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6088发布日期:2020-08-14 18:3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安全气囊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气囊总成。
背景技术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内人员或者外部个体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需要研制有效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进行防护。在现有的安全气囊中,囊袋无法沿期望方向展开从而影响防护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气囊总成,在气体发生器外侧设置导气装置引导气体流动,从而使可充气囊袋可沿期望方向展开。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总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可包括可充气囊袋、用于为可充气囊袋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和导气装置;其中,导气装置设置在气体发生器外侧,具有用于阻挡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的阻隔部和用于使所述气体通过的开口部。可选地,导气装置处在可充气囊袋内部,导气装置可进一步具有与可充气囊袋表面固定的安装部;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孔位于导气装置内部,导气装置的安装部将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孔与可充气囊袋表面隔离。可选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孔与导气装置开口部的连线方向与可充气囊袋的期望展开方向一致。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总成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可充气囊袋内部的定型装置;其中,定型装置具有顶部单元、底部单元、侧向单元和面向导气装置开口部的前向单元。可选地,顶部单元和侧向单元都与可充气囊袋表面固定;底部单元与可充气囊袋表面以及导气装置安装部固定;前向单元设置有用于使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通过的开口。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总成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容纳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可充气囊袋的气囊壳体;其中,气囊壳体底面与可充气囊袋表面、定型装置底部单元以及导气装置安装部固定。可选地,气体发生器可包括设置有出气孔的主体部和用于进行安装的连接部;气囊壳体底面、可充气囊袋表面、定型装置底部单元和导气装置都设置有用于使气体发生器主体部通过的开口;气体发生器连接部与气囊壳体底面、可充气囊袋表面、定型装置底部单元以及导气装置安装部固定。可选地,导气装置中与安装部所在平面相对的平面为封闭平面。可选地,导气装置中与安装部所在平面相对的位置为开放区域,气囊壳体底面两端分别设置有挂钩;其中,两个挂钩之间设置有拉带,用于阻挡可充气囊袋从所述开放区域展开。可选地,顶部单元、底部单元、侧向单元和前向单元的制作材料为织物或金属;所述安全气囊总成安装在车辆顶棚前端,可充气囊袋的期望展开方向为指向车辆头部的方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其一,在可充气囊袋内部设置处于气体发生器外侧的导气装置,导气装置设置有阻挡气体的阻隔部和可使气体通过的开口部,从而引导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从开口部向外流动,进而使可充气囊袋沿期望方向展开。进一步地,导气装置有顶端开放与顶端封闭两种结构,使用前者时可在导气装置上方设置拉带以阻挡可充气囊袋在导气装置顶端伸展。其二,为了确保可充气囊袋的展开效果,在可充气囊袋内部设置定型装置,定型装置可由与可充气囊袋表面缝制的多块布片组成,与可充气囊袋一起折叠或展开。由于定型装置具有一定的保持固有形状的能力,因此可约束可充气囊袋的展开尺寸并使可充气囊袋在展开初期维持期望形状。其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可安装在车辆的任何位置,以安装在顶棚前端为例,通过调整导气装置开口部的方向,可使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经过前挡风玻璃向车头展开,从而保护车辆内人员以及外部个体。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附图说明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组合状态的一个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组合状态的另一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端开放的导气装置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端封闭的导气装置的一个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端封闭的导气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型装置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在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安全气囊总成131阻隔部11可充气囊袋132开口部12气体发生器133安装部13导气装置134封闭平面14定型装置141顶部单元15气囊壳体142底部单元20顶棚143侧向单元30遮阳板144前向单元121主体部151挂钩12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以下说明中的“设置”、“安装”、“连接”可以表示二物之间的固定配合,也可以表示非固定配合(例如滑动连接);可以表示可拆卸配合(例如螺栓螺母连接),也可以表示不可拆卸的配合(例如焊接);可以表示直接配合,也可以表示以第三物为媒介的间接配合。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为了减轻或避免车辆碰撞对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外部个体以及车辆内人员的伤害,需要研制有效的安全气囊总成。在现有的安全气囊总成中,可充气囊袋会在传感器检测到碰撞即将发生时进行气球膨胀式点爆,无法按照期望方向展开实现相应保护。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导气装置的新型安全气囊总成以克服上述缺陷。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气囊总成除了应用在车辆安全领域,还可应用在其它任意适用的防护场景,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安全气囊总成的应用场景进行任何限制。此外,需要指出,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组合状态的一个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组合状态的另一示意图。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10包括可充气囊袋11和气体发生器12。其中,可充气囊袋11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织物类型材料或者尼龙材料,气体发生器12用于为可充气囊袋11充气,其可以是气药点爆、压缩气体等各种类型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是单级或多级的气体发生器,其形状可以是圆饼型、长杆型等任意适用形状。在图1、2、3中均以圆饼型气体发生器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对于圆饼型气体发生器12,其包括设置有出气孔的主体部121和用于对气体发生器12进行固定的连接部122,连接部122可设置多个安装孔用于使螺栓等穿过。一般地,安全气囊总成10中可包括用于容纳可充气囊袋11的气囊壳体15,气囊壳体15可以由金属或者塑料制成。实际应用场景中,一个安全气囊总成10中可设置多个气体发生器12。为了引导气体发生器12产生的气体向期望方向流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一个气体发生器12外侧设置一个导气装置1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端开放的导气装置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端封闭的导气装置的一个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端封闭的导气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如图4、5、6所示,导气装置13可包括阻隔部131、开口部132和用于对导气装置13进行安装的安装部133。其中,阻隔部131为封闭面或者近似封闭面,用于阻挡气体发生器12产生的气体;开口部132为气体能够自如通过的结构,其形状可以是开口状、网状等,用于使气体发生器12产生的气体流向导气装置13外部;安装部133可设置有使螺栓等通过的安装孔,实际应用中,螺栓头部也可与安装部133上的安装孔保持固定。另外,一个导气装置13中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口部132,导气装置13的形状可根据应用环境灵活确定,例如图1、2、4中导气装置的横截面为矩形,图5、6中导气装置的横截面为圆形。由图4、5、6可见,导气装置13的阻隔部131和开口部132可形成一个未封闭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可用来放置气体发生器主体部121。可以理解,导气装置阻隔部131、开口部132的形状可与放置其中的气体发生器主体部121形状匹配。具体场景中,可将导气装置13以及气体发生器主体部121设置在可充气囊袋内部。需要说明的是,导气装置13处在气体发生器12外侧存在以下情形:导气装置13整体处在气体发生器12整体的外侧、导气装置13整体处在气体发生器12部分组件的外侧、导气装置13部分组件处在气体发生器12部分组件的外侧。上述封闭面为不存在开口或者通孔的平面或曲面,近似封闭面可以是具有少量较小尺径通孔的平面或曲面。可以理解,气体发生器12的出气孔与导气装置开口部132的连线方向与可充气囊袋11的期望展开方向一致。其中,上述连线指的是从气体发生器12出气孔到导气装置开口部132任一位置的射线,两个方向一致指的是方向线的夹角小于预设锐角(例如70度)。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气装置13可吸收气体发生器12点爆时产生的热量从而保护可充气囊袋11不被烧穿,同时导气装置13的安装部133可将气体发生器12的出气孔与可充气囊袋11表面隔离(即,使气体发生器12出气孔与可充气囊袋11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预设长度),从而进一步确保可充气囊袋11不会被灼烧。实际应用中,导气装置13中与安装部133所在平面相对的位置可以是封闭平面134(即不存在开口或者通孔的平面)或者开放区域,由此形成两种导气装置:顶端封闭的导气装置(如图4所示)和顶端开放的导气装置(如图5、6所示)。对于顶端封闭的导气装置,气体发生器12产生的气体可通过开口部132向外流动;对于顶端开放的导气装置,气体发生器12产生的气体除了通过开口部132,还可通过开放区域流动,因此需要在可充气囊袋11外部进行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具体地,可在气囊壳体15底面(即气囊壳体15与可充气囊袋11、导气装置13等进行固定的表面)两端分别设置挂钩151,当可充气囊袋11折叠完成并放置在气囊壳体15内之后,可以在两端的挂钩151之间设置拉带,从而限制可充气囊袋11从导气装置13的开放区域展开(即限制可充气囊袋11的纵向展开),确保其按照期望方向展开。实际应用中,气囊壳体15底面的挂钩151可设置一对或多对,拉带可相应地设置一条或多条。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装具有上述导气装置13的安全气囊总成10时,可利用螺栓等连接件依次穿过导气装置安装部133、可充气囊袋11表面、气囊壳体15底面以及气体发生器连接部122,最后安装螺母实现上述部件之间的固定。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可充气囊袋11内部设置定型装置14,用于在可充气囊袋11展开初期保持一定形状。定型装置14可由金属或织物制成,实际应用中,其可以由多块布片组成。可以理解,由布片组成的定型装置14相对于可充气囊袋11具有较佳的维持固有形状(即完全展开后的形状)的能力,因此有利于可充气囊袋11展开初期的定型。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型装置示意图。如图7所示,定型装置14可具有顶部单元141、底部单元142、侧向单元143和前向单元144,上述“顶部”、“底部”、“侧向”、“前向”等指示方位的表述可关联于安全气囊总成10安装在处于正常状态(例如通过多个车轮静止或行进在水平或者近似水平的地面的车辆)的车辆顶棚内、且可充气囊袋11的期望展开方向为经过前挡风玻璃指向车辆头部的场景。在该场景中,顶部单元141位于定型装置14顶部,底部单元142位于定型装置14底部,侧向单元143位于定型装置14两侧,前向单元144处于定型装置14前方位置(前方指的是车辆尾部到头部的方向)。具体地,顶部单元141、底部单元142和两个侧向单元143均可与可充气囊袋11表面进行缝制从而实现固定;底部单元142可设置安装孔用于与导气装置安装部133、气体发生器连接部122、可充气囊袋11表面等进行固定;前向单元144面向导气装置开口部132,其具有开口用于使从导气装置开口部132流出的气体通过。在具有导气装置13和定型装置14的安全气囊总成10中,定型装置14可设置在可充气囊袋11内部,导气装置13可设置在定型装置14内部,气体发生器主体部121可从气囊壳体15下方进入导气装置13内部,因此,可在气囊壳体15底部、可充气囊袋11表面、定型装置底部单元142和导气装置13设置使气体发生器主体部121通过的开口,可以理解,在安全气囊总成10处于水平面时,这些开口位于相同的水平位置但纵向位置不同,同时这些开口的形状可设置为相同或者近似。在对安全气囊总成10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定型装置14缝制在可充气囊袋11内部,之后使导气装置13从可充气囊袋11和定型装置14的底部开口进入定型装置14内,将螺栓依次通过导气装置安装部133的安装孔、定型装置底部单元142安装孔和可充气囊袋11表面安装孔并暴露在可充气囊袋11之外,此时折叠可充气囊袋11和定型装置14形成囊袋总成。此后,将折叠完成的囊袋总成放置于气囊壳体15内,并使暴露在外的螺栓穿过气囊壳体15底面的安装孔。最后,将气体发生器主体部121依次经气囊壳体15底部开口、可充气囊袋11表面开口、定型装置底部单元142开口和导气装置13开口进入导气装置13内部,同时使暴露在气体壳体15之外的螺栓穿过气体发生器连接部122上的安装孔并用螺母锁紧,从而完成组装。如果导气装置13为顶端开放的导气装置,还需在气囊壳体15底面两端的挂钩151增设拉带。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总成在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安全气囊总成10安装在车辆顶棚20内部并处在遮阳板30上方(此位置一般为顶棚20前端),顶棚20外表面的相应位置可设置撕裂区域利于可充气囊袋11从中伸出。可充气囊袋11的期望展开方向可以是指向前挡风玻璃和车辆头部的方向(即图8中箭头指向)。这样,在碰撞即将发生时,可充气囊袋11从顶棚20撕裂区域伸出并沿前挡风玻璃和车辆头部展开,从而有效保护车辆内人员和外部个体。可以理解,上述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在车辆中的安装位置。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还包括用于感测车辆与外部个体是否即将碰撞以及碰撞情况的碰撞传感器、以及用于基于碰撞传感器信号对气体发生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由于碰撞传感器、控制器的工作过程以及实际的控制方式均为已知,本文不再介绍及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符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的各种要求,由于安全气囊总成的通用性和易用性,其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车辆,如采用各种动力的汽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上述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部件和模块并不一定是实现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可充气囊袋内部设置处于气体发生器外侧的导气装置,导气装置设置有阻挡气体的阻隔部和可使气体通过的开口部,从而引导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从开口部向外流动,进而使可充气囊袋沿期望方向展开。进一步地,导气装置有顶端开放与顶端封闭两种结构,使用前者时可在导气装置上方设置拉带以阻挡可充气囊袋在导气装置顶端伸展。为了确保可充气囊袋的展开效果,在可充气囊袋内部设置定型装置,定型装置可由与可充气囊袋表面缝制的多块布片组成,与可充气囊袋一起折叠或展开。由于定型装置具有一定的保持固有形状的能力,因此可约束可充气囊袋的展开尺寸并使可充气囊袋在展开初期维持期望形状。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总成可安装在车辆的任何位置,以安装在顶棚前端为例,通过调整导气装置开口部的方向,可使可充气囊袋在充气时经过前挡风玻璃向车头展开,从而保护车辆内人员以及外部个体。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