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以及固定轨道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913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以及固定轨道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以及用于将轨道车辆的轨道固定在地基上的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存在于这样的系统中的楔形元件,可以确定各个引导板至支撑面的距离。位置元件由于其楔形结构,可以从其位置上顺利地从第一位置推至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上引导板与相应的轨道至各自支撑面的间距最小,在第二位置上则存在最大间距。在调整机构的极限位置之间可以选择另外的位置,这些位置分别明确了轨道至挡板面的距离并相应地确定另一轨距。例如在文献DE 101 57 676 Al中公开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包含有用于调整引导板位置的楔形元件,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在于,在完成装配之后,在引导板和位置元件之间的连接如此坚固,以使这两个元件的非故意的相对运动受到阻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已知的系统中彼此对应的楔形元件和引导板的接合面具有卡槽状的凸起部和凹进部,该凸起部和凹进部在装配位置分别垂直于待固定的地基设置,并且彼此咬合,以使楔形元件经过彼此咬合的凸起部和凹进部而与引导板形状配合地连接。同时通过凸起部和凹进部的垂直设置,确保了该楔形元件即使在操作中受到纵向力和斜向力的作用,也能保持在最初调整的位置上。可以通过一定间隙来改变各个引导板相对于各个支撑面的位置,对于该技术方案,在前面述及的现有技术中必须还要接受整个系统的复杂的装配和拆卸。在文献DE 10 2007 044 098 B3中描述了在开始给出的形式的组合结构和系统, 其不再具有上述缺点。为实现该目的,在该已知的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中, 在引导板和楔形元件于装配位置而彼此贴靠的表面上,形状配合地形成彼此咬合的凸起部和凹进部,在该楔形元件的装配状态下,该凸起部和凹进部平行于平面固定的地基的顶侧延伸。在实践中在装配位置上,相应地水平设置的凸起部和凹进部实现了,使楔形元件和引导板能够相对移动,而无需另外建造整个的轨道固定系统。因此在已知的组合结构中可以在释放作用于引导板的张力之后使楔形元件移动。在该张力作用下,相反地使角度引导板产生一个相对于固定地基而作用在楔形元件上的压力,结果,在引导板和楔形元件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的区域上产生自动制动。该效应可以通过此手段得到加强在引导板和楔形元件的彼此对应的表面上形成数对凸起部/凹进部,并且在引导板形成一个平台,该平台在装配状态下压在楔形元件上。相对于前面所述实施方案的优点,实践中的缺点在于,在该方案中装配还是相对较难。因而必须首先在各个地基上设置引导板,并且接着使楔形元件在引导板上精确定位。 然后,使楔形元件松动地贴靠在引导板上,直至放置好轨道,而且使该楔形元件维持在轨底和引导板之间。而且,在实践中轨道施工现场的恶劣制造条件总是会导致,楔形元件通过与轨道或者与另外的物体相撞而产生非故意地滑动,并因此使楔形元件难以进行位置精确的定位。当已知系统的装配全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时,该现象显得特别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以此为前提,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该组合结构特别适用于自动装配。此外还应当提供一种相应设计的、用于固定轨道的系统。解决该问题的、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的特征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关于该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务的解决方案在于,构建一种这样的系统,即, 一种用于将轨道车辆的轨道固定在地基上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该引导板用于将轨道侧面支撑在形成于地基上的支架上,该楔形元件用于调整轨道相对于支架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还给出了有利的实施方式,并且接下来逐一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思
术g
;ο如在开始给出的现有技术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由引导板和楔形元件构成,该引导板用于侧面支撑轨道车辆的轨道,该楔形元件用于调整轨道相对于支架的位置, 弓丨导板在装配位置上支撑在该支架上。在此该引导板具有一个前侧和一个底侧,该前侧对应于楔形元件沿着待支撑的轨道的纵向延伸。该底侧与地基相对应,该地基在装配位置上承载引导板。典型地,涉及的地基在实践中通过由混凝土构成的枕木或板构成。而且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中,在该引导板和该楔形元件之间具有呈形状配合的连接形式的引导部,沿着该引导部使该楔形元件在该引导板的前侧的纵向上可以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作为其中一个装配件的楔形元件和作为另一个装配件的引导板之间如此形成引导部,即,在其中一个所述的装配件内形成一个沿着该装配件设置的、缝隙状的引导部,另一装配件的相应成型的凸起部如此形状配合地咬合在该引导部中,即,在处于咬合状态的凸起部上,楔形元件在横向相对于引导板的前侧的纵向延伸部分并指向引导板的底侧的方向上、以及另一方面在通常指向引导板的对应凸起部的前侧的方向上固定在引导板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使楔形元件和弓I导板彼此形状配合地连接在一起的引导部如此构建,即,当制造形状配合的连接时,该引导板和该楔形元件仅还能够在最多两个自由度上运动,即在对应于楔形元件的引导板的前侧的纵向上以及在引导板的顶侧的方向上。这样实现了,使楔形元件和引导板远离各自安装位置而进行预先装配,然后在对装配正确的设置过程中一起放置于装配位置上。以这种方式,引导板-楔形元件-组合结构可以大批量节省成本地预先装配,然后例如通过自动工作的抓持器顺利地放置在指定的装配位置上。在组合结构从预装配位置到装配位置的运输期间,在相应地水平设置引导板的过程中,楔形元件即使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可靠地固定在引导板之上,而无需另外采取将楔形元件固定在引导板上的特别安全措施。因此使纵向移动总是得以保持。只要相应的绑定在一起的组合结构放置于装配位置上,楔形元件因此就可以顺利地在要求的位置上运动,从而为侧面支撑轨道提供理想设置的接合面。结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由一个引导板和一个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用该组合结构通过可以想到的简单途径实现了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无故障装配,而无需受到对该组合结构的本来功能的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引导部的成型基本上不受限制,只要确保其适于被采纳的要素,该要素由于固定在引导板的楔形元件的重力效应或者自重的结果而作用于在引导板和楔形元件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的范围中。作为这种形式的引导部,例如采用一个在其中一个连接件中形成的、侧面开放式的T形槽或者类似结构,使相应匹配的另一个连接件的凸起部咬合在该结构中。然后,组合结构的预装配如此进行,即,凸起部经由侧面开口插入到引导部中。具有T形横截面或者类似结构的引导部的形状以及咬合在该引导部中的凸起部的优点在于,通过上面和下面起作用的、在引导部各自的前侧向外限定引导部的腹板,一方面确保实现了,在预装配到装配地点的运输期间,设有凸起部的连接件在另一连接件上的特别安全的支撑;另一方面确保了,在接下来要进行的、一个连接件相对另一个连接件的纵向相对移动过程中实现特别准确的引导。在同时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的情况下的另一简化的预装配可以根据利于实践的设计方案如此实现,即,引导部在引导板中成型并且形成缝隙结构,该缝隙结构的缝隙开口朝向引导板的自由顶侧的方向,引导板的自由顶侧与引导板的底侧相对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该楔形元件可以通过其在本实施方案中横截面呈钩状的凸起部从上面勾入到槽口状的引导部中。在此无需考虑该凸起部通过引导部的侧面开口的可能的复杂的穿入。在同样的作用下当然可以想到,在楔形元件中采用缝隙状的引导部,并使凸起部成型在引导板上。然而从操作的角度出发有利的是,使用更大的引导板作为支架,使楔形元件能够勾住在该引导板中。向外侧限定住缝隙状引导部的腹板不用必须通过引导部的总长延伸。换言之这是足够的,即,涉及的腹板仅通过一个或数个引导部的区段长度而延伸,并且确保了,在这个或这些腹板上具有足够大的接合面,用于咬合在引导部中的凸起部。当腹板经前侧的总长度延伸时,那么在实践中能够在纵向移动期间呈现理想的支撑和引导。那么,这样实现楔形元件在引导板上的精确匹配的支撑和精确的引导,S卩楔形元件的、咬合在于引导板上形成的缝隙状引导部中的凸起部形成为平台,其中,由楔形元件的对应于地基的底侧出发形成一个缝隙,该缝隙在其外侧由腹板限定;在楔形元件的凸起部上形成的缝隙直至使楔形元件移动到引导板上所需要的过盈尺寸的宽度与限定出引导板的缝隙状引导部的腹板的宽度相匹配,或者限定楔形元件的凸起部的缝隙的腹板直至使楔形元件移动到引导板上所需要的尺寸范围下限的宽度与引导板的缝隙状引导部的宽度相匹配。如果,引导部形成用于引导板或者楔形元件在顶侧开放的缝隙,那么,即使在实际使用中出现负载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防止在引导板和楔形元件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的非故意释放,该技术方案为设置至少一个挡板,该挡板在与引导板形状配合连接的楔形元件处限定了楔形元件和引导板在引导板顶侧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在此,优选基于存在更大的空间而使挡板形成在引导板上,以实现尽可能稳定的实施。引导板和楔形元件相对于彼此的位置精确的设置可以由此得到简化,S卩,在引导板和楔形元件上形成彼此对应的支持面,该支持面沿着以及横向相对于引导板和楔形元件的彼此对应的前侧延伸,并且在支持面上该引导板和楔形元件在彼此形状配合连接的状态下彼此接触。通过在支持面上设有彼此相应形成的标识,该标识在彼此形状配合连接的引导板和楔形元件处形状配合地可释放地标识出楔形元件关于引导板的各个确定的位置,因此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提供确定的位置步骤,由此实现了引导板和楔形元件相对彼此的定位。因此,标识在指向引导板或楔形元件的顶侧或底侧的方向的支架面上的设置的优点在于,为了引导板或楔形元件的彼此相对移动,可以通过轻易抬起连接件而释放在标识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而没有由此妨碍楔形元件在引导板上的引导、或者在更大范围内拆卸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

下面凭借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图1示出了一个用于轨道的固定点的俯视图;图2示出了安装在固定点上的引导板的立体图;图3示出了安装在固定点上的楔形元件的俯视立体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楔形元件的仰视立体图;图5示出了由图2所示的引导板和图3和4所示的楔形元件构成的组合结构在装配位置上的局部仰视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引导板2楔形元件3张力夹4、5 绝缘元件6、7 张力夹3的支持臂8张力螺栓9引导板1的第一前侧10引导板1的第二前侧11导板1的底侧12引导板1的支撑面13引导板1的槽14、15 引导板1的肋部16引导板1的平台17引导板1的腹板18引导板1的引导部19引导板1的中央平台20引导板1的支持面21引导板1的标识22、23 引导板1的侧壁24、25 引导板1的挡板26引导板1的顶侧[0050]28引导板1的贯穿孔29引导板1的套环30套环四的排水斜面31引导板1的凹槽32,33张力夹3的扭转区段34引导板1的支撑平台35、36支撑平台34的半面37引导板1的裙板38张力夹3的中间环39箭头标识50楔形元件2的第一前侧51楔形元件2的第二前侧52楔形元件2的凸起部53楔形元件2的底侧54楔形元件2的腹板55凸起部52的引导缝隙56楔形元件2的主体57楔形元件2的支持面58楔形元件2的标识59楔形元件2的槽60楔形元件2的加强筋61楔形元件2的顶侧62间距标识63槽F轨底G支架L纵向Ll引导板1的长度L2楔形元件2的长度Rl方向R2方向S轨道Si、S2用于固定轨道S的系统U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所示出的固定点包括两个同样构建的系统Si、S2,该系统用于将轨道S 固定在由混凝土枕木构成的地基U上。在此,系统Sl定位于待固定的轨道S的一侧,而另一系统S2定位于轨道的另一侧。在图1中位于轨道S的左纵侧的系统Sl处于完成装配位置,而在图I中位于轨道S的右纵侧的系统S2处于预装配位置。系统SI、S2每一个都包括引导板I、楔形元件2、Co形的张力夹3、两个适配件4、 5和用于相对于地基U拉紧张力夹3的张力螺栓8,每个适配件分别设置在张力夹3的支持臂6、7的各一自由端上。由一块塑料或者其它足够坚固的材料构成的引导板I具有常规角引导板的基本形式,并且具有第一前侧9和第二前侧10,该第一前侧9对应于轨道S的轨底F,该第二前侧10经过引导板I的与前侧9相对的另一侧而构成,并且通过该第二前侧使引导板I在装配位置(图I)支撑在支架G上,该支架以凸肩的形式构建在固定的地基U上。第一前侧9相对于第二前侧10如此倾斜设置,即,使这两个前侧在纵向L上的假想延长部分相交成锐角。在引导板I的底侧11上构建了支撑面12,引导板I在装配位置上以该支撑面坐落于平面地基U的对应于引导板I的支承面上。在第二前侧10的方向上,支撑面12由沿着引导板I的长度LI延伸的凸起部限定,该凸起部以已知方式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上坐落于一个相应形成的、在此不可见的肋部中,该肋部设置在支架G和地基U的支承面之间。从支撑面12出发,为使重量和制造所需的材料耗费最小化,在引导板I中形成槽 13,该槽直至到达前侧9的底部的、界定出底侧11的区域中。在此,该引导板I在该槽13 的区域中、另外通过相对于前侧9、10横向布置的呈穹窟结构的肋部14、15得到强化,从而在最小的材料消耗情况下确保了理想的结构刚性。以大约第一前侧9的平均高度,在第一前侧9上形成了沿长度LI延伸的平台16, 该平台向上限定出槽13的对应于前侧9的开口。为了相对于平台16的前面以一定较小的距离回置,额外在前侧9上构建了腹板 17,该腹板同样经长度LI延伸。该腹板17向外界定了缝隙状引导部18,该引导部成型在引导板I的前侧9中,并且同样经引导板I的总长度LI延伸。引导部18具有侧面开放的槽口的形式,槽口具有基本上呈直角的横截面。在引导板I的第二前侧10的方向,缝隙状引导部18通过引导板I 的中央平台19的侧壁得到限定。在腹板17的自由的、指向上的顶侧上,构建了平行于平面式支撑面12布置的支持面20,在该支持面上以均匀的间距、卡槽腹板的形式构建了标识21,该标识以很小的高度、 并且平行于引导板I的纵向L而突出于支持面20设置。在引导板I的第一前侧9和侧壁22、23的拐角区域上,在中央平台19上分别形成了挡板24、25。挡板24、25每一个在此一方面通过一定高度突出于位于引导板I的顶侧26 的、中央区段19的表面27,另一方面在第一前侧9的方向上突起。从表面27出发,在引导板I中形成了一个引导至底侧11的贯穿孔28,以已知的方式将张力螺栓8插入穿过该贯穿孔,用以拧紧张力夹3。为了优化电绝缘性,使贯穿孔28在表面27上由包围的套环29环绕。这样就阻止了 在表面26上收集的液体到达贯穿孔28中并在那里形成至地基U的导电桥。同时,包围的套环29用作装配在引导板I上的张力夹3的中间环38的引导部和支撑部。为了阻止液体通过张力夹3到达贯穿孔28中,在套环29上构建了排水斜面29a。 该排水斜面从套环29的内侧边缘出发、朝向侧壁22、23的方向倾斜下滑形成,从而使从张力夹3到达引导板I上的水或者其它液体从侧面在引导板I的表面27上导出。因此,表面 27自身同样是轻度下滑地朝向第二前侧10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到达该表面上的液体能够朝向第二前侧10的方向流出。在第二前侧10的方向上,引导板I的表面27由在纵向L上延伸的凹槽31限定,以已知同样的方式在完成装配状态下使张力夹3的扭转区段32、33坐落于该凹槽中。此外, 在对应侧壁22、23的端部上为开放的凹槽31的底部可以从凹槽31的中央出发分为两个斜面,这两个斜面中的一个在侧壁22的方向上倾斜,而另一个在侧壁23的方向上倾斜。凹槽31在第二前壁10的方向连接一个支撑平台34。该支撑平台的表面同样以双坡屋顶的顶面形式分为两个半面35、36,在这两个半面中一个在侧壁22的方向上倾斜,而另一个在侧壁23的方向上倾斜。相应地,在半面35、36交汇的液体同样从引导板I的侧面流下。另外,支撑平台32在其对应于前侧10的边缘设有通过长度L32延伸的裙板37,该裙板通过半面35、36向上突伸出,并且如此成型,即,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I上该裙板以其对应于第二前侧10的外表面平面地置于支架G之上。通过裙板37使在完成装配状态下的引导板I在支架G和支撑平台32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的配合缝隙这样被遮挡,即,特别是通过半面35、36而不能由此渗入液体。该裙板37如此形成很有效果的障碍,以防止否则通过毛细效应而受益的、液体到相关的配合缝隙或地基U的多孔材料中的渗入。以这种方式,该裙板37还用于使通常由导电的钢构成的张力夹3、并且因而伴随着使同样由导电的钢构成的轨道S相对于地基U实现优化绝缘。楔形元件2同样一体地由塑料或者其它足够硬的材料制成。从俯视图看,该楔形元件具有楔形结构,该楔形结构具有与轨底F对应设置的第一平面式前侧50和与引导板I 对应设置的第二前侧51。楔形元件2的两个前侧50、51在此这样互相倾斜交汇,即,这两个前侧在纵向L上的假想延长部分相交成这样的角度,即,该角度与引导板I的前侧9、10在纵向上的假象延长部分相交的角度相同。在贴靠着引导板I的楔形元件2处,楔形元件2 的第一前侧50和引导板I的第二前侧10相应平行地相互对准设置。在此,楔形元件2的长度L2近似等于引导板I的长度LI的两倍。在楔形元件2的对应于引导板I的第二前侧51上形成有经长度L2延伸的凸起部 52。该凸起部52在其自由端设有指向楔形元件2的底侧53方向的、同样经长度L2延伸的腹板54。该腹板54向外限定出槽口状的、从底侧53出发在凸起部52中形成的引导缝隙 55,该引导缝隙朝向底侧53以及朝向该引导缝隙的侧端是开放的。该引导缝隙55具有基本上呈直角的横截面,并且在该引导缝隙的相对于腹板54设置的一侧由楔形元件2的主体56 的侧壁来限定。在支持面57上形成的引导缝隙55的顶面以均匀的间距、缝隙状下陷式结构形成标识58,该标识相对于引导缝隙55的纵向延伸部分并相对于腹板54横向设置。标识58之间的间距对应于构建在引导板I的腹板17的支持面20上的标识21之间的间距。 同样,标识58的形状和尺寸与标识21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在楔形元件2中在底侧53形成槽59用于节省材料和使重量最小化,这些槽通过加强筋60而彼此分开。在楔形元件2的顶侧61上,在凸起部52的对应于引导板I的边缘设置了间距标识62。对应于间距标识62而在引导板I上设有一个固定定位的箭头标识39,该箭头标识设置在中央区段19的对应于楔形元件2的边缘上,从而,在贴靠着引导板I的楔形元件2 处可以凭借间距标识62相对于箭头标识39的位置而读取楔形元件2相对于引导板I位于哪个位置上。另外在楔形元件2中从顶侧61出发在中央位置形成一个槽63。在槽63中可以引入一个工具,用于抬起楔形元件2。以常规方式构建《形的张力夹3在其支持臂6、7各自具有弯成曲柄状的末端区段,该末端区段在完成装配的系统S1、S2中基本上平行于轨道S设置,并且在轨底F上施加必要的下维持力。在末端区段上,分别围绕与对应的末端区段的纵轴一致的转轴可旋转地各设置一个适配件4、5。从适配件4、5的前侧看,其分别具有五边形形状。在此,于适配件4、5的周围面分别构建了三个同样大的接合面区段,这些接合面区段彼此直接相贴,并且相互之间通过边框分开。在两个外接合面区段上,额外地连接两个标识区段。该标识区段可以设有标记,该标记示出了随着各个方向旋转而发生的弹簧张力的增加或减少。该标识区段通过缝隙分开,该缝隙由径向起成型在适配件4、5中,并且直达入口, 该入口从其前侧起成型在适配件4、5中。该缝隙在入口的底板上剪切出三角形的开口,从而在该入口处,收集起来的湿气或蒸汽可以通过开口从各个适配件4、5漏出。该入口的圆形开口的中点相对于适配件4、5的前侧的中点如此设置,即,第一接合面区段具有第一间距zl,第二接合面区段具有第二间距z2,第三接合面区段具有第三间距z3,该间距为至入口中点的间距,其中zl < z2 < z3成立。间距zl-z3例如分别相差一毫米。适配件4、5由不导电的塑料构成,该塑料至少在其周长方向上具有一定弹性。在松弛状态下该适配件4、5的入口具有一定直径,该直径比支持臂6、7的圆形末端区段的直径要小一点。当插置在末端区段上时,适配件相应地在周长方向上张开,从而, 由于随后在适配件4、5中产生的回置力而使适配件和支持臂形成摩擦配合,然而用一定的力可以使适配件旋转地固定在各自对应的末端区段。在此,适配件4、5由于缝隙的存在而很容易张开,该缝隙以这种方式不仅仅避免了湿汽汇集在各个适配件4、5中,而且额外地便于使适配件4、5插置在支持臂6、7的各自末端区段上,并且确保了适配件具有足够的弹性。挡板24、25和在支持面20上构建的、引导部I的标识21之间的净宽度如此匹配于在支持面57和对应于顶侧61的楔形元件2的顶面62之间的厚度、以及腹板54的高度, 即,在与引导部18形成咬合的凸起部52上,可以使楔形元件2被抬起一定高度,该高度足够用以释放在引导板I的标识20和楔形元件2的标识58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连接,从而进行相对于引导板I的楔形元件2的进一步长度调整。横向相对于纵向L测量的腹板17的和引导缝隙55的宽度以及同样横向相对于纵向L测量的腹板54的和缝隙状引导部18的宽度如此相互匹配,即,当凸起部52与其腹板 54形状配合地咬合在引导部18中、而腹板17形状配合地咬合在引导缝隙55中时,楔形元件2以很小的空隙在纵向L上可移动地引入到引导板I上。同时,由引导部18和咬合在该引导部中的凸起部52形成的形状配合的连接使楔形元件2在方向Rl和方向R2上固定在引导板I上;方向Rl通常指向引导板I的第一前侧9,或者指向平面构建的、对应于轨底F的、在楔形元件2的第一前侧50上的前侧;方向R2指向引导板I的底侧11的方向,同样横向相对于纵向L。如此构建的组合结构可以在预装配状态下顺利地由等待位置运动至装配地点。在此该楔形元件2自动地维持在引导板I上,因此没有必要为引导板I和楔形元件2在装配位置的按规定的定位而采取额外的措施。系统S1、S2以同样的方式进行预装配。在放置由引导板I和楔形元件2构成的组合结构之后,另外将带有坐落于其上的适配件4、5张力夹3这样放置在各自系统SI、S2的引导板I上,即,使张力夹的扭转区段32、33坐落于引导板I的支撑区段34上。在预装配状态下,适配件4、5位于容纳从轨底F至轨道S下沉的空间之外。接着,各自系统S1、S2的张力螺栓8通过引导板I的贯穿孔28插入到放入地基U 的、在此不可见的塑料销中,并且这样拧紧该张力螺栓,直到使张力夹3以一定的预张力在其预装配位置维持在引导板I上。当轨道S位于在系统SI、S2的楔形元件2之间界定的空间中之后,张力夹3被推至轨道S的方向上,直至张力夹的带有适配件4、5的末端区段坐落于轨底F上,而扭转区段 32,33坐落于各自引导板I的凹槽31中。接着,必要时可以通过楔形元件2相对于各自引导板I的纵向推移,这样调整轨道S的位置或调整位于楔形元件2上的、对应于轨底F的接合面的位置,即,在按规定设置轨道S时确保理想的侧面支撑。如果确认,由于在轨底F的顶面和各个引导板I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太大或者太小,因而通过张力夹3在轨底F上产生不足或者过大的下维持力,那么,这一点可以通过此手段得到补偿,即,使对应于各自张力夹的适配件4、5围绕各自转轴如此旋转,即,通过接合面区段相对于延伸通过入口的中点的转轴具有较小间距(减小下维持力)或较大间距 (增加下维持力),使适配件支撑在轨底F上。适配件4、5实现了对系统S1、S2的张力夹3 上施加的下维持力的精确调整。 同时,适配件使张力夹3相对于轨道S绝缘。
权利要求1.一种由用于侧面支撑轨道车辆的轨道(S)的引导板(1)和用于调整轨道(S)相对于支架(G)的位置的楔形元件( 构成的组合结构,所述引导板(1)在装配位置支撑在所述支架上,其中,所述引导板(1)具有对应于所述楔形元件O)的、沿着待支撑的轨道(S)的纵向(L)延伸的前侧(9)和对应于地基⑶的底侧(11),所述地基在装配位置承载所述引导板(1),其中,在所述引导板(1)和所述楔形元件( 之间通过形状配合连接而具有引导部,所述楔形元件( 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部在所述引导板(1)的前侧的纵向上移动,其特征在于,在作为其中一个装配件的楔形元件(2)和作为另一个装配件的引导板(1)之间如此形成引导部(18),S卩,在其中一个装配件内形成一个沿着该装配件设置的、缝隙状的引导部 (18),另一装配件的相应成型的凸起部如此形状配合地咬合在所述引导部中,S卩,在处于咬合状态的凸起部(52)上,所述楔形元件(2)在横向相对于所述引导板⑴的前侧⑶的纵向延伸部分(L)并指向所述引导板⑴的底侧⑶的方向(R2)上、以及在通常指向所述引导板⑴的对应所述凸起部的前侧⑶的方向(Rl)上固定在所述引导板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18)在所述引导板(1) 中成型并且形成缝隙结构,所述缝隙结构的缝隙开口朝向所述引导板(1)的自由顶侧06) 的方向,所述引导板的自由顶侧与所述引导板(1)的底侧(11)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板(1)的对应于所述楔形元件⑵的前侧(9)的方向上限定出缝隙状引导部(18)的腹板(17)经由该前侧(9)的总长度(Li)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元件O)的咬合在缝隙状引导部(18)中的凸起部(52)形成为平台,在所述平台中从所述楔形元件O)的对应于所述地基的底侧出发成型有缝隙(55),所述缝隙的外侧受到腹板(54)限定;而且,第一宽度与腹板(17)的宽度相匹配,所述腹板限定出所述引导板⑴的缝隙状引导部(18);或第二宽度与所述引导板(1)的缝隙状引导部(18)的宽度相匹配;其中,第一宽度是指在所述楔形元件O)的凸起部(5 上形成的缝隙(5 直至使所述楔形元件( 移动到所述引导板(1)上所需要的过盈尺寸的宽度;第二宽度是指限定所述楔形元件O)的凸起部(52) 的缝隙(55)的腹板(54)直至使所述楔形元件(2)移动到所述引导板(1)上所需要的尺寸范围下限的宽度。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至少一个挡板04、 25),所述挡板在与所述引导板(1)形状配合相连的楔形元件( 处限定所述楔形元件与所述引导板(1)在所述引导板(1)的顶侧06)方向上的相对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M、25)形成在所述引导板 (1)上。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板(1)和所述楔形元件( 上形成彼此对应的支持面00、57),所述支持面沿着以及横向相对于所述引导板(1)和所述楔形元件的彼此对应的前侧延伸,并且在所述支持面上所述引导板 (1)和所述楔形元件( 在彼此形状配合连接的状态下彼此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持面(20、57)上设有彼此相应形成的标识01、58),所述标识在彼此形状配合连接的引导板(1)和楔形元件( 处形状配合地可释放地标识出所述楔形元件( 关于所述引导板(1)的各个确定的位置。
9.用于将轨道车辆的轨道(S)固定在地基上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由引导板(1)和楔形元件(2)构成的组合结构,所述引导板将轨道(S)侧面支撑在形成于地基上的支架上,而所述楔形元件调整轨道( 相对于所述支架的位置,其特征在于,由引导板(1)和楔形元件 (2)构成的组合结构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而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引导板(1)和楔形元件(2)构成的组合结构,引导板用于侧面支撑轨道车辆的轨道(S),楔形元件用于调整轨道(S)相对于支架(G)的位置,引导板(1)在装配位置支撑在支架上。引导板(1)具有对应于楔形元件(2)的沿着待支撑的轨道(S)的纵向(L)延伸的前侧(9)和对应于地基(U)的底侧(11),地基在装配位置承载引导板(1)。在引导板(1)和楔形元件(2)之间具有形状配合的引导部,楔形元件(2)能够沿着该引导部在引导板(1)的前侧的纵向上移动。引导板(1)的自动装配这样得到简化在作为一个装配件的楔形元件(2)和作为另一个装配件的引导板(1)之间如此形成引导部(18),即,在一个装配件内形成沿着该装配件设置的缝隙状的引导部(18),另一装配件的凸起部如此形状配合地咬合在引导部中,即,在处于咬合状态的凸起部(52)上,楔形元件(2)在横向相对于引导板(1)的前侧(8)的纵向延伸部分(L)并指向引导板(1)的底侧(U)的方向(R2)上、以及在通常指向引导板(1)的对应凸起部的前侧(8)的方向(R1)上固定在引导板(1)上。
文档编号E01B9/48GK202298372SQ20112005420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3日
发明者安德烈·胡诺尔德, 马丁·格纳岑斯盖 申请人:沃斯洛工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