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37868发布日期:2021-06-11 21:55阅读:87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胎面部由4个陆地部划分的轮胎(以下有时也称为“4肋轮胎”)。专利文献1的轮胎为提高操纵稳定性改善了槽的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5-1391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车辆的高性能化,要求轮胎具有更优异的的操纵稳定性。另一方面,根据槽的配置,有时随着操纵稳定性的提高损害了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点提出的,主要课题在于,在4肋轮胎中,维持乘坐舒适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胎面部由在2个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3条周向槽、和由所述周向槽划分出的4个陆地部构成,所述周向槽包括2条胎肩周向槽、和配置在所述2条胎肩周向槽之间的1条胎冠周向槽,所述陆地部包括包含所述胎面端的2个胎肩陆地部、和在所述胎肩周向槽与所述胎冠周向槽之间被划分出的2个中间陆地部,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括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纵向刀槽花纹、从所述胎冠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第1中间横槽、以及从所述胎肩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第2中间横槽,所述2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括从所述胎面端延伸且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安装到车辆的方向,所述2个胎面端由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构成,所述2个胎肩陆地部由包括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包括所述内侧胎面端的内侧胎肩陆地部构成,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由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中间陆地部构成。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横穿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多个胎肩刀槽花纹,所述胎肩刀槽花纹的所述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与设置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第2中间横槽的所述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为所述第2中间横槽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的10%以下。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胎肩周向槽延伸且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中间刀槽花纹。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横穿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多个胎肩刀槽花纹,设置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胎肩刀槽花纹的所述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与所述内侧中间刀槽花纹的所述胎肩周向槽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为所述内侧中间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的10%以下。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肩周向槽的槽宽小于所述胎冠周向槽的槽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在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的每一个中,所述第1中间横槽与所述第2中间横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彼此不同。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2个胎肩陆地部的每一个设置有横穿所述胎肩陆地部的多个胎肩刀槽花纹,所述胎肩横槽和所述胎肩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

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胎面部由在2个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3条周向槽、和被所述周向槽划分出的4个陆地部构成,所述周向槽包括2条胎肩周向槽、和被配置在所述2条胎肩周向槽之间的1条胎冠周向槽,所述陆地部包括包含所述胎面端的2个胎肩陆地部、和在所述胎肩周向槽与所述胎冠周向槽之间被划分出的2个中间陆地部,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括:纵向刀槽花纹,其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多个第1中间刀槽花纹,其从所述胎冠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以及多个第2中间刀槽花纹,其从所述胎肩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所述2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括从所述胎面端延伸且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第1中间刀槽花纹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设置有在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开口的第1倒角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第1倒角部设置于所述第1中间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的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在所述第2中间刀槽花纹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设置有在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开口的第2倒角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第2倒角部设置于所述第2中间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的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胎面部由3条周向槽、和被所述周向槽划分出的4个陆地部构成。所述陆地部包括包含胎面端的2个胎肩陆地部、和在胎肩周向槽与胎冠周向槽之间被划分出的2个中间陆地部。

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括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纵向刀槽花纹、从所述胎冠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第1中间横槽、以及从所述胎肩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第2中间横槽。

所述纵向刀槽花纹维持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并且适当地缓和轮胎轴向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此外,由于所述第1中间横槽和所述第2中间横槽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花纹连通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因此维持了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并且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另一方面,维持了轮胎周向的刚性的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有益于提高操纵稳定性。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的所述2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括从所述胎面端延伸且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槽,因此能够维持乘坐舒适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5是图4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a-a线剖面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中间刀槽花纹及第1倒角部的剖面图。

图8是比较例的轮胎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2胎面部

3周向槽

4陆地部

5胎肩周向槽

6胎冠周向槽

7胎肩陆地部

8中间陆地部

10纵向刀槽花纹

11第1中间横槽

12第2中间横槽

15胎肩横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用作客车用的充气轮胎。然而,本发明的轮胎1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例如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的胎面部2。向车辆的安装方向例如由文字、标记显示在胎侧部等(省略图示)。

胎面部2由在2个胎面端to、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3条周向槽3、和由所述周向槽3划分出的4个陆地部4构成。

2个胎面端to、ti由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和车辆安装时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构成。

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外侧胎面端to及内侧胎面端ti分别是在轮辋组装于标准轮辋且被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标准状态的轮胎1负载标准载荷,以外倾角0度平面接地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没有特别说明时,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标准状态下测量的值。

“标准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为每个轮胎所规定的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设计轮辋)”、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测量轮辋)”。

“标准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为每个轮胎所规定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充气压力)”。

标准载荷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所规定的载荷。各规格为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负载能力)”。

周向槽3例如以固定槽宽平行于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延伸。然而,周向槽3也可以呈波状延伸、槽宽周期性变化延伸。

周向槽3包括两条胎肩周向槽5和一条胎冠周向槽6。在轮胎赤道的各侧各设置1条胎肩周向槽5。胎冠周向槽6倍配置于两条胎肩周向槽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周向槽6的外侧胎面端to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在轮胎赤道上。

两条胎肩周向槽5由外侧胎肩周向槽5a和内侧胎肩周向槽5b构成。外侧胎肩周向槽5a设置在外侧胎面端to与轮胎赤道之间。内侧胎肩周向槽5b设置在内侧胎面端ti与轮胎赤道之间。

从轮胎赤道至胎肩周向槽5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15%~25%。从轮胎赤道至胎冠周向槽6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5%以下。胎面宽度tw是在所述标准状态下从外侧胎面端to至内侧胎面端t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各周向槽3具有至少大于1.5mm的槽宽,优选为具有3.0mm以上的槽宽,更优选为具有4.0mm以上的槽宽。此外,各周向槽3的槽宽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5.0%~8.0%。各周向槽的槽深优选为例如5~12mm。

作为优选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周向槽5的槽宽w1小于胎冠周向槽6的槽宽w2。具体地,胎肩周向槽5的槽宽w1为胎冠周向槽6的槽宽w2的91%~99%,优选为94%~98%。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式,各周向槽3的总槽宽为胎面宽度tw的15%~27%。由此,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陆地部4包括包含外侧胎面端to或内侧胎面端ti的2个胎肩陆地部7、和被划分在胎肩周向槽5与胎冠周向槽6之间的2个中间陆地部8。本实施方式的2个胎肩陆地部7由包括外侧胎面端to的外侧胎肩陆地部7a、和包括内侧胎面端ti的内侧胎肩陆地部7b构成。2个中间陆地部8是由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构成。外侧中间陆地部8a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相邻,并且被划分在外侧胎肩周向槽5a与胎冠周向槽6之间。内侧中间陆地部8b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相邻,并且被划分在内侧胎肩周向槽5b与胎冠周向槽6之间。

图2示出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分别包括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纵向刀槽花纹10、从胎冠周向槽6延伸且与不与纵向刀槽花纹10连通且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的多个第1中间横槽11、以及从胎肩周向槽5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花纹10连通且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的多个第2中间横槽1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花纹”是指宽度为1.5mm以下切痕。

纵向刀槽花纹10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并且适当地缓和轮胎轴向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此外,由于第1中间横槽11和第2中间横槽12不与纵向刀槽花纹10连通且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因此维持了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并且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另一方面,维持了轮胎周向的刚性的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8有益于提高操纵稳定性。此外,具有所述2个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即使在接地压和滑移角较小时,也能期待较大的侧偏力。因此,例如,将本发明的轮胎安装于ff车辆的全轮时,后轮轮胎能充分发挥侧偏力,转向开始时的车辆的偏航容易收敛,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中,第1中间横槽11与所述第2中间横槽1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彼此不同。由此,湿路行驶时,各横槽的边缘在多方向上提供摩擦力,提高湿路性能。

图3示出外侧胎肩陆地部7a和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由于本发明的2个胎肩陆地部7分别包括从外侧胎面端to或内侧胎面端ti延伸且在胎肩陆地部7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槽15,因此维持了乘坐舒适性并发挥了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以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详细的结构。将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安装于ff车辆时,为了发挥更优异的操纵稳定性,各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被特定为以下情形。

如图1所示,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大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大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大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

换言之,各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较2个胎肩陆地部7之间或2个中间陆地部8之间,外侧胎面端to侧的陆地部的所述宽度被设定为大于内侧胎面端ti侧的陆地部的所述宽度。

在将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安装于ff车辆的全轮时,前轮轮胎发挥较大的侧偏力,对操作的响应性提高,并且后轮轮胎也能充分发挥侧偏力,转向开始时的车辆的偏航容易收敛。因此,在将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安装于ff车辆的全轮时,能够发挥更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从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的观点来看,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所述宽度w3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3%以上。此外,外侧胎肩陆地部7a所述宽度w3优选为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所述宽度w5的140%~146%。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所述宽度w6优选为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所述宽度w5的120%~126%。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所述宽度w4优选为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所述宽度w5的101%~105%。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轮胎在车辆的前轮或后轮任一个使用时均能发挥较大的侧偏力,提高操纵稳定性。

如图2所示,设置于中间陆地部8的纵向刀槽花纹10优选设置在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这样的纵向刀槽花纹10能够发挥上述效果,并且使中间陆地部8接地时的撞击声打音减小,提高噪音性能。从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赤道侧的纵向边缘至纵向刀槽花纹10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优选为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20%~80%,更优选为40%~60%。作为更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纵向刀槽花纹10设置于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纵向刀槽花纹10的宽度为1.5mm以下,优选为0.6~1.2mm。纵向刀槽花纹10的深度为例如1.5~4.0mm。纵向刀槽花纹10设置于例如轮胎全周的80%~100%范围内。

第1中间横槽1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1中间横槽11a与配置在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1中间横槽11b彼此向相同的方向(在图2中为右下方)倾斜。第1中间横槽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为例如10~30°,优选为19~25°。这样的第1中间横槽11有益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2中间横槽12a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第1中间横槽11相同的方向倾斜。所述第2中间横槽12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小于第1中间横槽11的所述角度θ1。所述角度θ2为例如8~20°。

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2中间横槽12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小于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2中间横槽12a的所述角度θ2。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2中间横槽12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10°以下,优选为5°以下。作为更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第2中间横槽12平行于轮胎轴向延伸。

第1中间横槽11与第2中间横槽12在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p1相同。此外,第1中间横槽11的纵向刀槽花纹10侧的内端与第2中间横槽12的纵向刀槽花纹10侧的内端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优选为所述1个节距长度p1的10%以下。由此,通过第1中间横槽11和第2中间横槽12有效地缓和了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并且中间陆地部8接地时的撞击声变小。

第1中间横槽1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及第2中间横槽1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为,设置了这些槽的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即,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所述宽度w4或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所述宽度w5)的25%~45%。

第1中间横槽11的所述长度l2及第2中间横槽12的所述长度l3优选为7.0~12.0mm,更优选为8.0~10.0mm。此外,从第1中间横槽11或第2中间横槽12的纵向刀槽花纹10侧的内端至纵向刀槽花纹10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4为例如3.0~5.0mm。这样的第1中间横槽11及第2中间横槽12有益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从相同的观点来看,第1中间横槽11的槽宽w8及第2中间横槽12的槽宽w9为例如3.5mm以下,优选为1.8~2.2mm。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1中间横槽11a沿其长度方向向内侧胎面端ti侧延长的区域优选与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1中间横槽11b的胎冠周向槽6侧的端部重叠。由此,各陆地部成为一体而提供侧偏力,提高操作的线性。

从相同的观点来看,设置在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1中间横槽11a的端部、与设置在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1中间横槽11b的端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7优选为所述1节距长度p1的20%以下。

内侧中间陆地部8b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从内侧胎肩周向槽5b延伸,并且不与纵向刀槽花纹10连通且在内侧中间陆地部8b内中断。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刚性,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性及噪音性能。

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为例如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的25%~45%。此外,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的所述长度l5为例如7.0~12.0mm,优选为8.0~10.0mm。

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的宽度为例如0.5~1.5mm,优选为0.5~0.7mm。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例如0.9~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和第2中间横槽12交替设置于轮胎周向。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与第2中间横槽12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6为例如第2中间横槽12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p2的35%~50%。这样的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的配置能够抑制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偏磨损,且发挥上述效果。

除了上述纵向刀槽花纹10、第1中间横槽11及第2中间横槽12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8a未设置槽和刀槽花纹。此外,除了上述纵向刀槽花纹10、第1中间横槽11、第2中间横槽12及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8b未设置槽和刀槽花纹。

如图3所示,胎肩横槽1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横槽15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第1中间横槽11(图2所示)相反的方向倾斜。胎肩横槽1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为例如5~40°。这样的胎肩横槽15通过其边缘在与第1中间横槽11不同的方向上提供摩擦力,有益于提高操纵稳定性。

胎肩横槽15的槽宽w12为例如2.0~8.0mm。胎肩横槽1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为例如,设置了胎肩横槽15的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即,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所述宽度w3或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所述宽度w6)的50%~80%。

从胎肩横槽15的内端至胎肩周向槽5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9为例如5~25mm,优选为12~20mm。此外,所述距离l9优选为大于第1中间横槽11与第2中间横槽12(图2所示)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由此,充分地确保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设置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胎肩横槽15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优选为小于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胎肩横槽15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由此,确保内侧胎面端ti附近的刚性,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

胎肩陆地部7例如设置有多个胎肩刀槽花纹25。胎肩刀槽花纹25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胎肩刀槽花纹25例如向与相邻的胎肩横槽15相同的方向倾斜。胎肩刀槽花纹2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例如5~40°。此外,胎肩刀槽花纹25横穿胎肩陆地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刀槽花纹25和胎肩横槽15交替设置于轮胎周向。胎肩刀槽花纹25的宽度为例如0.6~1.2mm。

如图1所示,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胎肩刀槽花纹25a的胎肩周向槽5侧的端部、与第2中间横槽12a的胎肩周向槽5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优选为第2中间横槽12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的10%以下。由此,各陆地部成为一体而提供侧偏力,提高操作的线性。

从相同的观点来看,设置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胎肩刀槽花纹25b的胎肩周向槽5侧的端部、与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的胎肩周向槽5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优选为内侧中间刀槽花纹18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的10%以下。

除了上述胎肩横槽15及胎肩刀槽花纹25以外,胎肩陆地部7未设置槽、刀槽花纹。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各陆地部配置上述槽及刀槽花纹,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具有这样的刚性分布的轮胎1能够发挥较大的侧偏力,并且提高操作的线性。

图4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5示出图4的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放大图。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针对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能够适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2个中间陆地部(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分别包括多个第1中间刀槽花纹31和多个第2中间刀槽花纹32,其中,第1中间刀槽花纹31沿胎冠周向槽6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花纹10连通并且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第2刀槽花纹32沿胎肩周向槽5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花纹10连通并且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这样的第1中间刀槽花纹31和第2中间刀槽花纹32能够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第1中间刀槽花纹31在胎面俯视图中的结构(例如,长度、角度和间距)能够适用上述第1中间横槽11的结构。同样地,第2中间刀槽花纹32在胎面俯视图中的所述机构能够适用上述第2中间横槽12的结构。

图6示出图5的a-a线剖面图。如图6所示,第1中间刀槽花纹31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设置有在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1倒角部33。第1倒角部33开口大于第1中间刀槽花纹31。作为更优选的方式,第1倒角部33设置于第1中间刀槽花纹31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这样的第1倒角部33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变形,抑制其偏磨损。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第1中间刀槽花纹31以固定的宽度从其底部延伸至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

第1倒角部33的开口宽度w14为例如第1中间刀槽花纹31的宽度w13的3.0~4.5倍。第1倒角部33的深度d4为例如从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至第1中间刀槽花纹31的底部的全深度d3的30%以下,优选为15%~25%。

第1倒角部33包括例如与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连接的倾斜面35。倾斜面35以例如通过第1倒角部33的开口边缘且相对于与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垂直的法线倾斜10~45°的角度。

同样地,如图5所示,第2中间刀槽花纹32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设置有在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2倒角部34。第2倒角部34优选设置于第2中间刀槽花纹32的轮胎周向的两侧的刀槽花纹边缘。第2倒角部34能够适用图6所示的上述第1倒角部33的结构。

图7进一步示出第1倒角部33的其他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第1倒角部33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于第1中间刀槽花纹31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刀槽花纹边缘。这样的第1倒角部33能够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抑制其接地面的变形。另外,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第2刀槽花纹32和第2倒角部34。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方式的变更而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作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205/55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试作了具有如图5所示的外侧中间陆地部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b的轮胎。比较例的外侧中间陆地部a及内侧中间陆地部b分别设置有横穿这些陆地部的多个横槽c,并且未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纵向刀槽花纹。此外,除了上述结构外,比较例的轮胎具有与图1所示的轮胎实质相同的花纹。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及噪音性能。各测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辋:16×6.5jj

轮胎内压:22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15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操纵稳定性>

使用上述测试车辆,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结果示出,将比较例设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乘坐舒适性>

使用上述测试车辆,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在干燥路面行驶时乘坐舒适性。结果示出,将比较例设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乘坐舒适性越优异。

<噪音性能>

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以40~100km/h行驶,测定了此时车内的噪音的最大音压。结果示出,将比较例的所述音压作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小,行驶时的噪音越小,发挥优异的噪音性能。

测试结果示于表1~2。

表1

表2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维持乘坐舒适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此外,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发挥优异的噪音性能。

基于表3的规格试作具有图5所示的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实施与上述相同的测试。

测试结果示于表3。

表3

测试结果能够确认出表3所示的实施例的轮胎也能维持乘坐舒适性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此外,上述实施例的轮胎也能够确认发挥优异的噪音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