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运行的车辆以及用于乘员保护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70576发布日期:2021-04-06 12:1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电运行的车辆以及用于乘员保护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电运行的车辆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乘员保护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运行的车辆中,应采取结构上的措施来使消防员能够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将车辆乘员从车辆内部空间撤离以及能够将灭火枪插入动力电池的电池内部来向电池内部灌注灭火剂。

这种电运行的、双辙车辆具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向车辆底部敞开的、用于动力电池的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朝向车辆上部被形成车辆底板的底板件限界。此外,该用于动力电池的安装空间沿车辆横向方向在两侧被侧向的车门槛限界,车门槛分别限定了车辆的侧门开口的底部边缘。这种车辆例如由文献de102017205447a1已知。侧向的车门槛分别配设有至少一个车门进出区域,车辆乘员可以通过车门进出区域离开车辆或进入车辆。

当电池着火时,火焰可以从车辆底侧的动力电池沿车辆横向方向蔓延至在侧向超过车门槛进入车门进出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影响将车辆乘员撤离或车辆乘员通过车辆的侧门开口下车。

从文献us2014/0367983a1中已知一种形成在车辆侧门上的屏蔽元件。从文献us2009/0165963a1中已知一种防火设备。从文献wo2017/149201a1中已知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运行的车辆以及一种用于乘员保护的方法,其中能够在事故情况下不受损害地使车辆乘员下车或撤离。

上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或10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地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

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车辆具有至少一个屏蔽元件,该至少一个屏蔽元件在电池事故时基本上跨接或堵住在车辆底侧与行车道之间的自由间距。以这种方式为车门进出区域屏蔽安装在车辆底侧的、发生事故的动力电池。因此在电池事故时防止正在离开车辆的车辆乘员受到由于电池事故造成的损害,例如由于火焰形成、生热和/或动力电池排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车辆乘员能够安全地离开事故车辆。屏蔽元件在事故情况下的保护作用可以持久地或至少暂时地保持,并且至少一直保持至车辆乘员已经经由车门进出区域离开车辆或被从车辆撤离。

特别是在安装在机动车底侧的动力电池方面,当电池着火时会导致火焰形成,这时火焰可以在车辆底侧沿车辆横向方向侧向地向外扩散,并蔓延超过车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屏蔽元件可以为车门进出区域屏蔽火焰。

在技术实现方案中,屏蔽元件能够在车辆常规运行时的未激活的收纳位置与在事故情况下激活的工作位置之间变换位置。屏蔽元件可以例如直接集成在车门槛中或车门槛饰件中。另选和/或附加地,屏蔽元件也可以集成在车辆侧门中。

优选地,屏蔽元件可以与事故传感器一同集成到车辆保护系统中。在检测到电池事故时,事故传感器产生事故信号,基于该事故信号激活屏蔽元件。特别优选地,事故传感器实现为电池着火传感器,该电池着火传感器能够检测动力电池的电池着火。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变型中,屏蔽元件可以以幕布的方式实现。该幕布可以在其收纳位置中以节省空间方式被折叠在一起。在事故情况下,幕布能够展开至其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中为车门槛的车门进出区域屏蔽车辆底侧。优选地,屏蔽元件可以基本上在前车轮罩与后车轮罩之间的整个车门槛长度上连续地延伸。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此示出:

图1示出具有部分剖视图的电运行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示出沿图1的yz平面剖开的剖面图;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与图1和图2相应的、具有激活的屏蔽元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电运行的、双辙车辆的侧视图。因此,车辆具有两个侧向的车门槛1,在图1中仅能看到车门槛中的一个。形成车辆底板3的底板件沿车辆横向方向y延伸在两个车门槛1之间。在图2中,底板件沿车辆高度方向z朝向车辆上部限定用于动力电池7的安装空间5。动力电池7的安装空间5沿车辆横向方向y延伸在两个侧向的车门槛1之间。在图2中仅示出车辆半部。车辆的另外半部被设计成相对于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e大致镜像对称的。

车门槛1是车身侧面结构的组成部分并沿车辆纵向方向x分布在车辆的前车轮罩10与后车轮罩12之间。此外,车门槛1在a柱8、b柱14和c柱15之间形成侧门开口9的底部边缘,车门16装入该侧门开口中。车门槛1分别在前部的侧门开口9处和后部的侧门开口9处对车门进出区域11限界(图2或图4),车辆乘员可以通过该车门进出区域进入车辆或离开车辆。

在附图中,在相应的车门槛1中集成有屏蔽元件13,该屏蔽元件是乘员保护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图1和图2中示出,屏蔽元件13处于其收纳位置v,在该收纳位置中屏蔽元件以节省空间的方式(例如折叠在一起)集成在车门槛1或车门槛饰件的内部。当发生电池着火时,屏蔽元件13被激活并到达其工作位置w(图3或图4)。在工作位置w中,屏蔽元件13以幕布的方式堵住在车辆底侧与车辆所处地面f之间的自由间距。由此屏蔽了从动力电池7朝向车门进出区域11方向扩散的火焰。以这种方式,车辆乘员可以安全地通过车门进出区域离开车辆。

如从图3或图4中可以看到,屏蔽元件13沿车辆纵向方向x在前车轮罩与后车轮罩之间的几乎整个车门槛长度上延伸。车辆底侧与车辆所处地面f之间的在常规运行中的自由间距在图3和图4中被屏蔽元件13侧向向外地几乎完全堵住,由此对车门进出区域11屏蔽了电池事故造成的损害,例如火焰形成、放热和/或排气造成的损害。

根据图2,屏蔽元件13被集成在乘员保护系统中,该乘员保护系统还具有电池着火传感器19。电池着火传感器19与控制器21信号连接,借助于该控制器可以驱控屏蔽元件13。如果在事故情况下电池着火传感器19检测到火焰形成,电池着火传感器就产生事故信号h,该事故信号被施加在控制器21的信号输入端处。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21利用激活信号s驱控屏蔽元件13,从而屏蔽元件13从其收纳位置v变换到其工作位置w中,在该工作位置中,屏蔽元件13为车门槛1的车门进出区域11屏蔽车辆底侧。

附图标记列表:

1车门槛

3车辆底板

5安装空间

7动力电池

8a柱

9侧门开口

10前车轮罩

11车门进出区域

12后车轮罩

13屏蔽元件

14b柱

15c柱

16车辆侧门

19电池着火传感器

21控制器

s激活信号

e车辆纵向中心平面

w工作位置

v收纳位置

h事故信号

a自由间距

f车辆所处地面

e车辆纵向中心平面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运行的车辆,其具有安装在车辆底侧的动力电池(7)和车身侧面结构,该车身侧面结构在侧向的车门槛(1)上具有车门进出区域(11),

其特征在于,

车辆具有至少一个屏蔽元件(13),该至少一个屏蔽元件在电池事故时至少部分地堵住在车辆底侧与车辆所处地面(f)之间的自由间距(a),从而为车门进出区域(11)屏蔽安装在车辆底侧的、发生事故的动力电池(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元件(13)在电池事故时为车门进出区域(11)屏蔽由于电池事故造成的损害,例如由于火焰形成、生热和/或排气造成的损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车辆具有沿车辆高度方向(z)向车辆底部敞开的、用于动力电池(7)的安装空间(5),该安装空间沿车辆横向方向(y)延伸至车辆车身的车身侧面结构、特别是侧向的车门槛(1)。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屏蔽元件(13)在事故情况下的保护作用至少一直保持至车辆乘员已经经由车门进出区域(11)离开车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屏蔽元件(13)能够在车辆常规运行中的未激活的收纳位置(v)与在事故情况下激活的工作位置(w)之间变换位置,在该工作位置中,屏蔽元件(13)基本上至少局部地堵住在车辆底侧与行车道之间的自由间距。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屏蔽元件(13)集成在车身侧面结构中,特别是集成在车门槛(1)中,和/或屏蔽元件(13)集成在安装在车身侧面结构上的车辆侧门(16)中。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屏蔽元件(13)与事故传感器(19)、特别是电池着火传感器一同被装入保护系统中,在检测到电池事故、特别是电池着火时,事故传感器(19)产生事故信号(h),控制器(21)基于该事故信号激活屏蔽元件(13)。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车门槛(1)在车辆的a柱(8)与车辆的c柱(15)之间或在车辆的前车轮罩(10)与后车轮罩(12)之间延伸,特别地,屏蔽元件(13)基本上在整个车门槛长度上连续地延伸,或者特别的,屏蔽元件(13)在车辆纵向方向(x)上连续地延伸超过c柱(14)。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屏蔽元件(13)在其收纳位置(v)中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被封装(例如折叠在一起),在检测到电池事故时展开至该屏蔽元件的工作位置(w),和/或特别地,屏蔽元件(13)以幕布的方式为车门进出区域(11)屏蔽车辆底部。

10.一种用于保护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运行的车辆的车辆乘员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运行的车辆,其具有安装在车辆底部上的动力电池(7)和车身侧面结构,该车身侧面结构在侧向的车门槛(1)上具有车门进出区域(11)。根据本发明,车辆具有至少一个屏蔽元件(13),该至少一个屏蔽元件在电池事故时至少部分地堵住在车辆底侧与车辆所处地面(F)之间的自由间距(a),从而为车门进出区域(11)屏蔽安装在机动车底侧的、发生事故的动力电池(7)。

技术研发人员:S·屈尔;T·米尔德;J·斯泰格迈尔;J·格布兰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奥迪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