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载电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载平板电脑固定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虽然许多汽车配置有车载影音,但是车载影音的显示屏较小,在休息是观看不方便,如果采用平板电脑观看,平板电脑无法固定,需要长时间举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时,手臂会出现酸痛,对于驾车者来说,将平板电脑放在腿和膝盖上观看和操作,使用非常不便,无法满足使用的需求,也很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载平板电脑固定设备,克服过滤网无法更换和装置难以清理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车载平板电脑固定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下端面固定连接有防止撞伤的缓冲层,所述机壳内设有可对装置固定在座椅上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右侧设有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下侧设有放置平板电脑的且可存放和调整位置的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贯穿所述机壳的贯穿腔,所述贯穿腔内设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后端面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贯穿腔左端壁内设有从动腔,所述从动腔下端壁转动连接有从动带轴,所述从动带轴上端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轴下端固定连接有工作齿轮,所述从动腔内设有贯穿所述机壳且与所述工作齿轮啮合的左齿条,所述左齿条右端面固定连接有滑动连接于所述从动腔且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板的左升降块,所述贯穿腔右端壁内设有主动腔,所述主动腔上端壁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下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所述转动轴下端固定连接有换向锥齿轮,所述主动腔内设有贯穿所述机壳且与所述主动带轮啮合的右齿条,所述右齿条左端面固定连接有滑动连接于所述主动腔且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板的右升降块;
将平板放置在装置上,所述固定机构将装置固定在汽车座椅上,可以通过平板给装置提供动力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传输到所述升降机构进行位置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手动直接调整平板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主动腔前端壁内的传动腔,所述传动腔前端壁转动连接有后端位于所述主动腔内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前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齿轮,所述旋转轴后端转连接有与所述换向锥齿轮啮合的旋转锥齿轮,所述传动腔前端壁转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前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旋转齿轮啮合的转动齿轮,所述主动腔右端壁内设有右端开槽的换向腔,所述换向腔后端壁内设有驱动腔,所述驱动腔后端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后端面连接有一端连接于所述插头的电线,所述驱动电机动力连接有前端位于所述传动腔内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前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转动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换向腔内的从动齿轮,所述换向腔内滑动连接有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条,所述主动齿条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右端位于外界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设有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贯穿腔上端壁内上端开口的固定腔,所述固定腔滑动连接有左固定块,所述固定腔滑动连接有右固定块,所述机壳内设有贯穿所述固定腔的转动腔,所述转动腔内设有贯穿所述转动腔、所述左固定块和所述右固定块的双向螺纹轴,所述双向螺纹轴左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盘。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螺纹轴为双向螺纹,所述双向螺纹轴与所述左固定块螺纹配合,所述双向螺纹轴与所述右固定块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为平板插头可通过所述电线驱动所述驱动电机,所述按钮与所述驱动电机电气连接,可通过所述按钮启动所述驱动电机的开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该装置可将平板放置固定在汽车内,并且有缓冲层不会在使用平板时由于刹车撞在装置上,安全性好,且可通过平板电动和手动两种方式进行平板位置的调整,防止平板没电时不好进行收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车载平板电脑固定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图1中a-a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图2中b-b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图2中c-c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图2中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结合附图1-5所述的一种车载平板电脑固定设备,包括机壳10,所述机壳10下端面固定连接有防止撞伤的缓冲层20,所述机壳10内设有可对装置固定在座椅上的固定机构61,所述固定机构61右侧设有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62,所述固定机构61下侧设有放置平板电脑的且可存放和调整位置的升降机构63,所述升降机构63包括设于所述机壳10内贯穿所述机壳10的贯穿腔11,所述贯穿腔11内设有放置板12,所述放置板12后端面固定连接有插头27,所述贯穿腔11左端壁内设有从动腔22,所述从动腔22下端壁转动连接有从动带轴24,所述从动带轴24上端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53,所述从动带轴24下端固定连接有工作齿轮23,所述从动腔22内设有贯穿所述机壳10且与所述工作齿轮23啮合的左齿条21,所述左齿条21右端面固定连接有滑动连接于所述从动腔22且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板12的左升降块25,所述贯穿腔11右端壁内设有主动腔33,所述主动腔33上端壁转动连接有转动轴42,所述转动轴42下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51,所述转动轴42下端固定连接有换向锥齿轮41,所述主动腔33内设有贯穿所述机壳10且与所述主动带轮51啮合的右齿条28,所述右齿条28左端面固定连接有滑动连接于所述主动腔33且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板12的右升降块29,将平板放置在装置上,所述固定机构61将装置固定在汽车座椅上,可以通过平板给装置提供动力通过所述传动机构62传输到所述升降机构63进行位置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手动直接调整平板的位置。
有益地,所述传动机构62包括设于所述主动腔33前端壁内的传动腔32,所述传动腔32前端壁转动连接有后端位于所述主动腔33内的旋转轴44,所述旋转轴44前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齿轮45,所述旋转轴44后端转连接有与所述换向锥齿轮41啮合的旋转锥齿轮43,所述传动腔32前端壁转动连接有传动轴47,所述传动轴47前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旋转齿轮45啮合的转动齿轮46,所述主动腔33右端壁内设有右端开槽的换向腔54,所述换向腔54后端壁内设有驱动腔39,所述驱动腔39后端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40,所述驱动电机40后端面连接有一端连接于所述插头27的电线26,所述驱动电机40动力连接有前端位于所述传动腔32内的驱动轴31,所述驱动轴31前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转动齿轮46啮合的驱动齿轮48,所述驱动轴31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换向腔54内的从动齿轮34,所述换向腔54内滑动连接有与所述从动齿轮34啮合的主动齿条38,所述主动齿条38右端面固定连接有右端位于外界的移动块35,所述移动块35上设有按钮36。
有益地,所述传动机构62包括设于所述贯穿腔11上端壁内上端开口的固定腔17,所述固定腔17滑动连接有左固定块16,所述固定腔17滑动连接有右固定块18,所述机壳10内设有贯穿所述固定腔17的转动腔14,所述转动腔14内设有贯穿所述转动腔14、所述左固定块16和所述右固定块18的双向螺纹轴15,所述双向螺纹轴15左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盘13。
有益地,所述双向螺纹轴15为双向螺纹,所述双向螺纹轴15与所述左固定块16螺纹配合,所述双向螺纹轴15与所述右固定块18螺纹配合。
有益地,所述插头27为平板插头可通过所述电线26驱动所述驱动电机40,所述按钮36与所述驱动电机40电气连接,可通过所述按钮36启动所述驱动电机40的开关。
本申请的工作顺序:
1:将平板放置在放置板12上,将插头27插入平板内,将汽车座椅放置在固定腔17内,受到转动转动盘13使得左固定块16和右固定块18向中心运动,使得装置固定在座椅上,需要对平板位置进行调整时,可按动按钮36启动驱动电机40输出动力,从而带动驱动轴31转动,从而带动驱动齿轮48转动,从而带动转动齿轮46转动,从而带动传动轴47转动,转动齿轮46转动带动旋转齿轮45转动,从而带动旋转齿轮45转动,从而带动旋转轴44转动,从而带动旋转锥齿轮43转动,从而带动换向锥齿轮4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42转动,从而带动升降齿轮49转动,从而带动右齿条28进行升降,从而带动右升降块29进行升降,同时转动轴42转动带动主动带轮51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带52带动从动带轮53转动,从而带动从动带轴24转动,从而带动工作齿轮23转动,从而带动左齿条21进行升降,从而带动左升降块25进行升降,从而使得放置板12进行平稳的升降,从而带动放置板12上的平板进行升降;
2:如果需要手动进行平板位置调整,则推动移动块35运动,从而带动主动齿条38运动,从而带动从动齿轮34转动,从而带动驱动轴31转动,从而带动驱动齿轮48转动,从而带动转动齿轮46转动,从而带动传动轴47转动,转动齿轮46转动带动旋转齿轮45转动,从而带动旋转齿轮45转动,从而带动旋转轴44转动,从而带动旋转锥齿轮43转动,从而带动换向锥齿轮4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42转动,从而带动升降齿轮49转动,从而带动右齿条28进行升降,从而带动右升降块29进行升降,同时转动轴42转动带动主动带轮51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带52带动从动带轮53转动,从而带动从动带轴24转动,从而带动工作齿轮23转动,从而带动左齿条21进行升降,从而带动左升降块25进行升降,从而使得放置板12进行平稳的升降,从而带动放置板12上的平板进行升降。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