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8994发布日期:2019-07-03 04:50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空调出风口主要是依靠手动调节出风方向,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则从空调出来的风始终朝一个方向吹,给人不适的感觉;而驾驶人员在一边驾驶的情况下,对空调出风口进行手动调节,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空调出风口的风量则由车载的控制单元,根据车内温度与设定的温度进行调整,通过改变空调风机的功率给予实现;实现这样的设计,使得从空调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鼓吹的形式单一,即使可以通过空调出风口的导流叶片调整出风方向,也仍然是气流从出风口统一的鼓出,尤其当直吹乘客的身体某个部位时,舒适性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部分车型安装电动出风口,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屏调节或自动摆动控制,借助电动驱动出风口内部的叶片摆动,从而调节出风方向,但这种调节方式只适用于有叶片的传统方形出风口;随着汽车内饰的发展,大量新型出风口被设计使用,特别是球型出风口的应用,其造型独特,内部没有摆动叶片,因此如何方便地调节球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针对汽车空调出风的气流鼓出形式,也迫切需要改进,以满足乘客的多种需求,使乘客免除因空调气流统一地集中吹出造成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以可对空调的球口和流经汽车空调外壳内的内部通道中的气流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改善空调出风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被构造成导通或关闭形成于所述汽车的空调的外壳内的内部通道,于所述外壳的端口处可翻转的设有球口,所述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包括:

翻转驱动构件,具有转动设于所述外壳上的、且正交于所述球口的轴向中心线设置的枢转轴,以及一端与所述枢转轴固连的两个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向所述球口的球口外壁的两相对侧延伸,并与所述球口外壁连接,以在所述枢转轴可驱动的转动时,使两个所述连接臂带动所述球口以所述枢转轴为中心翻转;

内壳,被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通道内,以将所述内部通道分隔为位于中部的中部通道,以及套设于所述中部通道外周的外周通道;

两个外周风门,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外周通道内,两个所述外周风门因转动而具有彼此对置以封堵所述外周通道的外周关闭状态,彼此平行以导通所述外周通道的外周导通状态,以及处于所述外周关闭状态和所述外周导通状态之间的外周切换状态;

中部风门,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中部通道内,所述中部风门因转动而具有封堵所述中部通道的中部关闭状态,且具有导通所述中部通道的中部导通状态,以及处于所述中部关闭状态和中部导通状态之间的中部切换状态;

三个驱动部,与两个所述外周风门和所述中部风门分别传动连接,且连接部位分别相对于连接的所述外周风门或所述中部风门的转动中心偏心设置,各所述驱动部因沿所述内部通道的轴向滑动,而构成对所述外周风门或所述中部风门转动的偏心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驱动构件还包括下执行器,与所述枢转轴传动连接,通电时可驱动所述枢转轴转动,从而驱使所述球口以所述枢转轴为中心翻转。

进一步的,两个外周风门分别以各自的第一转轴为转动中心,于各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固连有偏心布置的第一动力承接部,与两个所述第一动力承接部分别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部;所述中部风门以第二转轴为转动中心,于所述第二转轴上固连有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偏心布置的第二动力承接部,与所述第二动力承接部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沿所述内部通道的轴向滑动设置的驱动板,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均被构造于所述驱动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部被配置为形成于所述驱动板上的第一插装槽,所述第一动力承接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偏心布置、且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槽中的第一偏心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部被配置为形成于所述驱动板上的第二插装槽,所述第二动力承接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偏心布置、且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槽中的第二偏心轴。

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部,以及固连于所述驱动板一侧的驱动配合部,所述驱动配合部承接于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而驱使所述驱动板沿所述内部通道的轴向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和所述驱动配合部间构成齿轮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前执行器,所述驱动部被配置为与所述前执行器传动的齿轮,所述驱动配合部被配置为与所述齿轮啮合相连的齿条。

进一步的,于所述球口上构造有匹配于所述中部通道设置的中部出风道,以及匹配于所述外周通道设置的外部出风道,于所述外部出风道内构造有多个导风部,且多个所述导风部环所述中部出风道的周向均匀分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采用翻转驱动构件驱动球口翻转,并通过设置内壳,使内部通道形成中部通道和外周通道的双气流通道,且为两个通道分别设置可以分开控制的外周风门和中部风门,从而可对空调的球口和流经汽车空调外壳内的内部通道中的气流进行控制调节,以改善空调出风的效果。此外,为翻转驱动构件配备下执行器,通过传动部件驱动翻转驱动构件的枢转轴旋转,设计简洁且便于技术实施,可实现电动控制球口翻转。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风门与风门驱动机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球形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a-a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翻转驱动构件、翻转驱动机构和球口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枢转轴与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101-端口,102-弧形通孔,103-安装架,1031-轴孔,104-端盖,105-内部通道,106-内壳,107-中部通道,108-外周通道,109-转轴安装孔;

2-球口,201-球口外壁,202-翻转轴,203-中部出风道,204-外部出风道,2041-导风部,205-外环板,206-中环板,207-内环板,208-加强板;

3-翻转驱动构件,301-枢转轴,302-连接臂,303-下执行器;

4-翻转驱动机构,401-滑动件,4011-齿条,402-滑槽,403-滑块,404-滑动驱动构件,4041-滑动驱动齿轮,4042-驱动齿轮轴,405-中间驱动构件,4051-中间驱动齿轮,4052-中间驱动轴,406-后执行器,407-过渡齿轮;

5-外周风门,501-第一转轴,502-第一动力承接部,503-第一驱动部,504-转轴插装孔,505-连接板;

6-中部风门,601-第二转轴,602-第二动力承接部,603-第二驱动部;

7-驱动板,701-直齿条;

8-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基于图示状态下的用语,不应理解为构成对本发明结构的限定;提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也均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球口”系“球形出风口”的简称。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被构造成导通或关闭形成于汽车的空调的外壳内的内部通道,本发明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主要包括驱动球口翻转的翻转驱动构件,以及具有内部通道的外壳,配置于内部通道内的内壳,两个外周风门、中部风门以及风门驱动机构,风门驱动机构具体包括分别驱使外周风门和中部风门转动的三个驱动部。

承接于驱动部的滑动,其可偏心的驱使两个外周风门转动,使得两个外周风门具有彼此对置以封堵外周通道的外周关闭状态,彼此平行以导通外周通道的外周导通状态,以及处于外周关闭状态和外周导通状态之间的外周切换状态;驱动部还可偏心的驱使中部风门转动,使得中部风门具有封堵中部通道的中部关闭状态,且具有导通中部通道的中部导通状态,以及处于中部关闭状态和中部导通状态之间的中部切换状态。

基于如上的整体结构描述,本实施例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主要包括球口及其驱动控制部分和风门及其驱动控制部分。

首先,就风门及其驱动控制部分的情况进行描述,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外壳1、内壳106、两个外周风门5、中部风门6及风门驱动机构。

以下先结合图3和图4对外壳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外壳1的外形呈柱状,其横截面呈环形,于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内部通道105,内部通道105的一端与空调连接,并在与空调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风门,内部通道105的另一端在装配于汽车上后外露于驾驶室内,于内部通道105的外露于驾驶室内的一端可翻转的设有球口2。

为了取得较好的出风效果,于外壳1的内部通道105内配置有内壳106,因内壳106的设置,可将内部通道105分为位于中部的中部通道107,以及套设于中部通道107外周的外周通道108。本实施例中,内壳106与外壳1为固连为一体的结构,两者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制造成型,除此之外,内壳106还可与外壳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或粘接、焊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匹配于外周通道108设置有两个外周风门5,两个外周风门5均以第一转轴501可转动的设置于外周通道108内;匹配于中部通道107设置有一个中部风门6,中部风门6以第二转轴601可转动的设置于中部通道107内。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前述的风门驱动机构主要包括两个第一驱动部503和一个第二驱动部603,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驱动部503均具有沿内部通道105轴向的滑动,并与两个第一动力承接部502分别传动连接,承接于两个第一驱动部503的滑动,两个外周风门5随着对应的第一动力承接部502、而绕对应的第一转轴501彼此逆向的转动,而具有彼此对置以封堵外周通道108的外周关闭状态,彼此平行以导通外周通道108的外周导通状态,以及处于外周关闭状态和外周导通状态之间的外周切换状态。

第二驱动部603具有沿内部通道105轴向的滑动,且与第二动力承接部602传动连接,承接于第二驱动部603的滑动,中部风门6随第二动力承接部602绕而绕对应的第二转轴601转动,而具有封堵中部通道107的中部关闭状态,以及与导通外周通道108的外周风门5平行而导通中部通道107的中部导通状态,以及处于中部关闭状态和中部导通状态之间的中部切换状态。

具体来讲,为了有利于外周风门5的安装和旋转,于外壳1的两相对侧分别预留有转轴安装孔109,于外周风门5的两侧分别构造有转轴插装孔504,两个第一转轴501分别穿设于对应侧的转轴安装孔109中,并插装于外周风门5上的转轴插装孔504中,由此形成第一转轴501和外周风门5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插装孔504的横截面形状呈多半圆的形状,如此在第一转轴501转动时便可带动与其连接的外周风门5转动。

为了有利于驱动第一转轴501转动,于各第一转轴501上分别固连有相对于第一转轴501偏心布置的第一动力承接部502,具体来讲,相对于与外周风门5卡接相连的一端,第一转轴501的另一端与连接板505的一端相连,于该连接板505的另一端固连有第一动力承接部502,为了便于布置,第一动力承接部502和第一转轴501分置于连接板505的两侧。

类似于外周风门5的安装和旋转方式,中部风门6的安装方式如下,于外壳1的两相对侧分别预留有转轴安装孔109,于中部风门6的两侧分别构造有转轴插装孔504,第二转轴601穿设于对应侧的转轴安装孔109中,并插装于中部风门6上的转轴插装孔504中,由此形成第二转轴601和中部风门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如此在第二转轴601转动时便可带动与其连接的中部风门6转动。

为了有利于驱动第二转轴601转动,于第二转轴601上分别固连有相对于第二转轴601偏心布置的第二动力承接部602,具体来讲,相对于与中部风门6卡接相连的一端,第二转轴601的另一端与连接板505的一端相连,于该连接板505的另一端固连有第二动力承接部602,为了便于布置,第二动力承接部602和第二转轴601分置于该连接板505的两侧。

为了简化驱动结构,本发明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还包括沿内部通道105的轴向滑动设置的驱动板7,两个第一驱动部503和第二驱动部603均被构造于驱动板7上。具体来讲,第一驱动部503被配置为形成于驱动板7上的第一插装槽,第一动力承接部502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转轴501偏心布置、且插装于第一插装槽中的第一偏心轴。第二驱动部603被配置为形成于驱动板7上的第二插装槽,第二动力承接部602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二转轴601偏心布置、且插装于第二插装槽中的第二偏心轴。

为了便于驱动两个外周风门5同步启闭,两个第一插装槽关于驱动板7的一中心线对称布置,以下以图6所示状态的上方的第一插装槽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第一插装槽具体包括沿内部通道105的轴向延伸布置的两段水平段和一段倾斜布置的连接段,两段水平段距第一转轴501的垂向距离不同,且连接段连接于两段水平段之间。

第一插装槽的如上结构设置,使得外周风门5的工作状态如下:起始状态时,第一动力承接部502位于第一插装槽的右端,当驱动板7向右滑动而使第一动力承接部502始终插装于右侧的水平段内的过程中,外周风门5始终处于外周关闭状态;当驱动板7向右滑动而使第一动力承接部502于连接段内滑动时,受连接段侧壁的驱动,第一动力承接部502绕第一转轴501转动,该过程中第一转轴501带动外周风门5同步转动,外周风门5处于外周切换状态;当驱动板7向右滑动而使第一动力承接部502插装于左侧的水平段内的过程中,外周风门5处于外周导通状态。

为了便于驱动中部风门6启闭,第二插装槽包括三个依次布置的倾斜段,并且从右至左,对应于右侧的水平端位置,右侧的倾斜段逐渐朝下延伸,对应于连接段,中部的倾斜段逐渐朝上延伸,而对应于左侧的水平段,左侧的倾斜段逐渐朝下延伸。

第二插装槽的如上结构设置,使得中部风门6的工作状态如下:起始状态时,第二动力承接部602位于第二插装槽的右端,当驱动板7向右滑动而使第二动力承接部602始终插装于右侧的倾斜段内的过程中,中部风门6处于中部切换状态,并且由中部关闭状态向中部导通状态切换;当驱动板7向右滑动而使第一动力承接部502于中部的连接段内滑动时,受连接段侧壁的驱动,第二动力承接部602绕第二转轴601转动,该过程中第二转轴601带动中部风门6同步转动,中部风门6右中部导通状态向中部关闭状态切换;当驱动板7向右滑动而使第二动力承接部602插装于左侧的倾斜段内的过程中,外周风门5由中部关闭状态向中部导通状态切换。

综上,外周风门5和中部风门6具有同步启闭以使中部通道107和外周通道108具有同步导通的全导通状态,以及同步关闭的全关闭状态;外周风门5和中部风门6还具有交错启闭以使中部通道107处于中部导通状态,且外周通道108处于外周关闭状态,以及使中部通道107处于中部关闭状态,且外周通道108处于外周导通状态。

为了有利于驱动板7滑动,本发明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还包括驱动部,以及固连于驱动板7一侧的驱动配合部,驱动配合部承接于驱动部的动力,而驱使驱动板7沿内部通道105的轴向滑动。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仍结合图5和图6所示,驱动部和驱动配合部间构成齿轮8连接。驱动部被配置为与图中未示出的前执行器传动连接的齿轮8,驱动配合部被配置为与齿轮8啮合相连的直齿条701,直齿条701固设于驱动板7的一侧,从而在齿轮8转动的驱动作用力下,直齿条701带动驱动板7滑动。为了便于驱动板7滑动,驱动板7和外壳1之间应设置图中未示出的导向结构,比如,可在外壳1的外壁上设置一沿着内部通道105的延伸方向延伸布置的导向槽,驱动板7插装于导向槽中而便于驱动板7滑动。

结合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的空调风门的控制采用如下的控制方法:

s1、空调启动;

s2、中部风门6开启步骤,由第二驱动部603滑动以控制第二转轴601转动,而驱使中部风门6由中部关闭状态切换为中部导通状态;

s3、中部风门6关闭外周风门5开启步骤,由第二驱动部603滑动以控制第二转轴601转动,而驱使中部风门6由中部导通状态切换为中部关闭状态;由两个第一驱动部503滑动而分别控制两个第一转轴501转动,而驱使两个外周风门5由外周关闭状态切换为外周导通状态;

s4、中部风门6开启外周风门5开启步骤,由第二驱动部603滑动以控制第二转轴601转动,而驱使中部风门6由中部关闭状态切换为中部导通状态。

完成以上三种导通或关闭状态的外周风门5和中部风门6,通过驱动板7的反向滑动动作,可以完成以上三种导通或关闭状态的切换,起到较好的出风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出风调节方法,可依次控制外周风门5和中部风门6的四种状态,从而实现中部通道107和外周通道108的分别启闭控制,有利于使用一个执行装置一体驱动外周风门5和中部风门6,并且利用该调节风法,可将空调开启前留置在空调内的空气尽可能的全部吹出,改善气流的交换效果,还可实现汇聚出风和发散出风的效果,从而提升乘客的舒适感。

以上主要述及风门及其驱动控制部分的内容,下面,就本实施例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的球口及其驱动控制部分做如下描述。

为了形成更好的出风效果,本发明的球口2可参照图7所示,于球口2上构造有匹配于中部通道107设置的中部出风道203,以及匹配于外周通道108设置的外部出风道204,具体来讲,球口2的的外形大致呈鼓形,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布置的内环板207、中环板206和外环板205,内环板207、中环板206和外环板205三者均大致呈套筒状,中环板206和外环板205之间的缝隙即构成前述的外部出风道204,而内环板207和中环板206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环板207内部的通风道即构成前述的中部出风道203。

为了对出风形成较好的引导,由图7结合图8和图9所示,于外部出风道204内构造有多个导风部2041,且多个导风部2041环中部出风道203的周向均匀分布。具体地,导风部2041为连接于外环板205和中环板206之间的呈弧形的叶片,随着逐渐靠近出风口,各叶片逐渐向一侧倾斜,且多个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可加强外部出风道204的出风效果,并可加强球口2的结构强度。此外,还包括布置于内环板207内壁上的大致呈“x”形的加强板208,加强板208的四端贯穿内环板207后与中环板206的内壁固连,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球口2结构强度的作用,还可增强汇聚出风的效果。

为了使球口2可以翻转,以调节空调出风的方向,对于球口2的翻转驱动控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并结合图4中关于外壳1的结构示意,球口2装设于汽车空调的外壳1的内部通道中,并设置有控制球口2翻转的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显然,可以只设置翻转驱动构件3,实现球口2于一种轴线方向上的翻转。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且使球口2的两个翻转轴线正交设置,可很好的实现球口2朝多种角度方向调节转动的性能。

图3和图4示出了外壳1的结构,球口2安装于端口101位置,端口101的正下方预留有供枢转轴301穿过的转轴孔。端口101的正上方预留有供滑动件401圆弧导向滑动的弧形通孔102;在外壳1的上部外壁上,构造有两个安装架103,于各安装架103上分别开设有轴孔1031,用于安装滑动驱动构件404和中间驱动构件405。

如图10所示,翻转驱动构件3靠近于外壳1上的端口101部位转动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翻转驱动构件3的枢转轴301沿上下方向地正交于球口2的轴向中心线设置,一端与枢转轴301固连的两个连接臂302采用一体注塑加工而成,呈拨叉形状;两个分叉的连接臂302包绕球口2的球口外壁201向着两侧延伸,并与球口外壁201连接。当枢转轴301转动时,两个连接臂302带动球口2以枢转轴301为中心翻转。这种拨叉设计,布局结构简单,可节省翻转驱动构件3的占用空间。

图6示出了枢转轴301与连接臂302的结构示意图,两者采用注塑加工制作。其中,连接臂302采用板条形状,随形于外壳1与球口2之间的缝隙形状设计,贴近球口外壁201的球形表面,并具有朝向球面内侧弧度弯曲的形状。这样的设计,可以使连接臂302对具有翻转动作的球口2的承载有一定的弹性缓冲,降低翻转中可能产生的噪音,且不会因为连接臂302的弹性形变造成其与外壳1内部的碰触。

采用上述设置的球口2可以通过手动翻转调整其出风方向,但为了便于控制操作,为球口2的自动控制提供实施条件,优选地,如图10所示,在翻转驱动构件3的下部设置下执行器303,下执行器303与枢转轴301传动连接,通电时可驱动枢转轴301转动,从而驱使球口2以枢转轴301为中心翻转。这样的设计布置简洁,且便于技术实施。

为使球口2能以两个相交的轴线翻转,进而为球口2在多个方向上的调整提供条件,如图7和图8并结合结合图10所示,在球口外壁201的左右的两相对侧分别固设有翻转轴202,两个翻转轴202共线设置、且分别转动设于对应侧的连接臂302上。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翻转轴202确立的翻转轴线水平且正交于枢转轴301确立的翻转轴线,这样的布置使得球口2的两个翻转方向可以良好的配合,以实现球口2到多个方向的调整。如图10所示,翻转驱动机构4包括沿着以翻转轴202为中心的一段圆弧而可驱动的往复滑动于外壳1上的滑动件401,滑动件401与球口2传动连接,从而可带动球口2以两个翻转轴202为中心翻转。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401滑动设于弧形通孔102中,两者均设置在由球口2的轴心线和枢转轴301的轴心线共同确定的平面上。当枢转轴301旋转,使球口2左右翻转并偏离正中位置的情形下,滑动件401带动球口2前后翻转时,如果滑动件401和球口2的传动连接方式为固定点连接,则会出现球口2动作路径与滑动件401动作路径的干涉,造成前后翻转的卡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避免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两组驱动机构同时对球口2进行传动中发生的干涉,如图10所示,在滑动件401和球口2两者之一上构造弧形的滑槽402,于滑动件401和球口2两者的另一个上构造嵌装于滑槽402中的滑块403。优选地,滑槽402构造于球口外壁201上;滑块403则构造于滑动件401靠近球口2的出风口一侧的一端的下部。

如图3所示,为使弧形通孔102的结构布局较为合理,便于加工制造,弧形通孔102构造于外壳1的外壁上,并沿翻转轴202确立的翻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弯曲设置,滑动件401穿设于弧形通孔102中,以构成滑动件401沿圆弧滑动的导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的,滑动件401的上部一侧构造有沿圆弧弯曲设置的齿条4011,翻转驱动机构4还包括滑动驱动构件404,滑动驱动构件404具有与齿条4011啮合相连、以驱使滑动件401滑动的滑动驱动齿轮4041,以及固连于滑动驱动齿轮4041一侧的驱动齿轮轴4042。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形式,便于驱动机构的布局设置,且具有高效的传动减速性能。

为了进一步改变翻转驱动机构4的传动比,且便于翻转驱动机构4的布置和安装,如图10所示,翻转驱动机构4还包括中间驱动构件405,中间驱动构件405具有与驱动齿轮轴4042可拆卸连接、且共轴设置的中间驱动轴4052,以及固连于中间驱动轴4052上、以驱使中间驱动轴4052转动的中间驱动齿轮4051。

结合图2所示,驱动齿轮轴4042和中间驱动轴4052分别穿设于前述的两个轴孔1031中且卡接相连,以将滑动驱动构件404和中间驱动构件405安装于外壳1的安装架103上,便于翻转驱动机构4的装配,有助于提高组装的效率。

如图10中所示,翻转驱动机构4还配备有后执行器406,后执行器406通过传动部件驱动滑动件401滑动,从而可很好地实现翻转驱动机构4对球口2的翻转驱动。具体来说,后执行器406与中间驱动齿轮4051传动连接,后执行器406通电时可驱动中间驱动齿轮4051绕中间驱动轴4052转动,以驱使驱动齿轮轴4042带动滑动驱动齿轮4041转动。

本实施例的空调出风气路调控机构在装配时,首先将滑动件401一端的滑块403置于滑槽402中,将连带滑动件401的球口2装入到外壳1的端口101中,并保证滑动件401滑入外壳1的弧形通孔102内;之后,将翻转驱动构件3的枢转轴301穿设于端口101的正下方预留的转轴孔中,再将球口2和翻转驱动构件3装配为一体。再将翻转驱动构件3的下执行器303部位固定到外壳1的壳体上。之后,将端盖104装配到外壳1的端部。

在装配翻转驱动机构4的其他部件时,可首先装配滑动驱动构件404到居中的安装架103的轴孔1031中,确保滑动驱动齿轮4041与齿条4011的啮合。再将中间驱动构件405穿装到另一个安装架103的轴孔1031中,并完成中间驱动轴4052与驱动齿轮轴4042的卡接。之后安装后执行器406,确保后执行器406的输出齿轮与中间驱动齿轮4051的啮合,并将后执行器406固定在外壳1的外壳上。

本实施例的空调出风气路调控机构,在使用时,可通过车载的控制屏输入需要的球口2的出风方向,进而通过车载控制单元控制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的配合驱动,使球口2翻转到指定的出风方向。显然,于下执行器303和后执行器406中装设有检测驱动电机旋转角度的检测元件,可以实时获知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的驱动旋转角度;再通过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的传动比可以计算确定球口2于相应翻转轴向上的翻转角度。

指定的出风方向可以分解为两个翻转轴向上的两个翻转角度,从而最终实现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的配合驱动,使球口2到达指定出风方向。同时,也可以在车载控制系统中预设球口2的自动摆动出风方式和路径,再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翻转驱动构件3和翻转驱动机构4,实现球口2自动摆动地向着车内各方向变换出风。

采用上述实施方案的空调出风气路调控机构,可很好地实现对球口2的出风方向的电动调节。

本发明的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通过对球口2的翻转设置,以及外壳1结构和风道启闭方式的改进,可对球口的出风情况和流经汽车空调外壳1内的内部通道105中的气流进行控制调节,有利于实现汇聚或发散出风的效果,从而可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