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4364发布日期:2020-06-05 22:0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手动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1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223204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手动阀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车辆座椅(诸如汽车座椅),该车辆座椅通过控制布置在内部的气囊的气压来调节与就座乘员的身体邻接的部分的硬度。jp-a-2016-123498中公开了一种涉及手动阀装置的发明,该手动阀装置用于针对用作腰部支撑件的多个气囊供应或排出空气。在该发明中,手动阀通过移动阀体来打开和关闭空气流路,该阀体通过操作旋钮在轴向方向上打开和关闭空气流路,该操作旋钮能够使连接到阀体的推动器在上、下、左和右四个方向上倾斜。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能够通过操作旋钮的倾斜操作来执行针对所述多个气囊中的每一个气囊的供应或排出空气的操作。然而,不能控制针对所述多个气囊中的每一个气囊的每单位时间的供应或排出空气的量,以改变所述气囊中的每个气囊的膨胀或收缩的速度。当允许多个气囊用作腰部支撑件等时,期望通过以良好的触感改变所述气囊中的每个气囊的膨胀或收缩速度来改变就座乘员的身体被挤压的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这样的需求,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手动阀,该手动阀能够通过打开和关闭连接到所述多个气囊中的每个气囊的空气流路来改变供应或排出空气的速度。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手动阀装置,该手动阀装置包括:多个气囊,所述多个气囊被设置在车辆座椅内部;阀主体,该阀主体包括多个流路,所述多个流路分别与多个气囊连通,以便允许空气流动;多个阀体,所述多个阀体能够在阀主体内部移动,以便分别打开和关闭所述多个流路;多个阀轴,所述多个阀轴分别联接到多个阀体,并被构造成从阀主体的外部以手动的方式操作,以使所述多个阀体在行程中移动;以及操作杆,该操作杆被构造成通过相对于阀主体倾斜而在轴向方向上挤压所述多个阀轴中的任一个阀轴或所述多个阀轴的任意组合,并且其中,该操作杆包括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被构造成通过改变在轴向方向上的行程量来调节在多个流路中流动的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该行程量是通过操作杆的倾斜来挤压所述多个阀轴中的任一个轴或所述多个阀轴的任意组合以便在行程中移动的量。

根据第一方面,能够通过由调节机构单独地或组合地改变阀体的打开和关闭速度。因此,例如,能够调节所述多个气囊中的每一个气囊膨胀或收缩的速度,并且当将气囊应用于腰部支撑件时,能够更加舒适地调节挤压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的方法。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阀主体包括:平板状基体,该平板状基体具有形成多个流路的沟槽;以及盖,该盖被固定以便关闭所述基体的沟槽的开口侧,并且操作杆被设置到该基体以能够围绕旋转轴线倾斜,旋转轴线平行于基体的面内方向延伸并穿过操作杆,并且调节机构被构造成:使得当从基体的面外方向观察时从旋转轴线到操作杆在阀轴上的邻接点的距离被改变。

根据第二方面,通过改变从旋转轴线到操作杆在阀轴上的邻接点的距离,当操作杆倾斜时,阀体在轴向方向上的行程量随距离的变长而增加。因此,阀体的打开和关闭速度能够单独地或通过与简单结构组合来改变。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旋转轴线具有第一旋转轴线和与该第一旋转轴线正交的第二旋转轴线,并且当从基体的面外方向观察时,从第一旋转轴线到操作杆在阀轴上的邻接点的距离比从第二旋转轴线到操作杆在阀轴上的邻接点的距离长。

根据第三方面,当操作杆相对于阀主体围绕第一旋转轴线倾斜时操作的阀体在轴向方向上的行程量能够大于当操作杆相对于阀主体围绕第二旋转轴线倾斜时操作的阀体在轴向方向上的行程量。因此,能够根据操作杆的倾斜方向单独地或通过组合来改变阀体的打开和关闭速度。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操作杆以互锁方式操作构造成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操作的开关,以便致动用于向多个气囊供气的泵。

根据第四方面,能够通过操作杆的操作来操作并互锁泵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以便变得简单。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多个气囊用作腰部支撑件。

根据第五方面,通过控制待在多个气囊中供应和排出的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速,能够更加舒适地调节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的挤压。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腰部支撑件的汽车座椅的立体图,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手动阀装置被应用于该腰部支撑件;

图2示出了腰部支撑件的操作和致动;

图3是腰部支撑件的操作旋钮的平面图;

图4是腰部支撑件中的供气和排气的系统构造图;

图5示出了腰部支撑件的致动;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的手动阀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的手动阀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第一摆动构件12、第二摆动构件13和推动器16由虚线表示;

图8是从上方观察的手动阀装置的平面图,其中,阀主体的流路由虚线表示。

图9是沿图7中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7中的线x-x截取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7中的线xi-xi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7中的线xii-x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7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剖视图;并且

图14是沿图7中的线xiv-xiv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汽车座椅1,该汽车座椅1包括经由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手动阀装置来供应或排出空气的气囊作为腰部支撑件。汽车座椅1包括:座垫2,该座垫支撑就座乘员的臀部和大腿;以及座椅靠背3,该座椅靠背支撑就坐乘员的腰部和背部。在座椅靠背3中,腰部支撑件4被布置在支撑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的部分中。腰部支撑件4包括被上下布置的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分开地被供气,从而对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进行充气和挤压,并且通过排出空气来释放挤压。在此,汽车座椅1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车辆座椅”,并且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每个都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气囊”。

图2示出了由本实施例的手动阀装置10的操作旋钮11操作的腰部支撑件4的操作。操作旋钮11通过推动由黑点指示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和右的四个方向上倾斜来控制针对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的空气的供应和排出。在保持模式中,空气被供应到一起膨胀的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并且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在较大范围中被挤压和支撑。在释放模式中,空气从一起收缩的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中排出,并且就座成员的腰部区域不受挤压。在上升模式中,空气被供应到上气囊4a,并且空气从下气囊4b中排出。因此,上气囊4a膨胀而下气囊4b收缩,并且仅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的相对较高的区域被挤压和支撑。在下降模式中,空气被供应到下气囊4b,并且空气从上气囊4a中排出。因此,下气囊4b膨胀,上气囊4a收缩,并且仅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的相对较低的区域被挤压和支撑。稍后将描述手动阀装置10的结构的细节。

图3示出了从上方观察的操作旋钮11的外观。为了实现这四个模式,操作旋钮11被附接到后文将描述的壳体10b,以便能够在四个方向上倾斜。保持模式和释放模式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当按下操作部11a时,保持模式被设定。当按下操作部11b时,释放模式被设定。上升模式和下降模式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当按按下操作部11c时,上升模式被设定。当按下操作部11d时,下降模式被设定。

图4示出了腰部支撑件4中的供气和排气的系统构造。上气囊4a经由第二流路20b、供气阀21a和第一流路20a连接到泵p的排出口。上气囊4a经由第二流路20b和排气阀21d连接到排气口20d。下气囊4b经由第三流路20c、供气阀21b和第一流路20a连接到泵p的排出口。下气囊4b经由第三流路20c和排气阀21c连接到排气口20d。当倾斜操作旋钮11时,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打开状态允许空气在流路之间流动,并且当不倾斜操作旋钮11时,供气阀以及排气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关闭状态阻止空气在流路之间流动。在此,第一流路20a、第二流路20b、第三流路20c和排气口20d每个都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流路”。

图5示出了操作旋钮11的操作位置、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的打开和关闭状态、以及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的供气和排气状态之间的关系。当操作旋钮11被设定为保持模式时,供气阀21a和21b二者都被打开,并且排气阀21c和21d二者都被关闭。因此,空气被供应到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当操作旋钮11被设定为释放模式时,供气阀21a和21b二者都被关闭,并且排气阀21c和21d二者都被打开。因此,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都被排气。当操作旋钮11被设定成上升模式时,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二者都被打开,并且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二者都被关闭。因此,上气囊4a被供气,并且下气囊4b被排气。当操作旋钮11被设定为下降模式时,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二者都被打开,并且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二者都被关闭。因此,下气囊4b被供气,并且上气囊4a被排气。此时,保持模式和释放模式中的供气和排气的速度(每单位时间的流速)被配置成比上升模式和下降模式中的供气和排气的速度(每单位时间的流速)更快(更大)。后文将描述其细节。

在图6至图14中示出了手动阀装置10。在每个附图中,手动阀装置10的每个方向由箭头指示。在下面的描述中,基于这些方向进行方向的描述。如图6中所示,手动阀装置10是通过从上侧到下侧布置并组装操作旋钮体10a、壳体10b以及阀体10c而形成的。将按该顺序描述阀体10c、壳体10b和操作旋钮体10a。在此,操作旋钮体10a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操作杆”。

如图6和图8至图10中所示,阀体10c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包括阀体主体20、阀21、上盖19和下盖22。阀体主体20是板状树脂模制体。在阀体主体20的上表面侧形成有排气口20d和沟槽状的第一流路20a,在阀体主体20的下表面侧形成有第二流路20b和第三流路20c。形成有排气口20d的部分被形成为突出部20m,该突出部的上部向上突出呈圆筒形。在第一流路20a与第二流路20b之间打开和关闭的供气阀21a被布置在阀体主体20的右前角部附近。在第一流路20a和第三流路20c之间打开和关闭的供气阀21b被布置在阀体主体20的右后角部附近。在第三流路20c与排气口20d之间打开和关闭的排气阀21c被布置在阀体主体20的左前角部附近。在第二流路20b与排气口20d之间打开和关闭的排气阀21d被布置在阀体主体20的左后角部附近。阀体主体20从上方被上盖19覆盖,并且从下方被下盖22覆盖,使得第一流路20a、第二流路20b和第三流路20c的沟槽的上开口或下开口被阻塞。具体地,上盖19设有通孔19a和通孔19b,该通孔19a在上下方向上贯穿与供气阀21a和21b相对应的位置,该通孔19b使突出部20m穿过与排气阀21c和21d相对应的位置。下盖22设有通孔22a,该通孔22a在上下方向上贯穿与后文将描述的调节阀21e相对应的位置。在第一流路20a的后侧端处设置软管接头20e,该软管接头连接软管(未示出)的另一端,该软管的一端被连接到泵p的排出口。在第二流路20b的后侧端处设置软管接头20f,该软管接头连接软管(未示出)的另一端,该软管的一端被连接到上气囊4a。在第三流路20c的后侧端设置软管接头20g,该软管接头连接软管(未示出)的另一端,该软管的一端被连接到下气囊4b。在此,阀体主体20、上盖19和下盖22与权利要求书中的“阀主体”相对应。阀体主体20与权利要求书中的“基体”相对应,并且上盖19和下盖22每个都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盖”相对应。

如图6、图11和图12中所示,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包括杯状阀基部21a和阀轴部21b,该杯状阀基部21a向下敞开,该阀轴部21b以轴形状被联接到阀基部21a的上表面部。阀基部21a被布置在形成第二流路20b或第三流路20c的腔体中。在阀基部21a与从下方覆盖腔体的下盖22之间布置有压缩螺旋弹簧21c。因此,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被向上偏压。在此,阀基部21a和阀轴部21b分别与权利要求书中的“阀体”和“阀轴”相对应。

如图8、图11和图12中所示,在与第一流路20a交叉的位置,在布置有第一流路20a的供气阀21a和21b的部分中,设置有支撑体20h。支撑体20h从阀轴部21b的周围在轴向方向上支撑阀轴部21b,并防止阀轴部21b在轴向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移动。三个支撑体20h围绕阀轴部21b的轴线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密封表面部20k被设置在布置有第二流路20b的供气阀21a的部分的上表面上,并且被设置在布置有第三流路20c的供气阀21b的部分的上表面上。衬垫21d介于阀基部21a与密封表面部20k之间。阀轴部21b的上端侧穿过上盖19的通孔19a向上突出,并被布置成使得阀轴部21b的上端被后文将描述的推动器16挤压。在通孔19a的内周部与阀轴部21b之间布置有o形环21e,使得第一流路20a中的空气不会从上盖19泄漏。因此,当阀轴部21b未被推动器16挤压时,第一流路20a和第二流路20b由供气阀21a关闭,并且第一流路20a和第三流路20c由供气阀21b关闭。此外,当阀轴部21b未被推动器16挤压时,第一流路20a和第二流路20b由供气阀21a打开,并且第一流路20a和第三流路20c由供气阀21b打开。打开状态根据阀轴部21b的挤压量而变化,以便增大流路截面。即,随着阀轴部21b的行程量的增加,换言之,随着挤压速度的增加,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增加。

如图8、图11和图12中所示,在与排气口20d交叉的位置,在布置有排气口20d的排气阀21c和21d的部分中,设置有支撑体20n。支撑体20n从阀轴部21b的周围在轴向方向上支撑阀轴部21b,并防止阀轴部21b在轴向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移动。三个支撑体20n围绕阀轴部21b的轴线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密封表面部20p被设置在布置有第三流路20c的排气阀21c的部分的上表面上,并且被设置在布置有第二流路20b的排气阀21d的部分的上表面上。衬垫21d介于阀基部21a与密封表面部20p之间。阀轴部21b的上端侧穿过突出部20m的排气口20d向上突出,并被布置成使得阀轴部21b的上端被后文将描述的推动器16挤压。因此,当阀轴部21b未被推动器16挤压时,第三流路20c和排气口20d被排气阀21c关闭,并且第二流路20b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d关闭。此外,当阀轴部21b未被推动器16挤压时,第三流路20c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c打开,并且第二流路20b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d打开。打开状态根据阀轴部21b的挤压量而变化,以便增大流路截面。即,随着阀轴部21b的行程量的增加,换言之,随着挤压速度的增加,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增加。

如图8和图10中所示,在阀体主体20内的第一流路20a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中设置有向下敞开的圆筒状的调节孔20q。通孔22a位于与下盖22的调节孔20q相对应的部分中。向下敞开的杯状调节阀21e以通过被布置在调节孔20q与下盖2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21c被向上偏压的状态被布置在调节孔20q中。密封表面部20r被设置在调节孔20q的上表面上。衬垫21d介于调节阀21e的上表面与密封表面部20r之间。因此,当第一流路20a中的气压超过预定值时,调节阀21e向下移动以被打开,并且空气逸出以实现调节气压的功能。

如图6、图9和图10中所示,壳体10b被附接以便从上方覆盖阀体10c。壳体10b从上侧到下侧包括第一壳15、第二壳17、第三壳18和四个推动器16,所述四个推动器被布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壳17上下移动。

第一壳15包括:树脂盒状主体部15a,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并且在下方具有开口;以及圆筒部15b,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被附接到主体部15a的上表面部。在俯视图中,主体部15a的中央轴线与圆筒部15b的中央轴线重合,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主体部15a的上表面部上,在圆筒部15b的内圆筒部中设置有通孔。连接器附接部15a2向左突出,并被设置在主体部15a的左表面部上。面向前侧和后侧延伸且彼此靠近的圆筒状凸出部15b1和面向左侧和右侧延伸且彼此靠近的圆筒状凸出部15b2被设置在圆筒部15b的上端附近的内圆筒表面上。凸出部15b1在圆筒部15b上以可摆动方式支撑后文将描述的第一摆动构件12,并且凸出部15b2在圆筒部15b上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后文将描述的第二摆动构件13。

第二壳17是树脂盒状构件,该树脂盒状构件在俯视图中是具有上方开口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并且通过在外部覆盖第一壳15的主体部15a而被附接。向上延伸的一个十字形壁部17a和四个推动器支撑壁17b被设置在第二壳17的下表面部上,所述四个推动器支撑壁17b支撑后文将描述的能够垂直移动并向上延伸的推动器16。十字形壁部17a具有通孔17al,该通孔在俯视图中以围绕第二壳17的中央轴线前后左右延伸的十字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文将描述的操作旋钮体10a的挤压轴14能够在通孔17a1中上下或左右摆动。在第二壳17的下表面部的俯视图中,推动器支撑壁17b以一条对角线上有两个的方式被布置成在与中央轴等距的位置处,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通孔17b1。通孔17b1在俯视图中具有围绕第二壳17的中央轴线在径向方向上和在垂直于径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十字形状。后文将描述的推动器16的滑动部16b能够在通孔17b1中上下滑动。后文将描述布置有推动器支撑壁17b的位置的细节。连接器附接部17c被设置在第二壳17的左表面部上并且向左突出。

如图6、图7和图11中所示,推动器16是树脂构件,并且包括顶板部16a、滑动部16b和挤压部16c,该挤压部邻接在突出到阀体10c的上部的阀轴部21b上并向下挤压阀轴部21b。滑动部16b具有十字形状的截面,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在第二壳17的通孔17b1中相对于推动器支撑壁17b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顶板部16a垂直于滑动部16b的延伸方向被连接到滑动部16b的上端,并且在俯视图中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顶板部16a在俯视图中使得顶板部16a的长边大致沿围绕第二壳17的中央轴线的周围布置。在俯视图中,在滑动部16b中,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挤压部16c被设置在距第二壳17的中央轴线最远的部分处。挤压部16c的下端邻接在后文将描述的穿过第三壳18的通孔18d向上突出的供气阀21a和21b的阀轴部21b的上端以及穿过通孔18e向上突出的排气阀21c和21d的阀轴部21b的上端上。滑动部16b和第二壳17的通孔17b1的外周壁表面沿上下方向经受平滚花,并且防止推动器16在除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移动。

第三壳18是的树脂板状构件,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正方形形状。第三壳18设置有在第三壳18的左右两端处向下延伸的直立壁部18a,并且设置有在第三壳18的前后两端处向外延伸的附接部18b。当通过覆盖阀体10c来附接第三壳18时,直立壁部18a的内侧表面邻接在阀体10c的左右外表面上,以停止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如图9中所示,在第三壳18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一对前后定位凸出部18c。当通过覆盖阀体10c来附接第三壳18时,定位凸出部18c的内侧表面邻接在阀体10c的前后外表面上,以停止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附接部分18b是用于将手动阀装置10固定到车身的预定位置的部分。第三壳18设置有与阀体10c的两个通孔19a相对应的两个圆筒形通孔18d。通孔18d的直径被设定成略大于推动器16的挤压部16c的直径。在第三壳18被附接到阀体10c的情况下,供气阀21a和21b的阀轴部21b的上端穿过通孔18d从第三壳18的上表面突出。第三壳18设置有与阀体10c的两个排气口20d相对应的两个圆筒形通孔18e。通孔18e的直径被设定成略大于推动器16的挤压部16c的直径。在第三壳18被附接到阀体10c的情况下,排气阀21c和21d的阀轴部21b的上端穿过通孔18e从第三壳18的上表面突出。

如图6、图9和图10中所示,在第三壳1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由金属板制成的电线。具体地,在俯视图中,围绕第三壳18的中央轴线前后左右延伸的十字的顶点部分处的前侧上的前触点18f、后侧上的后触点18g、左侧上的左触点18h、右侧上的右触点18k被设置在第三壳18的上表面上。此外,在第三壳18的上表面上布置有弹簧触点18m,该弹簧触点由十字的中央部分支撑并且被定位成使得十字的每个顶点部分在所述触点18f、18g、18h和18k中的每个触点上方分开。右触点18k和弹簧触点18m经由第一配线18n连接到电源+b,并且前触点18f、后触点18g和左触点18h经由第二配线18p连接到泵p的正极端子。当后文将描述的操作旋钮体10a倾斜时,弹簧触点18m被变形成使得十字的顶点部分被挤压轴14压下,并与所述触点18f、18g、18h和18k中的每个触点接触。当弹簧触点18m与前触点18f、后触点18g或左触点18h形成接触时,第一配线18n和第二配线18p被连接以致动泵p,从而供气。当弹簧触点18m与右触点18k形成接触时,第一配线18n和第二配线18p不连接,并且泵p不被致动。在俯视图中,第二壳17的通孔17a1的边缘形状与弹簧触点18m的外边缘形状大致重合。

如图6、图9至图14中所示,附接操作旋钮体10a以便覆盖壳体10b的圆筒部15b。操作旋钮体10a从上侧到下侧包括操作旋钮11、第一摆动构件12、第二摆动构件13以及挤压轴14,该挤压轴被附接到操作旋钮11。在此,第一摆动构件12和第二摆动构件13中的每个摆动构件与权利要求书中的“调节机构”相对应。

操作旋钮11是杯状树脂构件,其在俯视图中是具有向下开口的圆形。具有与操作旋钮11的中央轴线重合的中央轴线的圆筒形挤压轴支撑部11a向下延伸并被布置在操作旋钮11的下表面上。挤压轴支撑部11a的内圆筒直径被设定成略大于挤压轴14,并且挤压轴14经由压缩螺旋弹簧14a从下方插入到挤压轴支撑部11a的内圆筒中。因此,当从操作旋钮11接收向下的偏压力时,挤压轴14在挤压轴支撑部11a的内圆筒中上下滑动。径向延伸肋11a1被设置在操作旋钮11的下表面与挤压轴支撑部11a之间,位于挤压轴支撑部11a的外圆筒部的前后侧上。在操作旋钮1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一对第一摆动构件支撑壁11b,该对第一摆动构件支撑壁在左右径向方向上与挤压轴支撑部11a分开并向下延伸。该对第一摆动构件支撑壁11b彼此面对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略大于第一摆动构件12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在该对第一摆动构件支撑壁11b中设置有通孔11b1,所述通孔11b1彼此面对并且在左右方向贯穿,并且后文将描述的第一摆动构件12的凸出部12c被插入到通孔11b1中。因此,操作旋钮11能够相对于第一摆动构件12围绕后文将描述的摆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摆动。

如图6、图9至图12中所示,第一摆动构件12是箱状树脂构件,其在俯视图中是具有向下开口的矩形形状。在上表面部的中央部分处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轴线的长孔12a。在前表面部和后表面部上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通孔12b。在面外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凸出部12c被设置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在右表面部的前侧和后侧上设置有朝向右下侧倾斜地延伸的推动器挤压部12d,并且在左表面部的前侧和后侧上设置有朝向左下侧倾斜地延伸的推动器挤压部12e。第一摆动构件12被附接到壳体10b的圆筒部15b,以便将圆筒部15b的一对凸出部15b1插入到一对通孔12b中,使得第一摆动构件12能够围绕摆动轴线a1在左右方向上摆动。摆动轴线a1是在一对凸出部15b1和一对通孔12b共同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第一摆动构件12被组装到操作旋钮11的第一摆动构件支撑壁11b,以便将一对凸出部12c插入到一对通孔11b1中。因此,当挤压轴支撑部11a从上方穿到第一摆动构件12的长孔12a中并被组装时,操作旋钮11能够相对于第一摆动构件12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旋钮11能够与第一摆动构件12一起围绕摆动轴线a1相对于壳体10b的圆筒部15b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在此,摆动轴线a1与权利要求书中的“旋转轴线和第一旋转轴线”向对应。

如图7、图11和图12中所示,当第一摆动构件12被附接到壳体10b时,推动器挤压部12d朝向与供气阀21a和21b的阀轴部21b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延伸。从前方观察时,摆动轴线a1与推动器挤压部12d的最低点12d1之间的距离为l1。类似地,当第一摆动构件12被附接到壳体10b时,推动器挤压部12e朝向与排气阀21c和21d的阀轴部21b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延伸。从前方观察时,摆动轴线a1与推动器挤压部12e的最低点12e1之间的距离为l1。在此,最低点12d1和最低点12e1每个都与权利要求书中的“邻接点”相对应。

如图6、图9、图10、图13和图14中所示,第二摆动构件13是船底状树脂构件,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矩形形状。在底表面部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在左右方向具有长轴线的长孔13a。在底表面部的左右两端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一对棱柱状接合部13b。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通孔13c,该通孔贯穿右侧接合部13b的右侧表面和左侧接合部13b的左侧表面。在前表面部的右侧和左侧上设置有朝向前下侧倾斜地延伸的推动器挤压部13d,在后表面部的右侧和左侧上设置有朝向后下侧倾斜地延伸的推动器挤压部13e。第二摆动构件13被附接到壳体10b的圆筒部15b,以便将圆筒部15b的一对凸出部15b2插入到一对通孔13c中,使得第一摆动构件12能够围绕摆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摆动轴线a2是在一对凸出部15b2和一对通孔13c共同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当操作旋钮11的挤压轴支撑部11a的下端被插入到长孔13a中时,第二摆动构件13被组装到壳体10b的圆筒部15b。因此,操作旋钮11能够与第二摆动构件13一起围绕摆动轴线a2相对于壳体10b的圆筒部15b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在此,摆动轴线a2与权利要求中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相对应。

如图7、图13和图14中所示,当第二摆动构件13被附接到壳体10b时,推动器挤压部13d朝向与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的阀轴部21b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延伸。从前面观察时,摆动轴线a2与推动器挤压部13d的最低点13d1之间的距离为l2。类似地,当第二摆动构件13被附接到壳体10b时,推动器挤压部13e朝向与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的阀轴部21b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延伸。从前面观察时,摆动轴线a2与推动器挤压部13e的最低点13e1之间的距离为l2。距离l2被设定成短于距离l1。在此,最低点13d1和最低点13e1每个都与权利要求书中的“邻接点”相对应。

如图6和图9至图14中所示,操作旋钮体10a、壳体10b和阀体10c被如下组装。如图11中所示,阀体10c被壳体10b覆盖,并且设置在阀体主体20的左表面部和右表面部上的接合爪20s被插入到设置在第三壳18的直立壁部18a中的通孔18q中并与该通孔接合,以便在无偏差的情况下被固定。此时,布置在阀体10c内部的供气阀21a和21b的阀轴部21b的上端穿过第三壳18的通孔18d向上突出。布置在阀体10c内部的排气阀21c和21d的阀轴部21b的上端穿过第三壳18的通孔18e向上突出。每个推动器16被布置成能够在第二壳17的通孔17b1中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挤压部16c的相应下端邻接在阀轴部21b的相应上端上。

接下来,第二摆动构件13和第一摆动构件12以此顺序被附接到壳体10b的第一壳15的圆筒部15b。具体地,圆筒部15b的一对突出部15b2被组装,以便插入到第二摆动构件13的一对通孔13c中,并且圆筒部15b的一对凸出部15b1被组装,以便插入到第一摆动构件12的一对通孔12b中。然后,经由压缩螺旋弹簧14a与挤压轴14附接的操作旋钮11被附接到第一摆动构件12,该第一摆动构件被附接到圆筒部15b。具体地,操作旋钮11和第一摆动构件12被组装成使得操作旋钮11的挤压轴支撑部11a穿过第一摆动构件12的长孔12a和第二摆动构件13的长孔13a,并且使得第一摆动构件12的一对凸出部12c被插入到操作旋钮11的第一摆动构件支撑壁11b的一对通孔11b1中。此时,挤压轴14的顶端以从上方偏压的状态邻接在第三壳18的弹簧触点18m的中央部分上。

如图6、图7和图11至图14中所示,在操作旋钮体10a、壳体10b和阀主体10c被组装的状态下,第一摆动构件12的推动器挤压部12d的最低点12d1位于与供气阀21a和21b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的上方。在同一状态下,第一摆动构件12的推动器挤压部12e的最低点12e1位于与排气阀21c和21d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的上方。此外,在同一状态下,第二摆动构件13的推动器挤压部13d的最低点13d1位于与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的上方。另外,在同一状态下,第二摆动构件13的推动器挤压部13e的最低点13e1位于与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的上方。

将基于图7至图14描述手动阀装置10的致动。在图7中,当操作旋钮11的上表面上的操作部11a被按下时,执行图2和图3中的保持操作。此时,在图9和图10中,操作旋钮11围绕摆动轴线a1旋转,使得操作旋钮11的右侧下降。然后,挤压轴14的顶端挤压弹簧触点18m的左侧,以与左触点18h形成接触。因此,第一配线18n和第二配线18p被连接以致动泵p。此时,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第一摆动构件12的推动器挤压部12d围绕摆动轴线a1顺时针旋转,以向下推动与供气阀21a和21b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因此,供气阀21a和21b被向下推动。第一流路20a和第二流路20b由供气阀21a打开。第一流路20a和第三流路20c由供气阀21b打开。空气从泵p被供应到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此时,由于推动器挤压部12d的最低点12d1围绕摆动轴线a1以半径l1旋转,所以与以半径l2旋转的情况相比,阀轴部21b的行程量增加,换言之,挤压操作速度增加,并且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增加。

在图7中,当操作旋钮11的上表面上的操作部11b被按下时,执行图2和图3中的释放操作。此时,在图9和图10中,操作旋钮11围绕摆动轴线a1旋转,使得操作旋钮11的左侧下降。然后,挤压轴14的顶端挤压弹簧触点18m的右侧,以与右触点18k形成接触。因此,第一配线18n和第二配线18p不被连接,并且泵p不被致动。此时,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第一摆动构件12的推动器挤压部12e围绕摆动轴线a1逆时针旋转,以向下推动与排气阀21c和21d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因此,排气阀21c和21d被向下推动。第三流路20c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c打开。第二流路20b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d打开。然后,空气从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被排出。此时,由于推动器挤压部12e的最低点12e1围绕摆动轴线a1以半径l1旋转,所以与以半径l2旋转的情况相比,阀轴部21b的行程量增加,换言之,挤压操作速度增加,并且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增加。

在图7中,当操作旋钮11的上表面上的操作部11c被按下时,执行图2和图3中的上升操作。此时,在图9和图10中,操作旋钮11围绕摆动轴线a2旋转,使得操作旋钮11的前侧下降。然后,挤压轴14的顶端挤压弹簧触点18m的下侧,以与后触点18g形成接触。因此,第一配线18n和第二配线18p被连接以致动泵p。此时,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第一摆动构件13的推动器挤压部13d围绕摆动轴线a2顺时针旋转,以向下推动与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因此,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被向下推动。第一流路20a和第二流路20b由供气阀21a打开。第三流路20c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c打开。然后,空气从泵p被供应到上气囊4a,并且空气被从下气囊4b排出。此时,由于推动器挤压部13d的最低点13d1围绕摆动轴线a2以半径l2旋转,所以与以半径l1旋转的情况相比,阀轴部21b的行程量减少,换言之,挤压操作速度降低,并且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降低。因此,上气囊4a缓慢地膨胀,并且下气囊4b缓慢地收缩。

在图7中,当操作旋钮11的上表面上的操作单元11d被按下时,执行图2和图3中的下降操作。此时,在图9和图10中,操作旋钮11围绕摆动轴线a2旋转,使得操作旋钮11的后侧下降。然后,挤压轴14的顶端挤压弹簧触点18m的上侧,以与前触点18f形成接触。因此,第一配线18n和第二配线18p被连接以致动泵p。此时,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第一摆动构件13的推动器挤压部13e围绕摆动轴线a2逆时针旋转,以向下推动与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相对应的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因此,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被向下推动。第一流路20a和第三流路20c由供气阀21b打开。第二流路20b和排气口20d由排气阀21d打开。然后,空气从泵p被供应到下气囊4b,并且空气从上气囊4a排出。此时,由于推动器挤压部13e的最低点13e1围绕摆动轴线a2以半径l2旋转,所以与以半径l1旋转的情况相比,阀轴部21b的行程量减少,换言之,挤压操作速度降低,并且每单位时间的空气流量降低。因此,下气囊4b缓慢地膨胀,并且上气囊4a缓慢地收缩。

如上文所述构造的本实施例实现以下操作效果。当操作旋钮11的上表面上的操作部11a或操作部11b被按下时,供气阀21a和21b或排气阀21c和21d由第一摆动构件12的推动器挤压部12d和12e以大行程量(速度)挤压。因此,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都快速地膨胀或收缩,并且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能够被快速地挤压或释放。当操作旋钮11的上表面上的操作部11c或操作部11d被按下时,供气阀21a和排气阀21c或供气阀21b和排气阀21d由第二摆动构件13的推动器挤压部13d和13e以小行程量(速度)挤压。因此,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都缓慢地膨胀或收缩,并且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能够被缓慢地挤压或释放。即,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二者都快速地膨胀或收缩,并且上气囊4a和下气囊4b中的一个气囊能够缓慢地膨胀,同时另一气囊能够缓慢地收缩。因此,能够更舒适地调节对就座乘员的腰部区域的挤压。

通过将摆动轴线a1与第一摆动构件12的最低点12d1或最低点12e1之间的距离设定成l1,并且通过将摆动轴线a2与第二摆动构件13的最低点13d1或最低点13e1之间的距离设定成l2,能够执行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的挤压操作速度的调节。因此,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的打开和关闭速度能够单独地或通过与简单结构组合来改变。此外,由于摆动轴线a1和摆动轴线a2彼此正交,所以供气阀21a和21b以及排气阀21c和21d的打开和关闭速度能够单独地或通过使操作旋钮11的倾斜方向相差90度的组合来改变。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特定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其外观和构造,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增加和删除。其实例包括如下内容。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摆动构件12的推动器挤压部12d和推动器挤压部12e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摆动轴线a1与最低点12d1之间的距离以及摆动轴线a1与最低点12e1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是相同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通过改变推动器挤压部12d和推动器挤压部12e的长度,能够使摆动轴线a1与最低点12d1之间的距离以及摆动轴线a1与最低点12e1之间的距离不同。当以这种方式设定时,能够使保持操作中的供气速度和释放操作中的排气速度彼此不同。类似地,通过改变第二摆动构件13的推动器挤压部13d和推动器挤压部13e的长度,能够使摆动轴线a2与最低点13d1之间的距离以及摆动轴线a2与最低点13e1之间的距离不同。当以这种方式设定时,能够使上升操作中的供气和排气的速度与下降操作中的供气和排气的速度彼此不同。当做出上述改变时,可能变得有必要改变推动器16的顶板部16a的形状。

在以上实施例中,虽然气囊被应用作为汽车座椅的腰部支撑件,但是也可以被应用于安装在飞机、轮船、火车等上的座椅的腰部支撑件。此外,除了腰部支撑件之外,气囊还可以被用作致动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