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8148发布日期:2020-09-01 20:2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roofconsole)装置,其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roof)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consolehousing),将车顶模块(roofmodule)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所述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且通过凹凸卡合而结合。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以下技术:车辆用的车顶控制台具有壳体(case)、盒体(box)、第一弹簧、锁紧装置和第二弹簧,其中,壳体被固定于车顶的下表面;盒体以围绕转动轴芯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枢支于壳体;第一弹簧对盒体向相对于壳体打开的方向施力;锁紧装置在盒体处于关闭位置时,在打开方向上锁紧盒体;第二弹簧在盒体被从关闭位置推入时产生与推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施加力,通过该第二弹簧,可防止在施加了因车辆碰撞而引起的冲击力时盒体无意中被打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45733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将车顶模块安装在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车顶控制台装置的控制台外壳时,为了能够以一键式(onetouch)操作进行车顶模块的拆装,有时使车顶模块凹凸卡合于控制台外壳。在该情况下,如果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与控制台外壳二次碰撞,则有可能由于该冲击使控制台外壳变形,而使凹凸卡合部脱离,从而导致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其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将车顶模块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所述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且通过凹凸卡合而结合,所述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模块的后壁面和所述控制台外壳的前壁面隔着间隙彼此相向,在所述后壁面和所述前壁面中的一方形成有凹部,并且在另一方形成有突起部,通过所述控制台外壳的移动,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部能够彼此嵌合。

另外,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锥面。

此外,实施方式的卡止孔15g和卡止爪22a与本发明的凹凸卡合相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将车顶模块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且通过凹凸卡合而结合。因此,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而使乘员的头部与控制台外壳二次碰撞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凹凸卡合脱离而导致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脱落的情况。但是,车顶模块的后壁面和控制台外壳的前壁面隔着间隙彼此相向,在后壁面和前壁面的一方形成有凹部,并且在其另一方形成有突起部,因此,在控制台外壳由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移动时,通过凹部和突起部彼此嵌合使车顶模块保持于控制台外壳,从而能防止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另外,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在凹部和突起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锥面,因此即使凹部和突起部的位置稍微偏离,也能够使凹部和突起部可靠地嵌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向斜前下方俯视去除了顶板(roofpanel)的车顶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厢侧向斜后上方仰视车顶前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的3-3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的4-4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的5-5放大剖视图。

图6是相当于图5的6部放大图的作用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5:控制台外壳;15e:收纳部;15g:卡止孔(凹凸卡合);15h:前壁面;15i:突起部;15j:锥面;16:车顶模块;22a:卡止爪(凹凸卡合);22b:后壁面;22c:凹部;22d:锥面;α: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顶板的前端下表面沿车宽方向配置有前车顶拱板(frontroofarch)11,在前车顶拱板11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置有作为天窗(sunroof)的框状框架的一部分的前部框架12。在前车顶拱板11和前部框架12的下表面固定有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加强板(stiffener)13,在加强板13的下表面支承有车顶控制台14。车顶控制台14由控制台外壳15和车顶模块16构成,其中,控制台外壳15由合成树脂制成;车顶模块16被收纳于该控制台外壳15的内部,形成于覆盖顶板的下表面的车顶内衬(rooflining)17的前端的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缺口17a的缘部被夹持于加强板13和控制台外壳15之间。在车顶模块16上设置有用于使天窗开闭的开关、照明灯(roomlight)、聚光灯(spotlight)、用于使这些灯开灯/熄灯的开关等。

加强板13具有前部13a、后部13b和左右的侧部13c,从而构成四边框状,其中,前部13a位于前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部13b位于后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侧部13c沿前后方向连接前部13a和后部13b的车宽方向两端之间。通过一对夹持件(clip)18卡合于前车顶拱板11的夹持件孔11a(参照图1和图3),且夹持件19卡合于从天窗的前部框架12向前方突出的支架12a的夹持件孔12b(参照图1和图5),由此加强板13被牢固地固定于前车顶拱板11和前部框架12,其中,一对夹持件18从下向上贯穿从加强板13的左右的侧部13c突出的一对安装部13d;夹持件19从下向上贯穿从加强板13的后部13b突出的安装部13e。

控制台外壳15具有前部15a、后部15b、左右的侧部15c、一对突出部15d和四角孔状的收纳部15e,其中,前部15a位于前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后部15b位于后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侧部15c沿前后方向连接前部15a和后部15b的车宽方向两端之间;一对突出部15d从前部15a的车宽方向两端向斜前方突出;收纳部15e被前部15a、后部15b和左右的侧部15c围绕。

一对卡止爪15f从控制台外壳15的前部15a的车宽方向两端朝上突出,这些卡止爪15f与加强板13的前部13a的卡止孔13f卡合。另外,通过控制台外壳15的从左右的侧部15c的前端朝上突出的一对双头螺栓(studbolt)20贯穿前车顶拱板11的螺栓孔11b而旋合于螺母21(参照图1和图4),由此控制台外壳15被固定于前车顶拱板11。

车顶模块16的模块外壳22在从下向上嵌合于控制台外壳15的收纳部15e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模块外壳22的左右两侧表面的各两个卡止爪22a与设置于控制台外壳15的左右的侧部15c的各两个卡止孔15g凹凸卡合而被拆装自如地支承(参照图1和图2)。

如图2和图5所示,突起部15i从控制台外壳15的自后部15b的前端向上方立起的前壁面15h的上端朝前突出。在突起部15i的上表面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顶端变尖的锥面15j。另一方面,车顶模块16的模块外壳22具有后壁面22b,在后壁面22b上形成有位于前壁面15h的突起部15i的前方的凹部22c,其中,该后壁面22b隔着间隙α与控制台外壳15的前壁面15h平行地相向。在凹部22c的上缘,以随着朝向前方而顶端变尖的方式形成有能与突起部15i的锥面15j抵接的锥面22d。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乘员的头部由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的惯性力而与车顶控制台14的控制台外壳15二次碰撞时,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控制台外壳15变形,由此导致模块外壳22的卡止爪22a从控制台外壳15的卡止孔15g脱离,车顶模块16有可能从控制台外壳15脱落。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台外壳15的突起部15i和模块外壳22的凹部22c的作用,能够防止车顶模块16的脱落。

即,如图6(a)所示,在未发生二次碰撞的一般情况下,控制台外壳15的形成于后部15b的前壁面15h的突起部15i与车顶模块16的形成于模块外壳22的后壁面22b的凹部22c隔着间隙α相向,突起部15i与凹部22c处于非卡合状态。

若因二次碰撞的冲击而使控制台外壳15的后部15b从该状态变形并向前方移动时,则如图6(b)所示,由于控制台外壳15的突起部15i从后方嵌合于模块外壳22的凹部22c,因此即使在卡止爪22a和卡止孔15g的凹凸卡合因二次碰撞的冲击而脱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车顶模块16从控制台外壳15脱落。此时,通过突起部15i的锥面15j抵接于凹部22c的锥面22d,即使突起部15i和凹部22c的位置稍微偏离,也能够使突起部15i和凹部22c可靠地嵌合,从而防止车顶模块16的脱落。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台外壳15侧设置突起部15i,在车顶模块16侧设置凹部22c,但也可以在控制台外壳15侧设置凹部,在车顶模块16侧设置突起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凹部22c和突起部15i这两者上形成有锥面22d、15j,但也可以仅在任意一方上形成锥面。

另外,实施方式的控制台外壳15不具有太阳镜等小物品的收纳部,但也可以在控制台外壳15上设置小物品的收纳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