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59795发布日期:2024-03-12 20:37阅读:6来源:国知局
悬架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悬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架结构及具有该悬架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悬架结构具有减缓车身与车轮之间的振动和/或调节车身高度的作用,以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越野性能。但是现有的悬架结构重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悬架结构,悬架结构的结构简单紧凑、体积较小。

2、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悬架结构的车辆。

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悬架结构包括:

4、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适于与车身连接;

5、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适于与车轮连接;

6、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二连接臂相对所述第一连接臂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车身的连接点所在平面到所述第二连接臂与车轮的连接点所在平面的距离。

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悬架结构,悬架结构能够主动调节车身高度,实现改变车辆离地间隙的效果,实现车辆减振的效果,有利于提升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并且主动悬架的结构,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之间,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连接臂相对于第一连接臂转动的行程(该行程为在高度方向上的行程),在第一连接臂与车身的连接点所在平面到所述第二连接臂与车轮的连接点所在平面的距离上得到了放大,从而使得驱动机构的行程要求较小,从而使得较小的驱动机构即可实现调节车身高度的功能,大大减小了驱动机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大大减小了驱动机构的重量,从而使得该悬架的重量减小,且该悬架结构简单紧凑、体积较小,以使用于布置悬架结构的空间较小,有利于车辆的空间布置,提升车辆空间的利用性。

8、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悬架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均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连接臂绕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

9、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所述另一端具有套筒,所述套筒适于套设于传动轴。

10、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和所述套筒相互平行。

11、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悬架结构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套筒之间。

12、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轴具有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二轴体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体且相对所述第一轴体可转动,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

13、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固定连接。

14、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

15、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均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16、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固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臂固设有第二连接座,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且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连接臂绕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

17、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主体和驱动杆,所述驱动主体和所述驱动杆连接以驱动所述驱动杆伸缩,所述驱动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中的一个连接,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中的另一个连接。

18、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悬架结构还包括: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套设于所述悬架结构,且所述弹性缓冲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

19、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的一端通过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所述弹性缓冲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

20、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两端之间,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两端之间。

21、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电机。

22、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悬架结构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驱动机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安装于所述保护罩。

23、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保护罩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且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的磁极方向与所述第二磁体的磁极方向相反设置,以形成磁场方向大致从所述第一侧壁到所述第二侧壁的磁场或磁场方向大致从所述第二侧壁到所述第一侧壁的磁场;

24、所述第二连接臂为导体。

25、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磁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磁体一一对应。

26、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的悬架结构。

27、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均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连接臂绕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所述另一端具有套筒,所述套筒适于套设于传动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和所述套筒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套筒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具有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二轴体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体且相对所述第一轴体可转动,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均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固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臂固设有第二连接座,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且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连接臂绕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主体和驱动杆,所述驱动主体和所述驱动杆连接以驱动所述驱动杆伸缩,所述驱动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中的一个连接,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中的另一个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结构还包括: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套设于所述驱动机构,且所述弹性缓冲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的一端通过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所述弹性缓冲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两端之间,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两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电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驱动机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安装于所述保护罩。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且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的磁极方向与所述第二磁体的磁极方向相反设置,以形成磁场方向大致从所述第一侧壁到所述第二侧壁的磁场或磁场方向大致从所述第二侧壁到所述第一侧壁的磁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磁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磁体一一对应。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架结构及车辆,悬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一连接臂适于与车身连接;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第一连接臂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连适于套设于车辆的传动轴;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连接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二连接臂相对第一连接臂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车身的连接点所在平面到所述第二连接臂与车轮的连接点所在平面的距离。由此,根据本申请的悬架结构,第二连接臂相对第一连接臂转动,实现悬架结构用于车辆减振的效果,有利于提升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并且悬架结构的结构简单紧凑、体积较小,有利于车辆空间的布置,提升车辆空间的利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玉波,廖银生,王儒,任冲,姚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