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1860发布日期:2019-08-16 22:0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首选,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并衍生出地铁、轻轨、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磁悬浮、有轨电车等多种制式,且各种系统制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相关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中都明确要求在区间要设置疏散平台,用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其中,跨座式单轨和磁悬浮等系统制式受其轨道结构形式的影响,多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而高架区间又不像地铁那样具有完整的桥面,其轨道即为桥梁,因而导致疏散平台设置极为困难。

如图1所示,一些城市采用在轨道外侧悬挂疏散平台2的方式,由于平台走行面与车辆地板面高度基本相同,并需在平台外侧设置栏杆,以防止人员疏散过程中跌落,但栏杆往往又高于车窗高度,因而导致车辆1在行驶过程中,栏杆严重影响车内乘客视野,景观效果较差,对于一些具有观光功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造成了较大影响。

另有一部分城市采用随车携带柔性布袋或利用消防云梯进行疏散的方式,这种疏散效率低,且安全性差,在车辆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极有可能威胁乘客人身和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有效解决现有疏散平台设置难题的同时,增设了电缆通道和安装支架,并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不会受车外疏散平台以及栏杆的遮挡。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包括踏板、构架、电缆支架、纵梁、人员行走面;

所述构架为框架结构,其底部侧面支撑在轨道梁的横向侧面下方,其底部底面支撑在所述纵梁上;

所述纵梁沿轨道梁方向纵向布置,其下部支撑在轨道梁的桥墩上;

所述踏板安装在所述构架上部、靠近轨道梁一侧,多级踏板构成阶梯形,最上一级踏板靠近运行在轨道梁上的轨道车辆的地板一侧设置,最下一级踏板承接于远离轨道梁一侧的人员行走面;

该人员行走面构造为平道,其下方通过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构架的中间高度处;

所述电缆支架安装在人员行走面下方的支撑结构的侧面,用于区间强电、弱电电缆的敷设和固定。

优选地,所述构架包括底部横向支撑杆、底部竖向支撑杆;

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一侧固定支撑在轨道梁的横向侧面下方、另一侧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的底端,底面固定支撑在所述纵梁上;

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的顶端支撑所述人员行走面和所述踏板;

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的侧面安装所述电缆支架。

优选地,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至少包括内外侧两个底部竖向支撑杆,内侧的底部竖向支撑杆靠近轨道梁设置,外侧的底部竖向支撑杆远离轨道梁设置;

所述电缆支架安装在人员行走面下方的内侧底部竖向支撑杆侧面,呈上下排列状。

优选地,所述电缆支架安装在人员行走面下方的内侧底部竖向支撑杆靠近轨道梁的单独一侧,或者远离轨道梁的单独一侧,或者两侧都设置、强弱电缆分离。

优选地,所述构架还包括上部横向支撑杆、上部竖向支撑杆;

所述上部横向支撑杆的下方固定连接于内外侧两个底部竖向支撑杆的顶端,其上方直接固定支撑所述人员行走面,并朝向所述轨道梁方向延伸形成延伸端;

所述上部竖向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上部横向支撑杆的延伸端,其上端固定连接最上一级踏板。

优选地,在所述上部横向支撑杆、上部竖向支撑杆的横向截面上,多级踏板上下之间以及最下一级踏板与人员行走面之间通过多个短支柱依次固定连接,形成阶梯形。

优选地,对于区间单线轨道,所述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设置在单线轨道梁的一侧,并且还包括栏杆;所述栏杆安装在人员行走面的外侧上部,并沿轨道梁方向纵向布置;所述栏杆的顶端高程低于轨道车辆的车窗底端的高程。

优选地,对于区间双向轨道,所述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设置在两个轨道梁之间,并且人员行走面上不设置栏杆。

优选地,所述轨道梁为跨座式单轨系统的钢筋混凝土轨道梁,或者磁悬浮系统的钢结构轨道梁。

优选地,所述纵梁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梁,所述纵梁为多个跨度的通长形或按照轨道梁的跨度分成多段拼接而成。

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跨座式单轨和磁悬浮系统制式高架区间疏散平台设置困难,人员疏散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提出一种阶梯式疏散平台,在满足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功能要求的同时,兼具电缆敷设通道,又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对车内乘客视野无遮挡。

2、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应用于跨座式单轨系统的人员疏散和电缆敷设,亦可应用于磁悬浮系统的人员疏散,以及其他形式的高架区间没有完整桥梁结构仅具有轨道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

3、当车辆在区间出现紧急情况,现场需要对车上人员进行疏散时,车门打开后,车上人员可通过台阶下到疏散平台走行面上,并向着较近车站方向步行进行疏散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疏散平台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单线区间疏散平台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线区间疏散平台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支架安装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跨座式单轨系统单线区间疏散平台安装效果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跨座式单轨系统双线区间疏散平台安装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包括踏板1、构架2、电缆支架3、纵梁4、人员行走面6,栏杆5为选装件。

所述构架2为框架结构,由钢材或其他满足强度要求的材料制成,其底部侧面支撑在轨道梁7的横向侧面下方,其底部底面支撑在所述纵梁4上以保证平台的稳定性。所述轨道梁7为跨座式单轨系统的钢筋混凝土轨道梁,或者磁悬浮系统的钢结构轨道梁。所述纵梁4沿轨道梁7方向纵向布置,其下部支撑在轨道梁7的桥墩8上。所述纵梁4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梁,所述纵梁4为多个跨度的通长形或按照轨道梁的跨度分成多段拼接而成。所述踏板1安装在所述构架2上部、靠近轨道梁7一侧,多级踏板构成阶梯形,最上一级踏板靠近运行在轨道梁7上的轨道车辆的地板一侧设置,最下一级踏板承接于远离轨道梁一侧的人员行走面6。该人员行走面6构造为平道,其下方通过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构架2的中间高度处。所述构架2上的台阶高度可根据车辆地板面距人员行走面的高度进行调节。所述电缆支架3安装在人员行走面6下方的支撑结构的侧面,内外侧皆可,可根据需要布置,支架主要用于区间强电、弱电电缆的敷设和固定,电缆通道与人行通上下分开,相互独立,既可保证人员通行安全,又可保证电缆设备运行安全。

如图2-4所示,所述构架2包括底部横向支撑杆21、底部竖向支撑杆22。所述横向支撑杆21的一侧固定支撑在轨道梁7的横向侧面下方、另一侧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22的底端,底面固定支撑在所述纵梁4上;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22的顶端支撑所述人员行走面6和所述踏板1;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22的侧面安装所述电缆支架3。

所述底部竖向支撑杆22至少包括内外侧两个底部竖向支撑杆,内侧的底部竖向支撑杆靠近轨道梁设置,外侧的底部竖向支撑杆远离轨道梁设置;所述电缆支架3安装在人员行走面6下方的内侧底部竖向支撑杆侧面,呈上下排列状。所述电缆支架3安装在人员行走面6下方的内侧底部竖向支撑杆靠近轨道梁的单独一侧,或者远离轨道梁的单独一侧,或者两侧都设置、强弱电缆分离。

如图5-6所示,所述构架2还包括上部横向支撑杆23、上部竖向支撑杆24。所述上部横向支撑杆23的下方固定连接于内外侧两个底部竖向支撑杆的顶端,其上方直接固定支撑所述人员行走面6,并朝向所述轨道梁方向延伸形成延伸端;所述上部竖向支撑杆2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上部横向支撑杆23的延伸端,其上端固定连接最上一级踏板。

在所述上部横向支撑杆23、上部竖向支撑杆24的横向截面上,多级踏板上下之间以及最下一级踏板与人员行走面6之间通过多个短支柱依次固定连接,形成阶梯形。

如图2、5所示,对于区间单线轨道,所述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设置在单线轨道梁的一侧,并且还包括栏杆5;所述栏杆5为普通栏杆,安装在人员行走面6的外侧上部,并沿轨道梁方向纵向布置,主要起到防护作用,其高度保证人员在平台上行走时不会坠落;由于台阶顶部的踏板与车辆地板基本处于同一高度,因而所述栏杆5的顶端高程远低于轨道车辆的车窗底端的高程,使车辆在区间行驶过程中,不会遮挡乘客视线,具有较好的视野效果。

如图3、6所示,对于区间双向轨道,所述带有电缆支架的阶梯式疏散平台设置在两个轨道梁之间,人员走行面6位于中间,侧面为台阶,起到防护人员跌落的作用,因而侧面不需要再安装栏杆5。

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应用于跨座式单轨系统的人员疏散和电缆敷设,亦可应用于磁悬浮系统的人员疏散,以及其他形式的高架区间没有完整桥梁结构仅具有轨道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

当车辆在区间出现紧急情况,现场需要对车上人员进行疏散时,车门打开后,车上人员可通过台阶下到疏散平台走行面上,并向着较近车站方向步行进行疏散即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