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8843发布日期:2022-01-12 04:2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的多功能保健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而汽车座椅最为汽车内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功能进步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3.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脊柱及腰腹位置承受较大压力,也极易产生疲劳,如何简单有效的对驾驶员脊柱及腰腹位置进行保健,以减少其劳损,增加驾驶舒适度,已成为汽车座椅多功能内开发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4.现有技术中,已有座椅生产厂家采用在汽车座椅上设置电加热丝实现对座椅加热的功能,这一技术方案通过升高座椅温度,来实现对驾驶员背部及臀部等位置的加热,以缓解疲劳,提升环境的舒适性,但是,单一的加热功能很难满足人们脊柱及腰腹位置的保健需要,且传统的单一电阻丝加热易出现加热不均的情况,影响使用者的体验度。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根据汽车座椅的具体结构形态,以及使用者不同身体位置的需要,采用电加热丝与石墨烯加热片相组合的方式,实现对使用者背部均匀加热的基础上,对使用者的腰腹及脊柱进行远红外渗透,起到较好的保健作用。
6.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在汽车座椅1上设有加热保健模块,所述加热保健模块由石墨烯加热片3、加热电阻丝4以及导线5连接组成;
8.多组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在座椅靠背中部排列分布,且石墨烯加热片3的分布区域与坐在汽车座椅1上的人员脊柱与腰腹位置区域相对应,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
9.所述加热电阻丝4在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的外侧沿座椅靠背随型分布,且加热电阻丝4在其分布区域内呈蛇形往复弯折地均匀分布,加热电阻丝4与石墨烯加热片3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
10.进一步地,多组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中间区域呈“倒t”形排列分布;
11.所述加热电阻丝4分布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两侧。
12.更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4固定连接在织物材料上,形成加热保健功能层;
13.所述加热保健功能层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对应的座椅背部泡沫层上。
14.进一步地,多组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中间区域沿高度方向并排
地排列分布;
15.所述加热电阻丝4分布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下方区域以及座椅靠背侧翼6上与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两侧相对应的区域内。
16.更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织物层上,连接有石墨烯加热片3的织物层与座椅靠背中部2的蒙皮层缝纫连接固定;
17.所述加热电阻丝4缝纫连接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与座椅靠背侧翼6的织物层与蒙皮层之间。
18.进一步地,加热保健模块外接温控器及车载加热电源。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0.1、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通过采用电加热丝与石墨烯加热片相组合的方式,实现对使用者背部加热的基础上,对使用者的腰腹及脊柱进行远红外渗透,激活人体脏器循环,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21.2、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在正对着人体脊柱及腰腹位置区域内布置石墨烯加热片,一方面,通过石墨烯加热片使座椅对使用者背部加热更加均匀,提高热转化率,另一方面,通过具有远红外渗透功能的石墨烯加热片作用于人体脊柱及腰腹,产生远红外渗透效果,激活人体脏器循环,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22.3、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在除了正对着人体脊柱及腰腹位置区域以外的侧面区域,或者形状较为不规则的座椅侧翼区域内,布置随形性更好的电加热丝,且电加热丝弯折往复布置实现均匀加热,并与不易弯折的石墨烯加热片形成互补,以实现座椅全区域内的加热保健功能。
23.4、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采用电加热丝与石墨烯加热片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座椅表面的蒙皮层与织物层之间,实现加热保健功能的同时,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性价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靠背位置结构局部放大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结构示意图;
27.图中:
28.1-汽车座椅,
ꢀꢀꢀꢀꢀꢀꢀꢀꢀꢀꢀꢀ
2-座椅靠背中部,
ꢀꢀꢀꢀꢀꢀꢀꢀ
3-石墨烯加热片,
29.4-加热电阻丝,
ꢀꢀꢀꢀꢀꢀꢀꢀꢀꢀ
5-导线,
ꢀꢀꢀꢀꢀꢀꢀꢀꢀꢀꢀꢀꢀꢀꢀꢀ
6-座椅靠背侧翼。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4.实施例一
3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在汽车座椅1的座椅靠背中部2的中间位置设有加热保健模块,所述加热保健模块由石墨烯加热片3、加热电阻丝4以及导线5连接组成。
36.多组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中间区域呈“倒t”形排列分布,且石墨烯加热片3的分布区域与坐在汽车座椅1上人员的脊柱与腰腹位置区域相对应,各石墨烯加热片3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
37.所述加热电阻丝4在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的两侧区域内随型分布,且加热电阻丝4在其分布区域内呈蛇形往复弯折地均匀分布,以实现分布均匀及分布区域最大化。
38.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4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并外接温控器及加热电源,确保外部电源导通后,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4同时稳定加热,并通过温控器实现控温。
39.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4按照上述布置方式固定连接在一块如绒布等织物材料上,形成加热保健功能层,所述加热保健功能层固定在座椅靠背的背部泡沫层上。
40.此外,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还可以按照上述布置方式直接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织物层上,然后将安装有石墨烯加热片3的织物层与座椅靠背中部2的蒙皮层缝纫连接在一起,所述加热电阻丝4缝纫连接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织物层与蒙皮层之间。
41.实施例二
42.本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具有加热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在汽车座椅1的座椅靠背中部2及两侧的座椅靠背侧翼6上设有加热保健模块,所述加热保健模块由石墨烯加热片3、加热电阻丝4以及导线5连接组成。
43.多组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中间区域沿高度方向并排地排列分布,且石墨烯加热片3的分布区域与坐在汽车座椅1上人员的脊柱与腰腹位置区域相对应,各石墨烯加热片3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
44.所述加热电阻丝4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下方区域以及座椅靠背侧翼6上与石墨烯加热片3分布区域两侧相对应的区域内随型分布,且加热电阻丝4在其分布区域内呈蛇形往复弯折地均匀分布,以实现分布均匀及分布区域最大化;
45.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4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并外接温控器及加热电源,确保外部电源导通后,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4同时稳定加热,并通过温控器实现控温。
46.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按照上述布置方式固定连接在一块如绒布等织物材料上,形成加热保健功能层,所述加热保健功能层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背部泡沫层上;此外,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还可以按照上述布置方式直接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的织物层上,然后将安装有石墨烯加热片3的织物层与座椅靠背中部2的蒙皮层缝纫连接在一起;
47.所述加热电阻丝4缝纫连接固定在座椅靠背中部2与座椅靠背侧翼6的织物层与蒙皮层之间。
4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49.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作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