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7167发布日期:2020-05-15 16:3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特别地涉及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申请号201821606713.2,公开了一种机械式可调节座椅悬浮系统,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以及对称设置在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的剪刀机构,所述下支撑架安装在车体上,所述下支撑架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卡槽、剪刀机构以及下滑槽,所述上支撑架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上滑槽、剪刀机构、坐垫,所述卡槽、下滑槽均对称安装在下支撑架上,所述上滑槽对称安装在上支撑架上。该座椅悬浮系统通过扭簧设计,将座椅悬浮系统上下的运动和能量转化成扭簧扭力,减少了普通弹簧所需要的大空间,通过体重调节旋钮调整扭簧的初始位置来改变扭力值,实现悬浮系统的刚性调节,准确、简单。

其中此种机械师可调节座椅悬浮系统,结构复杂不易控制,且高度可调节的范围局限性大,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的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的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包括:

调节管,所述调节管上沿管体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列插接口;

底座盘,所述底座盘上固定有一固定轴,所述底座盘上开设有一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

插接盘,所述插接盘的一端具有一插接头,所述插接盘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插接盘上开设与所述第一敞口适配的第五敞口;

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定在所述底座盘之下的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一支端依次伸入所述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五敞口,第二支端伸入所述第二敞口;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其中

当所述驱动部绕所述固定轴转动至第一工位时,所述插接头伸入所述插接口且所述第一支端和所述第二支端呈放松状态;

当所述驱动部绕所述固定轴转动至第二工位时,所述插接头伸出所述插接口且所述第一支端和所述第二支端被挤压。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部包括一拨动轴和联动板;

所述底座盘上开设有一弧形槽,所述插接盘上开设有一贯通孔,所述拨动轴从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弧形槽和所述贯通孔;所述联动板的一端套定在所述拨动轴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其中

当拨动所述拨动轴时,所述插接盘能够随所述拨动轴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扭簧和罩盖;

所述联动板上具有第六敞口;

所述罩盖套定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罩盖上具有第三敞口和与所述第六敞口适配的第四敞口;

所述第二扭簧套定在所述罩盖之上的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三支端伸入所述第三敞口,第四支端依次伸入所述第四敞口和所述第六敞口,以及

所述第三支端位于所述罩盖下表面和所述联动板的上端面的间隙之间;

所述第四支端位于所述联动板的下端面和所述插接盘的上端面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盘的一侧具有一插接舌,所述插接舌伸入所述调节管之内,所述插接舌上开设有插槽;

所述插接头能够依次穿过一所述插接口并伸入所述插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盘上固定一l形板,所述l形板能够箍紧所述罩盖。

作为优选,所述拨动轴的下端套定有一拉紧线束。

作为优选,所述罩盖的前端具有一架板,所述架板上开设有一拉紧孔,所述拉紧线束穿过所述拉紧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此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通过驱动部拉动插接盘,使插接盘环绕固定轴出现转动,在转动的同时,挤压第一扭簧的第一支端与第二支端,使其呈压缩状态,此时,插接盘位于第二工位处,而插接头不在插接口内,能够实现座椅高度的上下调节;

当驱动部不在具有驱动力时,在第一支端和第二支端的作用下,插接盘会有复位倾向,在其复位的过程中,插接头会重新插接在插接口内,以实现定位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调节管1,插接口101;

底座盘2,第一敞口201,第二敞口202,弧形槽203,插接舌204,插槽2041,l形板205;

固定轴3,插接盘4,插接头401,第五敞口402,贯通孔403;

第一扭簧5,第一支端501,第一中端5011,第一尾端5012,第二支端502,第二中端5021,第二尾端5022;

联动板6,第六敞口601;

拨动轴7,第二扭簧8;

第三支端伸801,,第三中端8011,第三尾端8012,第四支端802,第四中端8021,第四尾端8022;

罩盖9,第三敞口901,第四敞口902,架板903,拉紧孔904。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8所示,

套定:套设固定,套设为位置关系,固定为连接关系。

放松状态:是指第一支端501和第二支端502没有受到外部阻力,也即第一扭簧5呈自然放松状态。

第一工位:此时,插接头401依次插接在插接口101和插槽2041内,并且第一支端501和第二支端502放松,即未被挤压;

第二工位:此时,插接头401脱出插槽2041和插接口101,并且第一支端501和第二支端502被挤压。

一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包括:调节管1,所述调节管1上沿管体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列插接口101;其中,该调节管1的一侧竖直敞开,插接口101为一列,每一个插接口101代表一个调节档位;

底座盘2,所述底座盘2上固定有一固定轴3,所述底座盘2上开设有一第一敞口201和第二敞口202,其中第一敞口201的形状呈弧形状,而第二敞口202是呈长方形状,;

插接盘4,所述插接盘4的一端具有一插接头401,所述插接盘4套设在所述固定轴3上,所述插接盘4上开设与所述第一敞口201适配的第五敞口402;其中,插接盘4在绕着固定轴3转动的时候,插接头401能够顺势插入一个插接口101内,而第五敞口402与第一敞口201适配的含义为两者都是呈弧形状,形状相同,第一支端501在第一敞口201和第五敞口402内转动的轨迹也相同;

第一扭簧5,所述第一扭簧5套定在所述底座盘2之下的所述固定轴3上,所述第一扭簧5的第一支端501依次伸入所述第一敞口201和所述第五敞口402,第二支端502伸入所述第二敞口202;第一支端501呈z状,其第一中端5011依次伸入第一敞口201和第五敞口402内以后,其第一尾端5012伸出第五敞口402并且钩柱插接盘4;第二支端502同样呈z状,其第二支端502依次伸入第二敞口202内以后,其第二尾端5022伸出第二敞口202并且钩住底座盘2,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钩柱的含义并不是固定,而是防止第一中端5011意外脱出第一敞口201和第五敞口402,防止第二中端5021意外脱出第二敞口202,也就是说第一中端5011能够顺着第一敞口201和第五敞口402滑动,第二中端5021能够顺着第二敞口202滑动。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套设在所述固定轴3上;其中

当所述驱动部绕所述固定轴3转动至第一工位时,所述插接头401伸入所述插接口101且所述第一支端501和所述第二支端502呈放松状态;

当所述驱动部绕所述固定轴3转动至第二工位时,所述插接头401伸出所述插接口101且所述第一支端501和所述第二支端502被挤压。

此种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通过驱动部拉动插接盘4,使插接盘4环绕固定轴3出现转动,在转动的同时,挤压第一扭簧5的第一支端501与第二支端502,使其呈压缩状态,此时,插接盘4位于第二工位处,而插接头401不在插接口101内,能够实现座椅高度的上下调节;

当驱动部不在具有驱动力时,在第一支端501和第二支端502的作用下,插接盘4会有复位倾向,在其复位的过程中,插接头401会重新插接在插接口101内,以实现定位效果。

其中,驱动部的具体结构是:

所述驱动部包括一拨动轴7和联动板6;所述底座盘2上开设有一弧形槽203,该弧形槽203的圆心所在的轴线与第一支端501的圆心所在的轴线共线,也即,弧形槽203以及第一支端501为同心的弧形槽203。所述插接盘4上开设有一贯通孔403,该贯通孔403的直径大于拨动轴7的直径,是为了保证在拨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拨动缓冲空间,也即,在拨动拨动轴7的时候,会有一个拨动缓冲,在缓冲之后才能够拨动插接盘4使其出现相对转动。所述拨动轴7从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弧形槽203和所述贯通孔403;所述联动板6的一端套定在所述拨动轴7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固定轴3上,其中当拨动所述拨动轴7时,所述插接盘4能够随所述拨动轴7转动。

因为联动板6的存在,使拨动轴7得到了较好的固定效果,因此弧形槽203的大小并不一定需要与拨动轴7适配,相反的,弧形槽203设置偏大能够更好的提供一个微调空间。

为了防止联动板6的脱出,在联动板6之上的固定轴3上套定有一个卡套,该卡套的作用可以起到防止联动板6的脱出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驱动部,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座椅高度调节用的调节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扭簧8和罩盖9;所述联动板6上具有第六敞口601;所述罩盖9套定在所述固定轴3上,所述罩盖9上具有第三敞口901和与所述第六敞口601适配的第四敞口902;所述第二扭簧8套定在所述罩盖9之上的所述固定轴3上,所述第二扭簧8的第三支端801伸入所述第三敞口901,第四支端802依次伸入所述第四敞口902和所述第六敞口601其中,设置罩盖9以后,能够将驱动部、底座盘2和插接盘4得到很好的保护,保证其在工作的时候不受到座椅以及座椅外界的设备的影响,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然而设置了第二扭簧8,以及所述第三支端801位于所述罩盖9下表面和所述联动板6的上端面的间隙之间;所述第四支端802位于所述联动板6的下端面和所述插接盘4的上端面之间。

当联动板6在转动的过程中,联动板6的上端面相对于罩盖9的下表面会出现相对位移,联动板6的下端面与插接盘4的上端面会出现相对位移,若该相对位移是面对面之间的摩擦,那么该摩擦力会很大,造成本机构相对较费力,因此,在面与面之间通过第二扭簧8的第三支端801和第四支端802,将面与面之间相隔,降低了摩擦阻力,使整体的调节机构在运行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省力,同时,避免面面摩擦,降低了零件的损耗。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扭簧8的下端抵住卡套,第三支端801和第四支端802同样呈z状,其第三支端801伸入第三敞口901以后,其第三尾端8012伸出第三敞口901并且钩住罩盖9,第四支端802依次伸入第四敞口902和第六敞口601之后,其第四尾端8022伸出第六敞口601并且钩住联动板6,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钩柱的含义并不是固定,而是防止第三中端8011意外脱出第三敞口901,防止第四中端8021意外脱出第四敞口902和第六敞口601,也就是说第三中端8011能够顺着第三敞口901滑动,第四中端8021能够顺着第四敞口902和第六敞口601滑动。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加强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插接头401插接在插接口101以后,出现插接头401协同除调节管1以外的结构出现倾斜的情况,因此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底座盘2的一侧具有一插接舌204,所述插接舌204伸入所述调节管1之内,所述插接舌204上开设有插槽2041;所述插接头401能够依次穿过一所述插接口101并伸入所述插槽2041内。

当插接头401依次伸入插接口101以及插接舌204的插槽2041内以后,使底座盘2与插接盘4之间相对调节管1的单侧固定形成两侧固定,保证底座盘2和插接盘4相对于调节管1在竖直方向上得到了较好的固定,极大避免出现单侧倾斜的情况,保证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了加强罩盖9与底座盘2之间的固定效果,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盘2上固定一l形板205,所述l形板205能够箍紧所述罩盖9。l形板205与罩盖9相箍,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借助两个螺栓使罩盖9与底座盘2较好的固定。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拨动轴7的工作,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拨动轴7的下端套定有一拉紧线束(图中未示出),所述罩盖9的前端具有一架板903,所述架板903上开设有一拉紧孔904,所述拉紧线束(图中未示出)穿过所述拉紧孔904。

通过拉动拉紧线束(图中未示出),拨动轴7会相对出现沿着弧形槽203的转动并且克服第一扭簧5,以挤压第一支端501和第二支端502,使插接头401依次脱出插槽2041和插接口101。

工作过程:

在描述工作过程之前,需要指出的是,调节管1是与座椅的底盘相互固定的,而底座盘2、插接盘4、第一扭簧5和驱动部则是与座椅的升降部相互固定连接的。

当从第一工位至第二工位时:

首先,拉动拉紧线束(图中未示出),使拨动轴7在弧形槽203内滑动,此时,联动板6和插接盘4同步受到转动力,插接盘4带动插接头401依次脱离插槽2041和插接口101,同步地,挤压第一敞口201内的第一支端501以及第二敞口202内的第二支端502,挤压第四敞口902内的第四支端802和;

然后上提座椅的升降部以实现调节,直至调节到位后。

当从第二工位至第一工位时;松开拉紧线束(图中未示出),在第一支端501、第二支端502以及第四支端802的复原力的作用下,联动板6会有复位倾向,并且在复位的过程中,拨动轴7会同步带动插接盘4转动,从而使插接头401重新依次插接在插接口101和插槽2041内实现固定效果。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