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51765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其具有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状地延伸的胎体的胎 冠区域的外周侧设置的带束层。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作为卡车、公共汽车等中使用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充气 轮胎。该充气轮胎在改善了特别是在周向带束层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的帘线的耐疲劳性的同 时,防止胎面表面上的局部磨耗的发生。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1-1620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然而,对于这种重载荷用轮胎,需要在维持特别是柱塞耐久性(plunger durability)(相对于突起输入的耐久性)等的其它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抑制作作为一种偏 磨耗的肩部边缘磨耗(在肩部的轮胎接地边缘附近的磨耗)的技术。
[0008] 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柱塞耐久性的同 时有效地抑制肩部边缘磨耗的重载荷用轮胎。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在胎体的胎冠区域的外周侧包括从轮胎径向内侧起顺次 配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所述第一带束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大 于45°的角度地倾斜地延伸的帘线;所述第二带束层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帘线;所述第 三带束层包括沿与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帘线相反的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成30°以下的角度 地倾斜地延伸的帘线,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W 3为胎面宽度w的80%以上,并且当所述第 一带束层的宽度为W1、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为%时,w Zw^w3tj
[0011] 在本说明书中,诸如各带束层的宽度等的尺寸是指,在轮胎安装于适用的轮辋、填 充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在轮胎上测量的尺寸。
[0012]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胎面宽度"是指,在上述状态下测量时在胎面端之间的宽度 方向上的长度。"胎面端"是指,对以规定内压安装于适用的轮辋的轮胎施加与最大负荷能 力对应的负荷时,在轮胎接地区域中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0013] 在本说明书中,带束层的帘线"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表述不仅包括带束层的帘线沿 轮胎周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带束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小于10°的角度地倾斜地、 实质上沿胎面周向延伸的情况。
[0014] 如这里所使用的,"适用轮辋"是指,根据轮胎大小由以下标准规定的轮辋。"适 用轮辋"是指,根据轮胎制造或使用的地域中有效的工业标准规定的适用大小的标准轮辋 ("核准轮辋(Approved Rim)"或"推荐轮辋(Recommended Rim)"),该工业标准例如是美国 的"轮胎和轮辋协会(THE TIRE AND RIM ASSOCIATION INC·)" 的"年鉴(YEAR BOOK)"、欧 洲的"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The European Ty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 " 的"标准手册(STANDARDS MANUAL) ",和日本的"日本机动车轮胎制造者协会"的" JATM年 鉴(JATMA YEAR BOOK)",规定内压"是指,由上述标准依据最大载荷能力规定的空气压力。 "最大负荷能力"是指,根据上述标准允许轮胎承受的最大质量。
[0015] 发明的效果
[0016]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在维持柱塞耐久性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肩部边缘磨耗。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0018]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重载荷用轮胎的胎面花纹的部分展开图。
[0019]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中的扁平率和制动方向上的剪切力之间的关 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实施方式。
[0021] 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0特别用作卡车轮胎或公共汽车轮胎。胎 体2由在一对胎圈部1之间环状地延伸的一层或多层胎体帘布层形成,在胎体2的胎冠区 域的外周侧,第一带束层3a至第四带束层3d以第一带束层3a处于轮胎径向最内侧的方式 顺次配置。胎面橡胶布置在第一带束层3a至第四带束层3d的轮胎径向外侧。包括胎体的 胎冠区域、第一带束层3a至第四带束层3d以及胎面橡胶的整个区域构成作为轮胎的胎冠 区域的胎面部5。
[0022] 如图2所示,在胎面部5的外表面上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五条周向槽6a至6e、 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7a和7b、以及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成小角度倾斜并且以折曲状延 伸的细槽8a至8c。细槽8a与轮胎赤道面CL附近的3条周向槽6b至6d以及细槽7a和 7b连通。细槽8b和8c均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条周向槽(6a和6b,或6d和6e)以 及细槽7a和7b中的一条细槽连通。
[0023] 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周向槽6a和6e中分别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突起 9a和%。在突起9a和9b中,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刀槽。
[0024] 然而,在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中,形成于胎面部5的外表面的胎面花纹不限于 上述构造。
[0025] 图1所示的第一带束层3a至第四带束层3d均通过用橡胶覆盖一个或多个帘线而 形成。第一带束层3a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大于45°的角度地倾斜地延伸。第二带束 层3b的帘线沿轮胎周向延伸。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沿与第一带束层3a的帘线相反的方 向相对于轮胎周向成30°以下的角度地倾斜地延伸。第四带束层3d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 向倾斜地延伸。
[0026] 当帘线以波状花纹等延伸时,帘线的振幅的中心线为上述延伸方向。
[0027] 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相对小的角度地延伸的带束层,特别是至少上述第二带束 层3b可以通过在胎体2的外周侧螺旋状卷绕带而形成,由覆盖有橡胶的、诸如钢帘线等的 一个或多个帘线而形成所述带。
[0028] 第三带束层的宽度W3是胎面宽度w的80%以上。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 1至第三带 束层的宽度W3满足w '…〈^的关系。
[0029] 现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0的作用效果。
[0030] -般在充气轮胎中,胎面部的半径从中央朝向肩部减小。由于这种半径差,轮胎转 动时在中央部和肩部之间产生转动速度差,并且在转动速度相对于路面移动距离小的肩部 中产生制动方向上的剪切力。由于这种剪切力,使得在肩部中易于发生偏磨耗。
[0031]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0中,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沿与第一带束层3a的 帘线相反的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并且第二带束层3b的宽度《 2小于第一带束层3a的 宽度W1和第三带束层3c的宽度w 3。结果,第一带束层3a的帘线和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 在肩部处交错,由此增加面内弯曲刚性(层叠带束的相对于面内方向上弯曲的刚性)。为进 一步增强这种效果,第二带束层3b的宽度W 2优选为胎面宽度的90%以下,更优选为85% 以下。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10°以上。
[0032] 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30°以下的角度地倾斜。第三带束层3c 的宽度《3大于第一带束层3a的宽度w i,并且W3为胎面宽度的80%以上。利用这种结构, 能够确保直到胎面端5a附近的位置处的周向面外弯曲刚性(带束的肩部的相对于向轮胎 径向外侧弯曲的刚性),而直到胎面端5a附近的位置,弯曲中心位于轮胎径向更外侧、在本 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三带束层3c附近的位置,并且能够缓解在胎面端5a附近的制动方向上 的剪切力。这些效果的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0中能够充分地抑制肩部边 缘磨耗。
[0033]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抑制肩部边缘磨耗的效果,第三带束层3c的宽度W3优选为 胎面宽度的90%以上,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25°以 下。第一带束层3a的帘线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55°以下。而且,第一带束 层3a的宽度W 1优选为胎面宽度的100%以下。
[0034] 从确保轮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第三带束层3c的宽度W3优选为胎面宽度的105% 以下。
[0035] 最接近胎体的第一带束层3a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大于45°的角度地倾斜。 结果,能够确保轮胎的柱塞耐久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的柱塞耐久性,第一带束层的宽度 W1优选为胎面宽度的7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0036] 第二带束层3b的帘线沿轮胎周向延伸。
[0037] 当充填了内压时,特别是当轮胎负荷转动时,这些帘线受到张力,抑制了轮胎的伸 长变形。因此,维持了轮胎的形状。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效果,第二带束层3b的宽度《2优 选为胎面宽度的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
[0038] 从提高帘线的断裂强度的观点出发,第二带束层3b的帘线优选以波状延伸。同 样地,从提高帘线的耐断裂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高伸长帘线(例如,在断裂时伸长度为 4. 5%至5. 5%的帘线)用于第二带束层3b的帘线。
[0039]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0中,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第四带 束层3d布置在第三带束层3c的轮胎径向外侧。第四带束层3d的带束宽度W 4以及帘线的 延伸方向可以根据要改善的功能而自由设定。例如,利用第四带束层3d能够进一步抑制肩 部边缘磨耗。
[0040] 从通过增加侧向力来改善操纵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升面内弯曲刚性和进一步抑 制肩部边缘磨耗的观点出发,第四带束层3d的帘线优选沿与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相反的 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使得第三带束层3c的帘线和第四带束层3d的帘线交错。为了 进一步增强这种效果,第四带束层3d的帘线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70°以 下,更优选为15°以上且5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