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法、卡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16101阅读:来源:国知局
点与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的水平角度,从而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可以观察 到驾驶室外的任一第一零部件。当所述后视窗在驾驶室背面1的实际区域在所述步骤2的 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的基础上进行增大后,眼点M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的水平角度必然 大于眼点与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的水平角度,从而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不仅 观察到驾驶室外的任一第一零部件,还可以观察到除第一零部件之外的更大视野范围的卡 车零部件。
[0042]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步骤3具体包括:
[0043] 若所述步骤2中确定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全部位于驾驶室背面1的区域内, 则进入步骤4 ;反之,进入步骤5。
[0044] 所述步骤4,确定驾驶室2内的第二零部件是否影响后视窗后视野,如果是,重新 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反之,进入所述步骤3。
[0045] 所述第二零部件主要包括图6中示出的上卧铺5和下卧铺6。后视窗后视野的标 准通常是至少能够通过后视窗完全观察到第一零部件的极限边缘。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 件包括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的位置或缩小所述第二零部件的尺寸。
[0046] 所述步骤5,调整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在所述卡车底盘的纵向(X向)上的位置,并 返回步骤2。
[0047]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步骤1还包括:输入 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
[0048] 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作眼点M和所述后视野中的所述第一 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L。
[0049] 上述各实施方式通过引入人机工程R点和眼点M,进行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尺寸的 设计,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效率, 满足市场需求。
[0050]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该校核方法包括如 下步骤:
[0051 ]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根据所述R点作驾驶室中的眼点M。该步骤中,所述 R点是根据SAE J826标准确定。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M是根据SAE J941 标准确定。SAE J826标准和SAE J941标准均为现有的相关标准法规。
[0052] 步骤2,作眼点M与后视窗的四角顶点的顶点连线,以及作眼点M与需要从后视窗 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L ;若所述边缘连 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所述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格。本步 骤中,第一零部件包括鞍座3和货箱4。考虑到卡车后视窗基本呈矩形,其包括两种情形,第 一种情形是四角均呈直角的情形,第二种情形是将四个直角加工成圆角后大致呈矩形的情 形。第一种情形中的"四角顶点"指的是四个直角的顶点,第二种情形中的"四角顶点"指 的是四个圆角曲率最大的点。
[0053]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 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反的,亦即,本实施方式所提供 的校核方法是在后视窗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将眼点与后视窗四角进行连线,以验证需要从 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是否落入到该后视 窗后视野中,若所述边缘连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第一零部 件的最大极限边缘都能够落入到该后视窗后视野中,此时即所述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 格,否则为不合格。明显地,也是通过引入人机工程R点和眼点M,进行卡车后视窗的位置、 尺寸的校核,同样也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校核方法,这有助于 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0054]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中的所述边缘连线L 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 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图2中的点01和点02分别为所述边缘连线L与 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极限边缘点,点03和点04分别为所述边缘连线L 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极限边缘点。
[0055]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卡车后视窗,在该卡车后视窗中,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M 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为顶点连线,所述眼点与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 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为边缘连线L,所述边缘连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 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所述眼点由输入的人机工程R点确定。
[0056] 本实施方式是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 原理而得到的卡车后视窗,亦即,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中,只要保证所述边缘连 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即可通过后视窗观察到需要从后视窗后 视野中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甚至是除第一零部件之外的更大视野 范围的卡车零部件。
[0057] 本实施方式中的卡车后视窗中,所述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 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 边缘点。图2中的点01和点02分别为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 的极限边缘点,点03和点04分别为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极 限边缘点。
[005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卡车,包括后视窗,所述后视窗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后 视窗。所述卡车的其它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0059]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卡车的驾驶室背面所在的平面为白车身 后围平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 步骤2,作所述眼点和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 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该边缘连线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相交形成交点,各所述交点在所 述白车身后围平面上的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为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 步骤3,所述后视窗在所述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括所述步骤2的所述 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所述驾驶室背面区域内。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 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 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3具体包括: 若所述步骤2中确定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全部位于所述驾驶室背面区域内,则进 入步骤4;反之,进入步骤5; 所述步骤4,确定驾驶室内的第二零部件是否影响后视窗后视野,如果是,重新调整所 述第二零部件,反之,进入所述步骤3 ; 所述步骤5,调整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在所述卡车底盘的纵向上的位置,并返回步骤 2〇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 中,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包括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的位置或缩小所述第二零部件的尺 寸。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 还包括: 输入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 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作所述眼点和所述后视野中的所述第一 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6. -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驾驶室中的眼点; 步骤2,作所述眼点与后视窗的四角顶点的顶点连线,以及作所述眼点与需要从后视窗 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若所述边缘连线的 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所述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格。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 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 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8. -种卡车后视窗,其特征在于,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为顶点 连线,所述眼点与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 缘的连线为边缘连线,所述边缘连线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所述眼 点由输入的人机工程R点确定。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车后视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 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 的两个极限边缘点。10. -种卡车,包括后视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窗为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后视窗。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法、卡车,该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步骤2,作所述眼点和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该边缘连线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相交形成交点,各所述交点在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上的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为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步骤3,所述后视窗在所述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括所述步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所述驾驶室背面区域内。本发明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IPC分类】B60J1/18, B62D65/00
【公开号】CN105034760
【申请号】CN201510477349
【发明人】张敏, 丁教霞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8月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