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列车出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4583发布日期:2018-06-08 20:4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列车出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真空列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真空列车出舱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真空列车是在真空管道中高速运行,因此,列车和真空管道都投入运行过程中都要保持气密性,防止泄漏空气。而到达站点后,乘客需要上下站,或者运输货物时,货物也需要输入输出,这就需要开启列车上的舱门和真空管道上的隧门,实现上下车。而开门就会导致气体泄漏,因此既要平衡管道和列车的压强,保证真空管道的真空状态,又要同时将乘客或货物进行移入移出,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气密性好,安全性高,结构简单的真空列车出舱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列车出舱装置,包括设于列车上的隔气槽、隔气罩和舱门;隔气罩设于隔气槽内,隔气槽开口与真空管道相通,隔气槽与车舱隔绝,隔气罩可在隔气槽内前后移动。

本发明中,隔气槽为槽结构,隔气罩插入隔气槽的腔体中,隔气槽的腔体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开口侧与车舱隔绝,用于隔断气体,实现密封,维持真空管道的真空状态不受影响。

本发明的隔气槽可以是各种形状,只要保证与车舱隔绝即可。隔气槽开口侧与车舱隔绝可以是在隔气槽与隔气罩的间隙之间设置密封结构,隔气罩能够在密封结构上移动且不会影响密封性;也可以在隔气罩的内腔与舱门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等,只要保证隔气槽开口侧与车舱隔绝且隔气罩可移动即可。

进一步,所述隔气罩通过伸出,与真空管道密封连接,形成隔离空间。

本发明中,隔气罩可沿隔气槽开口侧伸出和缩进,伸出后与真空管道密封连接,以保证上下车时真空管道内仍旧保持真空状态,真空管道和列车车舱内均不会产生泄漏。当上下车结束后,将隔气罩收回,使列车顺利运行。

当隔气罩与真空管道密封连接时,可在隔气罩上设置密封件,通过压力作用将隔气罩的密封件紧密压在真空管道的内壁处;又或者在隧门周围设置凹槽,将隔气罩的密封件嵌入凹槽内密封等。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对密封连接方式进行具体限定。

进一步,隔气槽与隔气罩采用双道密封。所述的双道密封是指隔气罩与隔气槽的上侧间隙和下侧间隙之间均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优选为可压缩的弹性密封件。

优选地,所述隔气槽与隔气罩的间隙处设有用于隔断气体的密封圈。隔气槽的外壁面和内壁面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形状不限定;隔气罩与凹槽之间均设有密封圈,隔气罩进行平移时,通过压缩密封圈实现隔气槽与车舱内部的隔绝。

进一步,所述隔气罩通过手动和/或电动控制执行机构实现伸缩。

隔气罩的伸缩可通过手动操作手柄,由手柄控制执行机构来带动隔气罩移动;也可以由电机、液压缸、气缸等控制执行机构来带动隔气罩移动;或者手动和电动两者兼具,以避免断电后影响上下车。

进一步,所述舱门和/或隧门上设有用于平衡内外压强的阀门。在开隧门和舱门之前,可通过舱门或隧门上的阀门向隔气罩内充气,保证在隧门和舱门打开后,能够维持压强平衡,提高舒适感。当关闭隧门和舱门后,可先对隔气罩抽真空,再收回隔气罩。

进一步,所述舱门能够内外平移。如果隔气槽的存在阻碍舱门的打开,可将舱门向内(即车舱方向)移出隔气槽后再打开,当需要关闭舱门时,可将舱门向外(即背离车舱方向)移入,回归原位并关闭。

进一步,所述舱门通过翻转实现开启,翻转角度为90°~180°。舱门可以不移动,直接通过上翻、下翻、外翻、左翻、右翻等方式打开;当然,舱门也可以先移出隔气槽后再翻转打开。本发明对舱门的打开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所述舱门安装在轨道上。通过轨道进行内外平移。

进一步,所述执行机构为齿轮啮合机构或蜗轮蜗杆机构。

进一步,所述舱门和/或隧门上可设置视镜,实现可视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隔气槽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开口侧与车舱隔绝,在结构简单的基础之上,还能保证乘客上下车时不会影响真空管道内的真空状态,大大提高气密性;

(2)隔气槽与隔气罩实现双道密封,大大提高密封性,不会影响真空管道内的真空;

(3)舱门可移动,以避免隔气槽的存在阻碍舱门的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一种真空列车出舱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剖视图;

图3是图1的A-A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隔气槽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支撑结构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的俯剖视图。

图中:1—真空管道、2—列车、3—隔气槽、3-1—凹槽、3-2—实心密封圈、3-3—O形密封圈、4—隔气罩、4-1—密封垫、5—隧门、6—操作手柄、7—舱门、8—支撑结构、9—踏板、10—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种真空列车出舱装置,列车2设于真空管道1内,列车2上设有一圈隔气槽3,隔气槽3朝向真空管道1内侧壁单侧开口,且不与车舱连通,隔气罩4设置于隔气槽3内,隔气罩4通过蜗轮蜗杆机构相对于隔气槽3滑动伸出或缩进,蜗轮蜗杆机构操作手柄6设置于列车2舱体内,穿过隔气槽3内壁后,连接并驱动隔气罩4的相对运动。

隔气槽3上开设有3个凹槽3-1,凹槽3-1内固定设置有密封圈,其中,隔气罩4内壁面平行设置有2个凹槽3-1,凹槽3-1内设置实心密封圈3-2,隔气罩4外壁面对应2个实心密封圈3-2中心位置处固定设置有1个凹槽3-1,该凹槽3-1内设置O形密封圈3-3,密封圈与隔气罩4紧密接触,从而保证隔气罩4滑动伸出或缩进过程中的紧密密封,有效防止隔气罩4伸出后的出入舱过程中,外部空气进入真空管道1内,与隔气罩4一侧接触的密封圈设置为空心结构,柔性密封效果更好。

真空管道1内壁上与隔气罩4对应位置设置有支撑结构8,隔气罩4外周固定连接有密封垫4-1,隔气罩4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伸出至最外端,密封垫4-1与支撑结构8紧密接触密封,形成一连接真空管道1与列车2之间的隔离空间。

舱门7上设置有用于平衡内外压强的阀门,通过阀门对隔离空间进行充气或抽真空,平衡压强。

列车2舱门7朝向车舱中部处设置有轨道10,舱门7设置在轨道10上,并可沿轨道10滑动,舱门7沿轨道10滑动至车舱内轨道10末端后,通过翻转实现开启,其翻转角度为180°。轨道10长度根据隔气槽3深度确定,其长度应该使隔气槽3不影响舱门7的翻转打开和关闭。

真空管道1上开设有隧门5,隧门5通过翻转打开,隧门5翻转角度为90°。

舱门7与隧门5设置位置对应,舱门7及隧门5打开后,从舱门7开口处伸出连接至隧门5开口处的踏板9,乘客通过踏板9步行至真空管道1外,出舱。踏板9两侧可同步伸出隔板,通过踏板9、隔板将乘客踩踏和触摸区域与隔气罩4充分隔离,避免人的隔气罩4损伤。

真空列车2的出舱过程为:

S1:列车2停稳后,通过操作手柄6控制隔气罩4从隔气槽3内伸出,伸出至隔气罩4外端密封垫4-1与真空管道1内侧壁的支撑结构8紧密接触密封,形成连接真空管道1与列车2舱体的隔离空间;

S2:通过舱门7上设置的阀门向隔离空间内注入空气,使隔离空间内气压与列车2舱体内气压平衡,平衡后关闭阀门;

S3:通过翻转打开真空管道1隧门5;

S4:舱体处朝向隧门5方向伸出踏板9和隔板;

S5:通过轨道10将舱门7滑动至轨道10末端,并通过翻转打开舱门7;

S4:乘客通过舱门7开口、踏板9、隔板和隧门5开口形成的通道出舱。

真空列车2的入舱过程为:

S1:乘客通过舱门7开口、踏板9、隔板和隧门5开口形成的通道上车;

S2:踏板9和隔板收回;

S3:隧门5通过翻转关闭;

S4:舱门7翻转,并通过轨道10滑动至前端,舱门7关闭;

S5:打开阀门,对隔离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抽真空,使隔离空间内气压与真空管道1内气压平衡,平衡后,关闭阀门;

S6:通过操作手柄6控制隔气罩4缩进至隔气槽3内,入舱完成,列车2启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仅有以下不同:轨道10为多段结构,舱门7像内移动至第一段轨道10末端后,翻转180°后沿第二段轨道10继续移动至一侧隔气槽3处,并通过90°翻转停留在隔气槽3外。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仅有以下不同:舱门7处未连接轨道10,舱门7顶部或底部与列车2舱体连接处设置有转轴,舱门7通过转轴实现向上或向下的翻转,其翻转放下可以是朝向列车2舱内的方向,或者是朝向列车2舱外的方向。

舱门7与列车2舱体连接有活动支撑杆,舱门7通过转轴转动打开后,通过支撑杆支撑,以保证人员进出通道安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仅有以下不同:隔气槽3的内壁面和外避免均平行设置多个凹槽3-1,内外避免凹槽3-1相对隔气罩4错位分布,凹槽3-1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为实心密封圈3-2。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仅将实施例1中的涡轮蜗杆机构替换为齿轮啮合机构,其它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