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轨电车钢铝混合铆接车体,包括顶架、侧墙、底架、端墙、上铰组件、司机室几大部件,所述部件之间采用铆接方式,代替传统的焊接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体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部件之间采用铆接相连,使得各部件具有良好的生产独立性、维修通用性及互换性,各部件可同步展开生产,由于铆接无热影响,甚至可在总装前进行漆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车体除受力较大部件采用钢结构外,其余部件均采用铝型材焊接结构,使得车体总重量较全钢结构大为减轻,达到了轻量化目的。
【专利说明】-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轨电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用铆接代替焊接的车体总成 方式。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的动车车体结构通常为耐候钢焊接、不锈钢焊接 而成。焊接成一个整体的车体由于体积庞大,不方便运输。特别是当车体一个部件损坏时, 由于车体是焊接成型的整体,因而不能任意更换损坏部件,这样增加了车辆运营维护成本,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另外,焊接是现在最为常用的工艺手段,但是焊接会对环境产生污 染,破坏生态环境。动车车体作为整个电车的动力输出部位,必需具备良好的韧性、强度和 塑性。但是,焊接之后的车体会有焊接的热影响区,由于热影响区的温度过高,会让该区组 织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降低,使得整个车体的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减少动车车体的使用 年限。另外,由于钢的密度较大,由钢材组成的车体质量较大,会使得大部分能量都用来驱 动车体和实现加减速,这样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新的全铆接结构的 动车车体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及 其组装方法。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 -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包括顶架1、侧墙2、底架3、端墙4、上铰组件5、 司机室6,所述顶架1与侧墙2铆接,所述侧墙2与底架3铆接,所述端墙4与侧墙2、底架 3铆接,所述司机室6与顶架1、底架3铆接,所述上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铆接,所述 动车车体后端通过上铰安装座5和浮车连接。
[0006]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所述顶架1、侧墙2、底架 3、端墙4为铝合金材质,所述上铰组件5、司机室6为高碳钢材质。
[0007]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2 与端墙4、顶架1、底架3的接触面为铝、铝接触面,所述铝、铝接触面两面上依次涂有环氧底 漆、密封胶;所述顶架1与司机室6、所述底架3与司机室6、所述上铰组件5与顶架1、所述 上铰组件5与端墙4、所述端墙4与底架3的接触面为钢、铝接触面,所述钢、铝接触面上依 次涂有绝缘底漆、绝缘面漆、密封胶。
[0008]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所述绝缘底漆、环氧底 漆、绝缘面漆的漆层厚度为30±5 μ m。
[0009] 作为可选方式,上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所述顶架1两侧位置制 作成台阶形状,所述侧墙2的上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顶架1与侧墙2的台阶状接触面配 合,铆钉穿过顶架1和侧墙2实现铆接;所述侧墙2下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所述底架3 的上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侧墙2与底架3的台阶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侧墙2与底架 3实现铆接;所述侧墙2的铆接位置制作成直角形状,所述端墙4的两侧位置制作成平面形 状,侧墙2的直角形状接触面与端墙4的平面形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侧墙2与端墙4实 现铆接;所述端墙4的铆接位置制作成直角形状,所述底架3的接触面制作成平面形状,端 墙4的直角形状接触面与底架(3)的平面形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所述端墙4与底架3实 现铆接;所述司机室6与顶架1的接触面设置平面形状接触面,铆钉穿过端墙司机室6与顶 架1实现铆接;司机室6与底架3的接触面设置平面形状接触面,铆钉穿过端墙司机室6与 底架3实现铆接;所述上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接触面设置为配合接触面,铆钉穿过上 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实现铆接。
[0010]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 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11]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 车体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部件之间采用铆接相连,使得各部件具有良好的生产 独立性、维修通用性及互换性,在车体一个部件损坏时,可以仅将部件之间的铆钉破坏而不 损坏相邻部件,任意更换损坏部件,降低了车辆运营维护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实现了 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各部件可同步展开生产,并实现分别运输,在异地铆接组装。用铆接 代替焊接,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由于铆接无热影响,不会降低整个车体的机械性能、物理 性能。并可在总装前进行漆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车体除受力较大部件采用钢结构外, 其余部件,如顶架、侧墙、底架、端墙均采用铝型材焊接结构,使得车体总重量较全钢结构大 为减轻,达到了轻量化目的。而上铰组件、司机室为高碳钢材质设计为高强度碳钢材料,很 大程度上满足了疲劳要求和车体强度。由于减轻了动车车体重量,更有利于驱动车体和实 现加减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能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0014] 图1是动车车体铆接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5] 图2是动车车体右视图;
[0016] 图3是动车车体俯视图;
[0017] 图4是A-A截面图;
[0018] 图5是B-B截面图;
[0019] 图6是C-C截面图;
[0020] 图7是D处细节图;
[0021] 图8是E处细节图;
[0022] 图9是F处细节图;
[0023] 图10是G处细节图;
[0024] 图11是Η处细节图。
[0025] 图12是Ζ处端墙与底架铆接细节图。
[0026] 附图标记:1为顶架、2为侧墙、3为底架、4为端墙、5上铰组件,6司机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 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28]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包括顶架1、侧墙2、底 架3、端墙4、上铰组件5、司机室6,所述顶架1与侧墙2铆接,所述侧墙2与底架3铆接,所 述端墙4与侧墙2、底架3铆接,所述司机室6与顶架1、底架3铆接,所述上铰组件5与顶 架1、端墙4铆接,所述动车车体后端通过上铰安装座5和浮车连接。
[0029] 如图4、图7所示,所述顶架1两侧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所述侧墙2的上部位置制 作成台阶形状,顶架1与侧墙2的台阶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顶架1和侧墙2实现铆接。
[0030] 如图4、图8所示,所述侧墙2下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所述底架3的上部位置制 作成台阶形状,侧墙2与底架3的台阶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侧墙2与底架3实现铆接;
[0031] 如图5、图9所示,所述侧墙2的外侧面的边向外延伸出一定距离,延伸出的部位与 侧墙2的另一边成直角形状,所述端墙4的两侧位置制作成平面形状,侧墙2的直角形状接 触面与端墙4的平面形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侧墙2与端墙4实现铆接。
[0032] 如图6、图10所示,所述司机室6与顶架1的接触面设置平面形状接触面,铆钉穿 过端墙司机室6与顶架1实现铆接;司机室6与底架3的接触面设置平面形状接触面,铆钉 穿过端墙司机室6与底架3实现铆接;
[0033] 如图6、图11所示,所述上铰组件5的后部位置制作台阶形状,台阶部位的两条垂 直边分别与与顶架1、端墙4的平面接触面接触,所述顶架1与端墙4的平面接触面相互垂 直,铆钉穿过上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实现铆接。
[0034] 如图6、图12所示,所述端墙4的铆接位置制作成直角形状,所述底架3的接触面 制作成平面形状,端墙4的直角形状接触面与底架3的平面形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所述 端墙4与底架3实现铆接。
[0035] 上述的的动车车体,所述顶架1、侧墙2、底架3、端墙4为铝合金材质,所述上铰组 件5、司机室6为高碳钢材质。
[0036] 所述侧墙2与端墙4、顶架1、底架3的接触面为铝、铝接触面,所述铝、铝接触面两 面上依次涂有环氧底漆、密封胶;所述顶架1与司机室6、所述底架3与司机室6、所述上铰 组件5与顶架1、所述上铰组件5与端墙4、所述端墙4与底架3的接触面为钢、铝接触面, 所述钢、铝接触面上依次涂有绝缘底漆、绝缘面漆、密封胶。所述绝缘底漆、环氧底漆、绝缘 面漆的漆层厚度为30±5μπι。
[0037]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 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 合。
【权利要求】
1. 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包括顶架(1)、侧墙(2 )、底架(3 )、端墙(4)、上铰 组件(5)、司机室(6),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架(1)与侧墙(2)铆接,所述侧墙(2)与底架(3)铆 接,所述端墙(4)与侧墙(2)、底架(3)铆接,所述司机室(6)与顶架(1)、底架(3)铆接,所 述上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铆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架(1)、 侧墙(2)、底架(3)、端墙(4)为铝合金材质,所述上铰组件(5)、司机室(6)为高碳钢材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2)与 端墙(4)、顶架(1)、底架(3)的接触面为铝、铝接触面,所述铝、铝接触面两面上依次涂有环 氧底漆、密封胶;所述顶架(1)与司机室(6)、所述底架(3)与司机室(6)、所述上铰组件(5) 与顶架(1)、所述上铰组件(5)与端墙(4)、所述端墙(4)与底架(3)的接触面为钢、铝接触 面,所述钢、铝接触面上依次涂有绝缘底漆、绝缘面漆、密封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底 漆、环氧底漆、绝缘面漆的漆层厚度为30±5 μ m。
5.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动车,其特征在于:所 述顶架(1)两侧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所述侧墙(2)的上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顶架(1) 与侧墙(2)的台阶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顶架(1)和侧墙(2)实现铆接;所述侧墙(2)下 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所述底架(3)的上部位置制作成台阶形状,侧墙(2)与底架(3)的 台阶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侧墙(2)与底架(3)实现铆接;所述侧墙(2)的铆接位置制作 成直角形状,所述端墙(4)的两侧位置制作成平面形状,侧墙(2)的直角形状接触面与端墙 (4)的平面形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侧墙(2)与端墙(4)实现铆接;所述端墙(4)的铆接 位置制作成直角形状,所述底架(3)的接触面制作成平面形状,端墙(4)的直角形状接触面 与底架(3)的平面形状接触面配合,铆钉穿过所述端墙(4)与底架(3)实现铆接;所述司机 室(6)与顶架(1)的接触面设置平面形状接触面,铆钉穿过端墙司机室(6)与顶架(1)实现 铆接;司机室(6)与底架(3)的接触面设置平面形状接触面,铆钉穿过端墙司机室(6)与底 架(3)实现铆接;所述上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接触面设置为配合接触面,铆钉穿 过上铰组件(5)与顶架(1)、端墙(4)实现铆接。
【文档编号】B61D17/04GK203902554SQ201420346687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7日
【发明者】王菌, 董红波, 骆顺东, 丁国柱 申请人: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