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4744发布日期:2020-01-07 07:5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车载支架一般用于汽车前排座椅的乘客,例如将支架安装在操控台面板上,或者通过夹持片夹持在空调出风口上,这样方便了前排乘客,特别是驾驶员实用起来更加方便,提升了行车安全性。汽车后排乘客的多媒体系统一般固定在前排座椅上。如汽车后排乘客需要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一般通过手持方式使用,市面上用于夹持后排乘客电子产品的支架目前比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支架,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电子产品没有支架,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载支架,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和夹持部,所述连接部一端和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和所述夹持部连接,所述固定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固定件、左固定杆、右固定杆及右固定件,所述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用于与汽车的安装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夹紧片及锁紧件,所述右固定杆设有一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夹紧片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处,所述左固定杆穿过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并可在所述容置腔内滑动,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夹紧片并可使所述夹紧片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右固定杆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条形凸起,所述左固定杆上设置条形槽,所述条形凸起嵌设于所述条形槽内并可在所述条形槽内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左固定杆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所述右固定杆一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可抵接于第二环形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固定部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面相啮合,另一端与所述夹持部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夹持部的连接面相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固定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夹持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面相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三连接杆及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固定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夹持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的连接面相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旋转轴和第一支承组,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组,所述夹持部上设置有第二支承组和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组,所述连接部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一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第一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二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所述第四连接杆和所述第二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连接杆上设置有凸起块,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四连接杆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杆可抵接于所述凸起块。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包括底板,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的夹块,所述底板的端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夹块上设置有第三支承组,所述夹持部还包括第三旋转轴,所述第三旋转轴穿过所述通孔并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承组,所述夹持部还包括使所述夹块和所述底板夹紧的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三旋转轴上,所述扭簧一端与所述夹块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块包括左夹块和右夹块,所述第三旋转轴的数量为2,所述扭簧的数量为2,所述底板包括前壳体、后壳体,设置在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旋转盘及拉伸臂,所述左夹块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板的端部,所述右夹块设置于第二伸缩板的端部,所述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及拉伸臂上均设置有凸出柱,所述旋转盘设置有滑槽,所述凸出柱嵌设于所述滑槽并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所述旋转盘旋转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及拉伸臂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与所述后壳体之间均设置有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拉伸臂上设置有拉手。

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支架,通过设置固定部、连接部和夹持部,固定部与汽车的安装杆固定连接,使得支架能够固定在汽车内,通过夹持部可夹持电子产品,后排乘客不需要手持电子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部分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部分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部分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部分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部分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支架,请参阅图1至图6,图1至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支架,包括固定部1,连接部2和夹持部3,所述连接部2一端和所述固定部1连接,所述连接部2另一端和所述夹持部3连接,所述固定部1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固定件11、左固定杆12、右固定杆13及右固定件14,所述左固定件11和右固定件14用于与汽车的安装杆固定连接。

汽车的安装杆,一般来说是前排座椅头枕的两根安装杆,头枕通过两根安装杆与座椅安装连接。本实用新型车载支架的固定部安装在汽车的两根安装杆之间,从实现固定。夹持部用于夹持电子产品,连接部用于将夹持部和固定部连接,通过固定部、夹持部和连接部实现了后排乘客可以将电子产品用支架来支撑,解放了后排乘客的双手。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还包括夹紧片15及锁紧件16,所述右固定杆13设有一端开口的容置腔17,所述夹紧片15设于所述容置腔17的开口处,所述左固定杆12穿过所述容置腔17的开口延伸至所述容置腔17内并可在所述容置腔17内滑动,所述锁紧件16套设于所述夹紧片15并可使所述夹紧片15锁紧。

具体来说,在夹紧片1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在锁紧件16的内表面上也设置有螺纹,夹紧片和锁紧件通过螺纹固定。通过在右固定杆上设置容置腔,左固定杆在容置腔内滑动,实现左固定杆可在右固定杆内伸缩,以调整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之间的距离,方便固定部安装通过锁紧件将夹紧片锁紧,夹紧片所形成的孔径变小从而对左固定杆起到抱紧作用,使左固定杆和右固定杆固定,并且与与汽车头枕的安装杆抵接,从而实现固定部在汽车安装杆之间固定。

具体的,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都设置有凹槽18,凹槽用于抵接汽车安装杆,从而提升了支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右固定杆1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条形凸起131,所述左固定杆12上设置条形槽121,所述条形凸起131嵌设于所述条形槽121内并可在所述条形槽内滑动。通过设置条形槽和条形凸起,并使得条形凸起卡设于条形槽内,使得左固定杆在右固定杆的容置腔内无法转动,从而使得夹持部在放置电子产品后不会因为电子产品的重力而导致向下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左固定杆12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122,所述条形槽121设置在所述环形凸起122上,所述右固定杆13一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环形凸起122可抵接于第二环形凸起。通过设置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凸起,防止左固定杆从右固定杆的容置空间内脱落。

进一步地,连接部2为单一杆体a,连接部2一端与固定部1转动连接,连接部2另一端与夹持部3转动连接,并且连接部与固定部的连接面相啮合,连接部与夹持部的连接面也相啮合。通过将连接部与固定部,连接部与夹持部设置成可转动连接,实现固定部、连接部及夹持部可折叠,从而减少连接部与夹持部在不适用时所占据的空间,方便后排乘客上下车。通过将连接部与固定部的连接面设置呈啮合连接,将连接部与夹持部的连接面设置成啮合连接,使得连接部与夹持部、固定部之间的转动需要施加一定外力才可实现,防止连接部与固定部,连接部与夹持部的随意晃动,保持支架的稳定性。具体啮合方式在后文陈述。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2包括第一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固定部1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与所述夹持部3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2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23和第四连接杆24可转动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连接部2还包括第三连接杆23及第四连接杆24,所述第三连接杆23与所述固定部1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24与所述夹持部3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23和第四连接杆24可转动连接。

通过将连接部设置成2个或者4个连接杆,同时连接杆之间,连接杆与固定部,夹持部之间可转动连接,使得连接在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折叠收拢,大大减少占用后排座位空间,特别是在后排乘客上下车的时候,直接将连接部折叠收拢,方便乘客上下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上设置有第一支承组4和第一旋转轴(图中未示出),旋转轴并不意味着轴本身旋转,而是为连接部的旋转提供条件;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组4,所述第一连接杆21和/或第三连接杆套23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第一支承组、第一连接杆和/或第三连接杆之间紧密抵接,所述夹持部3上设置有第二支承组5和第二旋转轴,旋转轴并不意味着轴本身旋转,而是为连接部的旋转提供条件;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组5,所述第二连接杆22和/或第四连接杆套24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第二支承组、第三连接杆和/或第四连接杆之间紧密抵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承组4包括上支承座41和下支承座42,第一旋转轴设置在第一支承组的两支承座之间,第一支承组的每片支承座都对第一旋转轴起到支撑作用,第二支承组包括两支承座,包括上支承座51和下支承座52,第二旋转轴设置在第二支承组的两支承座之间,第二支承组的每片支承座对第二旋转轴起到支撑作用。

通过设置第一支承组和第二支承组,方便了连接部与固定部、夹持部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的连接面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杆23和第四连接杆24的连接面相啮合。具体来说,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一端部层叠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存在抵接面,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可设置齿牙,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面相啮合,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在一端部层叠设置,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之间存在抵接面,在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上可设置齿牙6,从而实现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的连接面相啮合,通过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之间啮合设置,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之间的转动进行控制,防止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之间的随意转动,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放置电子产品后电子产品摇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21和所述第一支承组4的连接面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杆23和所述第一支承组4的连接面相啮合。具体来说,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在一端层叠设置,第一连接杆21和第一支承组的一片支承座(例如下支承座)之间存在抵接面,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的支承座上可设置齿牙6,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第三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在一端层叠设置,第三连接杆23和第一支承组的一片支承座(例如上支承座)之间存在抵接面,在第三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上可设置齿牙,从而实现第三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通过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第三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之间啮合设置,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第三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之间的转动进行控制,防止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第三连接杆和第一支承组之间的随意转动,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放置电子产品后电子产品摇摆。(杆体a与第一支承组的啮合方式与上述表述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22和所述第二支承组5的连接面相啮合,所述第四连接杆24和所述第二支承组5的连接面相啮合。具体来说,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在一端层叠设置,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的一片支承座(例如下支承座)之间存在抵接面,在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的支承座上可设置齿牙,从而实现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在一端层叠设置,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的一片支承座(例如上支承座)之间存在抵接面,在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上可设置齿牙,从而实现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的连接面相啮合,通过将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之间啮合设置,对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之间的转动进行控制,防止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第四连接杆和第二支承组之间的随意转动,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放置电子产品后电子产品摇摆。(杆体a与第一支承组的啮合方式与上述表述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连接杆24上设置有凸起块241,所述第二连接杆22和所述第四连接杆24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杆22可抵接于所述凸起块241。第二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转动夹紧时,第二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转动弧度较大后,第二连接杆会抵接凸起块241,从而阻止第二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继续转动,防止两者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3包括底板31,与所述底板31转动连接的夹块32,所述底板31的端部设置有通孔33,所述夹块32上设置有第三支承组321,所述夹持部3还包括第三旋转轴34,所述第三旋转轴34穿过所述通孔33并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承组34,所述夹持部3还包括使所述夹块32和所述底板31夹紧的扭簧35,所述扭簧35套设于所述第三旋转轴34上,所述扭簧35一端与所述夹块32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31抵接。通过设置第三支承组和第三旋转轴,使得夹持部的夹块和底板之间可转动连接,结合扭簧使夹块抵接于底板上,可以进一步收纳支架,减少支架在不使用时占据后排座椅前面的空间。在需要使用支架时,通过手将夹块掰开背向底板转动,即可将电子产品放入。扭簧进一步起到夹紧电子产品的作用,提高电子产品放置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夹块包括左夹块和右夹块,所述第三旋转轴的数量为2,所述扭簧的数量为2,所述底板31包括前壳体311、后壳体312,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可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所述前壳体311和后壳体312之间的第一伸缩板313、第二伸缩板314、旋转盘315及拉伸臂316,所述左夹块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板313的端部,所述右夹块设置于第二伸缩板314的端部,所述第一伸缩板313、第二伸缩板314及拉伸臂316上均设置有凸出柱6,所述旋转盘315设置有滑槽7,所述凸出柱6嵌设于所述滑槽7并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所述旋转盘315旋转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及拉伸臂左右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板313、第二伸缩板314与所述后壳体312之间均设置有复位弹簧8。复位弹簧右两个,一端固定在后壳体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伸缩板或第二伸缩板上,复位弹簧对第一伸缩板和第二伸缩板之间具有拉力,具体来说,在不夹持电子产品时复位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放置电子产品后,复位弹簧拉长形变产生拉力,一方面对电子产品起到夹紧作用,另一方面在电子产品取出后实现复位。

进一步地,在所述拉伸臂316上设置有拉手3161,通过设置拉手可对拉伸臂进行拉伸,从而带动旋转盘转动,最终实现第一伸缩板和第二伸缩板的左右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支架,通过设置固定部、连接部和夹持部,固定部与汽车的安装杆固定连接,使得支架能够固定在汽车内,通过夹持部可夹持电子产品,后排乘客不需要手持电子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