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78065发布日期:2018-07-20 19:34阅读:7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列车维护保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磁浮上海示范运营线自2002年12月31日成功实现通车运营,至今已十多年了。磁浮列车号称地面飞行器,试验时速最高达到508km/h,运营时速为430km/h。作为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示范运营线和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靓丽名片,上海磁浮列车已经安全、稳定、优质运行了十三年。列车是集机械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无线电技术和网络系统集成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磁浮公司车辆管理部技师工作室承担着磁浮列车的运行维护生产工作,为磁浮列车的预防性维修、故障处理、成套设备大修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磁浮列车的动力引擎。

随着列车运营时间的延长,列车的维护工作也日趋复杂和困难。磁浮列车车体和走行部大多数采用铝合金材料,用以减轻列车的整体质量。铝合金材料有较多的优点,对列车运行维护带来了方便,但同时铝合金材料也有致命缺陷,就是与塑料件和橡胶件摩擦时会有损伤。磁浮列车运行时是无摩擦运行,列车的走行机构和承载机构均承受着列车运行时的各种力的传递。德国设计师在列车走行机构和承载机械结构中设计了各种橡胶关节、缓冲橡胶和密封橡胶件,用于防止各种机械磨损、减少震动、和降低运行时的风阻。列车运行时各种橡胶部件与列车的机械部件不断的摩擦,长时间的高频震动摩擦使很多处铝合金部件和橡胶件接触部位产生了磨损缺口和损伤,降低了铝合金机械部件的强度,损伤了功能,给列车外形美观也带来了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装置和方法,防止列车铝合金部件与橡胶件接触部位进一步损伤,延长列车寿命,减少对列车外观伤害。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装置,所述的磁悬浮列车包含:车头裙板、过渡裙板、列车门框、上连接件、滑撬裙板杆、悬浮模块和机箱滑槽底板,其特点是,该防磨装置包含:

第一防磨板,其对应设置于车头裙板处;

第二防磨板,其对应设置于过渡裙板处;

防撞条,其设置于列车门框下沿;

第三防磨板,其对应设置于上连接件处;

防模套,其套置于滑撬裙板杆上;

防磨条,其设置于悬浮模块下端,且位于列车下外裙板橡胶条与悬浮模块接触位置处;

底部加强板,其设置于机箱滑槽底板底部。

所述的第一防磨板与车头裙板之间设有粘接层。

所述的第二防磨板开设有若干排工艺孔。

所述的第三防磨板设有翻边,所述的翻边包裹住上连接件的下沿。

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方法,其特点是,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于车头裙板处设置一第一防磨板;

于过渡裙板处设置一第二防磨板;

于列车门框下沿设置一防撞条;

于上连接件处设置第三防磨板;

于滑撬裙板杆上套置一防模套;

于悬浮模块下端且位于列车下外裙板橡胶条与悬浮模块接触位置处设置一防磨条;

于机箱滑槽底板底部设置一底部加强板。

所述的于车头裙板处设置一第一防磨板进一步包含:

测绘车头裙板的磨损位置,计算第一防磨板的防护面积,该第一防磨板的防护面积大于车头裙板的磨损面积,并使得第一防磨板与车头裙板的弧度和棱线相适配。

在所述第二防磨板开设有若干排工艺孔。

所述的第三防磨板采用翻边工艺,使得所述的翻边包裹住上连接件的下沿。

所述的防磨条与悬浮模块曲面相适配,完全包住所述悬浮模块下端弧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设计简单通用性强;拆卸方便,可进行二次维修;采用粘接工艺;四、保护被防护部件的机械强度,安装方法简单的特点;具备不影响原部件和相关部件的各项功能及工作条件;保证列车运行时不发生附件掉落,确保列车的行驶安全;不影响列车配重;美化外观功能。

充分运用不锈钢材料的特性在高速磁浮列车上不同部位上的使用,彻底解决了磁浮列车在高速运行时橡胶密封件等对铝合金材料的磨损,在未增加列车配重、未大量增加列车维护工作的前提下,满足了列车安全运行的技术要求和美观条件,同时也节省了因为大面积更换材料而造成维修资金的支出,降低了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方法的流程图;

图2a为第一防磨板主视图;

图2b为第一防磨板侧视图;

图3为第二防磨板主视图;

图4a、4b为防撞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a、5b为第三防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b为防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b为防磨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于车头裙板处设置一第一防磨板;

于过渡裙板处设置一第二防磨板;

于列车门框下沿设置一防撞条;

于上连接件处设置第三防磨板;

于滑撬裙板杆上套置一防模套;

于悬浮模块下端且位于列车下外裙板橡胶条与悬浮模块接触位置处设置一防磨条;

于机箱滑槽底板底部设置一底部加强板。

图2a为第一防磨板主视图,图2b为第一防磨板侧视图;则上述的于车头裙板处设置一第一防磨板进一步包含:

测绘车头裙板的磨损位置,计算第一防磨板1的防护面积,该第一防磨板的防护面积大于车头裙板的磨损面积,并使得第一防磨板与车头裙板的弧度和棱线相适配,具体地,首先测绘车头裙板的磨损位置,划线计算防护面积。车头裙板的磨损是wkub裙板内衬塑胶板撞击摩擦造成,在列车过弯道时承受的冲击力较大,选材时用厚达0.8mm的304镜面不锈钢。防护面积比原磨损位置外围直径延展15mm,以防止wkub裙板内塑胶板与防磨板在列车运行时有角摩擦。车头裙板是有弧度和棱线的多角度位置,制作时按裙板弧度和棱线制作,既保持了外观的美观,又使安装时可以完整贴合与外表面。粘接材料使用70-04聚氨酯胶软性胶,打胶时厚度2mm,保障裙板在撞击时可以产生一定的缓冲,防止防磨板在撞击时破损开裂。经实测后鉴定胶水厚度可以达到缓冲目的。

图3为第二防磨板主视图,上述的于过渡裙板处设置一第二防磨板具体为:

与车头裙板磨损原因一致,故使用材料和工艺均一样。第二防磨板2面积较大,为防止安装时胶水中产生过多的空气降低牢度,同时加快胶水的干燥时间,在第二防磨板上设计了多排1mm直径的工艺孔21,美观了表面,也减少了摩擦系数。

图4a、4b为防撞条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的于列车门框下沿设置一防撞条具体为:

列车车门框与站台有一定的高度差,旅客带行李箱上车时会撞击车门门框下沿,表面油漆损坏影响美观,金属变形会降低车门结构强度,因此在对车门框测量后,选用0.8mm的304镜面不锈钢制成的防撞条3和乐泰2015双组成分胶。防撞条呈l型,乐泰2015双组成分胶硬度高且牢度强,较少的胶水降低安装后高度,防止影响列车车门开关。

图5a、5b为第三防磨板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的于上连接件处设置第三防磨板具体为:

列车上外裙板橡胶条与上连接件接触后造成上连接件产生凹槽,长时间磨损会降低上连接件工作强度,为实现减缓磨损的目的,在此处设计了防磨板4。选材使用304镜面不锈钢材料,厚度为0.6mm。加工时按照上连接件曲面制作,同时所述的第三防磨板采用了翻边41的工艺,完整的包住上连接件下沿。镜面朝外,表面设计2排工艺孔42,用于排除粘接时胶中空气。粘接剂使用70-04聚氨酯胶软性胶,胶厚度为1mm,适量缓冲。

图6a、6b为防模套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的于滑撬裙板杆上套置一防模套具体为:

滑撬裙板压杆是铝合金材料,在橡胶裙板边角的摩擦下有严重磨损,如全部更换需要大量资金,提高了维护成本,现场进行拆卸后发现如果加装不锈钢套管可以解决问题。通过材料比选后采用厚度为0.4mm厚的304镜面不锈钢套管制成的防模套和乐泰2015双组成分胶。一是材料剪切加工方便;二是安装时可拍打,便于完整贴合压杆;三是用乐泰2015双组成分胶可以加强已损伤的压杆强度。

图7a、7b为防磨条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的于悬浮模块下端且位于列车下外裙板橡胶条与悬浮模块接触位置处设置一防磨条具体为:

列车下外裙板橡胶条与悬浮模块接触后造成模块下端有磨损。为实现减缓磨损的目的,在此处设计了防磨条。防磨条选材使用304镜面不锈钢材料,厚度为0.2mm。加工时按照悬浮模块曲面制作,使得防磨条与悬浮模块曲面相适配,完整的包住悬浮模块下端弧面。粘接剂使用70-04聚氨酯胶软性胶,胶厚度为1mm,适量缓冲。

于机箱滑槽底板底部设置一底部加强板具体为:

原asg(机箱)滑槽底板是铝合金材料制作的,在与悬浮导向磁铁内上裙板橡胶条的摩擦中磨损严重。为延长列车寿命,制作了与原尺寸一致的不锈钢材料的底部加强板,并将底部加强板设置于底部,加强了列车底部的强度,延缓了磨损,确保了列车安全运行。

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装置,所述的磁悬浮列车包含:车头裙板、过渡裙板、列车门框、上连接件、滑撬裙板杆、悬浮模块和机箱滑槽底板,该防磨装置包含:

第一防磨板,其对应设置于车头裙板处;

第二防磨板,其对应设置于过渡裙板处;

防撞条,其设置于列车门框下沿;

第三防磨板,其对应设置于上连接件处;

防模套,其套置于滑撬裙板杆上;

防磨条,其设置于悬浮模块下端,且位于列车下外裙板橡胶条与悬浮模块接触位置处;

底部加强板,其设置于机箱滑槽底板底部。

所述的第一防磨板与车头裙板之间设有粘接层。

所述的第二防磨板开设有若干排工艺孔。

所述的第三防磨板设有翻边,所述的翻边包裹住上连接件的下沿。

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用于磁悬浮列车的防磨装置和方法,防止列车铝合金部件与橡胶件接触部位进一步损伤,延长列车寿命,减少对列车外观伤害。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