换风装置7。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将车内气体进行检测,再经过换风装置7进行过滤换风,使车内气体进行循环过滤,有效改善车内环境,并且设有的气体检测装置5检测到车内气体处于较佳状态时,可将换风装置7进行关闭,有效节省能耗。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继续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车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1内的多个立柱3,以及连接多个立柱3的横杆式的扶手2;其中,扶手2为具有腔体的扶手2,且扶手2上设置有通过管道4与腔体连通的多个进气孔,多个进气孔沿扶手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腔体内设置有与管道4连通的气体检测装置5,气体检测装置5连接有抽风风扇9;

车体1上设置有换风装置7,换风装置7连接有过滤装置8;多个立柱3均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立柱3,且中空腔体与腔体连通;每个立柱3上均设置有多个送风孔6,多个送风孔6连接换风装置7。

该装置的抽风风扇9将车内的气体抽进扶手2的管道4内,并由气体检测装置5进行车内气体的检测,在车体1内设置有与气体检测装置5连接的显示屏,让车内人员时刻对车内气体成分有时刻了解,从而合适性选择车辆气体内循环或外循环,在检测完毕后,通过车辆的换风装置7继续至车体1内,同时在排放的过程中,通过换风装置7对所要排至车体1内的气体进行过滤,有效改善车体1内的空气环境。该过滤装置8为活性炭。同时在车体1内设置有连接换风装置7的控制开关,在显示屏上显示车内气体高于空气检测装置的设定值时,为空气优良,可选择性关闭换风装置7,节省能耗。

需要具体说明的,该装置的气体检测装置5空气检测器,车体1内的换风装置7为管路,且管路远离送风口的一端设有出气喷头,在管路上设置有多个活性炭盒,有效改良车内环境。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将车内气体进行检测,再经过换风装置7进行过滤换风,使车内气体进行循环过滤,有效改善车内环境,并且设有的气体检测装置5检测到车内气体处于较佳状态时,可将换风装置7进行关闭,有效节省能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