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7954发布日期:2020-05-26 18:3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驱动装置,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包括收容有构成零件的壳体而成的车辆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驱动装置,例如有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驱动装置。所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驱动装置是如下的驱动装置,即,在壳体内收容作为驱动源的马达或旋转轴及离合器等构成零件而成,在壳体内形成有由隔壁部分隔的通气室(breatherroom)。所述通气室是如下的空间:为了避免伴随着体积膨胀的内压上升,经由通气管(breatherpipe)而与外部连通,所述体积膨胀是由驱动装置的壳体内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然而,如果在通气室内的空气(air)中混入有油,则会使油与空气一起排出至外部,所以必须设为油不会渗入至通气室内的结构。因此,在现有的驱动装置中,设置有挡板(baffleplate),所述挡板用于堵塞通气室的开口部。但是,因为设置所述挡板,而与之相应地,存在如下的问题:驱动装置的零件个数增多,组装工时增加,成本及重量增加。

并且,现有的驱动装置所包括的通气室存在如下情况:因为使成型时的脱模的方向一致,而使得构成所述通气室的隔壁的内周面与外周面的梯度为相反方向。在这种结构中,隔壁的壁厚变得不均匀,与之相应地,成为壳体的重量增加或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并且,在现有的驱动装置中,作为用于使设置于通气室的周边的离合器等装置卡止于壳体的结构,是使用多个卡簧(circlip)等卡止件来进行卡止,但可想到,能够通过精心设计所述卡止结构来减少卡止件的数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806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驱动装置,通过设为将零件个数抑制得少的简单结构,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成本及重量的降低。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驱动装置1包括:壳体11m,收容有构成零件;通气室30,设置于所述壳体11m内,并利用与所述壳体11m形成为一体的隔壁部31从所述壳体11m内的空间分隔;开口部35,将所述通气室30与所述壳体11m内的空间加以连通;以及第一装置40,设置于所述壳体11m内;并且所述通气室30的所述开口部35由所述第一装置40堵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驱动装置,通过通气室的开口部由第一装置(后述实施方式的阀体(valvebody))堵塞,而能够废除先前为了堵塞通气室的开口部而设置的挡板。由此,能够将驱动装置的零件个数抑制得少,所以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成本及重量的降低。

并且,在所述车辆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隔壁部31也可以包括外径壁32及内径壁33,所述内径壁33配置于所述外径壁32的内径侧,在所述外径壁32与所述内径壁33之间划分出所述通气室30,所述内径壁33的内表面33a的倾斜方向与外表面33b的倾斜方向为彼此相同的方向。

根据所述结构,内径壁的内表面的倾斜方向与外表面的倾斜方向为彼此相同的方向,由此在驱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形成壳体时,从通气室内脱出的模具的脱离方向、与从内径壁的内径侧脱出的模具的脱离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通过如上所述而构成,能够实现壳体(内径壁)的厚度尺寸的均匀化,所以与之相应地,能够实现驱动装置的重量的降低(轻量化)。

并且,在所述车辆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包括:突起部41,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40;以及第二装置50,设置于沿所述隔壁部31的内径壁33的内径侧的位置;并且使所述突起部41抵接于所述第二装置50。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使设置于第一装置的突起部抵接于第二装置(后述实施方式的双向离合器),能够利用所述突起部进行第二装置的定位。因此,能够削减用于进行第二装置的定位的定位零件或卡止件等的数量。由此,能够实现驱动装置的零件个数的削减及轻量化。

并且,在所述车辆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装置40也可以是阀体40,收容油压控制用的阀,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工作油流通的油路。并且,所述第二装置50也可以是离合器装置50,通过在所述阀体40内流通的工作油的油压而驱动。

另外,所述括号内的符号表示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构成元件的附图参照编号,以作参考。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简单结构的车辆的驱动装置,将零件个数抑制得少,以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成本及重量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图1的x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的说明

1:驱动装置

2a、2b:电动机

10a、10b:车轴

11:壳体

11a、11b:侧方壳体

11m:中央壳体

12a、12b:行星齿轮式减速机

14a、14b:定子

15a、15b:转子

16a、16b:电动机输出轴

17a、17b:端部壁

18a、18b:隔壁

19a、19b:轴承

20a、20b:分解器

21a、21b:太阳齿轮

22a、22b:行星齿轮

23a、23b:行星齿轮载体

24a、24b:环形齿轮

25:花键

26a、26b:第一小齿轮

27a、27b:第二小齿轮

30:通气室

31:隔壁部

32:外径壁

33:内径壁

33a:内表面

33b:外表面

33c:槽部

34:底壁

35:开口部

36:通气管

38:花键嵌合部

39:卡簧(卡止件或定位零件)

40:阀体(第一装置)

40a:外表面

41:突起部

45:空间部

50:双向离合器(第二装置)

51:旋转板

52:固定板

53: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驱动装置的图(侧剖面图)。在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中,车辆的后轮的左右的车轴10a、车轴10b是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驱动装置1的壳体11是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其内部,与车轴10a、车轴10b在同轴上配置有车轴驱动用的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以及使这些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的旋转减速的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a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b。所述第一电动机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a是作为左车轮驱动装置而发挥作用,对左后轮lwr(未图示)进行驱动,第二电动机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b是作为右车轮驱动装置而发挥作用,对右后轮rwr(未图示)进行驱动。并且,第一电动机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a与第二电动机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b是在壳体11内沿车宽方向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壳体11包括:中央壳体11m,构成壳体1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及侧方壳体11a、侧方壳体11b,构成壳体11的左右侧方部。

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是将定子(stator)14a、定子14b分别固定于侧方壳体11a、侧方壳体11b,在这些定子14a、定子14b的内周侧能够旋转地配置有环状的转子(rotor)15a、转子15b。在转子15a、转子15b的内周部,结合着围绕车轴10a、车轴10b的外周的圆筒状的电动机输出轴16a、电动机输出轴16b,将所述电动机输出轴16a、电动机输出轴16b,以能够与车轴10a、车轴10b在同轴上相对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19a、轴承19b支撑于侧方壳体11a、侧方壳体11b的端部壁17a、端部壁17b及隔壁18a、隔壁18b。并且,在电动机输出轴16a、电动机输出轴16b的一端侧的外周且端部壁17a、端部壁17b,设置有分解器(resolver)20a、分解器20b,所述分解器20a、分解器20b用于将转子15a、转子15b的旋转位置信息反馈至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包含定子14a、定子14b及转子15a、转子15b的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具有相同半径,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是相互镜面对称地配置。并且,车轴10a及电动机输出轴16a贯通第一电动机2a内,并从第一电动机2a的两端部延伸出来,车轴10b及电动机输出轴16b也贯通第二电动机2b内,并从第二电动机2b的两端部延伸出来。

并且,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a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b包括:太阳齿轮21a、太阳齿轮21b;环形齿轮24a、环形齿轮24b;多个行星齿轮22a、行星齿轮22b,与这些太阳齿轮21a、太阳齿轮21b及环形齿轮24a、环形齿轮24b咬合;以及行星齿轮载体23a、行星齿轮载体23b,能够自转而且能够公转地支撑这些行星齿轮22a、行星齿轮22b;并且从太阳齿轮21a、太阳齿轮21b输入第一电动机2a及第二电动机2b的驱动力,将经减速的驱动旋转通过行星齿轮载体23a、行星齿轮载体23b而输出至车轴10a、车轴10b。

太阳齿轮21a、太阳齿轮21b与电动机输出轴16a、电动机输出轴16b形成为一体。并且,行星齿轮22a、行星齿轮22b是双重小齿轮(doublepinion),包括与太阳齿轮21a、太阳齿轮21b直接咬合的大直径的第一小齿轮26a、第一小齿轮26b,以及比所述第一小齿轮26a、第一小齿轮26b直径更小的第二小齿轮27a、第二小齿轮27b,这些第一小齿轮26a、第一小齿轮26b与第二小齿轮27a、第二小齿轮27b是在同轴上并且以在轴方向上偏离的状态而形成为一体。

图2是图1的x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环形齿轮24b的径向外侧并且上方,设置有通气室30,所述通气室30与中央壳体11m的内径侧形成为一体。划分通气室30的隔壁部31是包括如下构件而构成:外径壁32,与中央壳体11m形成为一体;内径壁33,配置于外径壁32的内径侧;以及底壁34,将这些外径壁32及内径壁33在径向上连接。通气室30是形成于外径壁32及内径壁33的径向上的间隙的空间,形成为在轴方向(车轴10a、车轴10b的轴方向,下同)上延伸的有底容器状。通气室30的轴方向上的一方(图的右侧)由底壁34堵塞,另一方(图的左侧)成为开口部35,与中央壳体11m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位于通气室30的外径侧的外径壁32是形成为倾斜板状,在从开口部35侧向底壁34侧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方向上倾斜,位于通气室30的内径侧的内径壁33是形成为倾斜板状,在从开口部35侧向底壁34侧直径尺寸逐渐增大的方向上倾斜。由此,通气室30形成为筒型,从开口部35侧向底壁34侧直径尺寸逐渐减小。进而,内径壁33由于其内表面33a的倾斜方向与外表面33b的倾斜方向是彼此相同的方向,所以整体具有均匀的厚度尺寸。

在外径壁32,安装有通气管36。通气管36是贯通外径壁32的筒状构件,其一端朝通气室30内开口,另一端朝壳体11的外部开口。由此,能够利用通气管36将通气室30内的气体(air)排出至外部。

并且,在轴方向上的一方在与通气室30邻接的位置上,设置有阀体(第一装置)40。阀体40是由浇铸(casting)形成的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的装置,收容油压控制用的阀(未图示),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工作油流通的油路(未图示)。而且,阀体40的朝向通气室30侧的外表面40a覆盖着通气室30的开口部35。由此,呈如下的状态:通气室30的开口部35由阀体40堵塞。另外,在覆盖通气室30的开口部35的阀体40的外表面40a,设为与现有的挡板同样地,设置通气口等,用于在壳体11m的内压上升时使壳体11m内的空气(air)散逸至通气室30内。

并且,在沿内径壁33的外表面33b(内径侧)的位置,设置有双向离合器(第二装置)50。即,在径向上相向的内径壁33与环形齿轮24b之间确保空间部45,在所述空间部45内配置有双向离合器50。双向离合器50是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的装置,通过花键(spline)嵌合而安装于花键嵌合部38,所述花键嵌合部38设置于内径壁33的外表面33b。花键嵌合部38是其花键槽及突起沿轴方向延伸。而且,双向离合器50中,轴方向上的一方通过抵接于阀体40设置的突起部41,而借由所述突起部41卡止,另一方通过卡簧(卡止件或定位部分)39而卡止,所述卡簧(卡止件或定位部分)39与形成于内径壁33的槽部33c卡合。因此,双向离合器50通过这些突起部41及卡簧39而进行轴方向上的卡止(定位)。

并且,双向离合器50是包括旋转板51、第一固定板52、第二固定板53及选择器板(未图示)而构成。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机12b的环形齿轮24b中,形成于其外周面的花键25与双向离合器50的旋转板51的内周部花键嵌合。并且,内径壁33与双向离合器50的第一固定板52的外周部花键嵌合。由此,双向离合器50的第一固定板52被定位于中央壳体11m,并且被阻止转动。

另外,阀体40是作为致动器而发挥作用的装置,对双向离合器50的选择器板进行切换。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中,通气室30的开口部35由阀体(第一装置)40堵塞,由此能够废除先前为了堵塞通气室30的开口部35而设置的挡板。由此,通过将驱动装置1的零件个数抑制得少,而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成本及重量的降低。

并且,划分通气室30的内径壁33的内表面33a的倾斜方向与外表面33b的倾斜方向是彼此相同的方向,由此在制造工序中形成隔壁部31时,从通气室30内脱出的模具的脱离方向、与从内径壁33的内径侧脱出的模具的脱离方向为彼此相反方向。通过如上所述而构成,能够实现内径壁33的厚度尺寸的均匀化,所以与之相应地,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的重量的降低(轻量化)。

并且,通过使设置于阀体40的突起部41抵接于双向离合器50,能够利用突起部41进行双向离合器50的定位。由此,能够削减用于进行双向离合器50的定位的卡簧(卡止件或定位零件)39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的零件个数的削减及轻量化。

以上,已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说明书与附图所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