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系统及移动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311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位系统及移动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位系统及移动通信装置,具体而言,涉及由多个无线区构成的区制通信系统用的定位系统,及以分别设置于多个无线区的基站为基点边移动边通信用的移动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由多个无线区构成的区制通信系统的一例,已知的有如PHS(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ersonal Handiphone System)那样的小区制无线通信系统。
构成移动通信装置一例的PHS手持终端在室内可作为无绳电话使用,原封不动带出可通过室内或室外公共基站接入公共网或数字网。也即可像字面所表述那样,作为个人手持电话使用。PHS与已有的蜂窝网制手持电话(这里,将已有的手持电话制式统称为蜂窝网制)的最大差异在于PHS是小区制。
蜂窝网制手持电话,其移动站的输出在600毫瓦以上,故在城市里每一半径2~3公里的区域设置基站。基站的输出为25~45瓦。在郊外有时覆盖10公里左右的距离。
与此相反,PHS移动站的输出为10毫瓦左右的微弱输出,基站的输出在城市不超过20毫瓦,在郊外不超过100毫瓦,故基站与移动站间可通信距离在城市约100米,在郊外约500米。
如下面例子所示,利用这种无线区小的特征,尝试将PHS用于位置检测系统。即,有人提出这样的系统方案用移动站接收其周围多个基站的电波,将以基站的标识码和发送电场值作为数据对的多对位置信息经基站传送给位置管理站,位置管理站参照该位置信息和数据库检测移动站的位置。
但是,近来相继发生拦击车辆等的恶性盗窃事件,成为社会问题。而且,盗窃人群形成组织,伎俩巧妙,故防止车辆等的失盗行为本身越来越困难。然而,一旦车辆等被盗,由于车辆本身是移动手段,在极短时间内能长距离奔驰,故要发现很困难。
不仅是车辆等,而且手提物等便携品也是一旦遇窃就很难找到。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研究进一步利用已有的位置检测系统,将移动通信装置预先藏在车辆、手提物及其它便携物内,发生失盗时根据物主自己的申诉向移动通信装置发射,使之发送位置位置信息,就能确定与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车辆、手提物等便携品等的位置。
但是,该方法只能从车辆等物主发觉遇到盗窃的时刻才跟踪被盗车辆等,故存在的问题是,发觉失盗时被盗车辆已运往国外,或便携品已被使用,实质上不能防止盗窃引起的危害。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形,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它便携品等遇盗时能早期获知发生盗窃并能极快找到该被盗物的定位系统及移动通信装置。
本发明揭示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位系统是一种采用多个无线区构成的区制通信系统的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无线区的基站;以基站为基点边移动边通信用的移动通信装置;与移动通信装置通信的通信站;检测随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的移动检测器;所述移动通信装置包含可测定来自多个所述基站的电波电场强度的测定器;发送器,当规定的移动禁止条件成立时,以所述移动检测手段检测到所述移动体的移动为条件,将基于所述测定器的测定结果的、规定的定位用信息发送给所述通信站;所述通信站包含根据收到的所述定位用信息报知虽然所述移动禁止条件成立但所述移动体仍在移动的报知器;根据收到的所述定位用信息识别与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位置的定位器。
按照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所提供的定位系统在规定的移动禁止条件成立时,以所述移动检测手段检测到所述移动体移动为条件,将基于所述测定手段的测定结果的、规定的定位用信息发送给所述通信站,故在车辆、其它便携物品等遇到盗窃时能早期获知发生盗窃,并能尽快找到该被盗物品。
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移动通信装置,用于以分别设置在多个无线区的基站为基点边移动边通信,其特征在于,包含检测随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的移动检测器;测定多个基站来的电波电场强度的测定器;发送器,当规定的移动禁止条件成立时,以所述移动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移动体移动为条件,作为基于所述测定器的测定结果的信息,将可对与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用信息发送给与该移动通信装置通信的通信站。
按照权利要求2记载的本发明,当规定的移动禁止条件成立时,以所述移动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移动体移动为条件,将基于所述测定器的测定结果的、规定的定位用信息发送给所述通信站,故可识别盗窃移动通信装置的人或被盗车辆的移动体的移动位置。
权利要求3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构成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检测器还可根据按所述测定器测定的电场强度排好顺序的基站的顺序在所述移动禁止条件成立后发生变化来检测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
按照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利用生成定位用信息所需的测定手段可检测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故可用所述测定手段至少兼作一部分移动检测器,从而能降低系统成本。
权利要求4记载的本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构成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检测手段还可根据伴随所述移动体移动产生的振动来检测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
按照权利要求4记载的发明,根据伴随所述移动体移动发生的振动检测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故能立即检测移动。
图面的简单说明图1为移动终端的位置显示系统的总体结构图。
图2为一例公用系统中基站与移动站间通信的发送标识码和接收标识码的结构图。
图3为一例专用系统中基站与移动站间通信的发送标识码和接收标识码的结构图。
图4为表示移动通信装置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5为表示中心站结构例的框图。
图6为表示中心站结构例的框图。
图7为表示对移动站定位的方法的原理图。
图8为表示中心站的控制电路一例的框图。
图9为表示失盗信息发送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发送模式变更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为表示中心站执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移动通信装置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13为表示失盗信息发送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4为表示中心站执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第1实施形态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1为与第1实施形态有关的利用PHS对失盗车辆定位的定位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图1中,1为装有移动通信装置100(参见图2)的移动终端;2a、2b、2c、…为在与移动终端1之间进行通话或呼叫区域登记的基站;3a、3b、3c、…为各基站2a、2b、2c、…的无线区(微区);4为多个无线区3a、3b、3c、…构成的同时呼叫区;5为对同时呼叫区4内的移动终端1进行线路连接控制的控制站;9为与移动终端1进行通信的中心站。
各基站2a、2b、2c、…经电通信线路设备6a、6b、6c、…与控制站5连接,中心站9经线路30与控制站5连接。基站2a、2b、2c周期性发送包含控制站的同时呼叫区号的信号以便可连接移动终端1和控制站5的呼叫。从控制站5管理的基站2a、2b、2c发送上述同时呼叫区号,再发送每个基站不同的基站标识码。
这里,参照图2及图3说明同时呼叫区号和基站标识码。图2及图3是表示从基站(CS)2a、2b、2c、…向移动终端(PS)1发送的一部分通信用时隙的示例图。具体而言,图2为公用系统时的示例,图3为专用系统时的示例。
参看图2,在公用系统情况下,发送标识码(CS-ID)用42比特构成,包含作为电话运营者区别码的9比特运营者标识码和指定室外公用基站的33比特的室外公用附加ID码。室外公用附加ID码包含对存在于某个区内的多个基站进行同时呼叫以呼叫特定终端用的同时呼叫区号和附加ID号。利用该室外公共用附加ID码构成可识别基站的基站标识码。识别移动站(移动终端)的接收标识码(PS-ID)由28比特构成。接收到这些控制信息的移动终端1将包含有同样接收标识码和发送标识码的通信用时隙发送给基站,进行以基站为基点的通信。
下面参照图3,在专用系统情况下,识别基站的发送标识码由42比特构成,包含表示专用系统的呼叫码的系统呼叫码29比特和表示专用系统的基站ID码的附加ID码13比特。利用该发送标识码构成可识别基站的基站标识码。用28比特构成识别移动站(移动终端)的接收标识码。
接着,再参照图1,从邻接的同时呼叫区(未图示)中的控制站5发送不同的同时呼叫区号。移动终端1检测该同时呼叫区号的变化,向控制站5登记构成通信基点的基站。
具体而言,装有移动终端1的移动通信装置100接通电源时,在“控制信道选择”状态下建立同步后,向控制站5登记以最大电场强度接收到同时呼叫区号的基站,在与该基站之间建立无线区的信号交换。由此,建立链接信道。在建立链接信道的状态下,若移动终端1或中心站9发出呼叫,则建立业务信道,从而能接续呼叫进行通信。
在建立链接信道中,对建立链接信道的基站的电场强度进行监测,若比规定的阈值电场强度低,则在该时刻与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之间再次重新建立信号交换。把这种情况称为越区切换。
这里,移动终端1是为防盗而装有移动通信装置100的车辆。该移动终端1的拥有者事先将移动终端1设定为防盗模式后再离开移动终端1。内部的移动通信装置100具有检测车辆移动的功能,当设定在防盗模式时以车辆移动为转机不断地测定周围多个基站2a、2b、2c、…来的电波的电场强度。然后,自动地向中心站9发出呼叫,不断地将包含该测定结果的失盗信息发送给中心站9。
中心站9可以是如管理该失盗车辆的定位系统的管理公司。中心站9设有存储各基站2a、2b、2c、…的定位用信息、可根据电场强度测定基站与移动站1间距离的信息,和地图信息等的数据库;将根据该数据库算出的移动终端1的位置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器;报知发生盗窃的报知手段。因此,若移动终端1发送失盗信息,就能立即掌握发生的盗窃,可在显示器的屏幕上跟踪该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
由于PHS系统的性能,在城市部分基站的覆盖区特别小,故在移动终端1高速移动情况下,会发生频繁的越区切换,基站间的无线线路控制功能有可能不能跟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时掌握高速运行的移动终端1的位置信息恐有困难。但是,在交叉路口等处移动站1往往会停下来或减速,对准此时进行通信能消除存在的问题。如果在结构上做成在这样的时间测定各基站2a、2b、2c、…的电场强度,则与移动终端1移动时测定的情况相比,能尽量减小衰落引起的测定误差。此外,在郊区各基站的覆盖区通常比较大,在收集位置信息方面不存在问题。
图4为表示装载于移动终端1的移动通信装置100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参照图4,移动通信装置100包含发射用天线20;对天线20接收到的信号放大解调用的接收部21;根据接收部21解调的信号检测用于识别基站6的标识码(ID)的ID检测部22;根据接收部21放大了的信号测定电场强度的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生成、调制、放大发送用信息并从天线20发送用的发送部26;设定防盗模式等用的操作部28;检测车辆振动用的振动检测部27;存储器25;对移动通信装置100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24。
若操作操作部28设定为防盗模式,则由控制部24掌握传来的命令。也可做成设定或解除防盗模式时,要输入密码号。特别是,当解除防盗时以输入正确的密码号为条件,这样能防止小偷在逃跑途中发现该系统而解除防盗模式。对于防盗模式的设定,为了防止忘记设定,结构上也可做成以锁定车辆为条件自动进行设定。
振动检测部27用以检测伴随车辆移动的振动。该振动检测部27也可以是检测车辆自身振动的装置。也可以是检测车辆振动引起的移动通信装置100振动的装置。如果车辆发动机工作,会伴以车身振动,故也可检测该振动。也可移动通信装置100本身不设置振动检测部27,而设置输入部输入振动检测部27来的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输出给该输入部的振动检测部27与车辆侧安装为一体。
如果振动检测部27检测到车辆的振动,检测信号就输入控制部24。控制部24在输入检测信号时,以设定为防盗模式为条件,分别对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测定的各基站的电场强度和ID检测部22检测的各基站的标识码生成位置信息。然后,向中心站9发出呼叫,以发送包含这些位置信息的失盗信息。此后,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不断重复测定各基站的电场强度,在预定的时间依次发送失盗信息。中心站9利用重复发来的失盗信息跟踪被盗车辆(移动终端1)。通过操作部28的操作或中心站9的遥控可随时设定失盗信息的发送时间。
该移动通信装置100去除通常设置在PHS中的音响电路或显示电路以便作成防盗系统专用的通信装置。这是由于通常的通话功能不需要。即,识别与移动终端1建立链接信道的基站主要是使用PHS的控制信道进行的,故可适当地省略各种按钮,液晶显示器、扬声器、送话器及与这些有关的电子电路元器件。如果这样做则可提供更廉价的移动通信装置100,并能小型化、轻量化。毋用置言,其结构也可做成添加通话功能,从而可在车辆内通话。此外,其结构还可取为在日常携带使用的极普通的PHS上设置输入来自振动检测部27的检测信号的输入部后,根据需要,装在车辆的规定位置,从而起移动通信装置100的作用。
图5为中心站9部分结构的示例图。参照图5,中心站9如包含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12、连接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12的显示器61及键盘11。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12连接中心站用调制解调器13,通过中心站用调制解调器13连接到电话公司的交换站。当要管理多个移动终端1时希望准备多条电话线路和多个调制解调器。不言而喻,不限定于模拟电话线路,也可使用ISDN。
在显示器61的屏幕上映出的电子地图10中,移动终端1(移动站)移动的轨迹18以图中所示状态与时间标记一起显示。11表示键盘。鼠标虽省略,但在操作中当然可使用。
图6表示一例中心站9侧的系统构件,用于在显示器37显示的地图上识别移动终端1位置检测用的运算和所得位置。在图6中,34为电话线路,35为信号解调电路,36为移动站的位置检测运算电路,37为显示器,38为基站6的数据库,39为移动站的位置数据库,40为地图数据库,41为向移动站发出呼叫的呼叫电路,42为车辆的数据库。
重要的一点是,仅仅用移动终端1发送来的各基站的标识码或电场强度等数据不能知道移动终端1的位置。为了知道该位置,基站的数据库38需要事先对应于各基站2a、2b、2c、…的标识码准备各基站的位置(基站地址或纬度和经度)及各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高度等基站信息。还同时需要准备电子地图的数据库40。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移动终端1发来的多个基站的数据通过如下的方法能识别移动终端1的位置。
也即,利用表示接收功率与收发信机间天线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傅里斯传输公式(参见下述的(1)),根据图4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得到的接收功率大小能够计算各基站2a、2b、2c、…与移动终端1的距离。图7表示其基本原理。
接收功率=发射机天线增益×接收机天线增益×发射功率÷(4π×发射机接收机间距离/电波的波长)2…(1)参照图7,如果设从上式(1)逆运算获得的收发信机间的距离为r米,就能知道移动终端1的位置位于移动终端1位置中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A的半径约为r米的大致圆周上。从电场强度仅次于A基站的B基站和C基站指向该半径r米的圆作切线分割该半径r米的圆形成圆弧,则移动终端1就在该圆弧33上。其结果能以更高的精度对移动终端1定位。移动终端1的位置检测运算电路36计算从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A至移动终端1的距离r,以基站A为中心作半径r的圆,从电场强度依序为第2、第3…的基站B、C…的位置对半径r的圆作切线形成圆弧33,此外,根据基站位置信息,参照地图数据库40将移动站显示在地图上。移动终端1的数据库39存储这些数据。
图8是表示中心站9的具体结构的框图。参照图8,中心站9包含对构成中心站9的整个装置进行控制的CPU60;连接CPU60将移动终端1的位置显示在地图上的CRT61;存储规定中心站9动作的程序等的ROM62、RAM63;构成与外部装置接口的I/O接口64。I/O接口64连接经该接口64显示地图数据用的CD-ROM驱动装置65、接收移动终端1发送的失盗信息的中心站用调制解调器13、经PHS系统用的交换局呼叫连接移动终端1用的自动呼叫装置66,以及根据需要在获得自动呼叫装置66中进行呼叫所需信息后立即切断线路的线路切断单元68。
经I/O接口64发送信息向加入该系统的所有用户报知发生盗窃的事情,根据需要可一起发送能指定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的信息(移动终端1所在地址等或所述失盗信息本身)。这里作为规定的用户,可举例如从事搜索被盗车辆的保安公司或被盗车辆的主人等。不言而喻,中心站9本身也可以是保安公司,即使是盗窃车辆的主人的住宅也无妨。该用户的电话号码及其它用户信息存储在用户数据库(用户DB)69。
图9为表示失盗信息发送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装于移动终端1的移动通信装置100根据该流程图进行下面说明的处理。首先在步骤S(下面简称为S)1,判断防盗检索模式是否设定在接通。当防盗检索模式未设定在接通情况下进入S8,判断是否有发送指令。该发送指令为中心站9发送的信息。没有发送指令的情况下结束处理。相反,有发送指令时进入S3,进行测量周围基站的电场强度的处理后,在S4将包含该测量结果的失盗信息发送给中心站9。即使在防盗检索模式未设定在接通情况下,也响应中心站9发来的发送指令发送失盗信息,故犯人逃走途中在所盗车辆发现存在此系统而解除防盗检索模式时,中心站9也能根据需要随时获得位置信息。
在防盗模式设定在接通的情况下进入S2,判断检测信号是否从振动检测部27输入。然后,在没有检测信号输入的情况下判断为移动终端1未移动,处理进入S8。从振动检测部27输入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移动终端1已移动,进入S3。在S3,用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见图4)测量从周围基站2a、2b、2c…来的电波电场强度。然后该测量结果输入控制部24。
下面进入S4,执行向中心站9发出呼叫以失盗信息的处理。在该失盗信息中包含在S3测量的各基站的电场强度的测量结果和下述的表示发送模式种类的信息等。接着进入S5,判断防盗检索模式是否变更到断开。在防盗检索模式变更到断开的情况下结束处理。相反,在防盗检索模式未变更到断开情况下进入S6,判断发送条件是否成立。这里所谓发送条件就是为执行再次测量各基站的电场强度将该测量结果等作为失盗信息发送给中心站9的处理的条件。该发送条件随移动通信装置100中设定的发送模式的种类而不同。如下面图10所示,发送模式可通过中心站9来的遥控指令或移动通信装置100的操作预先从多个种类中任意选择。跟踪被盗的移动终端1时可根据需要加以变更。除了发送模式设定为下述的连续发送模式外,在S4发送失盗信息后立即释放呼叫。相反,在设定为连续发送模式情况下,发送失盗信息后也继续维持呼叫。
在S6判断为发送条件成立情况下进入所述S3,再次测量周围基站的电场强度,在S4该测量结果等作为失盗信息再次发送给中心站9。相反,发送条件不成立情况下进入S7,判断是否有中心站9来的发送指令。然后,在有发送指令的情况下,即使发送条件不成立也进入S3、S4的处理,将最新测量结果等作为失盗信息发送给中心站9。中心站9通过确认移动通信装置100是否根据该发送指令发送失盗信息,能判断移动通信装置100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这是因为,例如从某一时刻开始移动通信装置100连续发送的失盗信息中断时,不能判断这是仅起因于不满足发送条件或是起因于发生故障等其它异常事态。
在S6判断为发送条件不成立,且在S7判断为没有发送指令的情况下,返回所述S5,在S5-S7任一步骤判断为YES(是)之前,重复执行S5-S7的判断。
图10是表示发送模式变更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移动通信装置100按照下面说明的处理过程改变确定发送失盗信息时间用的发送模式。
首先在S11判断是否有发送模式的变更请求,无请求就结束处理。发送模式的变更是根据设置于移动通信装置100中的操作部28的操作或根据中心站9来的规定指令信号进行的。在有发送模式的变更请求的情况下,进入S12,判断是否应变更到连续发送模式。在请求变更到连续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进入S13,发送模式变更到连续发送模式,结束处理。
这里,所谓连续发送模式就是继续保持与中心站9间暂时连接的呼叫不释放,连续发送电场强度的最新测量结果的模式。在该连续发送模式,按照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新测得的各基站电场强度的顺序不断地把该测量结果发送给中心站9。如果采用该连续发送模式,就能把握移动终端1的详细移动状况。
在S12判断为NO的情况下,进入S14,判断是否请求变更为定时器模式,若是请求变更到定时器模式则进入S15进行变更为定时器模式的处理。
所谓定时器模式就是按照设定的发送间隔时间向中心站9发送失窃信息(包含电场强度的测定结果)的模式。发送间隔时间t可根据操作部28或中心站9来的指令信号任意设定。按照该定时器模式,移动通信装置100可根据移动终端1的移动状况(移动速度或移动间隔等)发送失盗信息。例如可考虑移动终端1的移动速度快时将发送间隔时间设定得短,速度慢时设定得长。
在S14判断为NO就进入S16,判断是否请求变更到越区切换模式。若是请求变更到越区切换模式,就进入S17,变更到越区切换模式。
所谓越区切换模式,就是伴随移动终端1的移动每当发生越区切换时就发送失盗信息的模式。所谓发生越区切换就是先前建立链接的基站的电场强度随移动终端1的移动低于规定阈值以下时与该时刻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间重新建立链接。因而,若针对瞬间开始控制与中心站9的呼叫连接(通电话控制),以便发送失盗信息,就能提高以稳定状态可发送失盗信息的可能性。这时由于,在再建立链接的时刻移动终端1位于已建立该链接的基站的无线区中央的可能性大,因而从该地点至发生下次越区切换的地点的距离长,发送失盗信息中再次发生越区切换的可能性小。由此,如移动终端1高速移动,因而即使基站间不能跟踪无线电路控制功能的可能性高得频繁发生越区切换时,也能尽量确保与中心站9间进行稳定的通信。
在S16判断为NO时进入S18,判断是否请求变换到CS模式。在是请求变换到CS模式的情况下进入S19,变换为CS模式。
所谓CS模式就是在另一基站的电场强度比至此为止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强的时刻发送下一失盗信息的模式。具体而言,该模式测量周围各基站电场强度时,预先存储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标识码并重复测量其后的电场强度,当构成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标识码与先前存储着的标识码不同时,发送此时刻测量结果作为失盗信息。虽然也取决于电波的预测状况,但可推定移动终端1处于最靠近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的位置。因此,按照该CS模式,每当处于最靠近移动终端1的基站发生变更的时刻,中心站9可获得失盗信息。为此,在要只根据与构成最大场强的一基站的对应关系粗略掌握移动终端1移动位置的情况下,能以最高效率获得失盗信息,并能降低通信费用。
前面描述的越区切换模式中,并不是在另一基站电场强度比至此为止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强的时刻发送失盗信息。这是由于,尚若与某个基站建立链接,即使另一基站的电场强度随着如移动终端1的移动变得强时,只要先前建立链接的基站的电场强度不低于规定阈值就不发生越区切换。
在S18判断为NO时进入S20,判断是否请求变更到速度模式。在是请求变更到速度模式的情况下进入S21,发送模式变更到速度模式。
所谓速度模式,就是以移动终端1的移动速度低于规定速度为条件按照规定的发送时间间隔发送失盗信息的模式。
按照该速度模式,在例如移动终端1因路口的红灯信号而停止等情况下,与中心站9连通呼叫发送失盗信息。因而通过考虑移动终端1移动引起的衰落影响适当设定所述规定速度,就能获得衰落影响最小的测定结果。利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特别高的频率的PHS中,移动终端1的移动带来的衰落影响大,会使电场强度的测量结果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本实施形态所示,当移动终端1是高速移动的车辆等时,其测量误差随测量电场强度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别。按照该速度模式,能只将移动终端1以较低速度运行时或完全停止时测量到的电场强度发送给中心站9,故中心站9能对移动终端1高精度定位。测量移动终端1的速度时可考虑利用车辆常备的速度计。为了获得测量误差小的测量结果,也可考虑增加利用如下所述方法的模式。
即,在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以微小时间多次测量各基站的电场强度算出其算术平均值。然后考虑根据与各测量值的偏差算出测定精度,以该精度在规定范围内为条件算出平均值,将其作为测量结果发送给中心站9。
在S20判断为NO时进入S22,进行出错处理后结束处理。
图11为表示中心站9的CPU60(参见图8)运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首先在S31判断是否接收到失盗信息。接收到失盗信息时进入S32,使规定的计时器置位,设置该计时器是为了在下文所述的S42判断已发送过失盗信息的移动终端1经过规定时间是否没有发送下一失盗信息。
接着进入S33,根据移动终端1发送的失盗信息进行识别被盗车辆和其移动位置的处理。被盗车辆利用图6所示车辆的数据库42识别,移动位置利用上述的基站数据库38和地图数据库40识别。接着进入34,与保安公司联络车辆的被盗,并进行处理,向保安公司发送用于识别被盗车辆的被盗车辆识别用信息。由此向保安公司报知车辆被盗。接着进入S35进行处理,在显示器37的显示屏60上显示被盗车辆的移动位置后,结束处理。
在步骤S31未接收到失盗信息时进入S36,判断定时器是否在工作。该定时器就是在S32被置位的定时器。定时器不工作时,也即,未发生车辆盗窃事故。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结束原来的处理。相反,定时器工作时,至少发送了一次失盗信息,相当于发生了盗窃事故。此时进入S37,判断装于被盗车辆的移动通信装置100的发送模式是否为定时器模式。该发送模式的判断是根据在S31已收到的失盗信息进行的。发送模式为定时器模式时进入S38,判断定时器模式下设定的发送间隔时间是否已过。当未过时结束处理。相反,发送间隔时间已过时,尽管原来移动终端1必定发送失盗信息,但也会因发生任何故障而中断通信。因而进入S39,进行规定的报知。该报知可考虑如使移动站的轨迹在图5所示显示器上消失等。接着进入S40,向发生异常的移动终端1发送发送指令信息。接收到该发送指令信息的移动终端1不管防盗检索模式的ON/OFF等状况如何,立即向中心站9发送失盗信息。
然后,进入S41,对S32中已置位的定时器进行复位,再次开始计时。
相反,在S37判断为发送模式不是定时器模式时进入S42,判断在S32或S41已置位的定时器是否计时了规定时间。在未计时到规定时间的情况下结束处理。相反已计时了规定时间情况下就进行上述S39、S40、S41的处理。由此,报知从某一时刻开始移动通信装置100相继发送的失盗信息中断并已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后,向通信中断的移动通信装置100送出发送指令信息。在移动通信装置100对该发送指令信息没有任何响应情况下,可推定为在移动通信装置100或装载它的车辆发生了故障等其它异常事态。相反,在响应发送指令信息发来失盗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该信息可获知详细原因。例如,发送模式设定为越区切换模式时,若移动终端连续处于停车状态,就不发来后续的失盗信息。此时通过等待响应发送指令信息的失盗信息就能判别移动终端1是否处于仃车状态。
第2实施形态下面,用图12~14说明第2实施形态。图12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的装载于移动终端1的移动通信装置200电路结构的框图。该第2实施形态移动通信装置200与图4所示移动通信装置100的不同点在于未设置振动检测部27。因而,这里省略各标号的说明。该移动通信装置200控制上的特征在于利用图1所示各基站2a、2b、2c、…发送的电波电场强度检测车辆是否在移动。
也即,在操作操作部28设定盗窃模式时,控制部24对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测得的各基站的电场强度进行比较,存储以最强电场强度接收电波的基站。之后,每隔规定时间重复测定各基站的电场强度并比较该电场强度,在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与先前存储的基站不同情况下,判断为移动终端1已移动,向中心站9发送所述失盗信息。
按照该第2实施形态,利用生成失盗信息用于报知盗窃及定位时所需的接收电场强度测定部23可检测移动终端1的移动,故优点在于能降低系统成本。
这里虽利用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的变化检测移动终端1的移动,但也可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存储电场强度第2、第3或其它特定顺序的基站,按照该顺序的变化检测移动终端1的移动。也可结构上做成利用因移动终端1移动产生衰落,检测电场强度的变化在规定值以上的状态,从而判断为移动终端1已在移动。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移动终端200的失盗信息发送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先在S51判断防盗检索模式是否设定在接通(ON)。该处理内容与图9中S1的相同。在防盗检索模式未设定在ON情况下结束处理,若防盗检索模式设定在ON则进入S52。
在S52,执行测量周围基站电场强度的处理。再进入S53,判断是否为ID1=NO DATA。ID1及下述的ID2是由规定地址指定的存储器25(见图12)的一部分区域。在该ID1未存储数据的情况下进入S61进行处理将S52测量的电场强度中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的标识码(ID)存储在ID1。接着进入S59,判断防盗检索模式是否变更到断开(OFF)。在防盗检索模式继续在ON的情况下返回S51。相反在防盗模式变更到OFF的情况下进入S60,擦除存储在ID1、ID2中的数据,并结束处理。
在S53已存储基站ID的情况下,进入S54进行处理将存储在ID1中的数据存储在ID2。再进入S55进行处理,根据S52的测量结果改变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ID并存储在ID1。由此,根据最新测量结果将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的ID存入ID1,并根据上次测量结果将数据存入ID2。
然后,进入S56,判断ID1中的数据是否与ID2中的数据一致。即,在上次测量时刻和本次测量时刻判断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是否发生变化。未变化时进入S57,判断中心站9是否送出发送指令信息。在未送出指令信息的情况下返回S51。
在S57判断为YES的情况下,进入S58进行处理,将包含S52测得的测量结果的失盗信息发送给中心站9。通过在S56判断为NO,在S58发送失盗信息,就能在中心站9辨明发生失盗,能识别被盗车辆及被盗车辆的位置。
接着进入所述S59,若防盗检索模式未改变到OFF,就再在S52测量周围基站的电场强度。下面进行S53~S56的各处理,以获得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与先前存储的基站不同那样的测量结果为条件,在S58发送第2个以后的失盗信息。因而,第2个以后的失盗信息的发送时间与图10中说明的CS模式的相同。不言而喻,结构上也可做成像先前说明的连续发送模式那样,一旦开始发送失盗信息就不断地发送最新测量结果,以此替代上述模式。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中心站9中CPU60运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先在S71判断是否接收到移动终端1来的失盗信息。此处,该流程图所示的S71~S75与图11中S31~S35相同,S76~80与图11中S36、S39~S41、S42相同,故这里省略以上的详细说明。
下面列举以上说明的各实施形态的变形例。
(1)在各实施形态中,列举车辆作为构成移动终端1的移动体的一例加以说明。但是,作为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不限定于车辆。例如,盗窃作为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例的PHS(个人手持移动电话)本身逃走的人等也包含在这里所说的移动体的概念中。再有,结构上也可作成将移动通信装置100、200设计成超小型(如作成卡片状薄型)等,将其暗芷在皮箱等便携物中或预先与便携物做成一体,当便携物遇盗时可自动地从移动通信装置100、200向中心站发送失盗信息。这种情况下,便携物或偷走该便携物逃走的人、该小偷连同该便携物一起逃走时使用的车辆等也包含在移动体的概念中。总之,这里所谓的移动体就是包含装载有移动通信装置移动的物、携带移动通信装置移动的人的概念。
(2)在各实施形态中,作为识别移动终端1移动位置的方法采用了在显示器的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的手段。但也可在结构上做成利用声音通知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来代替上述手段或添加在上述手段上。例如,在跟踪逃走中被盗车辆的跟踪车本身就是中心站9的情况下,也可安排成除了图像显示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外还用声音指导其方向或距离。
(3)在各实施形态中,做成从装载于移动终端1的移动通信装置100、200发送电场强度的测量值。但也可在结构上做成移动通信装置100、200根据电场强度计算位置并将该计算结果发送给中心站9来替代上述情况。总之,从移动通信装置100、200发送的规定的定位用信息不限定于电场强度本身。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例如,也可将作为中心站9设备所示的基站的数据库38、移动站的位置数据库39、地图数据库40等装载于移动终端1。
(4)在图7中示出,用多个基站的电场强度识别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的方法。但识别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识别在与移动终端1的位置关系中电场强度最强的基站,将该基站本身的设置位置假设为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显示在显示器的电子地图上。或也可用显示以该中心站为中心的规定图形(圆、椭圆及其它满足基站电波的电场强度分布的图形等)作为移动终端1的移动位置。此时希望将发送模式设定为CS模式。
(5)在各实施形态中,作为区制通信系统,举出PHS那样一个基站覆盖的面积小的小区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只适用于PHS,也可适用于各基站覆盖更大面积的移动通信系统。重要的是,判断移动通信装置100、200本身是否被盗,并开始通信,随时发送位置信息。其中,各基站覆盖的面积越小、基站越密集,定位的精度就越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定位系统,它采用多个无线区构成的区制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系统包含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无线区的基站;以所述基站为基点边移动边通信用的移动通信装置;与所述移动通信装置通信的通信站;检测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的移动检测手段;所述移动通信装置包含可测定来自多个所述基站的电波电场强度的测定手段;发送手段,当规定的移动禁止条件成立时,以所述移动检测手段检测到所述移动体的移动为条件,将基于所述测定手段的测定结果的、规定的定位用信息发送给所述通信站;所述通信站包含根据收到的所述定位用信息报知虽然所述移动禁止条件成立但所述移动体仍在移动的报知手段;根据收到的所述定位用信息识别与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位置的定位手段。
2.一种移动通信装置,用于以分别设置在多个无线区的基站为基点边移动边通信,其特征在于,包含检测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的移动检测手段;可测定多个所述基站来的电波电场强度的测定手段;发送手段,当规定的移动禁止条件成立时,以所述移动检测手段检测到所述移动体移动为条件,作为基于所述测定手段的测定结果的信息,将可识别与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位置的定位用信息发送给与该移动通信装置通信的通信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检测手段还可根据按所述测定手段测定的电场强度排好顺序的基站的顺序在所述移动禁止条件成立后发生变化来检测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检测手段还可根据伴随所述移动体移动产生的振动来检测随所述移动通信装置一起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
全文摘要
将利用PHS可与中心站通信的移动通信装置装载于车辆。移动通信装置包含振动检测部。如果移动通信装置设定在防盗检索模式时在振动检测部测出车辆的移动,则该移动通信装置测量周围基站的电场强度并将其测量结果发送给管理车辆的中心站。结果能提供一种车辆被盗时能掌握其情况且可识别其移动位置的系统。
文档编号B60R25/33GK1267262SQ9880828
公开日2000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5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20日
发明者神岛博昭, 熊本胜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洛克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