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9545发布日期:2020-07-31 23:0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新能源车辆上,冬季使用ptc或空调系统进行取暖,其两种取暖方式均有不足之处。ptc(陶瓷加热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ptc加热转换效率易受入风温度变化影响,ptc在入风温度为20℃时测热转换效率能达到95%,但在入风温度低于0℃时测热转换效率为35%,而制热工况使用环境多为环境温度低于5℃时,为保证车辆的制热效果,在整车空调系统设计时,只能加大ptc功率设计,这样会消耗过多的电能,降低新能源车辆的行驶里程。而现有的空调系统制热时,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机的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制冷剂在室外机中蒸发变成气体,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故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必须低于室外温度。由于其将蒸发器转换到外部后,在环境温度低于-10℃时,使用r134a制冷剂的空调系统蒸发温度很低,蒸发器表面易结霜,蒸发器无法进行热交换,导致压缩机吸入气体温度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也不高,空调系统制热效果不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功耗低,而且制热效果好的一种热交换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功耗低,而且制热效果好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注入端、导流板和流出端;其中,所述导流板两侧分别固定密封有注入端和流出端;所述导流板由数个扁管和加热模块构成;所述注入端顶部设有制冷剂入口,内部设有隔板和气液分离器;所述流出端顶部设有制冷剂出口,并在制冷剂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所述流出端内部设有隔板;其中,所述注入端中的隔板与流出端中的隔板呈交叉层次型排列在扁管两侧,使制冷剂从下至上依次通过扁管,并由加热模块加热后经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通过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控制加热模块改变加热温度,使制冷剂由气液混合态转换成气态制冷剂后,从制冷剂出口处流出,进入空调其他部件进行循环。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中,所述扁管分别于注入端和流出端内部的隔板相互配合形成制冷剂流道,并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道之间设有加热模块,所述制冷剂流道使制冷剂呈一条龙型由下而上流出。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中,所述加热模块分别位于各制冷剂流道之间之间,且与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中,所述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通过接收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数值,继而控制加热模块的工作功率,实现调整空调系统制冷剂温度。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本发明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通过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进行调整加热模块的功率,使其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同时,通过扁管与加热模块相互间的热交换,降低外部环境对其加热效果的影响,提高加热模块的热转换效率,降低压缩机运行功耗,提高制冷剂运行流量,继而提高空调系统运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在低温环境条件下,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使本发明具有功耗低、加热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附图1-3,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主要包括:注入端1、导流板2和流出端3;其中,所述导流板2两侧分别固定密封有注入端1和流出端3;所述导流板2由数个扁管4和加热模块5构成;所述注入端1顶部设有制冷剂入口11,内部设有隔板13和气液分离器;所述流出端3顶部设有制冷剂出口12,并在制冷剂出口12处设有温度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15和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16,所述流出端3内部设有隔板13;其中,所述注入端1中的隔板13与流出端3中的隔板13呈交叉层次型排列在扁管4两侧,使制冷剂从下至上依次通过扁管4,并由加热模块5加热后经温度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15检测,通过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16控制加热模块5改变加热温度,使制冷剂由气液混合态转换成气态制冷剂后,从制冷剂出口12处流出,进入空调其他部件进行循环。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扁管4分别于注入端1和流出端3内部的隔板13相互配合形成制冷剂流道6,并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道6之间设有加热模块5,所述制冷剂流道6使制冷剂呈一条龙型由下而上流出。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模块5分别位于各制冷剂流道6之间之间,且与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16电性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16通过接收压力传感器15和温度传感器14检测的数值,继而控制加热模块5的工作功率,实现调温。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扁管4与隔板13组成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流道6,其中,可以由一个制冷剂流道6与加热模块5组成一个单独的作用单元,也可以每两个制冷剂流道6和一个加热模块5作为一个单独的作用单元,可以多组复合叠加,以至于充分利用加热模块5的所产生的热量。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制冷剂初始状态为气液混合态,经气液分离器进行初步分离,后进入底部扁管4,由于注入端1与流出端3内部的隔板13呈交叉排列的方式,使的扁管4左右侧分为不同区域,使隔板13起到导流器的作用,使制冷剂从下至上,呈一条龙型依次通过扁管4,同时,在扁管4之间设有加热模块5,在加热模块5的作用下,使混合态的制冷剂变为气态的制冷剂,由制冷剂出口12流向其他的工作部件;排出的气态制冷剂由压力传感器15和温度传感器14检测后,将信号传递到电加热模块控制电路16,继而控制加热模块5的工作功率,实现调温。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