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90296发布日期:2023-12-15 08:03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车辆,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的车身一般包括左右两个纵梁和连接两个纵梁的横梁。当前车辆的电池包的后端与车身横梁之间一般采用两个矩形连接件连接。矩形连接件的前侧面与电池包连接,矩形连接件的顶部一般采用螺栓与横梁相连。然而这种结构中,矩形连接件的侧板与来自纵梁的作用力近于垂直,导致横梁和矩形连接件的连接处容易产生面外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电池包与车身横梁采用矩形连接件连接时,连接处容易产生面外变形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所述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连接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横梁的第一连接件;

3、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位于所述第二倾斜板靠近所述右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一倾斜板和所述第二倾斜板均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电池包连接;

4、最靠近所述右纵梁的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延长面,与所述右纵梁相交;最靠近所述左纵梁的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延长面与所述左纵梁相交。

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的延长面与右纵梁相交,可以使来自右纵梁的作用力与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减小第一倾斜板的面外变形,使来自右纵梁的作用力对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以保证第一倾斜板良好的稳定性;同理,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的延长面与左纵梁相交,可以使来自左纵梁的作用力与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减小第二倾斜板的面外变形,使来自左纵梁的作用力对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以保证第二倾斜板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电池包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6、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纵截面呈类三角形;

7、由所述横梁至所述电池包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左右方向的长度呈逐渐减小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的横向长度从横梁至电池包的方向逐渐减小,则第一连接件从纵向看呈类三角形,以使第一连接件更不易变形,结构更为稳定。

9、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间隔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设为至少两个,可以减小各第一连接件的尺寸与重量,便于加工制作,减轻车身重量;而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靠近横梁的一端间隔设置,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更靠近横梁及电池包的左右两端,以将电池包的左右两侧与横梁的左右两端相连,从而使电池包及横梁受力更为均匀,以更稳定将电池包与横梁连接。

11、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邻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设为至少两个,可以减小各第一连接件的尺寸与重量,便于加工制作,减轻车身重量;而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靠近横梁的一端邻接,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的空隙构成类三角形,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安装空间,并且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13、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关于穿过所述横梁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对称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对称布局在横梁的底侧,受力更为均衡,从而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保证车身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15、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贴合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底面的第一底贴板,所述第一底贴板由所述第一倾斜板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倾斜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16、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贴合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底面的第二底贴板,所述第二底贴板由所述第二倾斜板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倾斜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17、通过设置第一底贴板,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底贴板,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18、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竖向板,所述第一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前侧和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前侧相连;

19、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二竖向板,所述第二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后侧和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后侧相连。

20、通过设置第一竖向板,并将第一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倾斜板的前侧和第一倾斜板的前侧相连,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强度,以更稳定连接电池包与横梁,增加车身的结构强度。同理,设置第二竖向板,将第二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倾斜板的后侧和第一倾斜板的后侧相连,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强度,以更稳定连接电池包与横梁,增加车身的结构强度。

21、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前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一贴合板,所述第一贴合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一竖向板邻接,所述第一竖向板与所述第一贴合板处于同一平面上;

22、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后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二竖向板邻接,所述第二竖向板与所述第二贴合板处于同一平面上。

23、通过将第一竖向板与第一贴合板设于同一平面,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使得横梁的前侧面对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经第一贴合板传导至第一竖向板时,该作用力与第一竖向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对第一竖向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一竖向板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的稳定性。通过将第二竖向板与第二贴合板设于同一平面,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使得横梁的后侧面对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经第二贴合板传导至第二竖向板时,该作用力与第二竖向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对第二竖向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二竖向板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的稳定性。

24、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前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一贴合板,所述第一贴合板的下侧具有由所述横梁的底面向前侧面弯折过渡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竖向板相连,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底面和前侧面贴合固定;

25、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后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的下侧具有由所述横梁的底面向后侧面弯折过渡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竖向板相连,所述第二弯折部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底面和后侧面贴合固定。

26、通过在第一贴合板的下侧设置第一弯折部,可以将第一弯折部与横梁的底面至前侧面贴合固定,以增大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二贴合板的下侧设置第二弯折部,可以将第二弯折部与横梁的底面至后侧面贴合固定,以增大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27、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竖向板,且所述第一竖向板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预设距离时,所述第一竖向板的下端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连接;

28、或者,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竖向板,且所述第一竖向板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预设距离时,所述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竖向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连接。

2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竖向板与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时,可以将第一连接件直接与电池包固定连接,可以简化结构,便于安装,降低成本,提升车身的结构强度。当第一竖向板与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通过第二连接件来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电池包,提升连接结构对不同尺寸电池包及不同尺寸车身的适应性。

30、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呈敞口状。

3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空腔结构,可以减轻第一连接件的重量,进而减轻车身的重量;而将空腔结构靠近横梁的一端设置呈敞口状,可以方便加工制作。

32、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包、车身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横梁相连。

33、上述车辆使用了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可以减少连接结构的面外变形,保证连接结构良好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使电池包的后端良好地固定于车身横梁上,提升车辆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