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968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座。
近来,装备空调器的汽车十分流行。空调器根据车外的温度通过空气释放口将冷或热空气送入车厢,从而保持车厢内的适当温度。装于车内由座位区和靠背组成的车座包括用尿烷泡沫模制成形的弹性衬垫装置,举例来说,其表面由合成革或布料等制成的薄层装置所覆盖。由于装在车内的空调器由发动机所驱动,所以从空调器起动到使车厢达到适当的温度需要一段时间,其长短依赖于空调器的额定功率、车内外之间的温差、车厢的大小和装载的人数等等。因此,如果人在炎热的夏天坐进由太阳辐射晒热的汽车内,将会体验到困座位本身热量聚集而产生的高温所带来的不适,这种高温可传递给人体,或者可导致人体与车座接触的部位出汗。为弥补这一缺陷,迄今为止的解决方法是在夏季将棕榈叶或亚麻等天然材料织成的筛网衬垫放置在车座上以便在人体与座位之间提供能吸收或释放湿气的空气层。另一方面,在冬季时,将发热衬垫放置在车座上以便消除因座位冰冷而导致的体温损失所带来的任何不适。已知也有在车厢内提供暖器以便利用其产生的热量温暖车座。
然而,如果将这种编织物放置在车座上,从空调器开始工作时起到车内达到适当温度时止将花费一段时间。对于预定温度与外部气温之间差别较大的情形,这段时间更长,因为空调器的额定功率是有限的。因此,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关闭所有车窗等待达到适当温度期间仍将不得不忍受痛苦。还注意到,在汽车内,来自空调器的空气释放口通常位于前座处,从而会在前后座之间形成温差,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坐在某个座位上的乘客可能感到舒适而对坐在其它座位上的乘客可能会觉得不满或过分(冷或热)。另外,在夏季可能发生如下情况,如果在汽车运行期间通过空调器冷却车内空气以维持适当温度,则人体的热量在座位上的聚集将引起不适。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即随着乘客人数的增加,很难选择适当的温度,因为各人对冷热的感觉是不同的。如果在车座内安装加热器,则其仅限于冬季使用。为每个座位配备加热器将使得成本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位,它在空调器开始工作后即刻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它不受车厢内气温或座位位置的影响从而解决了各个乘客对冷热感觉存在差异的问题,它结构简单从而生产成本低且可以降低操作成本。
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装备空气释放装置的车用车座而实现,它包括由非渗透装置制成下层、装于该下层顶部且由其间具有间隙可令空气流动的气道装置形成的渗透层以及用于覆盖该渗透层上表面且包含联系该渗透层与外界之渗透部的上层,上述下层、渗透层和上层面向座位前表面设置,且输入通道为渗透层与空气释放装置的释放口之间提供联系,用以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的部分空气引入渗透层。
根据本发明,当乘客坐在座位上且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给定温度的空气通过输入通道引入渗透层时,在该渗透层中形成气道,它被夹在乘客所接触的渗透部与下层之间,而作用后的气流从与乘客脱离接触的渗透部向外排出。这样,在与乘客相接触的渗透部中,给定温度的导入空气直接接触乘客身体而流动,从而根据该导入空气的温度冷却或温暖乘客身体。
上述目的还通过提供一种装备空气释放装置的车用车座而实现,它包括由非渗透装置制成下层、装于该下层上表面且由其间具有间隙可令空气流动的气道装置形成的渗透层以及由非渗透装置构成用以覆盖该渗透层上表面且在其预定位置具有沟通渗透层与外界之间联系之间隙的上层,上述下层、渗透层和上层面向座位前表面设置,且输入通道为空气释放装置的释放口与渗透层之间提供联系,用以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的部分空气引入渗透层。
根据本发明,当乘客坐在座位上且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给定温度的空气通过输入通道引入渗透层时,在该渗透层中形成气道,它被夹在下层与上层的非渗透装置之间,使得导入空气能与上层的非渗透装置相接触而在渗透层中流动,而作用后的气流通过上述通道向外排出。这样,根据该导入空气的温度,乘客的身体可以通过接触上层的表面而冷却或温暖。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车座的部分截面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车座的纵截面。
图3描述了图1所示车座被翻转时其靠背的情形。
图4描述了图1所示车座的换气结构。
图5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案的车座。
图6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三方案的车座。
图7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四方案的车座。
图8为部分截面图,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五方案的车座。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六方案车座的透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车座内部结构的部分截面透视图。
图11描述了用于图9所示车座的连接器和连接接合器。
图12为用于图9所示车座之栓塞装置的透视图。
图13为图9所示车座连接器和连接接合器相接合时的纵截面。
图14简要地描述了图9所示车座的结构。
图15为沿图13所示XV-XV线的纵截面。
图16为沿图13所示XVI-XVI线的纵截面。
图17为用于图9所示车座之接合器的透视图。
图18描述了乘客坐在图9所示车座上的情形。
图19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七方案的车座。
下面将参考附图所示的若干方案对本发明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在配备空调器(空气释放装置)3的汽车上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的车座2。车座2包括装于坐垫框架4上的坐垫6和装于靠背框架5上用于背部休息的靠垫7。
参考图1,车座2包括由氯乙烯或皮革等制成的片状装置(非渗透装置)而形成的下层10、装于下层10顶部且由其间具有间隙可令空气流动的坐垫装置(气道装置)形成的渗透层11以及安装在渗透层11上表面并包含配置于其上预定位置的非渗透层13和渗透部14,且不言而喻,下层10、渗透层11和上层12以连续方式一体化成形并面向车座2的前表面设置(见图4)。上层12中的渗透部14由渗透性织物或网状织物制成且根据部位C1(大腿及臀部)和C2(背部)而牢固地配置(见图3),这些部位与坐在座位上的乘客身体相接触。在本方案中,渗透层14的安装范围比接触部位C1和C2窄(图1和3中的渗透部14以阴影线表示)。非渗透部13由具有隔热性的片状装置构成且配置于对应坐在座位上乘客腰部的位置,即跨越车座坐垫6和靠垫7上的给定长度。各层10、11和12的组合定义了车座前表面上的换气结构。坐垫装置11具有弹性和给定厚度,且它通过塑料单丝纱以双束纱上置一束纱的方式织成蜂窝结构而制成。
如图2所示,用于将空气引入渗透层11的空气输入口15形成于换气结构10、11、12中对应于坐垫6后部和靠背7底部的位置。软管(输入通道)20与空气输入口相接,用于通过在渗透层11与空调器3的释放口3A之间提供连接而引入来自空调器3具有给定温度的部分空气。软管20由合成树脂模制成波纹管结构以实现柔软和可伸缩性。如图1所示,接于输入端的接合器21与空调器3的空气释放口3A相连,而接于输出端的连接器22与空气输入口15相连。空气调节阀23接于软管20之中,用以扼制内部空气通道和阻断空气通道并将空气向外排出。这样,来自空调器3空气释放口3A具有给定温度的气流(冷或暖空气)被馈入渗透层11,而其流速则由空气调节阀23控制。接合器21包括泡沫聚苯乙烯材料的泡沫模制产品或尿烷等材料的弹性可变形模制产品,它根据空气释放口3A的形状而模制成形,它还可包括某种连接装置。
沿渗透层11的外边缘,在坐垫6的前端形成间隙11A,而在靠背7的上端形成间隙11B。上述间隙11A、11B当乘客坐在座位上时不能与人体接触或被阻断,它们实现了渗透层11内外部之间的联系。将会注意到,上述间隙11A、11B位于距空气输入口15最远的位置。这样,当空气从外部被引入渗透层11且上层12渗透部14的整个表面被封闭时,该导入气流可以通过间隙11A、11B而找到其向外界的通路。
下面将说明车座2的工作原理。参考图3,软管20用于连接空气输入口15与空调器3的空气释放口3A。当乘客坐在车座2上且起动发动机令空调器3工作时,来自空气释放口3A具有给定温度的气流(冷或暖空气)通过软管20馈入渗透层11。如图2所示,馈入渗透层11的空气穿过坐垫装置11中所限定的、夹在非渗透部13与下层10之间的间隙,并分两路传向配置在坐垫6和靠背7上的部分。在各个渗透部14与乘客相接触的区域,气道形成于坐垫装置11之中且夹在该接触区与下层10之间,从而该导入气流与乘客身体(大腿、臀部和背部)同坐垫6和靠背7相接触的部分区域接触流动,以便通过间隙11A、11B向外排出。这样,就可以在空调器3开始工作时立即冷却或温暖身体的相应部位(大腿、臀部和背部),从而在引入给定温度空气的同时获得舒适的乘坐条件。因此,乘客身体在炎热季节可以通过从空调器3引入冷空气得到冷却,而在寒冷季节则可以通过引入暖空气得到温暖。由于给定温度的导入空气在乘客接触的渗透部14中与乘客的身体直接接触流动,从而也可获得舒适的乘坐条件。由于在软管20中配备了空气调节阀23,导入空气的流速可以得到控制,进而可根据乘客对冷和热的感觉控制舒适度。由于给定温度的导入空气与乘客身体直接接触,所以无需根据体温提供大的气温温差。常规方法是通过温度调节提高和降低车厢内的温度以保持舒适度,相比之下本发明的操作成本可得到降低。具体而言,在汽车运行期间,空调器的功率消耗可以减小,从而可降低燃油成本。在坐垫6与靠背7之间配备具有隔热性的非渗透部13避免了空气温度对乘客腰部的不良影响。
以下参考图5至7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第三和第四方案的车座32、42和48。将会发现,对应于第一方案中的相同部件采用了与以前同样的参考数字和字母。在图5所示根据第二方案的车座32中,配置在上层12与下层10之间的渗透坐垫装置11被大致位于非渗透部13中心、用以限定非渗透层的非渗透坐垫装置(垫片装置)33所替代,且联络通道34、35形成于非渗透层33的横向相对两侧,以便在面向坐垫6设置的渗透层与面向靠背7设置的渗透层11之间提供联系。在后侧与联络通道34、35相对的位置,配备有空气输入口15A、15B,以便与软管20的分支连接器22A相连。因此,没有空气流过车座32的非渗透层33,从而比根据第一方案的车座2(其中非渗透部由具有隔热性的片状装置而限定)能更彻底地消除导入空气温度对乘客腰部的不良影响。在图6所示根据第三方案的车座42中,空气输入口15C配置在车座42坐垫6的前方,且非渗透层43形成于毗邻空气输入口15C的上层12中,从而形成至渗透部14的通道。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案的车座48中,空气输入口45配置在车座48靠背7与坐垫之间折叠处的任一横向侧,这与根据第三方案的车座42截然不同,在那里,与软管20相连的空气输入口15C配置在坐垫6的前方。
图8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五方案的车座52。它包括由氯乙烯或皮革等制成的非渗透片状装置而形成的下层10、装于下层10顶部且由其间具有孔隙可令空气流动的渗透坐垫装置形成的渗透层11以及用于覆盖渗透层11上表面且由一对片状非渗透装置62构成的上层64,该上层同样具有形成于其外边缘给定位置处、在渗透层11与外界之间提供联系的间隙63A和63B,且上述各层以连续的方式一体化成形并面向车座52的前表面而配置。由具有隔热性的片状装置构成的非渗透隔热器65配置于车座52的坐垫6与靠背7之间。将会看到,在车座52的前表面上,各层10、11和64共同组成换气结构。车座52的后表面与用于联系换气结构10、11和64并将来自空调器3给定温度空气引入渗透层11的软管20相连。由于车座52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当乘客坐在车座52上且将给定温度的空气通过软管20引入渗透层11时,空气分别流向坐垫56和靠背57,则在夹于上层64与下层10之间的渗透层11内形成气道,而作用后的空气通过通道63A和63B向外排出。由于给定温度的导入空气与紧贴乘客身体的非渗透装置62的后表面相接触而流动,则可以根据导入空气的温度冷却或温暖乘客的身体。由于避免了导入空气与乘客的直接接触,则可引入非常冷或非常热的空气而不会引起不适,因为空气温度在传给乘客时已经过缓解,从而实现舒适的乘坐条件。
值得注意,尽管渗透部14的形成范围窄于乘客坐在座位上时的接触部位C1、C2(见图3),但应当理解,该渗透部的形成可以基本与接触部位C1、C2一致,或其形成区域可略大于这些部位,从而使得自非接触渗透部14导入的空气能向外排出。在本例中,无需配备间隙11A、11B。尽管本发明上述方案被说明是用于汽车等车辆,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它同样可以用于飞机或海船等其它运载工具。另外,在上述方案的说明中,尽管车座与将冷或热空气引入该车座的空调器相连,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只需令空气薄层与某种外部空气释放装置相连,比如与吹风机或风干机相连,用以引入常温空气或干燥空气以便改善舒适性。在上述方案中,尽管软管与每个座位相连,但也可对软管进行分支以便连接多个座位。如果对来自空调器3的空气流速进行调节,则可以省却空气调节阀13。另外,部分软管20可组装在车座2之内,从而减少软管20的暴露。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的车座,乘客的身体在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给定温度的空气引入座位后会立即得到冷却或温暖,从而在引入空气的同时便提供了舒适的乘坐条件。由于为每个座位提供了换气结构,故可以保证每个乘客的舒适乘坐条件,而不受车厢内温度或座位位置的影响。由于允许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的空气与乘客的部分身体直接相接触,则可以根据相对于体温的温差控制导入空气的温度,从而与借助空调器调节车厢内空气温度的常规技术相比减小了操作成本。另外,上述车座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由于换气结构配置在座位内部,所以与在座位上配备气垫的常规技术相比可增加车厢内的自由空间从而提高舒适性。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案的车座,当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的空气被引入座位的换气结构时,乘客的身体可以通过介入其中的非渗透装置得到冷却或温暖。因此,如果在座位中引入过强的冷或暖空气,该空气不会直接接触乘客身体,从而保证了舒适的条件。
下面将介绍根据本发明第六方案的车座组件110。该车座组件用于配备了诸如空调器、吹风机和风干机等外部空气释放装置(图中未画出)的汽车。参考图9,车座组件110包括车座109和将车座109与外部空气释放装置相连的输入软管组件112。参考图10,车座109包括装在坐垫框架104上的坐垫106和装在靠背框架105上以构成靠背的靠垫107。
参考图10和14,车座109包括由氯乙烯或皮革等制成的非渗透片状装置而形成的下层121、装于下层121顶部且由其间具有孔隙可令空气流动的坐垫装置形成的渗透层122以及装于渗透层122上表面且其上给定位置具有非渗透部123和渗透部124的上层125,上述各层以连续方式一体化成形。坐垫装置122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弹性、可折叠软坐垫装置,且如图14所示通过塑料单丝纱以双束纱上置一束纱的方式织成蜂窝结构而制成。间隙125A、125B分别形成于上层坐垫前端处和靠背上端处,且这些间隙当乘客坐在车座109上时不会被接触或阻塞,从而保持了渗透层122内外部之间的联系。上层125的渗透部124由渗透织物或筛网布制成,且基本上与部位C1(大腿、臀部)和C2(背部),这些部位在乘客坐在座位上时与人体相接触。在该方案中,渗透部124的形成范围略窄于接触部位C1、C2(渗透部124在图9中以阴影线表示)。非渗透部123由隔热片状装置构成,且以给定长度沿折叠处形成于车座109的坐垫与靠背之间,以便对应乘坐在座位上时乘客的腰部。
参考图9,输入软管组件112包括由合成树脂模制成波纹管结构的可伸缩软管130、连接软管130输入端并与空气释放装置相连以便覆盖其空气释放口的接合器131以及连接软管130输出端的连接器132。车座109配备有空气输入口,它们配置在坐垫与靠背之间折叠处的横向相对两侧,而连接接合器133A、133B则安装在上述空气输入口上。如图11所示,输入软管组件112的连接器132与用于连接的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相配接。
参考图11、13和14,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133B包括直径递减的套管139,它根据坐垫与靠背之间的倾角在给定位置上具有一对细长缝隙134、135,这些缝隙在坐垫装置122内开口面向车座109的坐垫(图11、14和15中以箭头A表示)和靠背(见图11、14和15中的箭头B)。参考图16,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133B包括直径递增的套管136,它从套管139的外周界延续并在沿内周界的给定位置上具有啮合槽137(137A、137B、137C)。在其开口方向,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133B具有参考指示器138,它表示连接器132相对于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133B的转动位置。
参考图11、13、15和16,连接器132包括分裂套管140,它在配接入套管139时可进行滑动和转动;类套管部142,它的构成方式对应于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133B直径递增的套管136并具有与啮合槽137之一弹性相啮合的止动爪141;以及较大直径部143,它形成于面向软管130配置的类套管部142侧面并与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133B上的指示器138相抵触。较大直径部143与连接软管130的连接套管130A可旋转地相接。当将连接器132插入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并转动时,分裂套管140根据其转动位置封闭任一细长缝隙134、135或令两者开启,从而有选择地将通过输入软管组件112来自外部空气释放装置(图中未示出,例如空调器、吹风机、加热器等)具有给定温度的空气至少引入车座109的一个坐垫装置122之中,该坐垫装置配置在座位和靠背方向。
参考图11,类套管部142围绕止动爪141形成有L形切割槽,从而使得止动爪141可沿径向进行弹性位移。当将连接器132插入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并转动时,止动爪141与沿具有对应连接接合器133A、133B递增直径套管136内周界而形成的啮合槽137相配合,从而防止连接器132的进一步转动,同时也用以防止其退出。参考图11、15和16,连接器132的较大直径部143具有指示器144A、144B、144C,用以表示连接器132的给定圆周位置(指示器144A指示空气流向车座109的坐垫,指示器144B指示空气流向靠背,而指示器144C指示空气流向坐垫和靠背两者)。当将连接器132插入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并转动且今所需指示器144A、144B、144C之一与指示器138相对齐时,分裂套管140根据其转动位置开启或封闭细长缝隙134、135之一或两者。止动爪141与对应指示器144A、144B、144C之一的啮合槽137A、137B、137C之一相配合,从而防止连接器132的进一步转动并防止连接器132从相应连接接合器133A、133B中退出。
参考图12,圆柱栓塞装置150插入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以便阻断车座109内外部之间的联系。栓塞装置150包括直径递减的套管151,它插入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以便阻断细长缝隙134、135,且具有可与啮合槽137之一相配合的突起153;以及直径递增的套管152,它形成于套管151的外侧且用以与指示器138相抵触配接。当输入软管组件112的连接器132与车座109中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相连时,栓塞装置150安装在连接接合器133A、133B的另一个上,以便在所需方向上实现导入空气的平衡导引,同时防止渗透层122中的导入空气从另一连接接合器处泄漏。
参考图17,接合器131包括与软管130相接且具有扩大空气输入口161的基座160及以可摆动方式沿空气输入口161安装以便覆盖外部空气释放装置(图中未示出)空气释放口的一组作用片162A、162B、162C、162D。将会发现,在各个作用片162A-162D内部施加粘结材料163以便根据空气释放口的形状和尺寸围绕空气释放口。值得注意,作用片162A-162D的设计,使得当它们未完全覆盖住装于汽车上、接有接合器131的空调器空气释放口时,即其间存在任何微小间隙时,可允许空气被输入软管组件112有效地接收。
下面将说明根据第六方案车座的工作原理。参考图18,当乘客坐在配备外部空气释放装置(图中未示出)之汽车车厢内的车座109上时,输入软管组件112的连接器132与车座109中连接接合器133A、133B之一相连,而栓塞装置150安装在另一连接接合器上。接合器131的作用片162A、162B、162C、162D以环绕方式配置于外部空气释放装置(例如空调器,图中未示出)的空气释放口之一,从而覆盖该选定的空气释放口。
然后,乘客转动连接器132的较大直径部143以使所需指示器144A、144B、144C之一与相应连接接合器133A或133B上的指示器138相对齐。例如,当指示器144A与指示器138相对齐时,分裂套管140开启细长缝隙134并封闭细长缝隙135,且在此套管位置上,止动爪141与啮合槽137A相啮合,从而相对于各个连接接合器133A或133B锁闭连接器132。接着,启动发动机以开动未画出的外部空气释放装置,从而通过输入软管组件112将来自空调器空气释放口具有给定温度(冷或暖)的空气引入面向车座109坐垫配置的渗透层122之一。当指示器144B与指示器138相对齐时,分裂套管140开启细长缝隙135并封闭细长缝隙134,则止动爪141与啮合槽137B相啮合。从而,空气被引入面向靠背配置的渗透层。当指示器144C与指示器138相对齐时,分裂套管140开启细长缝隙134、135两者,从而空气被引入面向坐垫和靠背配置的两渗透层122。
通过输入软管组件112引入车座109渗透层122的空气至少穿过面向车座109坐垫或靠背配置的坐垫装置122之一的内部,且流入渗透部124的空气接触乘客的部分身体(背部、大腿或臀部),而作用后的空气通过释放部125A、125B排出。这样,连接器132可设置在任意所需旋转位置上,从而控制通过车座109渗透层122的空气流向。还可以转动连接器132以防止止动爪141与啮合槽137之一相啮合,使指示器138处于指示器144A、144B、144C的中间位置,从而调节细长缝隙134、135所提供的开口面积以控制导入车座109渗透层122中空气的流速。由于接合器131的作用片162A-162D施加在空气释放口周围而将其覆盖,则输入软管组件112的接合器131可适用于各种空气释放口而不受该空气释放口形状或尺寸的影响。这样,利用根据本发明方案的车座,可通过简单的结构自由地改变导入车座渗透层空气的流向,可允许对该空气的流速进行微调,且可适用于各种形状的空气释放口。
图19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七方案的车座209。在车座209中,配置在上层125与下层121之间的渗透坐垫装置122被大致位于上层125中非渗透部123中心、用以限定非渗透层的非渗透坐垫装置243所替代。渗透坐垫装置122配置在非渗透层243相对两侧上下层121、125之间,从而构成通道244、245以便在面向坐垫设置的渗透层122A与面向靠背设置的渗透层122B之间提供联系。因此,当空气引入车座209时,可以完全消除导入空气温度对乘客腰部的不良影响。
在第六和第七方案中,三个啮合槽以给定圆周间隔形成于连接接合器上,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可沿圆周提供若干啮合槽以便更精细地定义分裂套管140的圆周位置,从而能用它锁定由细长缝隙134、135提供开口面积的各个选择。尽管渗透部124设置在渗透坐垫装置122的表面,但本发明绝不限于此。相反,坐垫装置122的整个前表面可由非渗透薄层构成以防止空气与乘客身体直接接触,同时又使空气温度能通过该薄层传递给乘客身体。本例中,在乘客腰部附近区域可配置高度隔热的非渗透装置。在不使用空调器等外部空气释放装置的情况下,很显然不需要配备输入软管组件112。另外,输入通道可以配置在车辆的底盘之下并通过该底盘上形成的开口与座位相连。在本例中,软管不露出底盘,从而消除了对乘客的任何影响。在上述方案中,连接器配接于连接接合器然后被转动,但本发明绝不限于此,空气控制还可以通过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之间的轴向位移而实现。
将会看到,利用根据本发明第六方案的车座,可通过简单的结构自由地改变导入渗透层空气的流向,且可调节导入渗透层空气的流速,从而改善舒适度。由于气道如前所述装于座位之中,只需连接输入通道就可使用外部空气源,从而改善了方便性。另外,此处提供了对各种不同外部空气释放口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了输入软管的通用性,同时使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车座,可用于配备有空气释放装置的车辆,包括由非渗透装置制成下层、装于该下层顶部且由其间具有间隙可令空气流动的气道装置形成的渗透层以及用于覆盖该渗透层上表面且包含联系该渗透层与外界之渗透部的上层,上述下层、渗透层和上层面向座位前表面设置,且输入通道为渗透层与空气释放装置的释放口之间提供联系,用以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的部分空气引入渗透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上层包括形成其上给定位置的渗透部和非渗透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上层的渗透部基本与乘客坐在座位上时的接触面积相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各层以连续方式横过车座的坐垫和靠背而形成,上层横过车座的坐垫和靠背而备有给定长度的非渗透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还包括设置在输入通道中用以调节导入空气流速的空气调节阀。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空气输入口配置在车座座位前方以连接输入通道的输出端,且在毗邻该连接的上层中配置有非渗透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空气输入口限定在车座座位与靠背之间,用以同车座后侧输入通道的输出口相连。
8.如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非渗透垫片装置夹在车座坐垫与靠背之间区域的上层和下层中的非渗透部之间以便在该区域中心附近定义非渗透层,且联络通道形成于非渗透层的横向相对两侧,以便在面向坐垫设置的渗透层与面向靠背设置的渗透层之间提供联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非渗透装置由片状装置构成,气道装置由具有给定厚度的坐垫装置构成,而渗透部由筛网布装置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输入通道包括可伸缩软管、装于该软管输入端并与外部空气释放口相连的接合器以及装于该软管输出端并连接车座中空气输入口的连接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连接接合器配置在空气输入口之中用以配接连接器,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接合在一起时允许在它们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控制导入渗透层空气的流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连接器和连接接合器可相对转动,以便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可以根据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控制引入渗透层空气的流速。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连接接合器配置在车座坐垫与靠背之间折叠处的横向两侧,输入通道的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之一相连,而用以阻断渗透层内部与外部之间联系的栓塞装置可拆卸地安装于另一连接接合器之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连接接合器配置在车座坐垫与靠背之间折叠处的横向两侧,输入通道的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之一相连,而用以阻断渗透层内部与外部之间联系的栓塞装置可拆卸地安装于另一连接接合器之中。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该连接器在给定位置上锁定。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可根据该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控制从外部引入渗透层的空气流速。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可根据该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控制从外部引入渗透层的空气流速。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可根据该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改变引入渗透层的空气流向。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可根据该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改变引入渗透层的空气流向。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可根据该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改变引入渗透层的空气流向。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连时,可根据该连接器的旋转位置改变引入渗透层的空气流向。
22.如权利要求12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连接接合器由管形装置组成,它包括具有缝隙的直径递减套管,该缝隙开口通向面对坐垫配置的气道装置和面对车座靠背配置的气道装置,它还包括直径递增的套管,该套管自直径递减套管的外周界延续且在其给定圆周位置上具有一组啮合部;其特征还在于,连接器包括与直径递减套管配接而后旋转的分裂套管、可配接于直径递增套管内并具有与啮合部之一弹性相啮合止动爪的类套管部以及形成于面向软管配置类套管部侧面并与连接接合器直径递增套管相抵触的较大直径部;其设计如下,当连接器与连接接合器相接时,该连接器被锁定在相对连接接合器固定的圆周位置上,同时也防止了该连接器从连接接合器中退出。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连接器的较大直径部具有指示该连接器给定圆周位置的指示器,而连接接合器在朝向其开口方向具有指示连接器相对于连接接合器旋转位置的参考指示器。
2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座,其特征为,接合器包括一端与软管相连而另一端具有外向扩大空气输入口的基部,以及沿空气输入口形成并围绕外部空气释放口配置以便覆盖它的一组作用片。
25.一种车座,可用于配备有空气释放装置的车辆,包括由非渗透装置制成下层、装于该下层顶部且由其间具有间隙可令空气流动的气道装置形成的渗透层以及由非渗透装置构成用以覆盖该渗透层上表面且在其预定位置具有沟通渗透层与外界之间联系之间隙的上层,上述下层、渗透层和上层面向座位前表面设置,且输入通道为空气释放装置的释放口与渗透层之间提供联系,用以将来自空气释放装置的部分空气引入渗透层。
全文摘要
面向车座前表面配备有由非渗透装置制成下层、由粘结于下层上表面之渗透材料制成的渗透层以及安装在渗透层上表面且具有沟通渗透层与外部之间联系之渗透部的上层;该车座装有空气输入口,通过它将外部空气引入渗透层。软管接在空气输入口与空调器空气释放口之间。当空调器启动将来自空气释放口的部分空气输入渗透层时,该空气与乘客接触渗透部的部分身体相接触而流动。
文档编号B60H1/00GK1180628SQ97118958
公开日1998年5月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7日
发明者河合义明, 荻村好孝, 春日井则孝 申请人:有限会社Jc联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