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9145发布日期:2018-09-01 02:40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有轨电车是一种中等运能、设计新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轨电车停车场需要在满足为运营服务的基础上兼顾车辆的运用整备功能以及相关系统固定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同时保证办公及生活用房、设施的完备,若选址在城市繁华地段,可综合考虑,进行物业开发。

城市轨道交通的停车场出入线一般与车站相连,一同布置在城市中心区域。如今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寸土寸金,且既有房屋及管线众多。若停车场与车站距离较远,会造成出入线较长,对地块切割影响较大;若二者距离较近,由于车站布置在客流较为集中的中心区域,给予停车场的规划地块通常较为有限,且形状特殊,利用常规布置方法很难达到设计目的。

传统停车场的咽喉区布置形式为,出入线沿运用库中线直线进场,然后在直线段布置道岔,然后分别再通过曲线连接入库,咽喉区呈现“扫帚”状。此方案出入线长,咽喉地区容易出现三角地,造成地块的浪费,规划用地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包括:与第一主线连接的第一出入线以及与第二主线连接的第二出入线,其中,

所述第一出入线中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出入线中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和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对称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分别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或者先任意几条通过道岔相互汇聚后再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

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分别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或者先任意几条通过道岔相互汇聚后再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

其中,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相邻道岔之间通过第一直线段连接,以汇聚连接在基准轨道上;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相邻道岔之间通过第二直线段连接,以汇聚连接在基准轨道上;其中,

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均大于等于4.508m。

其中,所述第一出入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行线、第一圆曲线以及第一垂直线;其中,所述第一平行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平行,所述第一垂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圆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m。

其中,所述第二出入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平行线、第二圆曲线、第一直线、第三圆曲线、第三平行线、第四圆曲线以及第二垂直线;其中,

所述第二平行线与所述第二主线平行,所述第二圆曲线、所述第一直线以及所述第三圆曲线构成S形,所述第三平行线与所述第二主线平行,所述第二垂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

其中,所述第二圆曲线和所述第三圆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m,所述第一直线的长度大于等于5m。

其中,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通过第一梯形道岔与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连接;

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通过第二梯形道岔与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连接;

所述第一梯形道岔与所述第二梯形道岔对称布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包括:与第一主线连接的第一出入线以及与第二主线连接的第二出入线,其中,所述第一出入线中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所述基准轨道连接,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出入线中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所述基准轨道连接,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和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对称布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缩短了咽喉区,可大幅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用地;与此同时,梯形咽喉可使得站场的选址更加灵活;使用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车站形状更接近规整的矩形,降低了站场布置的难度,同时更利于上盖开发,带动区域活力,创造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与第一主线2连接的第一出入线3以及与第二主线1连接的第二出入线4,其中,

所述第一出入线3中与所述第一主线2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5中多条轨道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出入线4中与所述第一主线2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5中多条轨道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和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对称布置。

其中,咽喉区是城市轨道列车停车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其承担了运用库内各停车线与出入线的连接,实现列车从停车线到轨道主线的发车过程或者是从轨道主线到停车线的收车过程。

优选地,在本实施中道岔均为3号道岔。

优选地,在本实施中单侧咽喉区长度为46.6m;采用常规咽喉布置形式,其单侧咽喉区长度为125.2m;因此,整个车站长度可缩短2× (125.2-46.6)=157.2m。

优选地,第一主线2和第二主线1为平行布置。

优选地,第一主线2和第一出入线3通过道岔连接;第二主线1 和第二出入线4通过道岔连接。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入线4与第一主线2、第二主线1 成立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一端相连,第一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和第二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对称布置。通过这种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缩短了咽喉区,可大幅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用地;与此同时,梯形咽喉可使得站场的选址更加灵活;使用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车站形状更接近规整的矩形,降低了站场布置的难度,同时更利于上盖开发,带动区域活力,创造经济效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分别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或者先任意几条通过道岔相互汇聚后再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

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分别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或者先任意几条通过道岔相互汇聚后再通过道岔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

具体地,运用库内的停车线的一端依次两两一组,通过道岔合并成为一条轨道最终都连接在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基准轨道上;运用库内的停车线的另一端依次两两一组,通过道岔合并成为一条轨道最终都连接在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基准轨道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相邻道岔之间通过第一直线段连接,以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相邻道岔之间通过第二直线段连接,以汇聚连接在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上;其中,

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均大于等于4.508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长度均为 4.508m。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出入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行线、第一圆曲线以及第一垂直线;其中,

所述第一平行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平行,所述第一垂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垂直线为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圆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曲线的曲线半径为30m。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出入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平行线、第二圆曲线、第一直线、第三圆曲线、第三平行线、第四圆曲线以及第二垂直线;其中,

所述第二平行线与所述第二主线平行,所述第二圆曲线、所述第一直线以及所述第三圆曲线构成S形,所述第三平行线与所述第二主线平行,所述第二垂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垂直线为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圆曲线和所述第三圆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m,所述第一直线的长度大于等于5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圆曲线和第三圆曲线的曲线半径为30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的长度为5m。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与第一主线连接的第一出入线以及与第二主线连接的第二出入线,其中,

所述第一出入线中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通过第一梯形道岔与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出入线中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的轨道作为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通过第二梯形道岔与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梯形道岔与所述第二梯形道岔对称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出入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行线、第一圆曲线以及第一垂直线;其中,

所述第一平行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平行,所述第一垂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垂直线为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

其中,所述第一圆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曲线的曲线半径为30m。

其中,所述第二出入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平行线、第二圆曲线、第一直线、第三圆曲线、第三平行线、第四圆曲线以及第二垂直线;其中,

所述第二平行线与所述第二主线平行,所述第二圆曲线、所述第一直线以及所述第三圆曲线构成S形,所述第三平行线与所述第二主线平行,所述第二垂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垂直。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垂直线为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

其中,所述第二圆曲线和所述第三圆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m,所述第一直线的长度大于等于5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圆曲线和第三圆曲线的曲线半径为 30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的长度为5m。

具体地,采用如附图1所示的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单侧咽喉区长度为46.6m,采用常规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单侧咽喉区长度为 125.2m,整个车站长度可缩短2×(125.2-46.6)=157.2m。若采用附图 2所示的梯形道岔,单侧咽喉区长度为32.6m,整个车站可缩短2× (125.2-32.6)=185.2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一梯形道岔和第二梯形道岔缩短了咽喉区,可大幅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用地;与此同时,梯形咽喉可使得站场的选址更加灵活;使用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车站形状更接近规整的矩形,降低了站场布置的难度,同时更利于上盖开发,带动区域活力,创造经济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