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217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控制装置,特别是一种液压制动的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
摩托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遇到障碍,下坡或紧急情况,需要施加制动力使摩托车减速慢行或停车,当制动力过大时,会出现车轮抱死现象,若前轮抱死,摩托车将失去转向能力,若后轮抱死,摩托车容易发生侧滑甩尾,使摩托车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为了既能充分利用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力,提高制动减速度和缩短制动距离,又能防止车轮抱死,国内外近年来都在进行制动防抱死技术研究。据报道德国宝马公司(BMW)在K100RS摩托车上装用一种电子防抱死系统ABS(Anti-Blockier-Braking System),日本本田(HONDA)公司新开发了一种机械式摩托车防抱死系统ALB(Anti-locking Braking),装在高档赛车上。以上两种典型的防抱死系统都比较复杂,成本高,主要用在高档摩托车上。台湾人李来旺的实用新型专利(ZL专利号96207921.9)是一种“机车用液压刹车系统的蓄能器”,据专利说明书介绍,“加压时弹簧的反作用力会对介质产生沿轴向的微量脉冲变化,这种脉冲压力变化使刹车片与刹车盘靠贴刹车时也产生脉冲式摩擦变化,可防止刹车片与刹车盘的完全锁死”经对样品的实际检测,该蓄能器并不具备防抱死功能,难以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制动的能真正实现防抱死、且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的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压力油进油口和出油口,壳体中间设置阶梯形空腔,空腔顶部设置可上下移动的活塞,该活塞上设有F形通孔及密封圈,依次设置弹簧、调节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摩托的制动效果取决于路面与车轮之间附着系数,而附着系数是由滑移率决定的,滑移率可通过控制制动压力来进行调整和控制。通过活塞上的F型通孔与弹簧的组合,可以实现制动时的防抱死控制,正常制动时,输入的制动压力小于设计的控制压力时,控制器不工作,此时活塞上的一横向通孔与出油口相对;当制动力增大时,输入的制动压力超过设计控制压力时,活塞下移,压缩弹簧,使活塞上的横向孔偏离出油口,制动输出压力上升趋缓,当制动输入压力继续增大,使活塞上第二个横向孔与制动油缸相通时,高、低压区贯通,弹簧积蓄的能量开始释放,带动活塞作上下振荡,使输出压力发生波动,以达到防抱死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结构简单,可真正实现摩托车制动防抱死,有效改善制动性能,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制造成本低,安装时不需改变整车结构,安装及调节方便。本实用新型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摩托车。
附图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的壳体(1)由铝合金制成,顶部设有进油口(2),进油口上连接进油管,侧面设有与壳体轴线垂直的出油口(3),壳体内设有阶梯形空腔(4),空腔上部设置可上下移动的活塞(5),活塞与壳体之间设置2~3个密封圈(6),该活塞上设有F形通孔(7),即有一个进油通道,两个以上的与进油通道垂直的出油通道,这样,就可实现压力变化时,活塞关闭或打开油路,调节刹车力,活塞下方放置弹簧(8)以及调节螺组件(9),弹簧由内簧(10)和外簧(11)构成,调节螺组件由套筒(12)、内簧调节螺杆(13)、外簧支撑调节套筒(14),内簧定位调节块(15)构成,外簧支撑调节套筒与壳体螺纹连接,底部与套筒(12)螺纹连接,内簧调节螺杆(13)设置于外簧支撑调节套筒的中心。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1〕,壳体上设置压力油进油口〔2〕和出油口〔3〕,壳体中间设置阶梯形空腔〔4〕,空腔上部设置可上下移动的活塞〔5〕及密封圈〔6〕,该活塞上设有F形通孔〔7〕,活塞下方依次设置弹簧〔8〕、调节螺组件〔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活塞上的横向通孔的数量为2~3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弹簧〔8〕由柱形内簧〔10〕和外簧〔11〕构成,内簧位于外簧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调节螺组件由套筒〔12〕、内簧调节螺杆〔13〕、外簧支撑调节套筒〔14〕、内簧定位调节块〔15〕构成,外簧支撑调节套筒〔14〕与壳体〔1〕螺纹连接,底部与套筒〔12〕螺纹连接,内簧调节螺杆〔13〕设置于外簧支撑调节套筒的中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防抱死控制器。它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壳体内阶梯形空腔中,顶端设置可上下移动的且开有F形通孔的活塞,活塞下方依次设置弹簧及调节螺组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真正实现制动时防抱死,有效改善制动性能,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制造成本低,安装调节十分方便,可广泛用于各种类型摩托车。
文档编号B60T8/00GK2329568SQ9822663
公开日1999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30日
发明者袁军堂, 马少杰 申请人: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