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4880发布日期:2022-01-26 20:58阅读:76来源:国知局
车辆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防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汽车数量越来越多,车辆相撞的事故屡屡发生。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多的主、被动安全手段在车辆上得到应用。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lectrical park brake,epb)、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ler,esc)。
3.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车辆相撞时对车辆的破坏以及对内部乘员的伤害,在车辆的外部安装气囊,这样车辆发生相撞时,两车辆的气囊相撞,或者一车辆的气囊与另一车辆的车体相撞,通过气囊减小冲击力,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4.但是,现有技术中气囊充气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防护装置及车辆,提高气囊充气的便捷性。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防护装置,包括充气组件、至少一个支撑组件和至少一个气囊;
7.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梁,支撑梁用于与车辆的车架连接;
8.气囊内填充有气体,气囊与支撑梁连接且气囊位于车辆的外部,气囊内的气体可在外部压力下排出;
9.充气组件包括储气筒,储气筒具有第一充气接口,第一充气接口用于与车辆的压缩机连通,储气筒具有第一排气接口,气囊具有第二充气接口,第二充气接口与第一排气接口连通。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气囊与支撑梁可拆卸连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气囊和支撑梁中的一者上具有卡槽,另一者上具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接部,卡槽套设在卡接部上。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气囊朝向支撑梁的侧面具有第一连接部,支撑梁上具有第一通孔,螺钉经第一通孔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支撑组件包括多个连接板,连接板具有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梁侧面连接,第三连接部用于与车架底面连接;
14.支撑组件还包括固定带,固定带用于将储气筒固定在车架上。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气囊上具有多个第二排气接口,多个第二排气接口沿气囊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气囊内气体通过第二排气接口排出。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第二排气接口位于气囊朝向支撑梁一侧,支撑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排气接口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排气接口插设在第二通孔上。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气囊上具有多个安全阀,安全阀连接在第二排气接口的端部,当气囊中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气囊内气体依次通过第二排气接口和安全阀朝向车辆的内侧排出。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气囊为弧形状,支撑梁形状与气囊形状相匹配;
19.气囊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和/或尾部。
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连接在车辆本体上的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车辆防护装置。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及车辆,车辆防护装置通过设置充气组件、支撑组件和气囊,充气组件包括储气筒,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梁,气囊通过支撑梁连接在车辆的外部,气囊通过车辆本身的压缩机和储气筒进行充气,提高了充气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的主示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的俯视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中气囊与支撑梁的位置关系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车辆防护装置;
31.11-充气组件;
32.111-储气筒;
33.1111-第一排气接口;
34.112-充气管;
35.12-支撑组件;
36.121-支撑梁;
37.122-连接板;
38.13-气囊;
39.131-第二充气接口;
40.132-第二排气接口;
41.14-安全阀;
42.2-车架;
43.3-车辆;
44.31-车辆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45.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车辆相撞时对车辆的破坏以及对内部乘员的伤害,在车辆的外部安装气囊,这样车辆发生相撞时,两车辆的气囊相撞,或者一车辆的气囊与另一车辆的车体相撞,通过气囊减小冲击力,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但是,现有技术中气囊充气需要采用外部独立的充气设备进行充气,这样,充气不便,不能随时对气囊进行充气。
4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防护装置及车辆,通过在车辆的外部设置气囊,气囊内填充气体,气囊内的气体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进行排气,从而降低车辆以及人员损伤,气囊通过车辆上的压缩机和储气筒进行充气,提高了充气的便利性。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0.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维护工具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维护工具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的主示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的俯视图,参见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1,包括充气组件11、至少一个支撑组件12和至少一个气囊13;支撑组件12包括支撑梁121,支撑梁121用于与车架2连接;气囊13内填充有气体,气囊13与支撑梁121连接且气囊13位于车辆的外部,气囊13内的气体可在外部压力下排出;充
气组件11包括储气筒111,储气筒111具有第一充气接口,第一充气接口用于与车辆的压缩机连通,储气筒111具有第一排气接口1111,气囊13具有第二充气接口131,第二充气接口131与第一排气接口1111连通。
53.其中,车辆的压缩机给储气筒111供气,从而无需单独设置为储气筒111供气的装置。储气筒111可以对压缩机压缩出来的气体进行过滤、稳压以及降温,从而将处理后的气体充入气囊13内。
54.示例性的,气囊13是一种柔性的橡胶胶囊。充气组件11还包括充气管112,车辆的压缩机和储气筒111的第一充气接口、气囊13的第二充气接口131和储气筒111的第一排气接口1111通过充气管进行连通,充气管112可以是金属管道或者橡胶软管。
55.具体的,气囊13设置在车辆的前部和尾部,在车辆碰撞后,气囊13压缩变形会使气囊13内气压升高,从而使气囊13内气体排出,这样,气囊13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通过气囊13吸能减振的作用,减轻车辆碰撞对车辆及人员的伤害。
56.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充气组件11、支撑组件12和气囊13,充气组件11包括储气筒111,支撑组件12包括支撑梁121,气囊13通过支撑梁121连接在车辆的外部,气囊13通过车辆本身的压缩机和储气筒111进行充气,提高了充气的便利性。
57.为了便于气囊13的安装与更换,气囊13与支撑梁121可拆卸连接。
5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气囊13和支撑梁121中的一者上具有卡槽,另一者上具有与卡槽向匹配的卡接部,卡槽套设在卡接部上。
59.示例性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中气囊与支撑梁的位置关系图,参见图5所示,支撑梁121的侧边上设置有卡槽,卡槽为绕支撑梁121一周的凹槽,气囊13上具有与凹槽形状相匹配的卡接部,且气囊13卡接部的周长尺寸小于凹槽的周长尺寸,由于气囊13为柔性件,通过柔性变形使气囊13套设在凹槽上。
60.或者,支撑梁121背向车架2的侧面的两端设置有突出的卡接部,且卡接部的形状与气囊13的端面形状相匹配,充气后的气囊13卡设在卡槽之间。
6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便于加工,气囊13朝向支撑梁121的侧面具有第一连接部,支撑梁121上具有第一通孔,螺钉经第一通孔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62.示例性的,气囊13朝向支撑梁121的侧面具有突出外表面的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可以为通孔或者螺纹孔,支撑梁121上的对应位置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这样,可以通过螺钉连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将气囊13固定在支撑梁121上。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2包括多个连接板122,连接板122具有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梁121侧面连接,第三连接部用于与车架2底面连接。示例性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可以为螺纹孔或者通孔,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梁121侧面,第三连接部与车架2底面通过螺钉或者螺栓进行连接。这样,可以通过替换不同结构的连接板122,使气囊13适配与不同的车型,方便操作。
64.为了减少安装工序,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可以为光板,第二连接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梁121侧面,第三连接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车架2底面。
65.可以理解的,通过连接板122将支撑梁121固定在车架2的底面,降低了气囊13的安装高度,这样,当车辆底盘高度较高时(例如货车)可以有效防止底盘高度较低的车辆的钻撞。
66.支撑组件12还包括固定带,固定带用于将储气筒111固定在车架2上。采用固带的形式,操作简单,便于安装。
67.在本实施例中,气囊13上具有多个第二排气接口132,多个第二排气接口132沿气囊13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气囊13内气体通过第二排气接口132排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排气口可以位于气囊13底面、顶面,这样,气体可以朝向地面或者天空排出的,从而避免排出气体对车辆产生冲击。
68.具体的,第二排气接口132位于气囊13朝向支撑梁121一侧,支撑梁121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排气接口132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排气接口132插设在第二通孔上。将第二排气接口132设置在气囊13朝向支撑梁121一侧,这样,车辆碰撞时不会直接撞击到第二排气接口132,减少第二排气接口132损坏率,提高气囊13的使用寿命。
69.气囊13上具有多个安全阀14,安全阀14连接在第二排气接口132的端部,当气囊13中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气囊13内气体依次通过第二排气接口132和安全阀14朝向车辆的内侧排出。安全阀14关闭后,储气筒111可以对气囊13进行充气,从而实现气囊13的重复利用。
70.车辆在碰撞时,气囊13压缩变形使气囊13内气压升高,气压大于安全阀14的额定压强值,安全阀14打开,气囊13内气体朝向车辆的内侧排出,气压下降到安全阀14的额定压强值时,安全阀14关闭。这样,可以增加缓冲的时间,对车辆更好的进行减速,从而降低车辆碰撞损伤。
71.可以理解的是,安全阀14可以实现气囊13内气体经安全阀14向气囊13外单向流动,即气囊13内的气体排出,而大气中空气不会进入到气囊13中,这样,车辆在发生碰撞后,大气中空气不会对气囊进行充气,从而不会因充气给车辆带来二次的冲击,提高了安全性。
72.具体的,气囊13为弧形状,支撑梁121形状与气囊13形状相匹配,气囊13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和/或尾部。其中,支撑梁121形状与气囊13形状相匹配都是弧形状,这样支撑梁121可以更好的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气囊13可以贴合在车辆的前部、尾部,从而提高防护效果。
7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3,包括车辆本体31和连接在车辆本体31上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护装置1。
74.其中,车辆防护装置1的结构和原理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75.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3,通过设置车辆本体31和连接在车辆本体31上的车辆防护装置1,车辆防护装置1可以实现对车辆3以及人员的保护,降低车辆3碰撞时对车辆3以及人员的损伤,这样,提高了车辆3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7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