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7758发布日期:2020-05-26 18:3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内空调出风口分为吹面风口、吹足风口、除霜风口,其风量的大小可根据驾乘人员的需求而进行调节,但是吹面风口、吹足风口、除霜风口的风量是同时调节改变的,不能实现单独调节单个风口风量输送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汽车内空调并不单单是提供热量或冷量的装置,对于空调的舒适性的要求大大提升,驾乘人员对于吹面、吹足、除霜的风量有不同的需求,且各风口在不同季节所需要的温度各不同,同时因为脸部、脚部感知温度的不同,同种模式下对于出风口的温度需求也各不相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箱内的冷/暖风混合通道处设置导风结构,可增强吹面风口、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的出风风量,从而实现单独调节单个出风口温度的目的,满足了驾乘人员对脸部、脚部的感知温度的不同需求,提升了乘车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包括导风结构(1)、驱动电机(3)和控制旋钮,所述导风结构(1)设置在空调箱(2)内的冷/暖风混合通道处;所述导风结构(1)包括支架(11)、导风流道(12)和转动轴(13),所述导风流道(12)的两端分别为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冷风通道或热风通道,所述出风口朝向吹面风口、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所述导风流道(12)通过转动轴(13)设置在支架(11)上,所述支架(11)通过子母槽配合方式固定设置在空调箱(2)内的壳体上;所述驱动电机(3)设置在空调箱(2)的壳体外表面并与所述转动轴(13)连接,所述转动轴(13)在驱动电机(3)带动下旋转;所述控制旋钮与驱动电机(3)的引脚通过线束插件连接,所述控制旋钮通过旋转调节驱动电机(3)的引脚电压,控制驱动电机(3)工作。

优选的,所述导风流道(12)设有多个。可通过改变导风结构导风流道的数量、大小、角度,调整各模式下出风口的输出风量,从而实现各模式下出风口温度的调节,满足驾乘人员对脸部、脚部感知温度的不同需求。

优选的,所述导风流道(12)设有4个。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13)依次穿过各导风流道(12)的对称侧壁,将导风流道(12)固定设置在支架(11)上。

优选的,所述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随着转动轴(13)的旋转而进行180°转动。

优选的,所述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在装配到汽车空调中前可自由设置。导风结构(1)在装配到汽车空调中前,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节各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各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固定后再将导风结构(1)装配到汽车空调中,转动轴(13)旋转调节时,所有的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一起随着转动轴(13)旋转而改变。

优选的,所述支架(11)为框形支架,且支架(11)的竖向杆的两端设有子槽(111),所述空调箱(2)在冷/暖风混合通道处的壳体上设有与子槽(111)配合卡接的母槽(21)。

优选的,所述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的内径大于导风流道(12)的出风口的内径,导风流道(12)的横截面自进风口侧向出风口侧逐渐减小。导风流道进风口内径大于出风口内径,可增加导风流道的出风风速,提升了单独调节单个出风口风量的效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所述汽车空调具有所述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

工作原理为:在空调箱内的冷/暖风混合通道处设置导风结构,冷风通道或热风通道中的冷风或热风一部分从导风机构的支架与导风流道的空隙处沿传统的设计流道输送到吹面风口、吹脚风口和除霜风口,一部分穿过导风流道改变一定的流向角度后单独输出到吹面风口(或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根据用户需求设置的导风流道的朝向导风),穿过导风流道的风改变了一定的流向角度再到达吹面风口(或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从而增强了吹面风口(或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的出风风量,实了现单独调节单个风口风量、温度的目的。

导风结构转动轴与驱动电机装配,电机引脚通过线束插件外部连接控制旋钮。通过旋转旋钮控制驱动电机引脚电压,使驱动电机旋转,进而带动导风结构旋转轴转动,调节导风结构的角度,调整各模式下出风口的风量,因各出风口输出的风量不同,使得驾乘人员体感感知的温度不同,从而一定程度实现了调节驾乘人员脸部、脚部的感知温度,满足了驾乘人员对脸部、脚部的感知温度的不同需求,达到改变出风口风量、温度的目的,提升了乘车舒适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通过在空调箱内的冷/暖风混合通道处设置导风结构,可增强吹面风口、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的出风风量,从而实现单独调节单个出风口温度的目的,满足了驾乘人员对脸部、脚部的感知温度的不同需求,提升了乘车舒适性;

(2)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可通过改变导风结构通风口的角度,达到单独改变各出风口风量、温度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导风流道进风口内径大于出风口内径,可增加导风流道的出风风速,提升了单独调节单个出风口风量的效率;

(4)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该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改变导风结构导风流道的数量、大小、角度,调整各模式下各出风口的输出风量,灵活多变,满足多种使用需求,实用性强。

(5)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易于加工与装配,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汽车空调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汽车空调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子槽和母槽配合卡接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其结构详见附图1-4所示:包括导风结构1、驱动电机3和控制旋钮,所述导风结构1设置在空调箱2内的冷/暖风混合通道处;所述导风结构1包括支架11、导风流道12和转动轴13,所述导风流道12的两端分别为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冷风通道或热风通道,所述出风口朝向吹面风口、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所述导风流道12通过转动轴13设置在支架11上,所述支架11通过子母槽配合方式固定设置在空调箱2内的壳体上;所述驱动电机3设置在空调箱2的壳体外表面并与所述转动轴13连接,所述转动轴13在驱动电机3带动下旋转;所述控制旋钮与驱动电机3的引脚通过线束插件连接,所述控制旋钮通过旋转调节驱动电机(3)的引脚电压,控制驱动电机3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流道12设有多个。可通过改变导风结构导风流道的数量、大小、角度,调整各模式下出风口的输出风量,从而实现各模式下出风口温度的调节,满足驾乘人员对脸部、脚部感知温度的不同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流道12设有4个。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13依次穿过各导风流道12的对称侧壁,将导风流道12固定设置在支架11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随着转动轴13的旋转而进行180°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在装配到汽车空调中前可自由设置。导风结构1在装配到汽车空调中前,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节各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各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固定后再将导风结构1装配到汽车空调中,转动轴13旋转调节时,所有的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角度一起随着转动轴13旋转而改变。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11为框形支架,且支架11的竖向杆的两端设有子槽111,所述空调箱2在冷/暖风混合通道处的壳体上设有与子槽111配合卡接的母槽21。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流道12的进风口的内径大于导风流道12的出风口的内径,导风流道12的横截面自进风口侧向出风口侧逐渐减小。导风流道进风口内径大于出风口内径,可增加导风流道的出风风速,提升了单独调节单个出风口风量的效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所述汽车空调具有所述的汽车空调导风结构。

工作原理为:在空调箱内的冷/暖风混合通道处设置导风结构,冷风通道或热风通道中的冷风或热风一部分从导风机构的支架与导风流道的空隙处沿传统的设计流道输送到吹面风口、吹脚风口和除霜风口,一部分穿过导风流道改变一定的流向角度后单独输出到吹面风口(或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根据用户需求设置的导风流道的朝向导风),穿过导风流道的风改变了一定的流向角度再到达吹面风口(或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从而增强了吹面风口(或吹脚风口、或除霜风口)的出风风量,实了现单独调节单个风口风量、温度的目的。

导风结构转动轴与驱动电机装配,电机引脚通过线束插件外部连接控制旋钮。通过旋转旋钮控制驱动电机引脚电压,使驱动电机旋转,进而带动导风结构旋转轴转动,调节导风结构的角度,调整各模式下出风口的风量,因各出风口输出的风量不同,使得驾乘人员体感感知的温度不同,从而一定程度实现了调节驾乘人员脸部、脚部的感知温度,满足了驾乘人员对脸部、脚部的感知温度的不同需求,达到改变出风口风量、温度的目的,提升了乘车舒适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