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系统、泵式缓速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8810发布日期:2022-03-02 04:17阅读:67来源:国知局
调节系统、泵式缓速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缓速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调节系统、泵式缓速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制动系统,是汽车上用以使外界在汽车某些部分施加一定的力,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制制动的装置,其能够使汽车强制减速甚至于停车。
3.现有技术的制动器,多以摩擦制动为主,在其工作过程中,通过压紧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以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但是,有摩擦就会有磨损,同时会产生热量,造成摩擦片材料失效,导致制动失灵。因此,配备辅助制动系统十分必要。
4.缓速器作为车辆的辅助制动部件,通过作用于原车的传动系统而减轻原车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以提高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能大幅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
5.目前,缓速器主要有发动机缓速器、磁流变盘式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等。其中,液力缓速器至少具有体积较大、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低速制动力不足、空载损失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6.(一)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液力缓速器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等缺点。
7.(二)技术方案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节系统,用于泵式缓速器;所述泵式缓速器包括主体和转子,所述主体内设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内填充有高粘度油,所述转子设于所述工作腔内,且能够搅动高粘度油,所述转子将所述工作腔分割成高压区和低压区,所述主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进油口、出油口和补油口;
9.所述调节系统包括:变量泵、储油膨胀腔、卸荷阀、流量控制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一油路、第二油路;所述主体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凹槽,所述变量泵设于所述凹槽内;
10.所述卸荷阀设于所述高压区和所述低压区之间,且所述高压区的高粘度油能够经由所述卸荷阀流至所述低压区;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储油膨胀腔连通,所述流量控制阀设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储油膨胀腔之间;所述第一油路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沿所述储油膨胀腔至所述进油口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阀、变量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依次设置,所述变量泵还与所述卸荷阀连通,并控制所述卸荷阀的开度;所述第二油路一端与所述补油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与所述第三控制阀上;
11.所述调节系统包括补油、增扭和减扭三种状态;
12.补油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通路,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一油路断路,第二油路通路,所述变量泵工作;
13.增扭时,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通路,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一油路通路,第二
油路断路,变量泵的泵量增加,控制卸荷阀开度降低,流量控制阀开度降低;
14.减扭时,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通路,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一油路通路,第二油路断路,变量泵的泵量减小,控制卸荷阀开度增大,流量控制阀开度增大。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控制阀包括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
16.所述第三控制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
17.所述第三控制阀的其中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另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
1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单向阀;
19.所述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油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进油口之间;
20.所述储油膨胀腔内的高粘度油能够经由所述单向阀流至所述进油口内。
2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油路;
22.所述单向阀包括一个进口、一个控制口和一个出口;
23.所述单向阀的控制口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且所述变量泵能够控制所述单向阀的开度;
24.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与所述单向阀的进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连通。
2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流量阀和电磁比例阀;
26.所述电磁比例阀与所述流量阀相连,并控制所述流量阀的开度。
2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换热器和第四油路;
28.所述第四油路一端与所述出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连通;
29.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四油路上,且沿所述出油口至所述储油膨胀腔的方向,所述流量控制阀和所述换热器依次设置。
3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卸荷阀;
31.全部所述卸荷阀设于所述高压区和所述低压区之间,且均与所述变量泵连通;
32.任意两个所述卸荷阀之间并联。
3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压力检测机构;
34.所述压力检测机构设于所述变量泵的输出口处,用于检测所述变量泵的输出压力。
35.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泵式缓速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调节系统。
36.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泵式缓速器。
3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3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调节系统,用于泵式缓速器;所述泵式缓速器包括主体和转子,所述主体内设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内填充有高粘度油,所述转子设于所述工作腔内,且能够搅动高粘度油,所述转子将所述工作腔分割成高压区和低压区,所述主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进油口、出油口和补油口。所述调节系统包括:变量泵、储油膨胀腔、卸荷阀、流量控制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一油路、第二油路;所述主体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凹槽,所述变量泵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卸荷阀设于所述高压区和所述低压区之间,且所述高压区的高粘度油能够经由所述卸荷阀流至所述低压区;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储油膨胀腔连通,所述流量控制阀设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储油膨胀腔之间;所述
第一油路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沿所述储油膨胀腔至所述进油口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阀、变量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依次设置,所述变量泵还与所述卸荷阀连通,并控制所述卸荷阀的开度;所述第二油路一端与所述补油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与所述第三控制阀上。所述调节系统包括补油、增扭和减扭三种状态。补油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通路,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一油路断路,第二油路通路,所述变量泵工作。增扭时,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通路,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一油路通路,第二油路断路,变量泵控制卸荷阀开度降低,流量控制阀开度降低。减扭时,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通路,第三控制阀控制第一油路通路,第二油路断路,变量泵控制卸荷阀开度增大,流量控制阀开度增大。
39.通过设置调节系统,对工作腔内的压力进行闭环控制,可以实时控制转子的力矩,能够实现长坡缓速、防抱死等功能,且反应速度快,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系统原理图;
4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系统补油原理图;
4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系统增扭原理图;
4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系统减扭原理图;
4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泵式缓速器剖视图。
46.图标:100-泵式缓速器;110-主体;111-高压区;112-低压区;113-进油口;114-出油口;115-补油口;120-转子;130-端盖;
47.210-变量泵;220-储油膨胀腔;230-卸荷阀;240-流量控制阀;251-第一控制阀;252-第二控制阀;253-第三控制阀;261-第一油路;262-第二油路;263-第三油路;264-第四油路;270-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和“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
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节系统,用于对泵式缓速器100进行调节,具体为,调节泵式缓速器100在加载过程中的扭矩变化,以及,向泵式缓速器100内注入介质,准备进入到加载状态。
52.其中,本技术中的泵式缓速器100,其与车辆相连,具体为,与车辆的传动系统,用于缓速。
53.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主体110内设有用于供转子120进行工作的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内填充有高粘度油,可选的,高粘度油可以为机油。所述转子120设于所述工作腔内,且与车辆的传送系统或其它结构连接,车辆能够带动转子120转动。当转子120转动时,能够搅动所述工作腔内的高粘度油。同时,所述转子120将所述工作腔分割成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在缓速状态中,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之间断路,并二者之间形成有压差,高粘度油在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之间流动,对转动的转子120产生阻尼,实现缓速。所述主体110上还设有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进油口113、出油口114和补油口115。
5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调节系统包括:变量泵210、储油膨胀腔220、卸荷阀230、流量控制阀240、第一控制阀251、第二控制阀252、第三控制阀253、第一油路261、第二油路262;所述主体110包括端盖130,所述端盖130上设有凹槽,所述变量泵210设于所述凹槽内。
55.所述卸荷阀230设于所述高压区111和所述低压区112之间,具体为,所述高压区111和所述低压区112通过设于所述工作腔外的油路连接,卸荷阀230设于所述油路上,通过控制卸荷阀230的开度,进而控制油路的通断。在泵式缓速器100加载时,所述高压区111的高粘度油受压,能够经由所述卸荷阀230流至所述低压区112,但如果油路处于断路状态时,高粘度油无法流过,此时,在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之间建立压差,高粘度油在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之间流动,对转子120产生阻尼。
56.所述出油口114与所述储油膨胀腔220连通,所述流量控制阀240设于所述出油口114和所述储油膨胀腔220之间,具体为,出油口114和储油膨胀腔220之间设有第四油路264,流量控制阀240设于第四油路264上,通过控制流量控制阀240的开度,进而控制第四油路264的流量。
57.所述第一油路261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22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113连通,沿所述储油膨胀腔220至所述进油口113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阀251、变量泵210、第二控制阀252和第三控制阀253依次设置,也即,沿储油膨胀腔220到进油口113的方向,第一油路261上布置有第一控制阀251、变量泵210、第二控制阀252和第三控制阀253。
58.所述变量泵210还与所述卸荷阀230连通,并控制所述卸荷阀230的开度;具体为,卸荷阀230上设有用于控制卸荷阀230开度的控制口,变量泵210的输出口与卸荷阀230的控制口相连,通过变量泵210向卸荷阀230的控制口输出压力,控制卸荷阀230的开度。
59.所述第二油路262一端与所述补油口115连通,另一端连通与所述第三控制阀253上,通过第三控制阀253,控制第二油路262的通断路。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系统包括三种工作状态,分别为补油状态、增扭状态和减
扭状态。
61.补油状态即为向工作腔内泵入一定量的高粘度油,使其能够形成压力差,能够将储油膨胀腔220内的高粘度油泵入到工作腔内。
62.增扭状态,即增加转子120的阻尼,加大制动扭矩。
63.减扭状态,即降低转子120的阻尼,减小制动扭矩。
64.其中,图2、图3和图4中,实线为管路处于连通状态,虚线为管路处于断路状态。
65.具体的,当补油时,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控制阀251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变量泵210开始工作,第二控制阀252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第三控制阀253控制第一油路261断路,也即,第一油路261中,储油膨胀腔220至第三控制阀253是通路的,而第三控制阀253至进油口113是断路的。而第三控制阀253控制第二油路262通路,也即,第一油路261中的高粘度油流至第三控制阀253时,经由第三控制阀253流至第二油路262内,再流至进油口113内。泵式缓速器100准备开始加载。
66.增扭时,也即泵式缓速器100处于加载状态时,产生的扭矩还不足以满足制动需求,需要继续增大对于转子120的扭矩,具体为,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控制阀251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变量泵210工作,并开始控制提高变量泵210的泵量,并开始控制卸荷阀230的开度,具体为,降低卸荷阀230的开度,使得连通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的油路的流量减少。第二控制阀252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第三控制阀253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控制第二油路262断路,也即,当高粘度油流至第三控制阀253处后,沿第一油路261的方向流动,而不会再沿第二油路262的方向流动。同时,流量控制阀240的开度降低,降低第四油路264的流量,使得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的压差增加,扭矩增大。
67.减扭时,也即泵式缓速器100处于加载状态时,产生的扭矩大于制动的需求,因此需要降低扭矩,此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控制阀251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变量泵210功率降低工作,泵量减小,并开始控制卸荷阀230的开度,具体为,增大卸荷阀230的开度,使得连通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的油路的流量增加。第二控制阀252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第三控制阀253控制第一油路261通路,控制第二油路262断路,也即,当高粘度油流至第三控制阀253处后,沿第一油路261的方向流动,而不会再沿第二油路262的方向流动。同时,流量控制阀240的开度增加,增加第四油路264的流量,使得高压区111和低压区112的压差降低,扭矩降低。
68.本技术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三控制阀253包括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所述第三控制阀253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油路261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253的其中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一油路261连通,另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二油路262连通。
69.当补油时,第三控制阀253与第一油路261连通的出口封闭,第三控制阀253与第二油路262连通的出口打开。
70.而当增扭或者减扭时,第三控制阀253与第二油路262连通的出口封闭,第三控制阀253与第一油路261连通的出口打开。
7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调节系统还包括有单向阀270。所述单向阀270设于所述第一油路261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控制阀253和所述进油口113之间,所述储油膨胀腔220内的高粘度油能够经由所述单向阀270流至所述进油口113内,但工作腔内的高粘度油无法由工作腔经单向阀270流回至储油膨胀腔220内。
7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提高泵式缓速器100的泵油效率,还包括用于连通进油口113和储油膨胀腔220的第三油路263。
73.具体为,所述单向阀270包括一个进口、一个控制口和一个出口。所述单向阀270的控制口与所述第一油路261连通,且所述变量泵210能够控制所述单向阀270的开度;所述第三油路263的一端与所述单向阀270的进口连通,具体为,与第一油路26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220连通。
74.工作过程中,当调节系统增扭或者减扭时,变量泵210泵量调节,并向单向阀270的控制口内施加压力,增大单向阀270的开度,由于泵式缓速器100内存在压差,能够将储油膨胀腔220内的高粘度油经由第三油路263、单向阀270和第一油路261(单向阀270至进油口113段)流至工作腔内。
7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阀240包括流量阀和电磁比例阀,所述电磁比例阀与所述流量阀相连,并控制所述流量阀的开度。
76.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调节系统还包括换热器和第四油路264,所述第四油路264一端与所述出油口114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膨胀腔220连通,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四油路264上,且沿所述出油口114至所述储油膨胀腔220的方向,所述流量控制阀240和所述换热依次设置,也即沿出油口114至所述出油膨胀腔的方向,第四油路264上布置有流量控制阀240和换热器。
77.由于工作腔内的高粘度油不断受压,其温度会逐渐升高,部分高粘度油会有出油口114被压出,被压出的高粘度油流至换热器内冷却,在流回至储油膨胀腔220内,形成循环。
78.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卸荷阀230;全部所述卸荷阀230设于所述高压区111和所述低压区112之间,且均与所述变量泵210连通,具体为,卸荷阀230的控制口与变量泵210的输出口连通。任意两个所述卸荷阀230之间并联。
7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卸荷阀230,以提高调节系统的工作效率。
80.在实际使用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调节系统包括有两个卸荷阀230。
81.可选的,调节系统还包括压力检测机构,所述压力检测机构设于所述变量泵210的输出口处,用于检测所述变量泵210的输出压力,并通过检测变量泵210输出口的压力,形成对于泵式缓速器100的工作腔内的压力闭环控制,保证制动平缓,而且压力可控。
82.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泵式缓速器1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调节系统。
83.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泵式缓速器100。
8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