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门缓冲结构、缓冲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7738发布日期:2023-03-21 18:4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背门缓冲结构、缓冲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门缓冲结构、缓冲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背门即车辆后备箱门,现有的背门缓冲块安装在背门或是车体上,背门关闭时与另一端对应的结构相匹配,以消除车辆在颠簸路况背门震动异响,并降低背门猛关时与周边件产生磕碰干涉的风险。
3.但由于现有结构的匹配主要依靠制造精度和工人经验调整来实现,使得匹配精度难以保证,易出现匹配欠压和过压问题。当产生欠压时,则容易出现颠簸路况背门震动异响,背门猛关时与周边件磕碰干涉的问题。当产生过压时,易出现背门翘起的问题。
4.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背门缓冲结构缓冲装置及车辆,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门缓冲结构、缓冲装置及车辆,优化车辆导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欠压或过压导致的背门与车体之间产生异响、磕碰干涉以及背门翘起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门缓冲结构,设置于车辆的背门,包括底座、限位块本体及紧固件;所述底座与所述背门相连接,所述限位块本体包括缓冲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形成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当所述缓冲部与所述车体相接触时所述连接部保持于第一位置,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将所述连接部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
7.其中,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底座滑动。
8.具体地,所述连接部上连接有第一调整部和第二调整部,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调整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调整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均具有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扩张的趋势。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均形成有第一接触段和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一接触段与所述第二接触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接触段与所述限位槽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段与所述限位槽的接触面积。
1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段呈舌形结构,所述第二接触段的接触端能够向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接触段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接触段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段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所述第一接触段和所述第二接触段交替设置。
11.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外壁面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均排布有刻度线,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能够与所述刻度线相对准的标线。
12.具体地,所述缓冲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以使所述缓冲部能够与所述底座的端部相抵接。
1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设置于车辆的背门,包括底座、限位块本体及紧固件;底座与背门相连接,限位块本体包括缓冲部和连接部,连接部形成有第一定位孔,底座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连接部与底座滑动连接,当缓冲部与车体相接触时连接部保持于第一位置,紧固件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将连接部锁定于第一位置。
16.由此分析可知,通过限位块本体的连接部与底座的滑动连接,当背门关闭时,缓冲部能够与车体相接触,而通过背门与车体闭合时的冲击力,能够推动连接部相对底座滑动。
17.由于限位块本体相对底座的滑动是在背门与车体相扣合后完成的,且当背门开启后限位块本体能够相对底座保持在第一位置。因此,当背门再次与车体扣合时,缓冲部能够与车体刚好接触。
18.并且,由于本技术中的连接部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底座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因此,当限位块本体相对底座产生窜动后,开启背门,并通过紧固件将限位块本体与底座连接固定,从而能够使限位块本体相对底座的位置保持固定,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背门再次闭合时,产生欠压或过压的情况,避免背门与车体之间产生异响、磕碰干涉以及背门翘起的问题。
19.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缓冲装置,用于车辆,包括车体缓冲结构以及上述的背门缓冲结构;所述车体缓冲结构包括车体缓冲块和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车辆的车体相连接,以将所述车体缓冲块固定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背门缓冲结构中的限位块本体的缓冲部能够与所述车体缓冲块相接触。
20.本技术提供的缓冲装置应用上述的背门缓冲结构,并配合有车体缓冲结构。由于背门缓冲结构能够根据具体背门与车体的接触情况做出相应地调整,因此,配合车体缓冲结构的缓冲装置能够进一步地避免背门与车体产生欠压和过压的情况。
2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车体和所述背门以及上述的缓冲装置;所述车体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背门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背门上,且所述背门缓冲结构与所述车体缓冲结构相对应设置。
22.由于本技术中的车辆采用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的缓冲装置,因此,能够使背门与车体的接触更加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车辆的驾乘感受和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中限位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底座;101-第一限位槽;102-第二限位槽;103-第二定位孔;104-刻度线;2-限位块本体;201-缓冲部;2011-缓冲豁口;202-连接部;2021-第一定位孔;2022-标线;203-第一调整部;2031-第一接触段;2032-第二接触段;204-第二调整部;205-定位凸部;3-紧固件;4-外壳;5-安装组件;6-车体缓冲块;
31.s1-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37.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38.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9.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40.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门缓冲结构,设置于车辆的背门,包括底座1、限位块本体2及紧固件3;底座1与背门相连接,限位块本体2包括缓冲部201和连接部202,连接部202形成有第一定位孔2021,底座1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103;连接部202与底座1滑动连接,当背门与车辆的车体相扣合时,缓冲部201与车体相接触,并带动连接部202相对底座1滑动至第一位置;当背门与车体相分离时,连接部202能够保持于第一位置,并通过紧固件3穿过第一定位孔2021和第二定位孔103,将连接部202锁定于第一位置。
4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通过限位块本体2的连接部202与底座1的滑动连接,当背门关闭时,缓冲部201能够与车体相接触,而通过背门与车体闭合时的冲击力,能够推动连接部202相对底座1滑动。
44.由于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的滑动是在背门与车体相扣合后完成的,且当背门开启后限位块本体2能够相对底座1保持在第一位置。因此,当背门再次与车体扣合时,缓冲部201能够与车体刚好接触。
45.并且,由于本技术中的连接部202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2021,底座1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103,因此,当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产生窜动后,开启背门,并通过紧固件3将限位块本体2与底座1连接固定,从而能够使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的位置保持固定,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背门再次闭合时,产生欠压或过压的情况,避免背门与车体之间产生异响、磕碰干涉以及背门翘起的问题。
46.调整时,先将限位块本体2的连接部202与底座1相连接,并将缓冲部201调整至过压状态。之后关闭背门,缓冲部201与车体相接触,并受到车体的反推力,从而使连接部202相对底座1滑动。开启背门,由于连接部202能够相对底座1保持在第一位置,因此,通过紧固件3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孔2021和第二定位孔103,使限位块本体2与底座1连接锁定,从而使限位块本体2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置,进而使背门再次关闭时,缓冲部201能够刚好接触车体,避免了过压和欠压的问题。
47.优选地,本技术中的缓冲部201的宽度大于连接部202的宽度,以使缓冲部201能够与底座1的端部相抵接,避免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产生过度窜动。
48.进一步优选地,本技术中的缓冲部201可由橡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且如
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缓冲部201上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缓冲豁口2011,当缓冲部201与车体或车体缓冲块6相接触时,使缓冲部201的前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扩张,从而提升缓冲效果。
49.更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图3所示,第一定位孔2021为腰孔,第二定位孔103可以为螺孔,紧固件3为螺栓。第一定位孔2021为腰孔,能够便于调整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的位置,而本技术中的第二定位孔103为螺孔,能够通过螺栓直接将限位块本体2与底座1相锁定。
50.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第一位置为缓冲部201刚好与车体缓冲结构中的车体缓冲块6相接触时连接部202相对底座1的位置。由于不同车型背门与车体的设计情况不同,其接触程度也不同,因此,本技术中的第一位置并非是某一个固定位置,而是在缓冲部201刚好接触车体缓冲块6,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的位置。
51.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是,使本技术中的限位块本体2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可通过在限位块本体2和底座1上分别设置互相吸引的磁吸件,且磁吸件避让第一定位孔2021和第二定位孔103设置。当限位块本体2的连接部202与底座1相接触时,两个磁吸件互相吸引,使限位块本体2能够相对底座1保持固定。当背门关闭缓冲部201受到冲击时,连接部202能够相对底座1产生滑动,并保持在滑动后的位置上,从而在开启背门后,限位块本体2仍能够保持于第一位置。最后通过紧固件3将限位块本体2锁定在该位置上,完成背门缓冲结构的调整。
52.其中,如图1结合图2所示,底座1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相对设置于底座1的两侧且沿第一方向s1延伸,连接部202能够在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之间沿第一方向s1相对底座1滑动。
53.优选地,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相对设置于底座1的两侧,以使底座1呈c形结构,并且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连接部202的两侧分别对应插入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中,因此,本技术中底座1上形成的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不仅能够使限位块本体2仅沿第一方向s1往复运动,而且,也能够通过对连接部202的限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限位块本体2产生沿底座1的厚度方向活动的趋势,从而提升背门缓冲结构的稳定性。
54.并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能够使连接部202相对底座1的滑动过程更加顺利,且受力均匀。
55.通过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使底座1呈c形结构能够更好地对连接部2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产生沿底座1的厚度方向上的窜动或翘起。
5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使限位块本体2能够相对底座1保持在第一位置上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结合图4所示,本技术中的连接部202上连接有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分别位于连接部202的两侧,且沿第一方向s1延伸;第一调整部203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以及第二调整部204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均具有向远离连接部202的方向扩张的趋势。
57.通过在连接部202的侧部设置的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并使第一调整部203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以及第二调整部204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均具有向远离连接部202的方向扩张的趋势,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连接部202相对底座1的滑动摩擦力,
进而能够实现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保持在第一位置上。
58.而通过两侧设置的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能够使连接部202的受力更加均匀。由于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均具有向远离连接部202的方向扩张的趋势,因此,使得本技术中设置有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的连接部202与底座1为一定程度上的过盈连接。
59.而上述的一定程度上的过盈连接可理解为在无外力作用下,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能够使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保持静止,而当受到外力冲击时,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能够相对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产生窜动,从而使限位块本体2能够相对底座1产生窜动。
60.进一步地,如图3结合图4所示,本技术中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背离连接部202的一侧均形成有第一接触段2031和第二接触段2032,第一接触段2031与第二接触段2032沿第一方向s1间隔设置,且第一接触段2031与限位槽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二接触段2032与限位槽的接触面积。
61.通过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背离连接部202的一侧形成的第一接触段2031和第二接触段2032,并使第一接触段2031和第二接触段2032沿第一方向s1间隔设置,能够降低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与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接触面过大,使摩擦力过大,从而在冲击力不足的情况下导致限位块本体2无法相对底座1产生窜动的问题。
62.而通过使第二接触段2032呈舌形结构,能够降低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的接触面积,保证限位块本体2能够相对底座1产生窜动。而第二接触段2032的接触端能够向接近或远离第一接触段2031的方向移动,能够进一步地保证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的窜动效果。
63.优选地,如图3结合图4所示,本技术中第一接触段203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二接触段203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第一接触段2031和第二接触段2032交替设置。通过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段2031和第二接触段2032,能够降低与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的接触面积,保证限位块本体2受力状态下能够相对底座1产生窜动。
64.实际应用时,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均由橡胶材料制成,从而使第一调整部203和第二调整部204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摩擦力,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弹性,从而保证限位块本体2受外力冲击时能够相对底座1的滑动以及未受外力作用时能够相对底座1静止的目的。
65.其中,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中第一限位槽101和第二限位槽102的外壁面且沿第一方向s1均排布有刻度线104,连接部202上设有能够与刻度线104相对准的标线2022。
66.通过底座1对应限位槽的外壁面的位置设置的刻度线104,并通过在连接部202上对应设置的标线2022,能够精确调整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的位置。
67.即在调整阶段,在限位块本体2相对底座1保持在第一位置后,将标线2022对准的刻度线104作为基准,通过紧固件3进行锁定,并再次关闭背门,进行一定时间的驾驶测试,检测在背门缓冲结构在该位置时,背门是否会产生异响、磕碰干涉以及翘起的问题。若存在上述问题,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照刻度线104进行微调,从而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准确地进行调整。
68.如图5结合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还包括外壳4,外壳4罩设于底座1上,且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
69.本技术中底座1与连接部202的外侧还罩设有外壳4,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连接部202与底座1的相对位置的固定,并提升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70.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中底座1的两侧还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定位凸部205,而本技术中的外壳4的内壁上对应形成有卡接凹部(图中未示出)。通过定位凸部205与卡接凹部的配合,实现外壳4与底座1稳定地可拆卸连接。
71.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缓冲装置,用于车辆,包括上述的背门缓冲结构以及车体缓冲结构;车体缓冲结构包括车体缓冲块6和安装组件5,安装组件5与车辆的车体相连接,以将车体缓冲块6固定于车体上;背门缓冲结构中的限位块本体2的缓冲部201能够与车体缓冲块6相接触。
72.本技术提供的缓冲装置应用上述的背门缓冲结构,并配合有车体缓冲结构。由于背门缓冲结构能够根据具体背门与车体的接触情况做出相应地调整,因此,配合车体缓冲结构的缓冲装置能够进一步地避免背门与车体产生欠压和过压的情况。
7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缓冲装置、车体和背门;车体缓冲结构设置于车体上,背门缓冲结构设置于背门上,且背门缓冲结构与车体缓冲结构相对应设置。
74.由于本技术中的车辆采用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背门缓冲结构的缓冲装置,因此,能够使背门与车体的接触更加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车辆的驾乘感受和使用感受。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