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2070发布日期:2020-06-02 19:08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专利属于高铁轮对生产线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铁轮对的双向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高铁轮对组装生产线,在轮对组装过程中,装配环节较多,轮对的双向运动依靠人工操作,自动化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且安全性差,无法实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装配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高铁轮对双向可控制牵引的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

本发明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架、牵引杆、电动推杆;牵引杆中部与牵引架外侧连接,电动推杆后端与牵引架内侧固定连接,电动推杆前端与牵引杆的前端固定连接;电动推杆通过伸出和回缩,实现对牵引杆侧向开合角度的控制;牵引杆后端固定连接轴承滚轮,轴承滚轮与轮对外侧内圆弧面适应,实现钩接。

作为优选方案,牵引杆中部与牵引架外侧通过定位销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牵引架后端面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脚轮,脚轮与轮对外圆弧面自适应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牵引杆的长度可以调节。

作为优选方案,牵引车与牵引架前端连接,对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进行双向牵引。

本发明控制电动推杆伸缩量来驱动牵引杆件,高效完成双向牵引装置与轮对的自动钩接与脱钩;再通过牵引车带动双向牵引装置的推、拉,从而实现双向牵引装置对轮对的双向牵引。本发明用于轮对组装生产线的装配环节,实现轮对的自动化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销轴1,牵引架2,牵引杆3,轴承滚轮4,支耳5,脚轮6,电动推杆7,轨道车8,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9,轮对11,轨道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架2、牵引杆3、电动推杆7;牵引杆3中部与牵引架2外侧铰接,电动推杆7后端与牵引架2内侧铰接,电动推杆7前端与牵引杆3的前端铰接;电动推杆7通过伸出和回缩,实现对牵引杆3侧向开合角度的控制;牵引杆3后端固定连接轴承滚轮4,轴承滚轮4与轮对11外侧内圆弧面适应,实现钩接。

为了更方便实现牵引杆3侧向角度开合,在牵引架2外侧安装支耳5,牵引杆3中部与支耳5通过定位销铰接。

电动推杆7通过两端铰接支座完成与牵引架2内侧及牵引杆3前端的连接。通过控制电动推杆的伸出和缩回,带动牵引杆3绕支耳5定位销转动,进而实现对牵引杆3的侧向角度开合驱动。

牵引杆3通过调节牵引杆的调节安装孔位置,可实现牵引杆的伸缩,满足不同规格尺寸轮对的钩接,从而实现双向牵引装置的通用性。

牵引架2后端面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脚轮6,脚轮6与轮对外圆弧面自适应接触,对轮对进行限位,保障轮对在轨道13上平稳移动。

如图1所示,工作状态中,两个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通过销轴1分别铰接在牵引车后端的安装座上,每个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的电动推杆7伸出,牵引杆3前端向外侧打开,后端向内侧收紧。两个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的牵引杆在轮对外侧将轮对夹紧,脚轮6与轮对外圆弧面的自适应接触,对轮对进行限位。

停止工作时,每个电动推杆7回缩,牵引杆3前端向内侧收回,后端向外侧张开,两个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的牵引杆松开轮对。

可以通过控制器实现对电动推杆7伸缩量的精确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专利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专利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架、牵引杆、电动推杆;牵引杆中部与牵引架外侧连接,电动推杆后端与牵引架内侧固定连接,电动推杆前端与牵引杆的前端固定连接;电动推杆通过伸出和回缩,实现对牵引杆侧向开合角度的控制;牵引杆后端固定连接轴承滚轮,轴承滚轮与轮对外侧内圆弧面适应,实现钩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引杆中部与牵引架外侧通过定位销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引架后端面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脚轮,脚轮与轮对外圆弧面自适应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引杆的长度可以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引车与牵引架前端连接,对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进行双向牵引。


技术总结
本发明高铁轮对双向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架、牵引杆、电动推杆。通过控制电动推杆伸缩量来驱动牵引杆件,高效完成双向牵引装置与轮对的自动钩接与脱钩;再通过牵引车带动双向牵引装置的推、拉,从而实现双向牵引装置对轮对的双向牵引。本发明用于轮对组装生产线的装配环节,实现轮对的自动化运输。

技术研发人员:刘蕾;杜建良;张亮亮;郑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12.20
技术公布日:2020.06.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