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18491发布日期:2023-02-01 03:1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互联网产业的一般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的普及,驾驶车辆出行时携带儿童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为了保障儿童的乘车安全,由此出现了儿童座椅。
3.但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儿童可能在儿童座椅上存在不规范行为。例如,在儿童座椅上睡觉时儿童的脖子悬在儿童座椅外,可能会导致落枕。类似的这种不规范行为会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儿童在儿童座椅上产生不规范行为时如何处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当儿童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产生不规范行为(例如,睡姿不标准)时提示用户及时调整儿童睡姿,从而有效保证儿童健康。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的域控制器系统中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所述域控制器系统包括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所述异常睡姿包括:歪头角度超过预设歪头角度的睡姿、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睡姿、头悬空的睡姿;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所述目标睡姿为标准的睡姿,所述输出装置包括受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控制的扬声器、中控显示屏、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或吸顶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
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装置,应用于车辆的域控制器系统中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所述域控制器系统包括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该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处理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所述异常睡姿包括:歪头角度超过预设歪头角度的睡姿、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睡姿、头悬空的睡姿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用于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以及,用于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所述目标睡姿为标准的睡姿,所述输出装置包括受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控制的扬声器、中控显示屏、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或吸顶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
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8.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9.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10.实施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获取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以及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其中,目标睡姿为标准的睡姿,可以提高车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处理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智能性和全面性,降低因未能及时处理儿童姿态异常事件而造成儿童健康受损的概率,提高儿童乘坐安全性。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类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架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组成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4.本技术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分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1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法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地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在本技术实施例中,“a和/或b”表示a和b,a或b两个含义。“a,和/或b,和/或c”表示a、b、c中的任一个,或者,表示a、b、c中的任两个,或者,表示a和b和c。
16.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类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汽车的传统功能中包括:动力域、底盘域和车身域,在汽车的新兴功能中可以包括: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等等。智能座舱域实现的功能繁多,包括信息娱乐、人机交互、空中下载技术升级等。自动驾驶域则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结合摄像头、算法等与各类接口配合,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对于不同的域,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控制器。例如,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当然也可以多个域共用一个控制器,本技术并不限制每个域对应的控制器的数量,也可以一个域配置多个控制器,上述控制器也可以为通用处理器、图像处理器等等计算能力更强的处理器。
17.随着车辆的普及,驾驶车辆出行时携带儿童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为了保障儿童的乘车安全,由此出现了儿童座椅。
18.但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儿童可能在儿童座椅上存在不规范行为。例如,在儿童
座椅上睡觉时儿童的脖子悬在儿童座椅外,可能会导致落枕。类似的这种不规范行为会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儿童在儿童座椅上产生不规范行为时如何处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9.请参见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车辆的域控制器系统中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所述域控制器系统包括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201-步骤s204:步骤s201: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可以包括以下步骤a1-步骤a4:步骤a1:接收所述车辆上的至少一个摄像装置采集的影像数据,所述至少一个摄像装置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
21.摄像装置的安装位置可以是任意位置,例如车后视镜位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为其他的位置,例如车门的后侧或前排座椅的后侧等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影像数据包括图片影像数据和视频影像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该至少一个摄像装置与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可以将采集到的影像数据发送至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22.可以是摄像装置发送该预设周期内采集的影像数据至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也可以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向摄像装置发送影像数据的请求信息,摄像装置接收到请求信息后发送该预设周期内采集的影像数据至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23.步骤a2:根据所述影像数据判断所述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24.示例性的,当影像数据为图片影像数据时,若检测到连续接收到的预设张图片中的儿童均处于闭眼状态时,则可以判断该儿童处于睡眠状态。
25.示例性的,当影像数据为视频影像数据时,若检测到视频影像数据中儿童持续处于闭眼状态时,则可以判断该儿童处于睡眠状态。
26.步骤a3:在所述儿童处于睡眠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影像数据中提取所述儿童的睡姿影像数据。
27.由于影像数据中除了儿童的睡姿影像数据还可能包括其他影像数据,例如座位影像数据,车窗影像数据等,因此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以从影像数据中将儿童的睡姿影像数据提取出来。
28.步骤a4:根据所述睡姿影像数据确定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29.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分析睡姿影像数据可以得到该睡姿影像数据所表示的当前睡姿,也就是第一睡姿。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可以包括以下步骤b1-步骤b6:步骤b1: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各个位置配置的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数据。
31.压力传感器可以配置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任意位置,例如配置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坐垫、靠背、安全带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上。
32.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发送该预设周期内采集的压力数据至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也可以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向压力传感器发送压力数据的请求信息,压力传感器接收到请求信
息后发送该预设周期内采集的压力数据至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33.步骤b2:根据当前周期获取的压力数据以及所述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获取的压力数据判断所述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34.当儿童处于睡眠状态时,身体(肢体)姿势不怎么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变化频率相对较低。而当儿童未处于睡眠状态时,则身体(肢体)姿势更可能不停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变化频率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当前周期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压力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35.步骤b3:当所述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发生变化的位置数量小于预设数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儿童处于睡眠状态。
36.尽管儿童处于睡眠状态时身体姿势不怎么会发生变化,但是也可能发生微小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当前周期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相较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压力数据发生变化的位置的数量是否小于预设数量来判断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示例性的,当前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发生变化的位置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则可以确定儿童处于睡眠状态;当前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发生变化的位置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可以确定儿童处于非睡眠状态。进一步的,由于儿童处于睡眠状态时身体姿势变化不大,因此,也可以根据当前周期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相较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压力数据的变化范围是否处于预设压力数据变化范围内判断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示例性的,当前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的变化范围处于预设压力数据变化范围内时,则判断儿童处于睡眠状态;当前周期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的压力数据的变化范围超过预设压力数据变化范围时,则判断儿童处于非睡眠状态。进一步的,可以结合当前周期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发生变化的位置数量是否小于预设数量,以及,当前周期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与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的变化范围是否处于预设压力数据变化范围内,综合判断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37.步骤b4:根据所述当前周期获取的压力数据生成所述第一睡姿对应的第一受力图。
38.当儿童处于不同的睡姿时,不同睡姿下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当前周期获取的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生成当前的第一睡姿对应的第一受力图。
39.步骤b5:获取所述数据库中存储的预设的标准睡姿受力图。
40.数据库中存储的预设的标准睡姿受力图可以是来自于预先分析标准睡姿下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各个位置的受力数据得到的受力图。可以理解的是,标准睡姿受力图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进一步的,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睡姿受力图可以不断地进行更新。
41.步骤b6:根据所述第一受力图以及所述预设的标准睡姿受力图的差异性得到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42.示例性的,若标椎睡姿受力图下含有五个位置的受力数据分别为m1,n1,p1,q1,r1,而第一受力图下的相应的五个位置受力数据分别为m1,n1,p2,q1,r2。那么根据标准睡姿受力图对应的标准睡姿可以得到第一受力图下受力数据p2和受力数据r2对应的位置偏
离标准睡姿。并且,可以根据p1与p2 的差值以及r1与r2的差值确定第一睡姿与标准睡姿的偏离量,从而可以根据偏离量以及标准睡姿得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43.步骤s202: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
44.其中,异常睡姿包括:歪头角度超过预设歪头角度的睡姿、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睡姿、头悬空的睡姿中的至少一种。异常睡姿可以预先存储进数据库中。可以理解的是,异常睡姿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进一步的,数据库中存储的异常睡姿可以不断地进行更新。
45.将第一睡姿与异常睡姿依次比对,判断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中的一种,所述异常睡姿为不标准的睡姿。例如,若第一睡姿为异常睡姿中的一种,则判断第一睡姿为不标准的睡姿;若第一睡姿不为异常睡姿中的一种,则判断第一睡姿为标准的睡姿。标准睡姿是指不会导致儿童落枕或者影响儿童健康的睡姿。
46.步骤s203: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
47.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存在用户没有注意到儿童的睡姿不标准或者用户不方便帮助儿童调整睡姿的情况。因此可以由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自主控制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整儿童的睡姿。但由于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多样性,可能存在部分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没有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因此,可以在儿童的第一睡姿不是标准睡姿的情况下,查询数据库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集合中是否存在针对于当前第一睡姿的调整方案来判断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辅助调整当前第一睡姿的功能)。
48.步骤s204: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
49.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则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以控制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
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睡姿为歪头角度超过预设歪头角度的睡姿,且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中包括针对所述歪头角度超过预设歪头角度的睡姿的第一辅助调整策略,则第一辅助调整策略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在儿童的第一睡姿为头部向右侧歪的睡姿的情况下,控制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节向左偏移的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儿童的歪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歪头角度;在儿童的第一睡姿为头部向左侧歪的睡姿的情况下,控制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节向右偏移的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儿童的歪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歪头角度。
51.在乘车场景中,儿童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也可能吃东西,因而也可能会有儿童吃着东西睡着的情况发生。而儿童吃着东西(例如块状食品,糖)睡觉容易被呛到,甚至可能有窒息的危险。因此,可以对儿童睡着时口中是否含块状食品进行判断,以便及时向车上其他人员发出儿童口中含块状食品睡觉可能存在呛到或者窒息风险的预警信息。
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睡姿为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睡
姿,且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中包括针对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睡姿的第二辅助调整策略,则第二辅助调整策略可以包括如下操作:获取所述儿童处于所述第一睡姿之前缓存的图像信息和所述图像信息的采集时间;若根据所述图像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且食用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则通过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扬声器提醒所述用户检查所述儿童的口腔情况;以及,提醒所述用户纠正所述儿童的头部姿态;若根据所述图像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且食用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之间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先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振动第二预设时长并检测所述儿童是否因身体不适而持续动作;若检测到持续动作,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扬声器提醒所述用户检查所述儿童的口腔情况;以及,提醒所述用户纠正所述儿童的头部姿态;若检测到未持续动作,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低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仰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仰头角度;若根据所述图像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童睡觉前未食用块状食品,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低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仰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仰头角度。
53.具体可以是:摄像装置采集图像信息后,将图像信息以及采集图像信息的采集时间进行存储。在判断出儿童发生了睡眠事件(也就是处于第一睡姿)的情况下,根据获取到的儿童处于第一睡姿之前缓存的图像信息和图像信息的采集时间,判断图像中儿童睡觉前(例如,检测到儿童处于第一睡姿前的第三预设时间范围内)是否有食用块状食品。例如,图像中棒棒糖的棍子露在嘴外,或者,儿童的嘴巴为张开状态下的图像中可以识别到块状食品,或者,与平时口中没有块状食品的情况相比图像中儿童的嘴巴有鼓起等,可确定儿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或者,也可以根据获取到的麦克风采集到的声音或语音,判断儿童睡觉前是否有食用块状食品。例如,接收到的声音中包含吃东西时咂咂嘴的声音,或者,用户给儿童糖时说的话中包含“给你糖吃”、“吃糖”、“吃不吃糖”、“吃不吃东西”、“吃东西”等语音,可判断儿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若确定出儿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且食用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之间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先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振动第二预设时长并检测所述儿童是否因身体不适而持续动作。其中,可以通过受力是否发生变化或者儿童睡姿是否发生变化等判断儿童是否持续动作。控制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振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因口中的块状食品而窒息。若检测到持续动作,则说明儿童可能因口中的块状食品感到了不舒服,例如卡在喉咙处。因此,若检测到持续动作,则可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扬声器提醒所述用户检查所述儿童的口腔情况。例如,控制扬声器发送诸如“儿童当前为含糖睡觉且仰头角度过大,容易被呛到或产生窒息危险,请及时检查儿童口腔情况”等。以及,提醒所述用户纠正所述儿童的头部姿态。若检测到未持续动作,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低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仰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仰头角度;若根据所述图像
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童睡觉前未食用块状食品,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低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仰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仰头角度。
5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睡姿为头悬空的睡姿,且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中包括针对头悬空的睡姿的第三辅助调整策略,则第三辅助调整策略可以包括如下操作:控制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高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头部不再悬空。
55.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为实现将第一睡姿调整至目标睡姿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调整第一睡姿至目标睡姿,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6.进一步的,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儿童偏离目标睡姿的范围超过预设可调整范围,而导致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无法控制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因此,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先判断儿童的第一睡姿偏离目标睡姿的范围是否超过预设可调整范围。在儿童的第一睡姿偏离目标睡姿的范围不超过预设可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以控制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
5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由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控制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也可以发送控制信息控制输出装置提示用户已由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控制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了。
58.步骤s205: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59.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则需要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控制输出装置提示用户来帮助调整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60.或者,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辅助调整睡姿的功能的情况下,若儿童的第一睡姿偏离目标睡姿的范围超过预设可调整范围,则需要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控制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61.其中,所述目标睡姿为标准的睡姿,所述输出装置包括受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控制的扬声器、中控显示屏、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或吸顶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当输出装置包括扬声器时,可控制扬声器发送诸如“儿童当前睡姿已偏离标准睡姿,请及时帮助儿童调整睡姿”等提示语句来提示用户调整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当输出装置包括中控显示屏、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或吸顶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时,可利用以上输出装置显示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和/或需将儿童调整成的目标睡姿,来提示用户调整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62.通过获取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以及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
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其中,目标睡姿为标准的睡姿,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因睡姿不标准(不规范)导致落枕等从而影响儿童健康的情况发生,提高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用户调整后的睡姿不为目标睡姿,那么在用户对第一睡姿进行调整后的预设调整时间间隔后,判断调整后的睡姿是否为目标睡姿。若判断出调整后的睡姿不为目标睡姿,则发送第三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输出装置提示用户再次对儿童的睡姿进行调整。
64.请参见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01-步骤s307:步骤s301: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65.步骤s302: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
66.步骤s303: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
67.步骤s304: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
68.步骤s305: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69.其中,步骤s301-步骤s305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图2所示的步骤s201-步骤s205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70.步骤s306:在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所述儿童的睡姿由所述目标睡姿变换为所述第一睡姿,则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
71.在将儿童的睡姿由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儿童的睡姿由目标睡姿又变换成了第一睡姿,说明可能存在外在因素导致儿童处于目标睡姿时感觉到了不舒服。因此,若将儿童的睡姿由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儿童的睡姿由目标睡姿又变换成了第一睡姿时,则可以分析查找导致儿童感到不舒服的原因。例如,可能是由于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因此,可以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例如,获取儿童预设距离内的温度与其他位置的温度,若儿童预设距离内的温度与其他位置的温度的差值超过预设差值,则可以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或者,也可以通过影像数据,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以上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的方式仅为一种示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72.步骤s307: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调整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位置,或者,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调整所述车辆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位置。
73.若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那么这可能是导致儿童的睡姿不规范(不为标准睡姿)的原因。因此,在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的情况下,可以由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对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位置进行调整,或者,对车辆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位置进行调整。进一步的,还可以再次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
74.通过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来分析儿童睡姿不规范的原因是否为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儿童当前睡姿不规范的问题,而不是使得儿童不断地变换为以不规范的睡姿睡觉。
75.请参见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401-步骤s407:步骤s401: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76.步骤s402: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
77.步骤s403: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
78.步骤s404: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
79.步骤s405: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80.其中,步骤s401-步骤s405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图2所示的步骤s201-步骤s205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81.步骤s406:在第二预设时间范围内,若所述儿童的睡姿由所述目标睡姿变换为所述第一睡姿,则判断所述儿童的人脸是否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
82.在将儿童的睡姿由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后的第二预设时间范围内,若儿童的睡姿由目标睡姿又变换成了第一睡姿,说明可能存在外在因素导致儿童处于目标睡姿时感觉到了不舒服。因此,若将儿童的睡姿由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后的第二预设时间范围内,儿童的睡姿由目标睡姿又变换成了第一睡姿时,则可以分析查找导致儿童感到不舒服的原因。例如,可能是由于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正被阳光照射导致儿童感到不适而使得睡姿为第一睡姿。因此,可以判断儿童的人脸是否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例如,获取儿童预设距离内的温度与其他位置的温度,若儿童预设距离内的温度与其他位置的温度的差值超过预设差值,则可以判断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或者,也可以通过影像数据,判断儿童的人脸是否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或者,还可以通过获取儿童预设距离内的光照强度与其他位置的光照强度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光照强度差值判断儿童的人脸是否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以上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的方式仅为一种示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83.步骤s407:在所述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智能座舱域控
制器打开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遮阳棚,或者升起车窗上的遮阳帘,或者调整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位置。
84.若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那么这可能是导致儿童的睡姿不规范(不为标准睡姿)的原因。因此,在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的情况下,可以由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打开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遮阳棚;或者,将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位置调整至儿童的人脸不被阳光照射的位置;或者,升起车窗上的遮阳帘,使得儿童的脸部不被阳光照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进一步的,还可以再次将儿童的第一睡姿调整为目标睡姿。
85.通过判断儿童的人脸是否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来分析儿童睡姿不规范的原因是否为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儿童当前睡姿不规范的问题,而不是使得儿童不断地变换为以不规范的睡姿睡觉。
86.请参见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501-步骤s507:步骤s501: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87.步骤s502: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
88.步骤s503: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
89.步骤s504: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
90.步骤s505: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
91.其中,步骤s501-步骤s505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图2所示的步骤s201-步骤s205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92.步骤s506:根据所述车辆上的至少一个摄像装置采集的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位置影像或传感器获取到的所述安全带的受力数据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是否位于所述儿童的预设位置,所述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儿童的脸部、颈部和胳膊中的至少一个。
93.在实际情况中,若安全带卡在儿童的脸部、颈部或者胳膊上时,会导致儿童感到不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以根据车辆上的至少一个摄像装置采集的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位置影像或传感器获取到的安全带的受力数据判断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是否位于儿童的预设位置。预设位置为会导致儿童感到不适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儿童的脸部、颈部或者胳膊。
94.步骤s507:在所述安全带位于所述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发送第二控制信息至所述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所述用户调整所述安全带至非预设位置,或者调整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坐垫使得所述安全带至所述非预设位置。
95.非预设位置是指除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例如,当输出装置包括扬声器时,可控制
扬声器发送诸如“当前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处于儿童的脸部/颈部/胳膊处,请及时帮助儿童调整安全带”等提示语句来提示用户调整安全带。当输出装置包括中控显示屏、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或吸顶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时,可利用以上输出装置显示当前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的位置和/或需将安全带调整成的正确位置,来提示用户调整安全带至非预设位置。例如,拉紧或者放松安全带的上端或者下端来调整安全带的位置至非预设位置。或者,调整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坐垫使得安全带至非预设位置。例如,升高或者降低坐垫使得安全带的位置不再位于预设位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6.通过判断安全带的位置是否处于预设位置,可以有效保证儿童的安全及乘坐体验。
97.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装置。
98.请参见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组成示意图。可以应用于车辆的域控制器系统中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所述域控制器系统包括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装置60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601,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处理单元60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睡姿是否为异常睡姿,所述异常睡姿包括:歪头角度超过预设歪头角度的睡姿、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睡姿、头悬空的睡姿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用于若所述第一睡姿为所述异常睡姿,查询数据库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预设异常睡姿调整集合,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控制单元603,用于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查询到的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策略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将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调整至标准睡姿;以及,用于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不具备针对所述第一睡姿的辅助调整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睡姿确定第一控制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至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用户调整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目标睡姿,所述目标睡姿为标准的睡姿,所述输出装置包括受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控制的扬声器、中控显示屏、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或吸顶显示屏中的至少一种。
99.可选的,控制单元603,还用于在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头部向右侧歪的睡姿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节向左偏移的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歪头角度不再超过所述预设歪头角度;以及,还用于在所述儿童的第一睡姿为头部向左侧歪的睡姿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节向右偏移的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歪头角度不再超过所述预设歪头角度。
100.可选的,获取单元601,还用于获取所述儿童处于所述第一睡姿之前缓存的图像信息和所述图像信息的采集时间;控制单元603,还用于若根据所述图像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且食用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则通过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扬声器提醒所述用户检查所述儿童的口腔情况;用于提醒所述用户纠正所述儿童的头部姿态;用于若根据所述图像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
童睡觉前有食用块状食品、且食用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之间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先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振动第二预设时长并检测所述儿童是否因身体不适而持续动作;用于若检测到持续动作,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扬声器提醒所述用户检查所述儿童的口腔情况;以及,提醒所述用户纠正所述儿童的头部姿态;用于若检测到未持续动作,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低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仰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仰头角度,以及,还用于若根据所述图像信息和所述采集时间确定出所述儿童睡觉前未食用块状食品,则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低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仰头角度不再超过预设仰头角度。
101.可选的,控制单元603,还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调高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靠背的倾斜角度,直至通过影像采集与图像检测识别判断出所述儿童的头部不再悬空。
102.可选的,处理单元602,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睡姿为仰头角度超过预设仰头角度的异常睡姿的情况下,判断所述儿童口中是否含糖;控制单元603,还用于在所述儿童口中含糖的情况下,控制所述输出装置向所述用户发送提示所述儿童存在窒息危险的预警信息。
103.可选的,处理单元602,还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所述儿童的睡姿由所述目标睡姿变换为所述第一睡姿,则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是否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控制单元603,还用于在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处于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正对位置的情况下,调整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位置,或者,调整所述车辆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位置。
104.可选的,处理单元602,还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范围内,若所述儿童的睡姿由所述目标睡姿变换为所述第一睡姿,则判断所述儿童的人脸是否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控制单元603,还用于在所述儿童的人脸处于阳光照射的位置的情况下,打开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遮阳棚,或者升起车窗上的遮阳帘,或者调整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位置。
105.可选的,处理单元602,还用于根据所述车辆上的至少一个摄像装置采集的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位置影像或传感器获取到的所述安全带的受力数据判断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是否位于所述儿童的预设位置,所述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儿童的脸部、颈部和胳膊中的至少一个;控制单元603,还用于在所述安全带位于所述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发送第二控制信息至所述输出装置,控制所述输出装置提示所述用户调整所述安全带至非预设位置,或者调整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的坐垫使得所述安全带至所述非预设位置。
106.可选的,获取单元601,还用于接收所述车辆上的至少一个摄像装置采集的影像数据,所述至少一个摄像装置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通信连接;处理单元602,还用于根据所述影像数据判断所述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用于在所述儿童处于睡眠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影像数据中提取所述儿童的睡姿影像数据,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睡姿影像数据确定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107.可选的,获取单元601,还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各个位置配置的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数据,以及用于获取所述数据库中存储的预设的标准睡姿受力图;处理单元602,还用于根据当前周期获取的压力数据以及所述当前周期的上一周期获取的压力数据判断所述儿童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用于当所述各个位置的压力数据发生变化的位置数量小于预设数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儿童处于睡眠状态、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周期获取的压力数据生成所述第一睡姿对应的第一受力图,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受力图以及所述预设的标准睡姿受力图的差异性得到所述儿童当前的第一睡姿。
108.其中,座舱中基于儿童姿态异常事件的设备控制装置600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2-图5对应的方法步骤,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109.请参见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组成示意图。可包括:处理器110、存储器120;其中,处理器110、存储器120和通信接口130通过总线140连接,该存储器12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0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图2-图5对应的方法步骤。
110.处理器1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通信接口130接收和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中的步骤。其中,所述存储器120可以集成在所述处理器110中,也可以与所述处理器110分开设置。
111.作为一种实现方式,通信接口130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器110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
112.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考虑使用通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即将实现处理器110,通信接口130功能的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器120中,通用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120中的代码来实现处理器110,通信接口130的功能。
113.该电子设备所涉及的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装置执行的方法步骤的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114.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115.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11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7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或服务器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117.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
118.还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可擦除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简称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简称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简称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简称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简称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简称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简称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简称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简称dr ram)。
119.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120.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121.该总线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
122.还应理解,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123.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24.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25.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126.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简称ilb)和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12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
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128.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129.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130.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13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