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2494发布日期:2021-05-28 10:50阅读:62来源:国知局
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线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诞生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汽车,近几年的整车线束在各类汽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汽车线束在日常保养维护不当造成汽车自燃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通过资料收集我们发现,汽车的自燃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线束通过大电流造成线束内部导线绝缘层融化造成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确定故障点位置、并产生报警的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包括线束体,所述线束体内设置有多根线芯,所述线束体内表面设置有缠绕在多根线芯外的内层检测装置,所述线束体外表面缠绕有外层检测装置,所述内层检测装置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均连接至报警系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报警系统包括高温报警器,所述内层检测装置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均与所述高温报警器无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层检测装置包括缠绕在所述线束体外表面的外层线状传感器,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有外层终端盒,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外层微处理器,所述外层微处理器与所述报警系统无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包括外层热敏电极,所述外层热敏电极的一端与所述外层终端盒连接,所述外层热敏电极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层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外层热敏电极外包覆有外热塑感温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层检测装置包括缠绕在多根线芯外的内层线状传感器,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线束体外,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有内层终端盒,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内层微处理器,所述内层微处理器与所述报警系统无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包括内层热敏电极,所述内层热敏电极的一端与所述内层终端盒连接,所述内层热敏电极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层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内层热敏电极外包覆有内热塑感温层。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包括线束体,所述线束体内设置有多根线芯,所述线束体内表面设置有缠绕在多根线芯外的内层检测装置,所述线束体外表面缠绕有外层检测装置,所述内层检测装置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均连接至报警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汽车线束使用时,主要是通过线芯来实现电流的传导,在此线芯即为导线,当导线有大电流通过时,会使得导线表面温度升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层检测装置直接缠绕在多根线芯外,可直接对线芯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到故障,同时所述内层检测装置是缠绕在线芯外的,因此与线芯直接接触且接触面积较大,可以将缠绕区域内的线芯完全覆盖,形成了一个测量区域,而现有技术中仅对某个点进行测温,仅对某个点进行测温,只具有代表性,但是其安全性不高;此外,在所述线束体外还增设外层检测装置,所述外层检测装置与所述内层检测装置两者结合使用,起到双重保护作用,用于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两者均与所述报警系统连接,用于提醒操作人员,有效的解决因线束高温短路造成汽车自燃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了汽车自燃事故率,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层检测装置的截面图。

图中:1-线束体;2-线芯;3-内层检测装置;4-外层检测装置;41-外层热敏电极;42-外热塑感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新型高温报警汽车线束,包括线束体1,所述线束体1内设置有多根线芯2,所述线束体1内表面设置有缠绕在多根线芯2外的内层检测装置3,所述线束体1外表面缠绕有外层检测装置4,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均连接至报警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线束体1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分别对应增设内层检测装置3与外层检测装置4,来实现准确确定汽车线束的故障点;具体分析如下:

汽车线束使用时,主要是通过线芯2来实现电流的传导,在此线芯2即为导线,当导线有大电流通过时,会使得导线表面温度升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直接缠绕在多根线芯2外,可直接对线芯2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到故障,同时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是缠绕在线芯2外的,因此与线芯2直接接触且接触面积较大,可以将缠绕区域内的线芯2完全覆盖,形成了一个测量区域,而现有技术中仅对某个点进行测温,仅对某个点进行测温,只具有代表性,但是其安全性不高;此外,在所述线束体1外还增设外层检测装置4,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与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两者结合使用,起到双重保护作用,用于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两者均与所述报警系统连接,用于提醒操作人员,有效的解决因线束高温短路造成汽车自燃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了汽车自燃事故率,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增设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两者分别作为互为备用装置进行使用,当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出现故障失灵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可以单独使用;当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出现故障失灵后,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可以单独使用;当两者都未出现故障时,两者同时结合使用,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分别测量,谁先检测到高温就马上发生报警;但实际使用时,当线束某一点出现高温后,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会首先检测到,并将信号传递至所述报警系统,所述报警系统发出报警用于提醒驾驶员。在此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与外层检测装置4之间的关系为“或”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装置检测到高温,所述报警系统就会发生报警,通过此种“或”的方式进行设置,可以提高本装置的安全性,避免出现由于设备损坏无法检测到高温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同时,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还可以作为保护汽车线束的保护层,将线束体1缠绕在内,避免造成损坏。

所述报警系统包括高温报警器,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与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均与所述高温报警器无线连接,所述报警系统安装在驾驶室内,所述高温报警器可以进行语音报警和/或灯光报警,提醒驾驶员迅速切断与蓄电器联络总电源开关,能够有效的解决汽车线束因高温造成汽车自燃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与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的结构相同,仅仅是安装位置不同,因此仅以图3的外层检测装置4为例进行检测原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与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与现有技术中的缆式线型定温火灾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原理类似,区别在于本装置中的检测装置结构较小,应用与汽车线束,属于微型结构。

所述外层检测装置4包括缠绕在所述线束体1外表面的外层线状传感器,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有外层终端盒,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外层微处理器,所述外层微处理器与所述报警系统无线连接。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所述外层终端盒、所述外层微处理器构成一个回路,用于测量该外层线状传感器的电阻值,并且与所述报警系统连接,进行报警处理,其原理与现有技术中所述缆式火灾探测器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外层现状传感器的形状与线缆类似,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线束体1外,形成连续的检测区域,与现有技术中检测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区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

参见图3,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包括外层热敏电极41,所述外层热敏电极41的一端与所述外层终端盒连接,所述外层热敏电极41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层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外层热敏电极41外包覆有外热塑感温层42。所述外层热敏电极41为热敏材料,受热后热敏材料电阻率降低,所述外层热塑感温层为感温材料层,当温度较高时,感温材料发生收缩,挤压在所述外层热塑感温层内的多根外层热敏电极41,使得多根外层热敏电极41相互接触,同样使得电阻降低。

所述外层微处理器内预设有阈值。当线束某一点出现高温后,所述外层线状传感器受热电阻降低,当电阻降低至设定的阈值时,所述外层微处理器会将信号传递至所述高温报警器,使得所述感温报警器输出语音报警和灯光报警,提醒驾驶员迅速切断与蓄电器联络总电源开关。

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包括缠绕在多根线芯2外的内层线状传感器,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线束体1外,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有内层终端盒,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内层微处理器,所述内层微处理器与所述报警系统无线连接。

所述内层线状传感器包括内层热敏电极,所述内层热敏电极的一端与所述内层终端盒连接,所述内层热敏电极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层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内层热敏电极外包覆有内热塑感温层。

所述内层检测装置3的工作原理与外层检测装置4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