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套及具有其的钩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3164发布日期:2020-10-02 09:06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转动套及具有其的钩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动套及具有其的钩缓装置。



背景技术:

转动钩缓系统实现了铁路货车可以不摘钩上翻车机并连续翻转卸货的功能,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转动套是转动钩缓系统实现不摘钩翻车作业的关键部件之一,并且是传递列车纵向拉力的关键部件之一。

转动钩缓系统基本结构主要由车钩、钩尾框、钩尾销、转动套、从板、缓冲器等组成。其中当车钩受拉力时,拉力传递方式为:车钩-钩尾销-转动套-钩尾框-缓冲器-车体,其中转动套和钩尾框力的传递主要依靠转动套前端面和钩尾框前唇内侧面。转动套前端面和钩尾框前唇内侧面在进行翻车机作业时,会发生相对转动,并且在直线运行时,会有相对的振动。

随着列车载重的增加,纵向力增加,转动套前端面与钩尾框前唇内侧面的磨耗严重。钩尾框前唇内侧面与转动套前端面是传递列车纵向拉力的关键部位,该位置过度磨耗,会影响钩缓系统的可靠性。

该接触面缺少必要的润滑是造成磨耗严重的关键因此之一,这一位置承受载荷大、日常运用维护困难、工作环境恶劣等特点,一般6年才能分解维护一次,常规润滑方法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套及具有其的钩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动套和钩尾框的接触面磨损严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动套,用于在钩缓装置中传递拉力,钩缓装置包括钩尾框,转动套包括:转动套本体,转动套本体与钩尾框抵接;润滑孔,开设在转动套本体的朝向钩尾框的一侧,润滑孔用于容纳润滑剂,以在转动套相对于钩尾框转动时,对转动套本体和钩尾框的接触面进行润滑。

进一步地,钩缓装置还包括钩尾销,钩尾销设置在钩尾框内,转动套本体包括:安装段,包括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朝向钩尾框设置;安装脚,与安装段连接,安装脚设置在钩尾销的外周;其中,润滑孔由第一端面向安装脚的一侧延伸。

进一步地,转动套本体上设有多个润滑孔,多个润滑孔在第一端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润滑孔占用的第一端面上的表面面积大于等于第一端面的表面面积的5%,且小于等于第一端面的表面面积的20%。

进一步地,润滑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润滑孔的直径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12mm。

进一步地,润滑孔的内壁面与转动套本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5mm。

进一步地,润滑孔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方形。

进一步地,润滑剂为固体润滑剂,润滑剂的最大外径大于润滑孔的内径,以使润滑剂与润滑孔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润滑剂包括锥形段和与锥形段连接的柱形段,锥形段的大径端与柱形段连接,锥形段的小径端的外径小于润滑孔的内径。

进一步地,润滑孔为盲孔,润滑剂上还设有排气结构,排气结构贯通润滑剂的轴向设置,以在将润滑剂装入润滑孔时排出润滑孔内的空气。

进一步地,排气结构为开设在润滑剂的外周面上的排气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钩缓装置,包括:钩尾框;钩尾销,设置在钩尾框内;转动套,套设在至少部分的钩尾销的外周;转动套为上述的转动套。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转动套本体上设置了润滑孔,并在润滑孔内填充了润滑剂,从而在转动套本体相对于钩尾框转动时,对转动套本体和钩尾框的接触面进行润滑,并且,随着转动套本体的表面磨损,润滑剂可以逐渐露出,并在转动套本体的转动过程中涂布在转动套本体和钩尾框的接触面上,实现润滑效果,进而实现了对接触面的有效长期的润滑作用,满足了粉尘环境中转动套的稳定性要求,进而保证了钩缓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动套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转动套的润滑剂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钩缓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转动套的润滑孔的排布形式一;以及

图5示出了图1的转动套的润滑孔的排布形式二。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钩尾框;2、钩尾销;10、转动套本体;11、安装段;111、第一端面;12、安装脚;20、润滑孔;21、润滑剂;211、锥形段;212、柱形段;213、排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动套,用于在钩缓装置中传递拉力,钩缓装置包括钩尾框1,转动套包括转动套本体10和润滑孔20。转动套本体10与钩尾框1抵接;润滑孔20开设在转动套本体10的朝向钩尾框1的一侧,润滑孔20用于容纳润滑剂21,以在转动套相对于钩尾框1转动时,对转动套本体10和钩尾框1的接触面进行润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转动套本体10上设置了润滑孔20,并在润滑孔20内填充了润滑剂21,从而在转动套本体10相对于钩尾框1转动时,对转动套本体10和钩尾框1的接触面进行润滑,并且,随着转动套本体10的表面磨损,润滑剂21可以逐渐露出,并在转动套本体10的转动过程中涂布在转动套本体10和钩尾框1的接触面上,实现润滑效果,进而实现了对接触面的有效长期的润滑作用,满足了粉尘环境中转动套的稳定性要求,进而保证了钩缓装置的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钩缓装置还包括钩尾销2,钩尾销2设置在钩尾框1内,转动套本体10包括安装段11和安装脚12。安装段11包括第一端面111,第一端面111朝向钩尾框1设置;安装脚12与安装段11连接,安装脚12设置在钩尾销2的外周;其中,润滑孔20由第一端面111向安装脚12的一侧延伸。

具体地,润滑孔20由第一端面111向安装脚12的一侧延伸,从而使得第一端面111产生磨损时,位于润滑孔20内的润滑剂21可以随之露出,并涂覆在接触面表面,以实现润滑作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套本体10上设有多个润滑孔20,多个润滑孔20在第一端面111上间隔设置,多个润滑孔20占用的第一端面111上的表面面积大于等于第一端面111的表面面积的5%,且小于等于第一端面111的表面面积的20%。

为了满足润滑需要,使得转动套在转动时,使位于润滑孔20内的润滑剂21能够涂抹到整个接触面,从而将多个润滑孔20在第一端面111上间隔设置。

优选地,多个润滑孔在第一端面111上沿轴线为轴心进行环形排布。如图4所示,润滑孔20的排布以轴线为中心分为三层,可以实现对整个第一端面111的润滑。如图5所示,为润滑孔20排布的另一种形式,只要在能够满足转动套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实现润滑剂21能够涂布到整个接触面的排布形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同时,多个润滑孔20占用的第一端面111上的表面面积大于等于第一端面111的表面面积的5%,且小于等于第一端面111的表面面积的20%,以在保证转动套本体10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大润滑剂21的填充数量,提高润滑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润滑孔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润滑孔20的直径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12mm。

圆形的润滑孔20是对转动套本体10的强度影响最小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润滑孔20的直径设置为10mm,在第一端面111上设置12个润滑孔20,则润滑孔20的面积占整个第一端面111的表面面积的8%左右,可以满足润滑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转动套的强度的影响。

当然了,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润滑孔2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方形。只要能够满足润滑孔20的尺寸和面积需要的形状,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润滑孔20的内壁面与转动套本体1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5mm。

上述设置既满足了加工工艺的需要,又保证了转动套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润滑剂21为固体润滑剂,润滑剂21的最大外径大于润滑孔20的内径,以使润滑剂21与润滑孔20过盈配合。

具体地,固体的润滑剂21对粉尘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且性能稳定,放置在空气中不会影响润滑性能。从而实现了长时间、稳定地对接触表面供给润滑剂,实现长期稳定的润滑效果。并且,润滑剂21与润滑孔20之间过盈配合,从而保证了润滑剂21在润滑孔20中的安装强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润滑剂21包括锥形段211和与锥形段211连接的柱形段212,锥形段211的大径端与柱形段212连接,锥形段211的小径端的外径小于润滑孔20的内径。

通过上述设置,在将润滑剂21装入润滑孔20内时,使锥形段211对准润滑孔20后,逐步将润滑剂21推入润滑孔,从而便于将润滑剂21嵌入润滑孔20内并实现润滑剂21与润滑孔20的过盈配合。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润滑孔20为盲孔,润滑剂21上还设有排气结构213,排气结构213贯通润滑剂21的轴向设置,以在将润滑剂21装入润滑孔20时排出润滑孔20内的空气。

上述设置在将润滑剂21推入润滑孔20内时排出润滑孔20内的空气,进一步便于润滑剂21的嵌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结构213为开设在润滑剂21的外周面上的排气槽。

优选地,排气槽为沿润滑剂21的轴线方向贯通的弧形槽。上述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开设。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排气结构213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可以为在润滑剂21的轴向上开设的任意形状的通槽或通孔。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钩缓装置,包括钩尾框1钩尾销2和转动套。其中,钩尾销2设置在钩尾框1内;转动套套设在至少部分的钩尾销2的外周;转动套为上述的转动套。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转动套本体10上设置了润滑孔20,并在润滑孔20内填充了润滑剂21,从而在转动套本体10相对于钩尾框1转动时,对转动套本体10和钩尾框1的接触面进行润滑,并且,随着转动套本体10的表面磨损,润滑剂21可以逐渐露出,并在转动套本体10的转动过程中涂布在转动套本体10和钩尾框1的接触面上,实现润滑效果,进而实现了对接触面的有效长期的润滑作用,满足了粉尘环境中转动套的稳定性要求,进而保证了钩缓装置的可靠性。

因此,具有上述转动套的钩缓装置也具有上述优点。

转动套与钩尾框之间的接触面缺少必要的润滑是影响钩缓装置可靠性的关键原因之一。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转动套的前端面与钩尾框的接触面之间的磨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理:

一、增加转动套的前端面的表面硬度。单纯提高转动套的端面硬度,会增加对偶件的磨耗,并且不能改变接触表面是干摩擦的现状,因此,提高硬度增加成本却并不能大幅改善磨损的现状。

二、在转动套的前端面涂抹润滑脂。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善两接触表面的磨损状况,减少短期内的磨耗。但是,手钩缓装置的工作条件的限制,并不能长时间起到润滑作用。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实现接触表面润滑且可以长时间起到润滑作用,在转动套的第一端面111开若干润滑孔20,并在润滑孔20中嵌入固体的润滑剂21,润滑剂21和润滑孔20之间采用过盈配合。

当转动套的第一端面111与钩尾框1接触产生磨耗后,内嵌的润滑剂21即可露出转动套本体10的金属表面,并涂覆在接触面表面,以实现润滑作用。固体的润滑剂21对粉尘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且性能稳定,放置在空气中不会影响润滑性能。从而实现了长时间、稳定地对接触表面供给润滑剂,实现长期稳定的润滑效果。

以钩缓装置受到2000kn的拉伸载荷为例进行试验,在转动套上设置润滑孔和不设置润滑孔的结构强度对比分析如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2000kn拉伸工况下,原不设置润滑孔的转动套和设置了润滑孔20的转动套的应力水平接近。因此,本实施例的转动套设置润滑孔20后,不会对转动套的结构强度带来影响,并且可以实现润滑作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在转动套本体上设置了润滑孔,并在润滑孔内填充了润滑剂,从而在转动套本体相对于钩尾框转动时,对转动套本体和钩尾框的接触面进行润滑,并且,随着转动套本体的表面磨损,润滑剂可以逐渐露出,并在转动套本体的转动过程中涂布在转动套本体和钩尾框的接触面上,实现润滑效果,进而实现了对接触面的有效长期的润滑作用,满足了粉尘环境中转动套的稳定性要求,进而保证了钩缓装置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