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及其转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256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及其转辙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辙机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特别是一种可沿双检测杆的轴向调整两者轴向相对位置的接头组件,及使用该接头组件的转辙机。
背景技术
电动转辙机是一种以交流或直流电动机为动力实现道岔转换、锁闭和监督的装置,目前的电动转辙机主要采用两根检测杆,连接到道岔尖轨或心轨上,上下两根检测杆分别用来检查道岔的伸出和缩入位置。目前的转辙机采用的是上、下两层方形检测杆紧贴在一起相互错动来调节其轴向的相对位置,检测杆伸出部分贴合在一起,通常采用螺栓贯穿 两个检测杆,然后用螺母紧固的方式将两根检测杆固定连接在一起,需要调整时,松开螺丝,调整两根检测杆的相对位置,调整完成后再次紧固,这种调整方式比较复杂,且两个检测杆在螺丝松开后皆可移动,不易准确固定两个检测杆的相对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其与第一检测杆固定连接,与第二检测杆可调连接,便于双检测杆相对轴向位置的现场调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用于同时调整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的轴向位置,接头组件包括一个接头,和具有内侧调整螺母和外侧调整螺母的一对调整螺母。第一检测杆可固定连接于该接头,且该接头上包括一个可穿设第二检测杆的第二支撑孔,内侧调整螺母和外侧调整螺母旋合于第二检测杆上,且可从第二支撑孔的轴向相向两侧夹持接头。采用这种接头组件,不需要松开固定螺母,仅松开一对调整螺母中的一个,即可调整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的轴向相对位置,操作方便快捷。在接头组件的另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接头上还包括一个第一支撑孔,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可旋合于第一检测杆的固定螺母,旋合于第一检测杆上的固定螺母与第一检测杆的一个定位台肩可从第一支撑孔的轴向相向两侧夹持接头。另外,固定螺母可为自锁螺母。此种固定方式简单。在接头组件的又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组合螺母和一个连接件。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的孔径相等;内侧调整螺母为一个内侧T形螺母,其帽形部分可抵靠在接头的内侧面上,其杆形部分可置于第二支撑孔中且外径小于第二支撑孔的孔径。组合螺母设置在固定螺母和接头之间并旋合于第一检测杆上,该组合螺母的螺帽可抵靠在接头的外侧面上,组合螺母的杆形部分可置于第一支撑孔中且其杆形部分的外径等于第一支撑孔的孔径。连接件设置在接头的内侧面与定位台肩之间,并可和组合螺母的杆形部分相配合以与接头固定连接。组合螺母和连接件的配合可以更加牢固的固定接头和第一检测杆,且相应的将内侧调整螺母设计为一个内侧T型螺母,可以确保第二检测杆和第二支撑孔之间的同轴度,利于第二检测杆的运动,可避免出现别死情况。另外,由于设计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的孔径相等,可以便于在实际使用中,更换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之间的位置。在接头组件的又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外侧T形轴套,其设置在外侧调整螺母和接头的外侧面之间并套设于第二检测杆上,其帽形部分可抵靠在接头的外侧面上,外侧T形轴套的杆形部分置于第二支撑孔(32)中且外径小于第二支撑孔
(32)的孔径。内侧T形螺母的杆形部分具有内侧啮合齿,外侧T形轴套的杆形部分具有外侧啮合齿,内侧啮合齿可与外侧啮合齿相互啮合。设置啮合齿可以使外侧T形轴套和内侧T型螺母的同步转动,以便于调整第二检测杆相对于接头的位置。在接头组件的又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接头为“L”形,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连接于接头“L”形的一个臂上,接头“L”形的另一个臂上设有一个连接孔。便于联结外部道岔检测杆。在接头组件的又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杆为上检测杆,第二检测杆 为下检测杆。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辙机,该转辙机包括一个第一检测杆、一个第二检测杆和一个本实用新型的接头组件,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可连接于的接头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接头组件与转辙机双检测杆中第一检测杆固定连接,与第二检测杆为可调连接,可以方便地进行现场调整问题。同时,接头组件可将双检测杆与外部连接杆件连接在一起,使检测杆能够与道盆尖轨或心轨一起运动。下文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例,对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I用以说明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图2用以说明图I所示的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的位置调整过程。图3用以说明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标号说明10第一检测杆11 台肩12固定螺母14组合螺母142杆形部分146 螺帽16连接件20第二检测杆22内侧调整螺母222杆形部分224内侧啮合齿226帽形部分23外侧调整螺母24T形轴套[0031]242杆形部分244外侧啮合齿246帽形部分30 接头31第一支撑孔32第二支撑孔 33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结构相似但功能相同的部件。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图I用于说明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的结构。如图I所示,转辙机中包括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用于调整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的轴向相对位置。在图I所示的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接头组件包括一个接头30和具有内侧调整螺母22和外侧调整螺母23的一对调整螺母,第一检测杆10可固定于接头30。接头30上包括一个第二支撑孔32,检测杆20可穿设在支撑孔32中,调整螺母22可旋合于第二检测杆20上,以从支撑孔32的轴向内、外两侧夹持接头30。虽然在图I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杆10为上检测杆,第二检测杆20为下检测杆,但也可第一检测杆10为下检测杆,第二检测杆20为上检测杆。图2用以说明图I所示的接头组件的调整过程。安装后的转辙机,其道岔的开口与两根检测杆的缺口必需一致,才可监测道岔的位置状况,因此转辙机安装后必须进行调整。如图2的上部表示安装时的状态,下部表示一种调整后的状态。在需要调整第一检测杆10与第二检测杆20的相对位置时,例如需要向图中箭头所示的右侧调整第二检测杆20的位置移动时,先松开内侧调整螺母22,转动外侧调整螺母23,由于第一检测杆10的位置固定,即接头30的位置固定,所以转动外侧调整螺母23即可带动第二检测杆20向右侧移动距离d,与图2上部图示相比,第二检测杆20相对于第一检测杆10的相对位置向右移动了距离d,从而实现了上、第二检测杆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采用这种接头组件,不需要松开固定螺母,仅松开一对调整螺母中的一个,即可调整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的轴向相对位置,操作方便快捷。在本实用新型的接头组件中,第一检测杆10可以以任何一种恰当的方式固定在接头30上,在图I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接头30上还包括一个第一支撑孔31,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可旋合于第一检测杆10的固定螺母12,固定螺母12旋合于第一检测杆10,它可与第一检测杆10的一个定位台肩11共同作用,从第一支撑孔31的轴向两端相向夹持接头30。此种固定方式比较简单,但是根据设计需要的不同,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定第一检测杆10和接头30在接头组件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固定螺母12为自锁螺母,以免转辙机使用过程中,因固定螺母松动,导致第一、第二检测杆的位置产生意外的位移。在图I所示的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接头30为“L”形,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连接于接头30 “L”形的一个臂上,以保证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可沿平行的轴向相对运动。接头30 “L”形的另一个臂上设有一个连接孔33,用以联结外部道岔检测杆,监测道岔的实际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内侧调整螺母22和外侧调整螺母23既可以直接分别夹持在接头30的内、外侧面上,也可以间接夹持在接头30的内、外侧面上。图3示意性地表示了接头组件的其它示意性实施方式。在图3所示的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接头组件第一支撑孔31和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相等,内侧调整螺母22为一个内侧T形螺母,其帽形部分226可抵靠在接头30的内侧面上,内侧T形螺母的杆形部分222可置于第二支撑孔32中且其外径小于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以利第二检测杆20可与第二支撑孔32之间存在一定的周向间隙,采用上述设计可避免出现检测杆运动中别死情况。 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组合螺母14和一个连接件16。组合螺母14设置在固定螺母12和接头30之间,并旋合于第一检测杆10上,组合螺母14的螺帽146可抵靠在接头30的外侧面上,组合螺母14的杆形部分142可置于第一支撑孔31中,且杆形部分142的外径等于第一支撑孔31的孔径。连接件16设置在接头30的内侧与定位台肩11之间,该连接件16可和组合螺母14的杆形部分142相配合以与接头30固定连接。采用上述设计,组合螺母14和连接件16的配合可以更加牢固的固定接头30和第一检测杆10。另外,第一支撑孔31和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相同,可以方便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互换位置,即可以把第一检测杆10与第二支撑孔32固定,使第二检测杆20穿过第一支撑孔31。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接头组件还可以包括一个外侧T形轴套24,其设置在外侧调整螺母23和接头30的外侧面之间并套设于第二检测杆20上,其帽形部分246抵靠在接头30的外侧面上,其杆形部分242置于第二支撑孔32中,且其外径小于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内侧T形螺母22的杆形部分222具有内侧啮合齿224,外侧T形螺母24的该杆形部分242具有外侧啮合齿244,内侧啮合齿224和外侧啮合齿244可相互啮合,以便调整时,它们同步转动。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采用上述接头组件的转辙机,其中第一检测杆、第二检测杆可连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转辙机可以采用分离的双检测杆,检测杆伸出端为圆形,解决了检测杆的密封问题。接头组件与其中第一检测杆固定连接,与第二检测杆为可调连接,解决了现场调整问题。同时,接头组件可将双检测杆与外部连接杆件连接在一起,使检测杆能够与道岔尖轨或心轨一起运动。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描述了各个实施例,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1.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用于同时调整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的轴向位置,所述接头组件包括一个接头(30),所述第一检测杆(10)固定连接于该接头(30),且该接头(30)上包括一个穿设所述第二检测杆(20)的第二支撑孔(32);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组件还包括 内侧调整螺母(22)和外侧调整螺母(23),它们旋合于所述第二检测杆(20)上,且从所述第二支撑孔(32)的轴向相向两侧夹持所述接头(30)。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头组件,其中所述接头(30)上还包括一个第一支撑孔(31),所述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旋合于所述第一检测杆(10)的固定螺母(12),旋合于所述第一检测杆(10)上的所述固定螺母(12)与所述第一检测杆(10)的一个定位台肩(11)从所述第一支撑孔(31)的轴向相向两侧夹持所述接头(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组件,其中所述固定螺母(12)为自锁螺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孔(31)和所述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相等; 所述内侧调整螺母(22)为一个内侧T形螺母,所述内侧T形螺母的帽形部分(226)抵靠在所述接头(30)的内侧面上,所述内侧T形螺母的杆形部分(222)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孔(32)中且其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 所述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组合螺母(14),其设置在所述固定螺母(12)和所述接头(30)之间并旋合于所述第一检测杆(10)上,该组合螺母(14)的螺帽(146)抵靠在所述接头(30)的外侧面上,所述组合螺母的杆形部分(142)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孔(31)中且所述杆形部分(142)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支撑孔(31)的孔径; 所述接头组件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接头(30)的内侧面与所述定位台肩(11)之间的连接件(16),该连接件(16)和所述组合螺母(14)的杆形部分(142)相配合以与所述接头(30)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头组件,其中 所述内侧T形螺母的杆形部分(222)具有内侧啮合齿(224); 所述接头组件包括一个外侧T形轴套(24),其设置在所述外侧调整螺母(23)和所述接头(30)的外侧面之间并套设于所述第二检测杆(20)上,其帽形部分(246)抵靠在所述接头(30)的外侧面上,所述外侧T形轴套(24)的杆形部分(242)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孔(32)中且其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支撑孔(32)的孔径,该杆形部分(242)具有与所述内侧啮合齿(224)相啮合的外侧啮合齿(244)。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头组件,其中所述接头(30)为“L”形,所述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连接于所述接头(30) “L”形的一个臂上,所述接头(30) “L”形的另一个臂上设有一个连接孔(33)。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头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检测杆(10)为上检测杆,第二检测杆(20)为下检测杆。
8.转辙机,包括一个第一检测杆(10),一个第二检测杆(20),和一个如权利要求I至7之一所述的连接所述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的接头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双检测杆的接头组件及其转辙机,用于同时调整第一检测杆(10)和第二检测杆(20)的轴向位置,接头组件包括一个接头(30)和内侧调整螺母(22)和外侧调整螺母(23)。第一检测杆可固定连接于该接头,且该接头上包括一个可穿设第二检测杆的第二支撑孔(32);一对调整螺母可旋合于第二检测杆上,并从第二支撑孔的轴向相向两侧夹持接头。由于接头与第一检测杆固定连接、与第二检测杆可调连接,只需调整第二检测杆在接头上的位置,即可现场调整双检测杆的相对轴向位置。
文档编号B61L5/06GK202429218SQ20122000302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5日
发明者何新鹏, 杨超, 林伟, 韩锐 申请人: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