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工程车车轮的智能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8780发布日期:2021-11-06 04:22阅读:6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车车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工程车车轮的智能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市政工程都会大量使用到工程车,这些车辆在往返建筑工程工地、抢修抢险地和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会将泥土通过车辆的轮胎进行转移,影响周边环境。
3.现有解决手段,多直接采用高压水枪冲射工程车车辆的轮胎位置,水资源浪费严重,其冲下来的淤泥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4.也有施工工地会修筑清洗池和适配清洗装置,但存在施工周期长、使用寿命随工程完工就截止和清洗液、淤泥回收难度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工程车车轮的智能清理装置,解决了传统清洗方式存在的资源浪费严重、施工周期长、使用寿命短和清洗液、淤泥回收难度大等问题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工程车车轮的智能清理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清洗部分、清洗液回收部分、清洗液循环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
8.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清洗基座、清洗液回收基座、清洗液循环基座和辅助坡道。
9.所述清洗基座包括水平方向底座和竖直方向防护栏。
10.所述水平方向底座包括方形框、长方形支撑柱、上方连接柱、下方连接柱和方形连接座。
11.所述方形框的左侧柱上设置一长方形开口通槽一。
12.所述长方形支撑柱等距设置于方形框内。
13.所述长方形支撑柱上底面和下底面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连接凹槽。
14.所述上方连接柱和下方连接柱均设置于连接凹槽内。
15.所述方形连接座设置于方形框上,方形连接座上设置四个安装螺孔,四个安装螺孔呈矩形分布。
16.所述竖直方向防护栏包括中空竖管、连接柱和方形连接座一。
17.若干个中空竖管和若干个连接柱构成栅格框;两个方形连接座一分别设置于栅格框的下底面上,且方形连接座一和方形连接座相适配。
18.所述中空竖管上等距设置若干个圆形通孔四。
19.所述清洗液回收基座包括长方形容器一和连接管一。
20.所述长方形容器一右侧板上设置一个“u”形开口通槽一。
21.所述连接管一为一“c”形连接管,“c”形连接管可拆卸连接于“u”形开口通槽一上。
22.所述清洗液循环基座包括长方形容器二和分隔板。
23.所述长方形容器二左侧板上设置一个圆形通孔二,长方形容器二通过圆形通孔二设置一根输出管一。
24.所述分隔板上设置一圆形通孔三;一连通管通过圆形通孔三设置于分隔板上。
25.所述辅助坡道包括四个长方形坡道;四个长方形坡道呈矩形分布于水平方向底座前后两侧。
26.所述清洗部分包括增压泵、连接阀、底部清洗导管和侧向清洗导管。
27.所述底部清洗导管设置于水平方向底座内;底部清洗导管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清洗喷头一,清洗喷头一朝向上方。
28.若干条底部清洗导管均通过连接管设置于连接阀上。
29.所述侧向清洗导管设置于竖直方向防护栏中;侧向清洗导管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清洗喷头二,清洗喷头二均穿过圆形通孔四后朝向清洗基座内。
30.若干条侧向清洗导管均通过连接管设置于连接阀上。
31.所述连接阀另一端设置于增压泵的出水口上。
32.所述增压泵可拆卸连接于清洗基座左侧。
33.所述清洗液回收部分包括一级采集装置、二级粗滤装置和三级回收装置。
34.所述一级采集装置包括若干个“u”形采集管一;
ꢀ“
u”形采集管一设置于长方形支撑柱之间;“u”形采集管一左端位于上方连接柱下底面上,右端位于长方形开口通槽一上。
35.所述二级粗滤装置包括梯形滤板和“u”形采集管二。
36.所述梯形滤板包括梯形连接槽管和栏板。
37.所述梯形连接槽管通过安装架设置于长方形容器一内;长度不等的若干个栏板等距设置于梯形连接槽管内;栏板高度均低于梯形连接槽管的深度。
38.所述“u”形采集管二通过安装架设置于长方形容器一内,“u”形采集管二位于梯形连接槽管下方,且“u”形采集管二呈倾斜设置。
39.所述三级回收装置包括勺状容器和水位传感器一。
40.所述勺状容器包括长方形容器三和圆柱形容器一。
41.所述圆柱形容器一侧面上设置“u”形开口通槽二,长方形容器三的一侧板上设置“u”形开口通槽三;长方形容器三通过“u”形开口通槽二和“u”形开口通槽三与圆柱形容器一固连,且长方形容器三呈倾斜设置。
42.所述勺状容器位于“u”形采集管二下方;水位传感器一设置于勺状容器内。
43.所述清洗液回收部分包括粗滤液转移装置、多层细滤装置、临时存放装置和终滤装置。
44.所述粗滤液转移装置包括排污泵和“l”形辅助支架。
45.所述排污泵一端设置于勺状容器内,另一端通过一输出管二和“l”形辅助支架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上。
46.所述多层细滤装置包括“並”字形框架、防尘网和滤盒组。
47.所述“並”字形框架包括“n”形固定架、
ꢀ“
<”形柱、连接横杆和定位圆环。
48.所述“n”形固定架设置两个,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横杆固定连接。
49.所述“<”形柱设置四个,固连于两个“n”形固定架上,且四个“<”形柱呈矩形分布,四个“<”形柱间通过连接横杆固连。
50.所述定位圆环设置若干个,且等距设置于“<”形柱上。
51.所述“並”字形框架通过“n”形固定架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液循环基座上。
52.所述防尘网为“十”字形防尘网,防尘网上设置软磁条;防尘网可拆卸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53.所述滤盒组包括若干个具有不同规格透孔的中部滤盒和尾部滤盒。
54.所述中部滤盒为长方形容器四;中部滤盒底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滤孔,中部滤盒侧板上设置长方形溢流孔和固定通孔一;长方形溢流孔上设置一延长条。
55.所述中部滤盒通过固定通孔一和定位圆环可拆卸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56.所述尾部滤盒为长方形容器五,尾部滤盒底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滤孔一和固定通孔二,滤孔一内径小于中部滤盒的滤孔内径。
57.所述尾部滤盒通过固定通孔二和定位圆环绳链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58.所述临时存放装置包括溢流采集斗、存放盒和电磁阀。
59.所述溢流采集斗包括“回”字形容器和连接槽管。
60.所述“回”字形容器一侧板上设置
ꢀ“
u”形开口通槽四,连接槽管通过“u”形开口通槽四设置于“回”字形容器上。
61.所述“回”字形容器绳链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62.所述存放盒为圆柱形容器,圆柱形容器侧壁上设置排液孔,排液孔上设置一输液管和电磁阀;输液管一端位于尾部滤盒上方;存放盒通过安装架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液循环基座上。
63.所述终滤装置包括止回阀一、止回阀二和柱形过滤芯。
64.所述止回阀一和止回阀二分别设置于连通管的两端。
65.所述柱形过滤芯设置于连通管内。
66.所述智能控制部分包括水位提醒装置和智能循环装置。
67.所述水位提醒装置包括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水位传感器二和微处理器。
68.所述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和微处理器均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外侧壁上。
69.所述水位传感器二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的分隔板后侧面上。
70.所述智能循环装置包括水位传感器三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
71.所述水位传感器三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的分隔板前侧面上。
72.所述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外侧壁上。
73.所述增压泵、电磁阀、水位传感器一、水位传感器二、水位传感器三、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和微处理器之间电性连接。
74.进一步,增设若干个水位传感器于滤盒组上,并增设蜂鸣器,水位传感器和蜂鸣器均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75.进一步,增设搅拌机构于尾部滤盒内。
76.进一步,增设两根可折叠软管于终滤装置上,并增设一个绳链于止回阀一上。
77.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7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主体框架、清洗部分、清洗液回收部分、清洗液循环部分和智
能控制部分的一体化设置,可实现清理装置的快速安装;清洗液在智能化的清洗液循环部分中,能做到及时过滤循环,节约资源;沉积物开放式收集,其去除速度显著提高;模块式组件的配置,转移和维修效率均得到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79.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80.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81.图3为本实用新型清洗液循环部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82.图中:101. 方形框、102. 长方形开口通槽一、103. 长方形支撑柱、104. 上方连接柱、105. 中空竖管、106. 连接柱、201. 长方形容器一、202. 连接管一、203. 长方形容器二、204. 分隔板、205. 圆形通孔二、206. 连通管、301. 长方形坡道、401. 增压泵、402. 底部清洗导管、403. 连接阀、404. 清洗喷头一、405. 清洗喷头二、501.
ꢀ“
u”形采集管一、502. 梯形滤板、503. 栏板、504.
ꢀ“
u”形采集管二、505. 勺状容器、601.排污泵、602.“l”形辅助支架、603.
ꢀ“
n”形固定架、604.
ꢀ“
<”形柱、605. 防尘网、606. 中部滤盒、607. 长方形溢流孔、608. 固定通孔一、609. 尾部滤盒、701.
ꢀ“
回”字形容器、702. 存放盒、703. 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83.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84.实施例1,参照附图1

3,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工程车车轮的智能清理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清洗部分、清洗液回收部分、清洗液循环部分和智能控制部分。
85.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清洗基座、清洗液回收基座、清洗液循环基座和辅助坡道。
86.所述清洗基座包括水平方向底座和竖直方向防护栏。
87.所述水平方向底座包括方形框101、长方形支撑柱103、上方连接柱104、下方连接柱和方形连接座。
88.所述方形框101的左侧柱上设置一长方形开口通槽一102。
89.所述长方形支撑柱103等距设置于方形框101内。
90.所述长方形支撑柱103上底面和下底面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连接凹槽。
91.所述上方连接柱104和下方连接柱104均设置于连接凹槽内。
92.所述方形连接座设置于方形框101上,方形连接座上设置四个安装螺孔,四个安装螺孔呈矩形分布。
93.所述竖直方向防护栏包括中空竖管105、连接柱106和方形连接座一。
94.若干个中空竖管105和若干个连接柱106构成栅格框;两个方形连接座一分别设置于栅格框的下底面上,且方形连接座一和方形连接座相适配。
95.所述中空竖管105上等距设置若干个圆形通孔四。
96.所述清洗液回收基座包括长方形容器一201和连接管一202。
97.所述长方形容器一201右侧板上设置一个“u”形开口通槽一。
98.所述连接管一202为一“c”形连接管,“c”形连接管可拆卸连接于“u”形开口通槽一
上。
99.所述清洗液循环基座包括长方形容器二203和分隔板204。
100.所述长方形容器二203左侧板上设置一个圆形通孔二205,长方形容器二203通过圆形通孔二205设置一根输出管一。
101.所述分隔板204上设置一圆形通孔三;一连通管206通过圆形通孔三设置于分隔板204上。
102.所述辅助坡道包括四个长方形坡道301;四个长方形坡道301呈矩形分布于水平方向底座前后两侧。
103.所述清洗部分包括增压泵401、连接阀403、底部清洗导管402和侧向清洗导管。
104.所述底部清洗导管402设置于水平方向底座内;底部清洗导管402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清洗喷头一404,清洗喷头一404朝向上方。
105.若干条底部清洗导管402均通过连接管设置于连接阀403上。
106.所述侧向清洗导管设置于竖直方向防护栏中;侧向清洗导管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清洗喷头二405,清洗喷头二405均穿过圆形通孔四后朝向清洗基座内。
107.若干条侧向清洗导管均通过连接管设置于连接阀403上。
108.所述连接阀403另一端设置于增压泵401的出水口上。
109.所述增压泵401可拆卸连接于清洗基座左侧。
110.所述清洗液回收部分包括一级采集装置、二级粗滤装置和三级回收装置。
111.所述一级采集装置包括若干个“u”形采集管一501;
ꢀ“
u”形采集管一501设置于长方形支撑柱103之间;“u”形采集管一501左端位于上方连接柱104下底面上,右端位于长方形开口通槽一102上。
112.所述二级粗滤装置包括梯形滤板502和“u”形采集管二504。
113.所述梯形滤板502包括梯形连接槽管和栏板503。
114.所述梯形连接槽管通过安装架设置于长方形容器一201内;长度不等的若干个栏板503等距设置于梯形连接槽管内;栏板503高度均低于梯形连接槽管的深度。
115.所述“u”形采集管二504通过安装架设置于长方形容器一201内,“u”形采集管二504位于梯形连接槽管下方,且“u”形采集管二504呈倾斜设置。
116.所述三级回收装置包括勺状容器505和水位传感器一。
117.所述勺状容器505包括长方形容器三和圆柱形容器一。
118.所述圆柱形容器一侧面上设置“u”形开口通槽二,长方形容器三的一侧板上设置“u”形开口通槽三;长方形容器三通过“u”形开口通槽二和”“u”形开口通槽三与圆柱形容器一固连,且长方形容器三呈倾斜设置。
119.所述勺状容器505位于“u”形采集管二504下方;水位传感器一设置于勺状容器505内。
120.所述清洗液回收部分包括粗滤液转移装置、多层细滤装置、临时存放装置和终滤装置。
121.所述粗滤液转移装置包括排污泵601和“l”形辅助支架602。
122.所述排污泵601一端设置于勺状容器505内,另一端通过一输出管二和“l”形辅助支架602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上。
123.所述多层细滤装置包括“並”字形框架、防尘网605和滤盒组。
124.所述“並”字形框架包括“n”形固定架603、
ꢀ“
<”形柱604、连接横杆和定位圆环。
125.所述“n”形固定架603设置两个,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横杆固定连接。
126.所述“<”形柱604设置四个,固连于两个“n”形固定架603上,且四个“<”形柱604呈矩形分布,四个“<”形柱604间通过连接横杆固连。
127.所述定位圆环设置若干个,且等距设置于“<”形柱604上。
128.所述“並”字形框架通过“n”形固定架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液循环基座上。
129.所述防尘网605为“十”字形防尘网,防尘网605上设置软磁条;防尘网605可拆卸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130.所述滤盒组包括若干个具有不同规格透孔的中部滤盒606和尾部滤盒609。
131.所述中部滤盒606为长方形容器四;中部滤盒606底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滤孔,中部滤盒606侧板上设置长方形溢流孔607和固定通孔一608;长方形溢流孔607上设置一延长条。
132.所述中部滤盒606通过固定通孔一608和定位圆环可拆卸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133.所述尾部滤盒609为长方形容器五,尾部滤盒609底板上等距设置若干个滤孔一和固定通孔二,滤孔一内径小于中部滤盒606的滤孔内径。
134.所述尾部滤盒609通过固定通孔二和定位圆环绳链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135.所述临时存放装置包括溢流采集斗、存放盒702和电磁阀703。
136.所述溢流采集斗包括“回”字形容器701和连接槽管。
137.所述“回”字形容器701一侧板上设置
ꢀ“
u”形开口通槽四,连接槽管通过“u”形开口通槽四设置于“回”字形容器701上。
138.所述“回”字形容器701绳链连接于“並”字形框架上。
139.所述存放盒702为圆柱形容器,圆柱形容器侧壁上设置排液孔,排液孔上设置一输液管和电磁阀703;输液管一端位于尾部滤盒609上方;存放盒702通过安装架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液循环基座上。
140.所述终滤装置包括止回阀一、止回阀二和柱形过滤芯。
141.所述止回阀一和止回阀二分别设置于连通管206的两端。
142.所述柱形过滤芯设置于连通管206内。
143.所述智能控制部分包括水位提醒装置和智能循环装置。
144.所述水位提醒装置包括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水位传感器二和微处理器。
145.所述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和微处理器均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外侧壁上。
146.所述水位传感器二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的分隔板204后侧面上。
147.所述智能循环装置包括水位传感器三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
148.所述水位传感器三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的分隔板204前侧面上。
149.所述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设置于清洗液循环基座外侧壁上。
150.所述增压泵401、电磁阀703、水位传感器一、水位传感器二、水位传感器三、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和微处理器之间电性连接。
151.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152.预设置:
153.将增压泵401的进液管和输出管连接,对设备通电,向清洗液循环基座中分隔板204后方的容器注入清洗液体(如水),直至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显示绿色,进行空载试运行。
154.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信号流程:容器内液体达到预设的水位,水位传感器二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显示绿色。
155.清洗工程车:
156.开启增压泵401,清洗液经过增压泵401、连接阀403、底部清洗导管402和侧向清洗导管后,通过清洗喷头一404和清洗喷头二405对工程车车轮及其相邻区域进行清洗。
157.液体的循环:
158.清洗液由清洗喷头一404和清洗喷头二405喷出,清洗液冲刷工程车后会形成清洗液混合物。
159.清洗液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依次流过一级采集装置、二级粗滤装置和三级回收装置,最终汇入三级回收装置中的勺状容器505内。
160.此过程,清洗液混合物中的较大颗粒和杂物在二级粗滤装置中被栏板503拦截。
161.粗滤后的液体在勺状容器505内汇聚足够量后,水位传感器一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排污泵601,排污泵601启动,将粗滤后液体输送到多层细滤装置上。
162.再经过中部滤盒606和尾部滤盒609,滤去大部分颗粒物,进入清洗液循环基座中前侧容器内。
163.最终液体在连通器原理的作用下,配合止回阀一和止回阀二,单向进入清洗液循环基座中的后侧容器内(此过程中,柱形过滤芯完成最后一次精滤),完成完整循环。
164.上述流程中,当多层细滤装置出现堵塞,过滤速度过慢,粗滤后液体则通过长方形溢流孔607和延长条,进入溢流采集斗,最终进入存放盒702。
165.当滤化结束时或尾部滤盒609工作效率大于粗滤后的液体进入速度时(可根据程序调整),微处理器通过电磁阀703控制存放和向尾部滤盒609输出盒内的粗滤后液体。
166.智能性:
167.当水位传感器一检测到勺状容器505内无水时,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排污泵601,排污泵601暂停工作。同时视具体情况是否开启电磁阀703。
168.当洗液循环基座中的前侧容器内液面接近尾部滤盒609时,水位传感器三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排污泵601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排污泵601暂停工作,可变色发光二极管显示红色。
169.当清洗液循环基座中的后侧容器内液面接近1/5容器深度时(数值可调整),水位传感器三输出信号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输出信号给增压泵401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增压泵401暂停工作,可变色发光一极管显示红色。提醒操作人员续液或检测设备。
170.当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一和可变色发光二极管二同时显示红色,则表明终滤装置可能出现问题,提醒操作人员检修设备(如止回阀一、止回阀二等)或更换柱形过滤芯。
171.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若干个水位传感器于滤盒组上,并增设蜂鸣器,水位传感器和蜂鸣器均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可以实时了解滤盒工作状况。
172.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搅拌机构于尾部滤盒609内,降低滤孔一被堵的几率。
173.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两根可折叠软管于终滤装置上,并增设一个绳链于止回阀一上,降低更换柱形滤芯的难度。
17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75.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采用现有技术得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