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悬挂装置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2067发布日期:2019-11-27 20:2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具有悬挂装置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悬挂装置的车辆座椅,该悬挂装置用于使车辆座椅的上部相对于车辆座椅的下部围绕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进行悬挂的枢转运动。



背景技术:

这种车辆座椅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例如从wo2014/176130a1中可得知。从这一申请中可得知一种车辆座椅,其可绕枢转轴枢转并且借助于悬挂装置或阻尼装置相对于车身悬挂或阻尼。然而,悬挂或阻尼的布置是非常耗费空间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提出一种车辆座椅;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车辆座椅具有节省空间且结构和功能上改进的悬挂装置。

该目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的。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可以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找到。

本发明的主要思想是提供具有悬挂装置的车辆座椅,所述悬挂装置用于所述车辆座椅的上部件相对于所述车辆座椅的下部件绕枢转轴的悬挂的枢转运动,所述枢转轴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上或在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其中所述的悬挂装置具有第一弹簧杆,其在在横向方向上可弹性变形;所述的悬挂装置还具有第二弹簧杆,其在在横向方向上可弹性变形。其中上部件具有第一下部和第二下部,其中第一下部至少与第一弹簧杆可操作地连接,第二下部至少与第二弹簧杆可操作地连接,以使第一弹簧杆或第二弹簧杆在上部件枢转时变形。

“横向方向”的替代说法也可以理解为术语“横向于弹簧杆的纵向轴的方向”或“弹簧杆的径向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弹簧杆理解为是指具有弹性并且尤其是在其横向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杆。通过由弹性变形引起的杆上的载荷,弹簧杆在有限的时间内变形,由此产生返回力,使得弹簧杆在载荷释放的情况下复位到其初始状态。

更优选地,第一弹簧杆、第二弹簧杆和枢转轴沿车辆座椅高度方向安排在上部件和下部件之间,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空间。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枢转轴优选地形成为轴承轴(bearingaxis),并且枢转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轴承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不可旋转地连接到下悬架部件。

还可以想到的是,枢转轴设计为轴承传动轴(bearingshaft),即,尤其为可旋转地安装。

进一步优选地,设置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每个轴承座刚性地连接到下部件,并且第一轴承座支撑枢转轴的第一端,且第二轴承座支撑枢转轴的第二端。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弹簧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二弹簧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弹簧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弹簧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尤其是刚性地连接至下悬架部件。由此,可以实现更高的刚性。同样,刚性连接防止由于弹簧杆的变形而导致不合期望的弹簧杆的旋转运动,该旋转运动导致对悬架特性的不合期望的影响。

更优选地,第一弹簧杆的第一端和第二弹簧杆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轴承座,且第一弹簧杆的第二端和第二弹簧杆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二轴承座。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可以提供第三弹簧杆和可选的第四弹簧杆等。

特别优选地,第一弹簧杆和第二弹簧杆布置成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第一弹簧杆、第二弹簧杆和枢转轴布置在共同的平面中,其中,在车辆座椅的正常操作状态下,该共同平面与形成于车辆座椅纵向方向和车辆座椅宽度方向的基座平面平行。

这里的正常操作状态应理解为上部件不相对于下部件枢转。相对地,偏转操作状态意味着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枢转。

尤其地,这意味着在偏转操作状态下,力施加在相应的弹簧杆上并且根据上部件的枢转方向而变形,从而由于各弹簧杆的弹性变形而导致上部件的悬挂。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上部件具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其中第一凸起与第一弹簧杆可操作地接触,且第二凸起与第二弹簧杆可操作地接触。

由于弹簧杆与上部件的相应凸起可操作地接触,因此确保了在上部件的枢转期间不发生不期望的副作用,例如弹簧杆的滑动和相应的减少的返回力。

其他有利实施例从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出。

附图说明

在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可以找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优点和便利

图中示出了:

图1a为车辆座椅在正常操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b为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图1a的车辆座椅;

图1c为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图1a的车辆座椅;

图2a为下部件的透视图;

图2b为上部件的透视图;

图3a为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图2b的上部件;

图3b为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图2b的上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根据优选实施例的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其中车辆座椅1处于正常操作状态,即上部件3不相对于下部件4枢转。图1a~图1c仅为示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上部件3可通过枢转轴5相对于下部件4枢转。在正常操作状态15中,上部件3与第一弹簧杆6和第二弹簧杆7皆可操作地接触,使得当上部件3相对于下部件4枢转时,弹簧杆6、7中的至少一个变形,从而产生悬挂效果。

尤其地,弹簧杆6、7分别具有第一端10、12和第二端11、13,其中第一端10、12和第二端11、13固定地连接到下部件4。这意味着当上部件枢转时,第一端10、12和第二端11、13不改变它们相对于下部件4的位置。然而,弹簧杆6、7因枢转而变形。尤其地,第一弹簧杆6通过上部件3的第一下部8与上部件3可操作地接触,并且第二弹簧杆7通过上部件3的第二下部9与上部件3可操作地接触。

图1b示出了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处于偏转操作状态16的图1a的车辆座椅1,也就是说上部件3相对于下部件4枢转,特别是顺时针枢转。虚线表示第一弹簧杆6的第一端10以及第一弹簧杆6的第二端11;如上所述,在上部件3枢转时,它们的位置不变。然而,弹簧杆6的其余部分变形(由实线表示)。此外,可以看出,第二弹簧杆7不再与上部件3可操作地接触,因为在正常操作状态15中,在上部件3和第二弹簧杆7之间,只有一个可操作接触占优势。根据图1b的实施例,通过相应的变形弹簧杆(在这种情况下为第一弹簧杆6)引起悬挂效应。

图1c示出了图1a的车辆座椅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其中第一弹簧杆6和第二弹簧杆7都连接到上部件3,即:通过使上部件3相对于下部件4枢转,第一弹簧杆6和第二弹簧杆7都产生变形(由实线表示)。虚线分别表示第一端10、12和第二端11、13。

优选地,弹簧杆6、7可以与上部件形状正地(positively)或非正地(non-positively)连接,特别是焊接或胶合。例如,可以提供上部件3的配件(此处未示出),其包括弹簧杆6、7并且相应地将弹簧杆6、7连接到上部件3。

在图2a中,下部件4以图示示出。在这种情况下,下部件4具有第一下部部分20和第二下部部分21,它们分别垂直于下部件4布置。第一弹簧杆6和第二弹簧杆7布置在第一下部部分20和第二下部部分21之间,其中弹簧杆6、7可以布置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上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b上。

此外,第一弹簧杆6具有第一端10和第二端11,第一端10连接到第一下部部分20,第二端11连接到第二下部部分21。同样地,第二弹簧杆7具有第一端12和第二端13,其中第一端12连接到第一下部部分20,且第二端13连接到第二下部部分21。同样地,示意性地示出了枢转轴5,上部件3可以绕其枢转。

如图2b所示,上部件3的布置类似于弹簧杆6、7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上或在车辆座椅宽度方向b上的布置。在底侧,也就是说在车辆座椅高度方向h上看的下侧22,上部件3具有第一旋转部分23和第二旋转部分24以及第一下部8和第二下部9,此处仅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旋转部分23和第二旋转部分24绕枢转轴5可旋转地连接到下部件4。此处可以想到的是在每种情况下用于第一旋转部分23和第二旋转部分24的单独的螺栓元件(此处未示出)。或者,可以想到轴承传动轴(这里未示出),其与第一旋转部分23和第二旋转部分24连接。

尤其地,旋转部分23、24布置在第一下部部分20和第二下部部分21之间。

图3a和3b分别示出了下侧22和下部8、9的各种实施例。

图3a示出了上部件3和其下侧22,下侧22具有第一凸起17和第二凸起18,其代表第一下部8和第二下部9。尤其地,凸起17、18形成为与弹簧杆6、7互补,以便至少部分地容纳它们。

同样地,可以看到配件19,其连接到下侧22。同样地,配件19设计为能够至少部分地容纳弹簧杆6、7。因此弹簧杆6、7相应地一方面被凸起17、18包围,另一方面被配件19包围。

图3b示出了替代实施例,其中下侧22具有第一突起25和第二突起26,其中第一突起25具有第三凸起27,第二突起26具有第四凸起28,每个凸起可以可操作地接触或连接弹簧杆6、7。

突起25、26相应地呈波浪形或峰谷形。还可以想到提供配件19。

如果申请文件中公开的所有特征相单独地或组合地对于现有技术是新颖的,则其为对于本发明而言必不可少的。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座椅;

2悬挂装置;

3上部件;

4下部件;

5枢转轴;

6第一弹簧杆;

7第二弹簧杆;

8第一下部;

9第二下部;

10第一弹簧杆的第一端;

11第一弹簧杆的第二端;

12第二弹簧杆的第一端;

13第二弹簧杆的第二端;

14共同平面;

15正常操作状态;

16偏转操作状态;

17第一凸起;

18第二凸起;

19配件;

20第一下部部分;

21第二下部部分;

22下侧;

23第一旋转部分;

24第二旋转部分;

25第一突起;

26第二突起;

27第三凸起;

28第四凸起;

l车辆座椅纵向方向;

b车辆座椅宽度方向;

h车辆座椅高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