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9900发布日期:2020-09-15 18:32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当下,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了汽车工程师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对汽车而言,蓄电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汽车蓄电池支架总成作为车身总成之一,主要功能是固定蓄电池装置,以保证蓄电池为汽车正常行驶及车内电子系统正常运行供电。现有的汽车蓄电池支架结构复杂不易安装和拆卸,并且汽车蓄电池支架固有频率低,在行驶过程中易被路面激励激起,与相连的车身之间容易产生共振,不能保证蓄电池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之前的铝质蓄电池支架,在车辆实际设计中出现了该车型蓄电池支架刚强度过低,容易与车身结构或易被路面激励激起题,这是由于现在采用的技术方案中的蓄电池支架结构刚度不足,模态频率太低,处于共振频率范围内,造成路面激励和蓄电池支架与蓄电池之间产生共振的问题。因此,设计一种固定稳定且抗振的支架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蓄电池支架结构复杂安装和拆卸困难,且蓄电池支架固有频率低,在行驶过程中易被路面激励激起,与相连的车身之间容易产生共振,不能保证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蓄电池托盘固定连接;

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包括:

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与蓄电池托盘固定连接;

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二贴合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第一减重孔,所述第一减重孔的周缘设置有

第一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

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位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下端,且通过螺栓与车身的纵梁固定连接;

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垂直方向上,与安装座贴合连接;

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在沿第一支撑板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板还包括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二减重孔位于第一支撑板的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

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三安装面设置有第四安装孔,通过螺栓与蓄电池托盘上的孔位对应固定连接;

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五安装孔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下端,且通过螺栓与车身的纵梁连接;

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设置在第二支撑板垂直方向上,与安装座贴合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撑板,还包括:

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设置在沿第二支撑板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

第三减重孔,所述减第三重孔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中心。

一种汽车,包括蓄电池和安装所述蓄电池的蓄电池托盘,以及上述的蓄电池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方案,对蓄电池支架进行结构的设计,在结构刚度需求强的地方设置翻边,对结构刚度影响较小的地方进行挖空处理,在保证蓄电池支架结构刚度的同时达到轻量化。并且提升了蓄电池支架的固有频率,从而避免在行驶过程中蓄电池支架被路面激励激起,避免蓄电池支架与其相连车身之间产生共振,保证了蓄电池在使用中的稳定性,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铝质蓄电池支架的结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电池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座;101-第一安装面;102-第一安装孔;103-第二安装面;104-第二安装孔;105-第一贴合面;106-第二贴合面;107-第一减重孔;108-第一翻边;2-第一支撑板;201-第三安装孔;202-第一弯折部;203-第二翻边;204-第二减重孔;3-第二支撑板;301-第三安装面;302-第四安装孔;303-第五安装孔;304-第二弯折部;305-第三翻边;306-第三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蓄电池支架结构复杂安装和拆卸困难,并且蓄电池支架固有频率低,在行驶过程中易被路面激励激起,以及与相连的车身之间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支架,包括:

安装座1、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其中,所述安装座1与蓄电池托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3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方案中,蓄电池托盘与蓄电池通过蓄电池表面的四个安装孔用螺栓固定连接。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座1包括:

第一安装面101,所述第一安装面101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02,通过螺栓与蓄电池托盘固定连接;

第二安装面103,所述第二安装面103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04,通过螺栓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第一贴合面105,所述第一贴合面105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固定连接;

第二贴合面106,所述第二贴合面106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座1,还可以包括:

第一减重孔107,所述第一减重孔107的周缘设置有第一翻边10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02有两个,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104有两个,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贴合面105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以及所述第二贴合面106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的连接都是铆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重孔107设置在安装座1宽度方向的两个侧板,该位置对安装座1的刚度影响较小,第一减重孔107的设置达到轻量化的目的,第一翻边108给安装座1的刚度提供了保障。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2包括:

第三安装孔201,所述第三安装孔位201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下端,且通过螺栓与车身的纵梁固定连接;

第一弯折部202,所述第一弯折部20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垂直方向上,与安装座1贴合连接;

第二翻边203,所述第二翻边203设置在沿第一支撑板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

所述第一支撑板2还可以包括:

第二减重孔204,所述第二减重孔位204于第一支撑板2的中心;

其中,所述第三安装孔201有两个,沿宽度方向对称分布,所述弯第一折部203弯折的角度保证其与第一贴合面105贴合,在贴合处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二减重孔204位于对第一支撑板2刚度影响较小的位置,达到轻量化的目的,第二翻边203给第一支撑板2的刚度提供了保障。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撑板3包括:

第三安装面301,所述第三安装面301设置有第四安装孔302,通过螺栓与蓄电池托盘上的孔位对应固定连接;

第五安装孔303,所述第五安装孔303设置在第二支撑板3下端,且通过螺栓与车身的纵梁连接;

第二弯折部304,所述第二弯折部304设置在第二支撑板3垂直方向上,与安装座1贴合连接;

第三翻边305,所述第三翻边305设置在沿第二支撑板3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

所述第二支撑板3,还可以包括:

第三减重孔306,所述减重孔306位于第二支撑板3的中心;

其中,第三安装面301与第一安装面101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四安装孔302有两个,沿宽度方向对称分布,所述第五安装孔303有两个,沿宽度方向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弯折部304弯折的角度保证其与第二贴合面106贴合,在贴合处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三减重孔306位于对第二支撑板3刚度影响较小的位置,达到轻量化的目的,第三翻边305给第二支撑板3的刚度提供了保障。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蓄电池支架的固有频率高达53hz,可以避免行驶过程中蓄电池支架被路面激励激起,避免蓄电池支架与相连的车身之间产生共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蓄电池和安装所述蓄电池的蓄电池托盘,以及蓄电池支架。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有该蓄电池支架的汽车,蓄电池支架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保证刚度的同时达到轻量化,并且蓄电池支架的固有频率足够高,能够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蓄电池支架被路面激励激起,避免蓄电池支架与其相连车身之间产生共振,保证了蓄电池在使用中的稳定性,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