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6178发布日期:2020-04-21 21:4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10月1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92402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合并于此。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尤其涉及一种坐垫。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相对于车辆用座椅的框架而容许坐垫以及座椅靠背的移动的车辆用座椅。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20913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相对于座椅框架(3)而容许坐垫(座部7)以及座椅靠背(8)的移动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坐垫(7)能够围绕贯穿落座的乘员的腰部并且以使前方降低的方式而倾斜的旋转轴线(a)进行转动。此外,座椅靠背(8)能够围绕贯穿乘员的胸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b)进行转动。

日本特开2015-209131号公报的坐垫(7)具备具有多个齿的齿轮(18a),此外在座椅框架(3)侧设置有能够与齿轮(18a)卡合的固定齿(19)。坐垫(7)在固定齿(19)与齿轮(18a)啮合了的位置处被固定。

另外,上述的括号内的部件名以及符号是在上述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5-209131号公报)中所使用的符号,其与在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部件名以及符号并无关联。



技术实现要素:

存在希望在车辆行驶中于当前的位置处迅速地对坐垫进行固定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希望将坐垫固定在中立位置处的情况。

本公开内容提供一种使坐垫首先在当前的位置处被固定,然后使坐垫在中立位置处被固定的车辆用坐垫。

本公开内容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备:主框架;坐垫,其以能够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主框架支承;第一固定机构,其基于转向操作而对坐垫进行固定,且在转向盘变为了中立位置附近时解除固定;第二固定机构,其基于转向操作而进行坐垫的固定的准备,且在坐垫变为了中立位置时,将坐垫固定在中立位置处。

由此,能够将坐垫在当前的位置处进行固定,然后在中立位置处进行固定。

也可以设为,第一固定机构为在转向角为预定值以上之时对坐垫进行固定的构件,也可以设为,第二固定机构为在转向角速度为预定值以上之时进行坐垫的固定的准备的构件。据此,能够在转向操作成为较大的动作时对坐垫进行固定,此外即使在高速行驶时等转向角未变大时只要操作速度较快就能够对坐垫进行固定。

也可以设为,在正在通过第二固定机构对坐垫进行着固定之时,第一固定机构不对坐垫进行固定。据此,能够不实施由第一固定机构进行的不需要的固定动作。

也可以设为,在检测出车辆前方有障碍物时,许可第一固定机构以及第二固定机构进行动作。据此,能够在通常时不对坐垫进行固定,而在障碍物的避让动作时对坐垫进行固定。

也可以设为,第一固定机构具有被固定在主框架与坐垫之一上的板、和被设置在主框架与坐垫的另一个上,且对板进行夹持而对坐垫进行固定的板夹持机构。

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第二固定机构具有:单一的卡止要素,其被设置在主框架与坐垫中的一方上;承接要素,其被设置在主框架与坐垫中的另一方上;驱动要素,其对卡止要素和承接要素中的至少一方进行驱动,以使卡止要素相对于承接要素而相对性地进退。承接要素具有纳入卡止要素的凹形状的单一的纳入部,且在卡止要素卡合于纳入部的底部时使坐垫被固定在中立位置处。另外,承接要素具有在坐垫的转动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纳入部的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包括以从开口部朝向底部而变窄的方式倾斜从而将卡止要素朝向底部进行引导的纳入斜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从后方下侧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中立位置固定机构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从前方对中立位置固定机构进行观察时的图。

图5为中立位置固定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6为表示即时固定机构的详细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即时固定机构的板夹持机构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用于坐垫的固定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9为表示中立位置固定机构以及即时固定机构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10为表示用于坐垫的固定控制的其他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而对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前、前方、后、后方、左、左方、右、右方、上、上方、下、下方等的表示相对的位置和朝向的语句表示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的乘员(以下,记载为落座者)有关的位置以及朝向。在各个附图中,箭头标记fr的朝向为前方、箭头标记up的朝向为上方、箭头标记lh的朝向为左方。

图1以及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用座椅10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图1为示出从左前方进行俯视观察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10的图,且示出拆下了一部分的部件后的状态。图2为示出从左后方进行仰视观察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10的图。车辆用座椅10为适用于轿车等汽车的座椅。车辆用座椅10具有被直接搭载在车身上的主框架12、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主框架12支承的坐垫14和座椅靠背16。在图1中,以透视内部结构的状态而示出了坐垫14。坐垫14从下方对落座者的臀部以及大腿进行支承,座椅靠背16从后方对落座者的上身进行支撑。

主框架12具有对坐垫14进行支承的坐垫框架18、和对座椅靠背16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框架20。坐垫框架18在下部的四角处具有座椅支脚22。座椅支脚22被固定在车辆的地板24上且以能够进行滑动的方式而被卡合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地板导轨26上。由此,车辆用座椅10以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的方式而被搭载在地板24上。座椅靠背框架20在从前方观察时具有倒立的u字形状,且下端部被结合在坐垫框架18的后端部上。座椅靠背框架20以能够围绕沿着左右方向而延伸的轴线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结合在坐垫框架18上。通过使座椅靠背框架20相对于坐垫框架18进行转动,从而能够调节座椅靠背16的倾斜度。

座椅靠背16包括被座椅靠背框架20悬挂支承的座椅靠背副框架28、和被安装在座椅靠背副框架28上的座椅靠背衬垫30。座椅靠背副框架28包括一对纵向构件32和两个横向构件34u、34l,所述纵向构件32为在车辆用座椅10的左右两侧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构件,所述横向构件34u、34l为对左右的纵向构件32进行连接且沿着大致左右方向而被配置的构件。将两个横向构件中的位于上侧的横向构件记载为上侧横向构件34u,将位于下侧的横向构件记载为下侧横向构件34l。上侧横向构件34u在与纵向构件3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相比而稍稍靠上的位置处与两个纵向构件32连接,下侧横向构件34l在两个纵向构件32的下端处与这些构件连接。在上侧横向构件34u的左右的端部上固定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弹簧支架36。在弹簧支架36的后端分别固定有作为板簧的复位弹簧38的后端,另外复位弹簧38的前端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20上。作为板簧的复位弹簧38以使板厚方向成为左右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通过复位弹簧38折弯,从而容许座椅靠背副框架28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左右的移动。此外,通过复位弹簧38的弹力,从而使座椅靠背副框架28返回至车辆用座椅10的宽度的中央的中立位置。

座椅靠背副框架28经由多个吊索40a、40b、40c而被座椅靠背框架20悬挂支承。通过左右各两根吊索40a、40b从而从座椅靠背框架20支承有中继盘42,且通过左右各自一根的吊索40c而从中继盘42起悬挂有座椅靠背副框架28。此外,中继盘42被固定在座椅靠背衬垫30的背面上。座椅靠背16如振动子那样以中继盘42为中心进行转动。吊索40a为无接头状,且以围绕座椅靠背框架20上的两个点和中继盘42的方式而被架设。此外,吊索40b的两端被结合在座椅靠背框架20上的两个点上,且中间部被挂在中继盘42上。吊索40c的一端被结合在座椅靠背副框架28的上侧横向构件34u上,另一端被结合在下侧横向构件34l上,且中间部被挂在中继盘42上。

在座椅靠背副框架28的左右的纵向构件32之间,沿着左右方向而架设有多根架设索44。架设索44从后方对座椅靠背衬垫30进行支承,且承受来自落座者的载荷。另外,架设索44在图2中被省略了。

坐垫框架18包括一对侧板46和两根杆48、50,所述一对侧板46被配置于坐垫14的左右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两根杆48、50对左右的侧板46进行连结。两根杆48、50中的位于前侧的前侧杆(frontbar)48在侧板46的前端部处对这些侧板46进行连结。此外,位于后侧的后侧杆(rearbar)50在侧板46的后端部处对这些侧板46进行连结。

坐垫14包括坐垫底座52和坐垫衬垫54,所述坐垫底座5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而被坐垫框架18支承,所述坐垫衬垫54被安装在坐垫底座52上。坐垫底座52通过位于前侧和后侧的支承机构而被支承在坐垫框架18上。前侧支承机构56包括:支架58,其被固定在前侧杆48上;轴承60,其被固定在支架58上;车轴(axle)62,其被固定在坐垫底座52上。车轴6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被轴承60支承,坐垫底座52沿着以车轴62的轴线(axis)a为中心的圆弧而进行移动。该轴线a穿过落座者的腰部,且以前方降低的方式而倾斜。后侧支承机构64包括导轨66和滚子67,所述导轨66被固定在坐垫底座52上,所述滚子67相对于坐垫框架18而被固定。在图中,仅示出了后侧支承机构64的结构的主要部分,而省略了对滚子67进行支承的结构等。导轨66具有以坐垫底座52的轴线a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的引导面。滚子67被配置在两个部位处,且与导轨66的引导面抵接。通过前侧支承机构56以及后侧支承机构64的支承,从而坐垫底座52沿着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弧而进行移动。此后,将该运动记载为转动,将轴线a记为转动轴线a。

而且,车辆用座椅10具有用于对坐垫14进行固定的两个固定机构68、90。固定机构68为,将坐垫14固定在中立位置、也就是说关于左右而无倾斜即水平的位置的机构,此后,将固定机构68记载为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此外,固定机构90能够在任意的位置对坐垫14进行固定,且无论坐垫14位于任何位置都能够即时地对坐垫14进行固定。此后,将固定机构90记载为即时固定机构90。图2中,仅示出了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以及即时固定机构90的主要要素。

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包括:卡止组块70,其相对于坐垫底座52而被固定;卡止销72,其被设置于坐垫框架18侧,且能够与卡止组块70进行卡合;旋转电磁阀致动器74(以下,记载为旋转致动器74),其对卡止销72进行驱动。卡止组块70具有一个v槽形状的纳入部76(参照图4),卡止销72通过旋转致动器74而相对于纳入部76进行进退。在卡止销72前进且与纳入部76的底部卡合时,坐垫14通过纳入部76的配置而在预定的位置被固定。在该车辆用座椅10中,坐垫14被固定在中立位置、也就是水平的位置处。卡止组块70作为具有对作为卡止要素的卡止销72进行纳入的纳入部76的承接要素而发挥功能。也可以与上述的结构相反地设为,使卡止组块70配置在坐垫框架18侧,而使卡止销72以及旋转致动器74配置在坐垫底座侧。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对卡止销72进行固定,以使卡止组块70相对于卡止销72而进行进退。关于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进行记述。

即时固定机构90包括制动板92和板夹持机构94,所述制动板92相对于坐垫底座52而被固定,所述板夹持机构94被设置在坐垫框架18侧且对制动板92进行夹持并对坐垫底座52进行固定。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制动板92配置在坐垫框架18侧,而将板夹持机构94配置在坐垫底座52侧。关于即时固定机构9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进行记述。

图3为表示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的更加详细的结构的立体图。虽然即时固定机构90在图3中位于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的纵深处,但是在此省略了。此外,图4为对卡止组块70和卡止销72以从前方稍稍进行仰视的状态而表示的图。坐垫框架18的后侧杆50上经由两个固定支架78而固定有固定侧支承板80。固定侧支承板80经由三个固定板82而对卡止销72以及旋转致动器74进行支承。各个固定板82例如从固定侧支承板80的里侧通过拧紧螺栓而被固定。固定板82中的一个被配置在旋转致动器74与卡止销72之间,另一个被配置在旋转致动器74的相反侧的端部,剩下的一个被配置在卡止销72的相反侧的端部。由此,旋转致动器74和卡止销72分别在左右两侧被固定板82支承。卡止销72包括棱柱形状的臂84和被设置在臂84的顶端的环86。环86以能够围绕与臂84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线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臂84上。环86能够例如利用球轴承来实现。球轴承的内圈通过螺栓等而被紧固在臂84的端面上。此时,球轴承的外圈成为能够相对于臂84而进行转动。

卡止组块70被固定在相对于坐垫底座52而被固定的转动侧支承板88上。卡止组块70具有下方开放的v槽形状的纳入部76。纳入部76的形成v字的两个侧面76a在坐垫14的转动方向b上相互对置,并且以从v字的开口朝向底部而变窄的方式倾斜。将如此倾斜的面记载为纳入斜面76b。在本示例中,侧面76a整体为纳入斜面76b。

卡止销72通过旋转致动器74而被驱动,其顶端部相对于止组块70的纳入部76进行进退。图4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卡止销72的位置为避让位置。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为前进位置。在前进位置处,卡止销72在纳入部76的底部处与两侧的侧面76a接触,且关于旋转方向而将止组块70固定在该位置上。由此,坐垫14被固定。在该车辆用座椅10中,在通过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被固定时坐垫14成为中立位置,该姿态被在左右方向上被设为水平。

图5为表示卡止销72的卡合过程的图。卡止组块70处于从中立位置n偏离的位置。卡止组块70的开口成为,无论坐垫14处于任意的位置均能够使纳入部76纳入卡止销72的尺寸。因此,坐垫14在转动范围的端部等从中立位置偏离了时,如果卡止销72朝向卡止组块70前进,则卡止销72与一方的纳入斜面76b抵接。与纳入斜面76b抵接的卡止销72对于卡止组块70而作用有力f1。通过该力f1和随着车辆或落座者的移动而产生的坐垫14的移动,从而卡止组块70随着卡止销72的进入而趋向于中立位置。当卡止销72与左右的纳入斜面76b抵接时,卡止销72将停止。此时的卡止组块70的位置为中立位置n。通过使卡止销72从纳入部76的底部退避开,从而坐垫14成为能够进行转动。

在卡止销72沿着纳入斜面76b而被引导时,环86进行滚动。由此,降低了卡止销72移动时的摩擦力。此外,能够在纳入斜面76b或者环86的外周粘贴橡胶等柔软的材料。由此,降低了卡止销72与卡止组块70碰撞时的撞击声。

图6为表示即时固定机构90的立体图,且示出了从里侧对图3进行观察时的状态。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位于即时固定机构90的纵深处,并在图6中被省略了。制动板92被固定在转动侧支承板88上,且与坐垫底座52一体地进行转动。板夹持机构94相对于坐垫框架18而被固定。例如,板夹持机构94也可以固定在被固定于后侧杆50上的支架(未图示)上。

图7为板夹持机构94的剖视图。板夹持机构94包括具有匚字形的截面的主体96、和在匚字形的内侧以夹着制动板92的方式而被配置的一对制动块98。在一方的制动块98上一体地设置有活塞100。活塞100通过液压气缸102而被驱动,由此使制动块98朝向制动板92进行进退。通过由制动块98对制动板92进行夹持,从而使制动板92的移动被阻止,进而使坐垫14被固定。无论制动板92处于任何位置,板夹持机构94均能够对制动板92进行夹持,且在需要固定时能够即时地在此时的位置对坐垫14进行固定。制动块98的驱动并不限于利用液压,也可以利用使用了联杆等的机械性的驱动。

图8表示用于与坐垫14的固定有关的控制的结构的框图。控制装置110接收来自转向传感器112的信息,且基于这些信息来实施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以及即时固定机构90的控制。

转向传感器112对转向操作、也就是说对驾驶员(落座者)的转向盘的操作进行检测,且将作为转向盘的从中立位置(直行位置)的旋转向角度的转向角、以及作为操作的速度的转向角速度输出至控制装置110。此外,也可以仅输出转向角,并在控制装置110中计算出转向角速度。控制装置110基于获得的信息来控制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以及即时固定机构90。关于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是对旋转致动器74进行驱动控制从而控制卡止销72的进退。关于即时固定机构90,是控制液压从而控制制动块98的进退。

图9为表示与坐垫14的固定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图。在与即时固定机构90相关的控制中,控制装置110对转向角是否较大进行判断(s100)。在驾驶员大幅度地操作转向盘且转向角与预定值相比而较大时,对坐垫14进行固定,从而抑制驾驶员的身体的移动,进而减小身体的移动给予转向操作的影响。在步骤s100中,当转向角被判断为较大时,接下来对是否正在通过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对坐垫14进行固定中进行判断(s102)。由于如果正在通过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对坐垫14进行固定中,则由即时固定机构90而实施的固定为多余,从而返回至步骤s100的转向角的监视状态。在并未实施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进行的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即时固定机构90而在当前的位置处对坐垫14进行固定(s104)。当继续进行转向角的监视,且被判断为转向盘成为了中立位置时(s106),解除坐垫14的固定(s108)。中立位置能够通过转向角进入以中立位置为中心的预定的范围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在与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相关的控制中,控制装置110对转向速度是否较快进行判断(s110)。在驾驶员迅速地操作转向盘且转向角速度与预定角速度相比而较快时,进行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实施的固定的准备(s112)。具体而言,设为使卡止销72朝向卡止组块70前进且与纳入斜面76b抵接的状态。如果在该状态下坐垫14进行移动而变成中立位置,则卡止销72前进至卡止组块70的纳入部76的底部且在中立位置对坐垫14进行固定(s114)。当然,在最初驱动卡止销72时,如果坐垫14处于中立位置,则坐垫14将在中立位置被直接固定。坐垫14在中立位置被固定的情况能够通过例如卡止销72的前进量来进行判断。只要利用旋转致动器74的旋转角,就能够获得卡止销72的前进量。此外,能够采用如下方式,即,设置对坐垫14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且该传感器检测出坐垫14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并且根据卡止销72前进的情况来判断出坐垫14在中立位置被固定的情况。坐垫14的在中立位置的固定所涉及的信息在上述的步骤s102中被使用。

接下来,对从开始固定坐垫14起的经过时间是否为预定值以上进行判断(s116)。固定的开始时间点也可以设为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实施的固定开始时间点。此外,在由即时固定机构90实施的固定之后通过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被固定了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由即时固定机构90实施的固定开始时间点。在从固定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并且转向角为中立位置时(s118),解除固定(s120)。

对具体的行驶状态中的坐垫14的固定进行说明。在大幅度且快速地操作转向盘的情况下,存在想要抑制落座者的身体的运动的情况。此外,身体的运动的抑制希望即时地在中立位置处被实施。在车辆用座椅10中,通过即时固定机构90,从而在成为了希望抑制身体的运动的状态时即时地对坐垫14进行固定,然后,通过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实施中立位置处的固定。

控制装置110在转向角较大时实施由即时固定机构90而实施的固定。即使坐垫14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了的位置时,即时固定机构90也能够对坐垫进行固定,从而可实施即时的固定。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实施的固定在转向速度较快时被实施。在转向角较大且转向速度较快时,在通过即时固定机构90而暂时性地固定了坐垫14之后,通过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实施中立位置处的固定。当转向盘返回至中立位置时,解除由即时固定机构90实施的固定,且转移至处于准备状态的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实施的固定。当转向盘返回至中立位置时,坐垫14也具有返回至中立位置的倾向,此时,如果解除由即时固定机构90实施的固定,则在解除之后,坐垫14将提早变为中立位置。当坐垫14也变为中立位置时,通过处于准备状态的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而使坐垫14被固定。

在转向角较小且转向速度较快时,实施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实施的固定。例如,高速行驶中有时会出现转向角较小且转向速度较快的情况。在高速行驶中,认为坐垫14的运动较小,并位于中立位置附近,从而会比较提早地返回至中立位置。因此,即使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也能够提早对坐垫14进行固定。

在虽然转向角较大但转向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在由即时固定机构90实施的固定被解除之后,不实施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实施的固定,坐垫14就此成为固定解除状态。例如,在交叉路口转弯时等,虽然转向角较大,但是转向速度不快。此时,坐垫14被暂时固定,但是在通过交叉路口之后,固定被迅速地解除。

在避让前方的障碍物等紧急避让之际,首先,即时地对坐垫进行固定,然后,在中立位置处进行固定。行驶在一般道路过程中的紧急避让的转向角较大且转向速度也较快。因此,首先实施由即时固定机构90实施的固定,然后转移至由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实施的固定。在经过了认为紧急回避状态已被消除的时间之后,等待转向盘变成中立位置从而解除固定。此外,在高速道路行驶中等的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即使在紧急避让中,有时转向角也不会变大。即使在该情况下,转向速度也会变得较快,从而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会进行动作而实施坐垫14的固定。

也可以设为,在前方检测到障碍物时执行上述的坐垫14的固定动作。在图10中,示出了表示用于与前方障碍物相对应的坐垫14的固定控制的结构的框图。图10的结构为在图7的结构上添加了前方监视装置114的结构。当前方监视装置114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该信息将被发送至控制装置110。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10执行图9所示的控制。在通常行驶时坐垫14并未被固定,而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能够对坐垫14进行固定。

也可以设为,即时固定机构90除了在转向角较大时之外、或者代替于此,而在转向速度较快时对坐垫14进行固定。此外,也可以设为,中立位置固定机构68除了在转向速度较快时之外、或者代替于此,而在转向角较大时进行坐垫14的固定的准备。

即时固定机构并不限定于对制动板92与板夹持机构94进行组合而得的结构,也能够由其他的结构、例如齿列和能够与齿列啮合的爪来构成。将沿着坐垫14的转动方向排列的齿列相对于坐垫14进行固定,且在坐垫框架18侧设置爪。通过使爪相对于齿列前进而与齿列啮合,从而对坐垫14进行固定。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座椅;12…主框架;14…坐垫;16…座椅靠背;18…坐垫框架;20…座椅靠背框架;46…侧板;48…前侧杆;50…后侧杆;52…坐垫底座;54…坐垫衬垫;56…前侧支承机构;58…支架;60…轴承;62…车轴;64…后侧支承机构;66…导轨;67…滚子;68…中立位置固定机构(第二固定机构);70…卡止组块(承接要素);72…卡止销(卡止要素);74…旋转致动器;76…纳入部;76a…侧面;76b…纳入斜面;78…固定支架;80…固定侧支承板;82…固定板;84…臂;86…环;88…转动侧支承板;90…即时固定机构(第一固定机构);92…制动板;94…板夹持机构;96…主体;98…制动块;100…活塞;102…液压气缸;110…控制装置;112…转向传感器;114…前方监视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