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丁车架及装设有该卡丁车架的卡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4262发布日期:2021-09-25 12:1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丁车架及装设有该卡丁车架的卡丁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卡丁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卡丁车架及装设有该卡丁车架的卡丁车。


背景技术:

2.卡丁车是一种青少年的娱乐设备,驾驶者驾驶卡丁车以体验真实驾驶的感觉,卡丁车速度适中,好学易操作。然而,传统卡丁车的前进、后退、刹车等行驶动作,常是通过操控设置在卡丁车架上的多个踏板、操纵杆等部件来实现,其存在操控结构较为复杂、操作难度高等缺陷,影响驾驶者的驾驶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卡丁车的卡丁车架,该卡丁车架的整体结构简单,易操作,可有效改善驾驶者的驾驶体验效果。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卡丁车架,包括:
6.踏板与基座,所述踏板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7.第一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踏板;
8.及第二控制线,所述第二控制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线与所述第二控制线分别位于所述旋转轴的两侧,旋转所述踏板时,所述踏板拉动所述第一控制线或所述第二控制线。
9.其中,第一控制线用于控制卡丁车的前进动作,第二控制线用于控制卡丁车的后退及刹车操作。当驾驶者踩踏踏板以拉动第一控制线时,装设有该卡丁车架的卡丁车执行前进动作。当驾驶者踩踏踏板以拉动第二控制线时,装设有该卡丁车架的卡丁车执行后退或刹车动作,例如:若卡丁车处于静止状态时,踏板旋转以拉动第二控制线,卡丁车将执行后退动作;若卡丁车处于前进状态时,踏板旋转以拉动第二控制线,即可令卡丁车执行刹车动作以减速,并需在减速完成后及时停止踩踏踏板以防止其执行后退操作。
10.进一步地,所述踏板设有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控制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控制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11.优选地,所述基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控制线包括:第一套管、第一钢丝线与第一固定栓,所述第一固定栓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一套管相通,所述第一固定栓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钢丝线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并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固定栓,所述第一钢丝线伸出所述第一固定栓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固定头,所述第一固定头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12.优选地,所述基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控制线包括:第二套管、第二钢丝线与第二固定栓,所述第二固定栓设于所述第二套管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二套管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栓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钢丝线活动穿设
于所述第二套管内并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固定栓,所述第二钢丝线伸出所述第二固定栓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固定头,所述第二固定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均形成有t型槽。
14.优选地,所述第一钢丝线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踏板及所述基座;所述第二钢丝线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踏板及所述基座。
15.优选地,所述踏板朝向所述基座的侧面形成有相间隔的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弹簧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钢丝线穿过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固定柱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钢丝线穿过的第二开口。
16.优选地,所述踏板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筋;
17.及/或所述踏板背向所述基座的一侧设有防滑件。
18.优选地,所述卡丁车架还包括:
19.前车架组件,所述基座位于所述前车架组件;
20.后车架组件,所述第一控制线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所述第二控制线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
21.及中间车架组件,所述中间车架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前车架组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
22.优选地,所述前车架组件至少包括:
23.转向组件与第一横梁,所述转向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
24.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中间车架组件并形成有转向通孔,所述转向组件转动穿设于所述转向通孔内;
25.及保护架,所述保护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且所述基座设于所述保护架上。
26.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均连接有前轮。
27.优选地,所述后车架组件至少包括:
28.第二横梁与至少一个车体固定板,各个所述车体固定板平行且间隔设置,各个所述车体固定板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同一侧面;
29.至少一个控制固定板,所述控制固定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并与任意一个所述车体固定板平行对应设置,所述控制固定板上形成有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两侧,所述第一控制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所述车体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并与所述车体固定板连接。
30.优选地,所述后车架组件还包括;联动板,所述联动板与各个所述车体固定板均相固接。
31.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面向所述车体固定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旋转耳,所述车体固定板面向所述第二横梁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旋转耳对应的第二旋转耳,所述第一旋转耳与所述第二旋转耳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32.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线包括:第一套管与第一钢丝线,所述第一钢丝线活动穿设
于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第一钢丝线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套管并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控制固定板与所述车体固定板;
33.所述第二控制线包括:第二套管与第二钢丝线,所述第二钢丝线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套管内,所述第二钢丝线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套管并套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控制固定板与所述车体固定板。
34.优选地,所述中间车架组件包括:第一中间梁与第二中间梁,所述第一中间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前车架组件,另一端可伸缩穿设于所述第二中间梁内,所述第二中间梁靠近所述后车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组件连接。
35.一种卡丁车,装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卡丁车架。
36.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3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卡丁车架及卡丁车,是通过旋转轴实现踏板与基座可转动连接,第一控制线与第二控制线的同向端部分别连接在旋转轴的两侧,当踏板关于旋转轴转动时,踏板可以拉动第一控制线或第二控制线,从而驾驶者仅需要通过操控踏板即可拉动第一控制线或第二控制线,以达到操控卡丁车执行前进、后退、刹车等动作的效果,结构简单,便于驾驶者操控,具有较好的驾驶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卡丁车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图1所示卡丁车架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图1所示卡丁车架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图3所示卡丁车架局部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图3所示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图3所示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图1所示卡丁车架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图7所示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9为图1所示卡丁车架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0为图9所示第二横梁与控制固定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8.100、卡丁车架;10、踏板;11、第一固定部;12、第二固定部;13、第一固定柱;131、第一开口;14、第二固定柱;141、第二开口;15、第一加强筋;16、防滑件;17、第一转接部;171、第一轴孔;20、基座;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第二转接部;231、第二轴孔;30、旋转轴;40、第一控制线;41、第一套管;42、第一钢丝线;43、第一固定栓;44、第一固定头;45、第一弹簧;46、第三弹簧;50、第二控制线;51、第二套管;52、第二钢丝线;53、第二固定栓;54、第二固定头;55、第二弹簧;56、第四弹簧;60、前车架组件;61、转向组件;611、转向把手;612、斜杆;613、直杆;62、第一横梁;63、第一连接件;631、转向通孔;64、保护架;65、前轮;66、连接管;70、后车架组件;71、第二横梁;711、第一旋转耳;72、车体固定板;721、第二旋转耳;73、控制固定板;731、第三通孔;732、第四通孔;74、联动板;80、中间车架组件;81、中间支撑梁;811、第一中间梁;812、第二中间梁;90、座椅;
49.200、平衡车。
具体实施方式
5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51.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卡丁车,该卡丁车至少装设有卡丁车架100与平衡车200,卡丁车架100的整体结构简单,便于驾驶者操控卡丁车,具有较好的驾驶体验效果。
52.该卡丁车架100至少包括:踏板10、基座20、第一控制线40和第二控制线50,踏板10与基座20之间通过旋转轴30转动连接;第一控制线40的一端连接在踏板10上,第二控制线50的一端连接在踏板10上。第一控制线40与第二控制线50的同向端部均固定连接在踏板10面向基座20的同一侧面上,并且第一控制线40与第二控制线50固定在踏板10上的同向端部分别位于旋转轴30的两侧;旋转踏板10时,踏板10可拉动第一控制线40或者第二控制线50,如此设置,仅需要设置一个踏板10即可实现卡丁车的前进动作、后退动作及刹车动作,便于操控。作为优选地,第一控制线40至少部分穿过基座20,第二控制线50也至少部分穿过基座20。
53.可以理解的,第一控制线40用于控制卡丁车的前进动作,第二控制线50用于控制卡丁车的后退及刹车动作。卡丁车的具体操控过程如下:当驾驶者踩踏踏板10以使其向前旋转时,踏板10拉动第一控制线40,装设有该卡丁车架100的卡丁车执行前进动作;当驾驶者向后踩踏踏板10以使其向后旋转时,踏板10拉动第二控制线50,装设有该卡丁车架100的卡丁车执行后退或刹车动作,如:若卡丁车处于静止状态时,踏板10向后旋转以拉动第二控制线50,卡丁车将执行后退动作;若卡丁车处于运行状态时,踏板10向后旋转以拉动第二控制线50,即可令卡丁车执行刹车动作以减速,并需在减速完成后及时停止踩踏踏板10以防止其执行后退动作。
54.可以理解的,卡丁车的前进动作、后退动作及刹车动作的操控过程还可以为:当驾驶者向前踩踏踏板10以使其旋转时,踏板10拉动第一控制线40,此时卡丁车执行前进动作;当驾驶者向后轻踏踏板10以使其旋转时,踏板10拉伸第二控制线50,踏板10的转动弧度较小,此时卡丁车执行刹车动作;当驾驶者向后重踏踏板10以使其旋转时,踏板10拉伸第二控制线50,踏板10的旋转弧度较大,此时卡丁车执行后退动作。
55.如图4所示,踏板10朝向基座20延伸形成有第一转接部17,并在第一转接部17上形成有第一轴孔171,基座20朝向踏板10对应延伸形成有第二转接部23,并在第二转接部23上形成有第二轴孔231,旋转轴30依次穿过第一轴孔171及第二轴孔231,以使踏板10与基座20可关于旋转轴30转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基座20除了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件设置之外,还可以与卡丁车架100的其他结构一体成型设置;旋转轴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5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踏板10上设有第一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基座20上形成有与第一固定部11对应的第一通孔21以及与第二固定部12对应的第二通孔22,第一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分别位于旋转轴30的两侧,同样的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22分别位于旋转轴30的两侧;第一控制线40的一端活动穿过第一通孔21之后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1上,第二控制线50的一端活动穿过第二通孔22后连接在第二固定部12上,从而令第一控制线40与第二控制线50的同向端部分别位于旋转轴30的两侧。作为优选的,第一
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关于旋转轴30镜像设置。
57.如图4所示,第一控制线40至少包括有:第一套管41、第一钢丝线42与第一固定栓43,第一固定栓43设在第一套管41的端部并与第一套管41相通,第一固定栓43固定穿设在第一通孔21内,第一钢丝线42活动穿设在第一套管41及第一固定栓43内,并且第一钢丝线42靠近踏板10的一端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固定栓43,即第一钢丝线42位于踏板10与基座20之间的部分伸出第一固定栓43;另外,第一钢丝线42伸出第一固定栓43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头44,该第一固定头44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1上,以在旋转踏板10时能够拉动第一钢丝线42动作。可以理解的,第一固定栓43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第一通孔21内,设置第一固定栓43可使第一钢丝线42伸出第一固定栓43的部分与踏板10垂直连接,便于第一钢丝线42的拉伸,从而防止第一钢丝线42与基座20之间的磨损,同时第一固定栓43还能够起到调节踩踏松紧的效果,具有较好的踩踏舒适度;另外,第一套管41的端部固定或抵靠在基座20或者第一固定栓43上,旋转踏板10时,拉伸第一钢丝线42动作,此时第一钢丝线42在第一套管41内移动,而第一套管41不发生变化。
58.如图4所示,第二控制线50至少包括有:第二套管51、第二钢丝线52与第二固定栓53,第二固定栓53设在第二套管51的端部并与第二套管51相通,第二固定栓53固定穿设在第二通孔22内,第二钢丝线52活动穿设在第二套管51及第二固定栓53内,并且第二钢丝线52靠近踏板10的一端至少部分伸出第二固定栓53,即第二钢丝线52位于踏板10与基座20之间的部分伸出第二固定栓53;另外,第二钢丝线52伸出第二固定栓5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头54,该第二固定头54连接在第二固定部12上,以在旋转踏板10时能够拉动第二钢丝线52动作。可以理解的,第二固定栓53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第二通孔22内,设置第二固定栓53可使第二钢丝线52伸出第二固定栓53的部分与踏板10垂直连接,便于第二钢丝线52的拉伸,从而防止第二钢丝线52与基座20之间的磨损,同时第二固定栓53还能够起到调节踩踏松紧的效果,具有较好的踩踏舒适度;另外,第二套管51的端部固定或抵靠在基座20或者第二固定栓53上,旋转踏板10时,拉伸第二钢丝线52动作,此时第二钢丝线52在第二套管51内移动,而第二套管51不发生变化。
59.可以理解的是,踏板10旋转时,除了可以将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设置为钢丝线与套管的结构来实现控制卡丁车前进、后退、刹车等动作之外,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如利用钢筋制成的连接结构,或者其他的硬性连接结构。
6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驾驶者踩踏踏板10以使其旋转之后,为了使踏板10能够回位至未旋转之前的位置,如图4所示,第一钢丝线42上套设有第一弹簧45,第一弹簧4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踏板10与基座20上;第二钢丝线52套设有第二弹簧55,第二弹簧5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踏板10与基座20上,第一弹簧45与第二弹簧55平行且间隔分布在基座20与踏板10之间。可以理解的,当踏板10受力旋转时,第一弹簧45或第二弹簧55将发生弹性形变;若踏板10受力消失时,第一弹簧45或第二弹簧55能够基于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弹性力回位至初始状态(即未发生形变时的状态),进而带动踏板10回位至未旋转之前的位置处,以及带动第一钢丝线42或第二钢丝线52回位至未被拉动时的状态。
61.为了便于对第一弹簧45与第二弹簧55进行限位,如图5所示,踏板10朝向基座20的侧面形成有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柱13与第二固定柱14,第一固定柱13形成有与第一固定部11相通的第一开口131,第二固定柱14形成有第二固定部12相通的第二开口141;第一弹
簧45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固定柱13上,另一端与基座20相抵接,第一固定头44位于第一固定部11内并与第一开口131相对,此时第一钢丝线42部分穿设在第一开口131内;第二弹簧55的一端抵接在第二固定柱14上,另一端抵接在基座20上,第二固定头54位于第二固定部12内并与第二开口141相对,此时第二钢丝线52部分穿设在第二开口141内。
6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钢丝线42与第二钢丝线52的安装,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均形成有t型槽。第一固定部11记为第一t型槽,第二固定部12记为第二t型槽。第一固定头44与第一t型槽的横部相匹配设置,以便于将第一固定头44穿设在第一t型槽内;第一t型槽的竖部与第一钢丝线42相匹配,用于在第一t型槽的横部穿设第一固定头44时,便于第一钢丝线42穿出,进而第一钢丝线42经由第一开口131穿出之后穿入至第一弹簧45内部。同样的,第二固定头54与第二t型槽的横部相匹配设置,以便于将第二固定头54穿设在第二t型槽内;第二t型槽的竖部与第二钢丝线52相匹配,用于在第二t型槽的横部穿设第二固定头54时,便于第二钢丝线52穿出,进而第二钢丝线52经由第二开口141穿出之后穿入至第二弹簧55内部。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便于第一钢丝线42、第二钢丝线52与踏板10相连接,也能够防止未被拉动的钢丝线在踏板10旋转的过程中脱落。可以理解的,对于第一钢丝线42、第二钢丝线52与踏板10之间的连接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方式以达到将第一钢丝线42、第二钢丝线52固定限位在踏板10上的效果。
6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除了可以设置有t型槽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以将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进行限位固定,如:第一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可以是形成于踏板10上的相互间隔的两个固定耳,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可穿过相应的固定耳并采用打结、扎捆等方式进行固定;另外,第一固定部11与第二固定部12可以设于踏板10远离基座20的一侧,如此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可穿出踏板10的上表面后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1、第二固定部12相固定连接。
6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踏板10的结构强度,如图5所示,踏板10朝向基座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5。
6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防止驾驶人员踩踏踏板10时踩滑,如图4所示,踏板10背向基座20的一侧设有防滑件16。作为优选地,该防滑件16可以为设在踏板10上的凸棱、包覆在踏板10上的橡胶件等。
6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卡丁车架100还包括:前车架组件60、后车架组件70及中间车架组件80,基座20设在前车架组件60上,第一控制线40远离基座20的一端连接在后车架组件70上,第二控制线50远离基座20的一端连接在后车架组件70上,中间车架组件80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在前车架组件60及后车架组件70上。另外,在中间车架组件80与后车架组件70的上方装设有供驾驶人坐着的座椅90。作为优选地,基座20也可以与前车架组件60一体成型设置。
6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7及图8所示,前车架组件60至少包括:转向组件61、第一横梁62、第一连接件63及保护架64,转向组件6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横梁62上,第一横梁62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轮65,转向组件61用于控制卡丁车转换行驶方向;第一连接件63与中间车架组件80相连接,第一连接件63上形成有转向通孔631,转向组件61的一端活动穿入转向通孔631内并与第一横梁62相连接;保护架64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件63上,基座20设置在
保护架64上,保护架64的上方可便于驾驶人放置脚部的同时起到保护效果。可以理解的,基座20除了可以固定装设在保护架64上之外,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如第一横梁62等。
68.其中,转向通孔631内装设有连接管66;转向组件61至少包括:转向把手611、斜杆612及直杆613,转向把手611垂直装设在斜杆612的端部,直杆613的一端连接在斜杆612远离转向把手611的一端,直杆613远离斜杆612的一端活动穿入至连接管66内并与第一横梁62相连接,如此设置,转动转向把手611时,斜杆612、直杆613及第一横梁62与转向把手611同向旋转,从而便于驾驶人控制卡丁车行驶方向。
69.如图2所示,中间车架组件80至少包括:中间支撑梁81,中间支撑梁81的一端与前车架组件60中的第一连接件63相连接,另一端与后车架组件70相连接,以将前车架组件60与后车架组件70连接为一体。座椅90朝向中间支撑梁81的一侧与中间支撑梁81固定连接,座椅90的靠背或靠椅的后侧可通过座椅90支撑杆固定在后车架组件70上。
70.为了使卡丁车能够适应于不同身高的人驾驶,如图7所示,中间支撑梁81包括:第一中间梁811与第二中间梁812,第一中间梁81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件63相连接,第一中间梁811远离第一连接件63的一端可伸缩式穿入至第二中间梁812的端部内,第二中间梁812远离第一中间梁811的一端连接在后车架组件70上,如此设置,可通过调整第一中间梁811伸入至第二中间梁812内部的长度以便于不同身高的人进行驾驶,可有效提高驾驶人的操控体验效果。另外,为了避免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与卡丁车架100的其他部件干涉,第一控制线40与第二控制线50可沿中间支撑梁81由基座20布线至后车架组件70,以避免因第一控制线40、第二控制线50散乱分布而引发安全事故。作为优选,中间支撑梁8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个中间支撑梁81并排布置。
71.可以理解的,为了提高驾驶人的乘坐体验,座椅90可通过弹簧减震件与后车架组件70相连接,中间支撑梁81与后车架组件70之间基于活动连接件相连接,中间支撑梁81与后车架组件70之间通过活动连接件进行转动,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7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后车架组件70至少包括:第二横梁71、控制固定板73及至少一个车体固定板72。第二横梁71与中间支撑梁81相连接,座椅90支撑杆与第二横梁71相接;各个车体固定板72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各个车体固定板72垂直且转动连接在第二横梁71的同一侧面上,各个车体固定板72分别固定在平衡车200的左右两个车体上,以使平衡车200能够基于车体固定板72的转动而同步转动。作为优选,两个车体固定板72之间通过联动板74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构,以使平衡车200的左右两个车体可同向转动并同步倾斜,防止因平衡车200的左右两车体倾斜程度不同而导致卡丁车失控。作为优选,各个车体固定板72可以采用卡接、扎带捆绑等方式固定在平衡车200的左右两个车体上。
73.如图10所示,控制固定板73垂直连接在第二横梁71上并与任意一个车体固定板72平行对应设置,控制固定板73上形成有第三通孔731与第四通孔732,第三通孔731与第四通孔732分别位于第二横梁71的两侧,第一钢丝线42远离踏板10的一端活动穿过第三通孔731之后与车体固定板72相连接,第二钢丝线52远离踏板10的一端活动穿过第四通孔732之后与车体固定板72相连接,第一钢丝线42位于车体固定板72与控制固定板73之间的部分和第二钢丝线52位于车体固定板72与控制固定板73之间的部分平行且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可通过控制固定板73对第一钢丝线42与第二钢丝线52的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因第一钢丝线42、第二钢丝线52拉伸过程中的位置不受控制而磨损其他部件。作为优选,控制固定板73的
数量可以为多个,各个控制固定板73与各个车体固定板72一一对应设置。
7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横梁71面向车体固定板7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旋转耳711,车体固定板72面向第二横梁71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旋转耳711对应的第二旋转耳721,第一旋转耳711与第二旋转耳721之间通过转动轴连接,如此设置,车体固定板72可沿转动轴并相对于第二横梁71旋转。位于卡丁车上的人体重量可通过第二横梁71、第一旋转耳711及第二旋转耳721作用在车体固定板72上,最终由车体固定板72直接将人体重量传递至平衡车200上。可以理解的,平衡车200为卡丁车行驶的驱动机构。
75.可以理解的,第一控制线40与车体固定板72的后侧连接,第二控制线50与车体固定板72的前侧连接,车体固定板72的前侧与后侧可通过转动轴进行区分;另外,第一钢丝线42、第二钢丝线52均可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固定板72上。
7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钢丝线42远离基座20的一端部分伸出第一套管41并套设有第三弹簧46,第三弹簧46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控制固定板73与车体固定板72上;第二钢丝线52远离基座20的一端部分伸出第二套管51并套设有第四弹簧56,第四弹簧56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控制固定板73与车体固定板72上。如此设置,可基于第三弹簧46。第四弹簧56的弹性形变来使平衡车200回位至未转动时的状态。
77.可以理解的,当驾驶人向前踩踏踏板10时,第一控制线40被拉伸,此时第一控制线40向上提拉车体固定板72远离基座20的一侧(即车体固定板72的后侧),平衡车200向前倾斜,进而执行前进动作;同理,当驾驶人向后踩踏踏板10时,第二控制线50被拉伸,第二控制线50会向上提拉车体固定板72靠近基座20的一侧(即车体固定板72的前侧),平衡车200会向后倾斜,以执行刹车动作或后退动作。当驾驶人未踩踏踏板10时,第三弹簧46或第四弹簧56可带动车体固定板72回位至水平状态,进而令平衡车200由前倾或后倾回位至水平状态,从而防止在驾驶人停止操作后出现卡丁车不受控制的现象,保证了卡丁车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的,第一控制线40与第二控制线50除了可以同时连接在任意一个车体固定板72上之外,还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车体固定板72上或者同时连接在两个车体固定板72上。
78.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